汪昂

《本草備要》~ 谷菜部 (9)

回本書目錄

谷菜部 (9)

1. 胡荽

宣,發痘疹,辟惡氣

辛溫香竄。內通心脾,外達四肢。闢一切不正之氣,痧疹、痘瘡不出。煎酒噴之(心脾之氣,得芳香而運行,含噴遍身,勿噀頭面。痘疹家懸掛,辟邪惡,胡荽久食,令人多忘,病人不宜食胡荽、黃花菜)。

白話文:

胡荽(香菜)性味辛溫,氣味香竄。它能內通心脾,使心脾之氣運行,又能外達四肢。可以去除各種不正之氣,像是痧疹、痘瘡發不出來時可以使用。將它煎煮後加入酒中,噴灑全身(心脾之氣得到芳香的藥物就會運行,噴灑時要遍佈全身,但不要噴到頭面部)。長痘疹的人家可以在家中懸掛胡荽,用來辟除邪惡。但胡荽如果長期食用,會讓人容易忘事,所以病人不適合食用胡荽與黃花菜。

2. 生薑

宣,散寒發表,止嘔開痰

辛溫。行陽分而祛寒發表,宣肺氣而解鬱調中,暢胃口而開痰下食。治傷寒頭痛,傷風鼻塞(辛能入肺,通氣散寒),咳逆嘔噦(有聲有物為嘔,有聲無物為噦,有物無聲為吐。其證或因寒、因熱、因食、因痰,氣逆上衝而然。生薑能散逆氣,嘔家聖藥。東垣曰:辛熱生薑之類治嘔吐,但治上焦氣壅表實之病,若胃虛穀氣不行、胸閉塞而嘔者,惟宜益胃、推揚穀氣而已,勿作表實用辛藥瀉之。丹溪曰:陰分咳嗽者,多屬陰虛,宜用貝母,勿用生薑,以其辛散也。

昂按:人特知陳皮、生薑能止嘔,不知亦有發嘔之時。以其性上升,如胃熱者非所宜也。藿香亦然),胸壅痰膈,寒痛濕瀉。消水氣,行血痹(產後血上衝心及汙穢不盡,煎服亦良),通神明,去穢惡,救暴卒(凡中風、中氣、中暑、中惡、暴卒等症,薑汁和童便飲效。薑汁開痰,童便降火也),療狐臭(薑汁頻塗),搽凍耳(熬膏塗)。

殺半夏、南星、菌蕈、野禽毒(野禽多食半夏,故有毒,生薑能解之),闢霧露山嵐瘴氣(早行含之)。搗汁,和黃明膠熬,貼風濕痹痛。久食兼酒,則患目發痔(積熱使然),瘡癰人忌食。

姜皮辛涼,和脾行水。治浮腫脹滿(以皮行皮,五皮散用之。成無己曰:薑、棗辛甘,能行脾胃之津液而和營衛,不專於發散也。東垣曰:夜不食姜者,夜主閣而姜主闢也;秋不食姜者,秋主收而姜主散也。妊婦多食,令兒歧指,象形也)。

秦椒為使。惡黃連、黃芩、夜明砂(槽姜納入蟬蛻,雖老無筋)。

白話文:

生薑,性味辛辣溫熱。它能疏通、發散體內的寒氣,使體表發汗,並且能止吐、化痰。

生薑可以溫通身體的陽氣,驅散寒邪,使體表發汗;還可以宣通肺氣,解除鬱悶,調理中焦的脾胃;使胃口順暢,化解痰液,幫助食物下行。它可以用來治療因風寒引起的頭痛、感冒鼻塞(因為辛辣能進入肺部,疏通氣機、驅散寒邪);也可以治療咳嗽、嘔吐、噁心(有聲音有東西吐出來叫嘔,有聲音沒東西吐出來叫噦,有東西沒聲音吐出來叫吐。這些症狀可能是因為寒、熱、食物、痰等因素,導致氣機逆向上衝而引起的。生薑能疏散逆上的氣機,是治療嘔吐的良藥。李東垣說:辛溫的生薑等藥物能治療嘔吐,但只適合治療上焦氣機壅塞、表證實邪的病症。如果胃虛弱,不能運化水穀、胸部閉塞而引起的嘔吐,應該用益胃氣、幫助穀氣上升的方法治療,不要用辛辣的藥物來發散。朱丹溪說:陰虛引起的咳嗽,多屬於陰虛,應該用貝母治療,不要用生薑,因為生薑會發散。)

按語:人們都知道陳皮、生薑能止吐,卻不知道有時也會引起嘔吐。因為它們的藥性是向上升散的,所以胃熱的人不適合使用。藿香也是如此。生薑還可以治療胸悶痰多、寒冷引起的疼痛、濕瀉。它能消除體內的水濕,疏通氣血阻滯(產後血上衝心、或者惡露不盡,煎服生薑也有效),使頭腦清醒,去除污穢之氣,能救治突然昏厥的病症(凡是中風、中氣、中暑、中惡等導致突然昏厥的症狀,用薑汁和童子尿一起飲用,效果很好。因為薑汁可以開痰,童子尿可以降火)。它還可以治療狐臭(用薑汁頻繁塗抹),以及凍瘡(熬成膏藥塗抹)。

