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備要》~ 金石水土部 (12)
金石水土部 (12)
1. 食鹽
瀉熱,潤燥,補心,通二便,宣,引吐
鹹甘辛寒。咸潤下,故通大、小便;咸走血而寒勝熱,故治目赤癰腫,血熱熱疾;咸補心,故治心虛(以水制火,取既濟之義,故補心藥用鹽炒。一人病笑不休,用鹽煅赤煎沸,飲之而瘳。經曰:神有餘則笑不休。神,心火也。用鹽,水制火也。一婦病此半年,張子和亦用此法而愈);鹹入腎而主骨(故補腎藥用鹽湯下),故堅肌骨,治骨病齒痛(擦牙亦佳,清火固齒。齒縫出血,夜以鹽厚敷齦上,瀝涎盡乃臥。
或問咸能軟堅,何以堅肌骨,不知骨消筋緩,皆因濕熱,熱淫於內,治以鹹寒,譬如生肉易潰,得鹽性鹹寒,則能堅久不壞也);咸潤燥而辛泄肺(煎鹽用皂角收,故味微辛)故治痰飲喘逆(《本經》:治喘逆。惟哮症忌之);咸軟堅,故治結核積聚。
又能湧吐醒酒(水勝火),解毒(火熱即毒也,能散火涼血)殺蟲(浙西將軍蚓毒,每夕蚓鳴於體,一僧教以鹽湯浸身,數次而愈),定痛止癢(體如蟲行,風熱也,鹽湯浴三四次佳。亦治一切風氣。凡湯火傷,急以鹽生摻之,護肉不壞,再用藥敷)。多食傷肺、走血、滲津發渴(《經曰》:咸走血,血病毋多食鹹。
食鹹則口乾者,為能滲胃中津液也),凡血病哮喘、水腫、消渴人為大忌(鹽品頗多,江淮南北鹽生於海;山西解州鹽生於池;四川、雲南鹽生於井;戎鹽生於土;光明鹽或生於階州山崖,或產於五原鹽池。狀若水晶,不假煎煉,一名水晶鹽;石鹽生於石;木鹽生於樹;蓬鹽生於草,造化之妙,誠難窮矣)。
白話文:
食鹽:
可以清瀉體內熱氣,滋潤乾燥,補益心臟,疏通大小便,使氣機宣暢,並能引導藥物向上催吐。
味鹹、甘、帶辛,性寒。鹹味有向下滲透的特性,所以能通利大便和小便;鹹味能使血液運行,寒性可以制約熱邪,所以能治療眼睛紅腫、癰瘡腫痛,以及血熱引起的熱性疾病;鹹味能補益心臟,所以能治療心虛的病症(因為水能制約火,取水火既濟的意義,所以補心藥會用鹽炒過。有一個人得了病一直笑個不停,用煅燒變紅的鹽煮水,讓他喝了就好了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神過於亢奮就會笑個不停。這裡的「神」指的是心火。用鹽,是以水來制約火。有一個婦人得這種病半年了,張子和也用這個方法治好了她);鹹味入腎經而主宰骨骼(所以補腎的藥會用鹽湯送服),因此能使肌肉骨骼強健,治療骨病和牙痛(用鹽擦牙也很好,能清火固齒。牙縫出血,晚上用鹽厚敷在牙齦上,等口水流盡再睡)。
有人問,鹹味不是能軟化堅硬的東西嗎,為什麼又能使肌肉骨骼堅硬呢?他們不知道,骨骼消弱、筋脈鬆弛,都是因為濕熱造成的。熱邪侵犯體內,用鹹寒的藥物治療,就像新鮮的肉容易腐爛,用鹹寒的鹽就能使它堅硬不壞一樣;鹹味能滋潤乾燥,辛味可以宣洩肺氣(煎鹽會用皂角收斂,所以會帶點辛味),因此能治療痰飲、喘逆等病症(《本經》說:可以治療喘逆。但只有哮喘病要忌用);鹹味能軟化堅硬的東西,所以能治療結核和腫塊。
它還可以催吐醒酒(用水來制約火),解毒(火熱就是毒,能散火涼血),殺蟲(浙西有將軍被蚯蚓毒侵襲,每天晚上身體都有蚯蚓叫的聲音,有一個和尚教他用鹽水浸泡身體,幾次就好了),能止痛止癢(身體像有蟲子爬,是因為風熱,用鹽水洗三四次就好了。也能治療各種風邪引起的疾病。凡是被熱湯或火燙傷,馬上用生鹽敷在傷口上,可以保護肌肉不腐爛,然後再用藥敷)。吃多了會損傷肺氣、使血液流動加快、滲出體液而導致口渴(《經》說:鹹味使血行加快,有血病的人不能多吃鹹的。
