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昂

《本草備要》~ 木部 (16)

回本書目錄

木部 (16)

1.

瀉熱,清神,消食

苦甘微寒。下氣消食,去痰熱,除煩渴,清頭目(得春初生髮之氣,故多肅清上膈之功。《湯液》云:茶苦寒下行,如何是清頭目?《蒙鑑》曰:熱下降,則上自清矣),醒昏睡(清神),解酒食、油膩、燒炙之毒,利大、小便。多飲消脂(最能去油)、寒胃(故濃茶能引吐。

《千金》療卒頭痛如破,非中冷、中風。由痰、厥氣上衝所致,名厥頭痛,單煮茶恣飲取吐,直吐出膽汁乃已,渴而即瘥)。酒後飲茶,引入膀胱、腎經,患瘕疝水腫,空心亦忌之(與姜等分濃煎,名薑茶飲,治赤白痢。茶助陰,姜助陽,使寒熱平調。並能消暑、解酒、食毒)。

陳、細者良,粗者損人。

白話文:

茶的性質是瀉熱、使精神清爽、幫助消化。

味道是苦中帶甘,性質稍微寒涼。能使氣向下走、幫助消化,去除痰熱,消除煩躁口渴,使頭腦清醒(因為它得到春天剛開始生發的氣,所以特別能清理上半身的熱。《湯液本草》說:茶是苦寒的,會往下走,怎麼會使頭腦清醒呢?《蒙筌》說:熱往下走了,上面自然就清爽了),能使昏睡的人醒來(使精神清爽),能解除酒、食物、油膩、燒烤食物的毒害,使大小便順暢。多喝茶可以消除脂肪(最能去除油脂)、但會使胃寒冷(所以喝濃茶可能會引起嘔吐)。

《千金方》記載,治療突然發生的頭痛像要裂開一樣,但不是因為受寒或中風引起的。這種頭痛是因為痰或氣逆衝到頭部所導致,稱為厥頭痛,只要單獨煮茶,大量喝到吐,直接吐出膽汁就會好,口渴也會立即痊癒。酒後喝茶,會把酒引到膀胱和腎經,容易導致腹中結塊、疝氣、水腫等疾病,空腹也不宜喝(和生薑等量一起煎煮成濃湯,稱為薑茶飲,可以治療赤白痢。茶能幫助陰氣,生薑能幫助陽氣,使寒熱平衡。也能夠消暑、解酒、解除食物中毒)。

陳年的、細嫩的茶葉品質比較好,粗老的茶葉則對身體有害。

2. 吳茱萸

燥,去風寒濕,宣,下氣開鬱

辛苦大熱,有小毒。入足太陰(脾)血分,少陰、厥陰(腎、肝)氣分(其氣燥,故專入肝而旁及脾、腎)。潤肝燥脾,溫中下氣,除濕解鬱,去痰殺蟲,開腠理,逐風寒。

治厥陰頭痛(仲景用吳茱萸湯),陰毒腹痛(痛在小腹),嘔逆吞酸(俗名醋心。亦有吐酸者,宜降火清痰,用吳萸作響導。蔡中丞苦痰飲,率十日一發,頭痛背寒,嘔酸不食。得一方,茯苓、吳萸湯泡七次,等分,蜜丸,名吳仙丹。前、後痰方無此者),痞滿噎膈(胃冷)。

食積瀉痢,血痹陰疝,痔疾腸風,腳氣水腫,口舌生瘡(為末,醋調貼足心,過夜便愈,能引熱下行),衝脈為病,氣逆裡急(宜此主之)。性雖熱,而能引熱下行(段成式言:椒性善下,吳萸性上,似不盡然。寇宗奭曰:此物下氣甚速。東垣曰:濁陰不降,厥氣上逆,膈塞脹滿,非吳萸不可治也。

昂按:吳萸辛熱,故性上。氣味俱厚,故善降),利大腸壅氣(故治腸風痔痢),下產後余血(故產後必用之)。然走氣動火,昏目發瘡,血虛有火者禁用。陳者良。泡去苦烈汁用(須泡數次)。止嘔,黃連水炒。治疝,鹽水炒。治血,醋炒。惡丹參、硝石。

白話文:

吳茱萸,性味燥烈,可以去除風寒濕氣,疏通氣機,使氣往下行,解開鬱悶。

吳茱萸的性味是辛苦、大熱,帶有小毒。主要進入足太陰脾經的血分,以及少陰腎經、厥陰肝經的氣分(因為它性味燥烈,所以主要進入肝經,也旁及脾經和腎經)。可以滋潤肝臟的燥熱,溫暖脾胃,使氣往下行,消除濕氣、解開鬱悶,去除痰液、殺死寄生蟲,打開皮膚毛孔,驅逐風寒。