生薑能解半夏、南星、蕈類、野禽的毒(野禽多食半夏,所以有毒,生薑能解毒),可以避開霧露、山嵐瘴氣(早起時含在嘴裡)。搗碎取汁,和黃明膠一起熬成膏藥,可以貼在風濕痹痛的部位。長期吃生薑又喝酒的話,會導致眼睛疾病、痔瘡(因為積熱引起的),瘡瘍患者忌食。

生薑的皮性味辛涼,可以調和脾胃、行水利濕。它能治療浮腫、腹脹(用皮來行皮,例如五皮散這個方劑就用薑皮。成無己說:生薑、大棗性味辛甘,能幫助脾胃運化津液,調和營衛,不僅僅是發散。李東垣說:晚上不吃生薑,是因為夜晚主收斂,而生薑主發散;秋天不吃生薑,是因為秋天主收斂,而生薑主發散。孕婦多吃生薑,會使胎兒手指分叉,這是一種象形的說法)。

秦椒可以用來作為生薑的輔助藥。生薑忌諱與黃連、黃芩、夜明砂一起使用(老薑放在蟬蛻裡,即使老了也沒有筋)。

3. 乾薑、黑姜

燥,回陽,宣,通脈

生用辛溫,逐寒邪而發表。炮則辛苦大熱,除胃冷而守中(辛則散,炮則稍苦,故止而不移,非若附子走而不守)。溫經止血(炮黑止吐衄諸血,紅見黑則止也),定嘔消痰,去臟腑沉寒痼冷。能去惡生新,使陽生陰長,故吐衄下血,有陰無陽者宜之。亦能引血藥入氣分而生血,故血虛發熱、產後大熱者宜之(此非有餘之熱,乃陰虛生內熱也,忌用表藥寒藥。乾薑能入肺,利氣;能入肝,引血藥生血,故與補陰藥同用。

乃熱因熱用,從治之法,故亦治目睛久赤)。引以黑附,能入腎而祛寒濕,能回脈絕無陽(仲景四逆、白通、姜附湯,皆用之)。同五味利肺氣而治寒嗽(肺惡寒)。燥脾濕而補脾(脾惡濕),通心助陽而補心氣(苦入心),開五臟六腑,通四肢關節,宣諸脈絡。治冷痹寒痞,反胃下利。

多用損陰耗氣,孕婦忌之(辛熱能動血。王好古曰:服乾薑以治中者必僭上,宜大棗輔之。東垣曰:宜甘草以緩之)。母姜曬乾者為乾薑,炮黑為黑姜。

白話文:

乾薑性燥,能使陽氣恢復,宣散,疏通經脈。

生用時,味辛性溫,可以驅散寒邪並發散體表。炮製過後則味辛、苦,藥性大熱,能去除胃部的寒冷,使藥性停留在中焦(辛味能使藥性發散,炮製後則帶苦味,所以能使藥性停止而不移動,不像附子那樣走竄而不守。)。能溫通經絡、止血(炮製黑色的乾薑能止吐血、流鼻血等各種出血,紅色遇到黑色就會停止),能止嘔吐、消除痰液,去除臟腑中深沉的寒冷頑疾。它能去除壞死的組織,使新生組織生長,讓陽氣生發、陰氣增長,所以對於吐血、流鼻血、下血等屬於有陰無陽的病症適合使用。也能夠引導補血的藥物進入氣分而產生血液,所以血虛發熱、產後高熱的人適合使用(這不是因為體內有多餘的熱,而是因為陰虛而產生內熱,忌用發散的藥物和寒涼的藥物。乾薑能進入肺經,疏通氣機;能進入肝經,引導補血藥物產生血液,所以常與補陰的藥物一同使用。

這屬於用熱藥治療熱病的“從治”方法,所以也能治療眼睛長期發紅的病症)。與黑附子一起使用,能進入腎經而祛除寒濕,能使衰竭的陽氣恢復(張仲景的四逆湯、白通湯、薑附湯都用到這個)。與五味子一同使用,能疏通肺氣而治療寒性咳嗽(肺怕寒冷)。能燥化脾的濕氣而補益脾氣(脾怕濕氣),能疏通心脈、幫助陽氣、補益心氣(苦味能入心),能開通五臟六腑,疏通四肢關節,宣通各種經脈。能治療冷痹、寒痞、反胃、下利等病症。

過量使用會損傷陰液、耗散氣體,孕婦忌用(辛熱的藥性會擾動血液。王好古說:用乾薑治療中焦病症的人,藥性容易上竄,應該用大棗輔助。李東垣說:應該用甘草緩解藥性)。母薑曬乾後就是乾薑,炮製成黑色就是黑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