吃鹹的東西會口乾,是因為鹹味能滲出胃中的津液),凡是有血病、哮喘、水腫、消渴的人都要忌用(鹽的種類很多,江淮南北的鹽產於海;山西解州的鹽產於鹽池;四川、雲南的鹽產於井;戎鹽產於土;光明鹽有的產於階州山崖,有的產於五原鹽池。形狀像水晶,不用煎煮提煉,也叫水晶鹽;石鹽產於石頭;木鹽產於樹木;蓬鹽產於草,大自然的奧妙真是難以窮盡)。
2. 急流水
通
性速而趨,下通二便,風痹藥宜之(昔有病小便閉者,眾不能瘥。張子和易以急流之水,煎前藥一飲而溲。時珍曰:天下之水,滅火濡枯則同。至於性從地變,質與物遷者,未嘗同也)。
白話文:
水性流動快速且往下,能疏通大小便,風濕麻痹的藥方適合使用(以前有個小便不通的病人,大家治不好。張子和改用流動迅速的水來煎藥,病人喝下後就排尿了。李時珍說:天下的水,能滅火和滋潤乾燥的性質是相同的。至於水的性質會隨著地勢改變,水的質量會隨著接觸的物質而變化,這些就都不一樣了)。
3. 逆流回瀾水
宣
性逆而倒上,中風、卒厥宣痰飲之藥宜之。
白話文:
藥性是往上逆行,用於治療中風、突然昏倒等症狀,適合使用宣散痰飲的藥物。
4. 甘瀾水
補
用流水以瓢揚萬遍,亦曰勞水。水性咸而重,勞之則甘而輕。仲景用煎傷寒勞傷等藥,取其不助腎氣而益脾胃也。
白話文:
將流動的水用瓢舀起再倒下,重複上萬次,這種水也叫做「勞水」。水的性質原本是鹹且重的,經過不斷地舀起倒下後,就會變得甘甜而且輕。張仲景在煎煮治療傷寒、勞傷等疾病的藥時使用這種水,是取其不會助長腎氣,反而可以增益脾胃的功效。
5. 井泉水
補
將旦首汲,曰井華水;出甕未放,曰無根水,無時初出,曰新汲水。解熱悶煩渴(凡熱病不可解者,新汲水浸青色衣服互熨之炒。心悶汗出,新汲水蜜和飲炒),煎補陰之藥宜之(井以有地脈山泉者為上;從江湖滲來者次之;其城市近溝渠汙穢者,咸而有鹼。煮粥煎茶,味各有異,以之入藥,其可無擇乎?)。
白話文:
清晨剛打上來的水,叫做井華水;從水缸裡舀出來但還沒有放過的,叫做無根水;沒有固定時間剛打上來的,叫做新汲水。這些水可以解除發熱、胸悶、煩躁口渴(一般熱病無法緩解時,可以用新汲水浸濕青色衣服,交替熨敷在身上。心悶出汗時,可以把新汲水和蜂蜜調和飲用),煎煮滋補陰虛的藥時適合使用(井水以有地脈山泉的為最好;從江河湖泊滲透來的次之;那些在城市裡靠近水溝污穢的井水,則又鹹又有鹼。用不同的井水煮粥煎茶,味道各有不同,用來入藥,怎能不仔細選擇呢?)。
6. 百沸湯
宣,助陽氣
助陽氣,行經絡(汪穎曰:湯須百沸者佳。寇宗奭曰:患風冷氣痹,人以湯淋腳至膝,厚復取汗,然別有藥,特假陽氣而行耳。四時暴瀉痢,四肢、臍、腹冷,坐深湯中,浸至腹上,生陽之藥,無速於此。張從正曰:凡傷風寒、酒食,初起無病,便飲太和湯。或酸薺水揉肚探吐,汗出即已。
昂按:感冒風寒,而以熱湯澡浴,亦發散之一法。故《內經》亦有可湯熨、可浴及摩之、浴之之文。《備急方》治心腹卒脹痛,欲死,煮熱湯以漬手足,冷即易之)。
白話文:
宣通、幫助陽氣。
幫助陽氣,運行經絡(汪穎說:湯要煮沸多次才好。寇宗奭說:患有風寒、氣血痺阻的人,用熱湯淋腳到膝蓋,厚覆蓋使之發汗,當然還需要其他藥物,只是借助陽氣來運行而已。四季突然發生的腹瀉痢疾,四肢、肚臍、腹部冰冷,坐在很深的热湯中,浸泡到腹部以上,產生陽氣的方法,沒有比這更快的了。張從正說:凡是因受風寒、或飲食所傷,剛開始沒有病,就喝太和湯。或用酸薺菜水揉肚子催吐,出汗就好了。
(王昂按:感受風寒感冒,用熱湯洗澡,也是一種發散的方法。所以《內經》也有可以用熱湯熨燙、沐浴、摩擦、洗浴的說法。《備急方》記載,治療心腹突然脹痛,快要死的人,煮熱湯浸泡手腳,冷了就換熱的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