可以用來治療厥陰頭痛(張仲景用吳茱萸湯治療)、陰毒腹痛(疼痛在小腹)、嘔吐反酸(俗稱醋心,也有吐酸水的,應該降火清痰,用吳茱萸來引導藥效。蔡中丞的苦痰飲,大概每十天發作一次,出現頭痛、背部發冷、嘔吐酸水、吃不下飯等症狀。得到一個藥方,用茯苓、吳茱萸湯泡七次,等分磨成粉,用蜂蜜做成藥丸,名為吳仙丹。以前、後治療痰液的藥方中都沒有這個配方),痞滿噎膈(胃部發冷)。

還可以治療飲食積滯引起的腹瀉、血脈不暢引起的麻痹、陰疝、痔瘡、腸風下血、腳氣水腫、口舌生瘡(磨成粉末,用醋調和塗在腳心,過夜就會好,可以引導熱往下走)、衝脈有病、氣逆裡急(適合用它來治療)。它的性質雖然是熱性的,卻能引導熱往下走(段成式說:花椒的性質善於向下走,吳茱萸的性質向上走,似乎不完全對。寇宗奭說:這藥物使氣下行的速度很快。李東垣說:濁陰之氣不下降,厥氣上逆,導致胸膈阻塞、脹滿,非用吳茱萸不可)。

(我認為:吳茱萸辛辣溫熱,所以藥性向上。氣味都比較濃厚,所以善於降氣),可以通利大腸的壅滯之氣(所以能治療腸風下血、痔瘡),也可以幫助產後排出淤血(所以產後必用)。但是,它容易走竄氣機,使火氣上升,導致眼睛昏花、皮膚生瘡,所以血虛有火的人禁用。陳放久的吳茱萸比較好。需要用清水浸泡多次,去除苦烈的味道後使用(需要浸泡數次)。如果要止嘔,用黃連水炒製。如果要治療疝氣,用鹽水炒製。如果要治療血症,用醋炒製。它不適合與丹參、硝石一起使用。

3. 川椒

宣,散寒濕,燥,補火

辛熱純陽。入肺,發汗散寒,治風寒咳嗽。入脾,暖胃燥濕,消食除脹,治心腹冷痛、吐瀉澼痢、痰飲水腫(《千金方》有人冷氣入陰囊腫滿,生椒擇淨,帛裹著丸囊,厚半寸,須臾熱氣大通,日再易,取消瘥。梅師用桂末塗亦良);入右腎命門,補火,治腎氣上逆(能下行導火歸元。

每日吞三十粒,大能溫補下焦),陽衰溲數、陰汗泄精(下焦虛寒)。堅齒明目,破血通經,除症安蛔(蟲見椒則伏。仲景蛔厥烏梅丸用之。凡蟲嚼腹痛者,面白唇紅,時發時止)。殺鬼疰、蟲、魚毒(最殺勞蟲。危氏神授丸。川椒炒出汗,為末,米飲下三錢。有人病傳屍勞,遇異人傳此方,服至二斤,吐出蟲如蛇而安)。

肺、胃素熱者忌服(丹溪曰:食椒既久,則火自水中生,多被其毒也)。秦產名秦椒,俗名花椒,實稍大;蜀產肉厚皮皺為川椒。閉口者殺人,微炒去汗,搗,去裡面黃殼,取紅用(名椒紅)。得鹽良(入腎)。使杏仁。畏款冬、防風、附子、雄黃、麻仁、涼水(椒乃玉衡星之精,闢疫伏邪,故歲旦飲椒柏酒)。

子,名椒目,苦辛。專行水道,不行穀道。能治水臌,除脹定喘,及腎虛耳鳴。

白話文:

川椒的藥性是宣散,能驅散寒濕,使其乾燥,並能補益火氣。

它味辛性熱,屬於純陽之物。進入肺經,可以發汗散寒,治療風寒引起的咳嗽。進入脾經,可以溫暖胃部,使之乾燥去除濕氣,幫助消化消除腹脹,治療心腹冷痛、嘔吐腹瀉、痢疾、痰飲和水腫(《千金方》記載有人陰囊因寒冷而腫脹,用新鮮花椒挑選乾淨後,用布包裹成半寸厚的丸狀,敷在陰囊上,很快就會感到熱氣流通,每天更換兩次,腫脹就消退了。梅師用桂皮粉塗抹也有同樣效果)。進入右腎命門,可以補益火氣,治療腎氣上逆(能引導火氣下行,使其歸於丹田。每天吞服三十粒,能溫補下焦),改善陽氣衰弱導致的小便頻繁、陰部出汗遺精(都是下焦虛寒的症狀)。還能堅固牙齒、明亮眼睛,活血通經,消除腹中腫塊,安撫蛔蟲(蟲遇到花椒就會伏藏。張仲景治療蛔蟲引起的厥症時,在烏梅丸中使用了花椒。凡是腹痛由蟲引起的,患者會面色蒼白、嘴唇發紅,疼痛時發時止)。可以殺滅鬼疰病、蟲、魚毒(最能殺滅癆蟲。危氏神授丸中就有花椒。將花椒炒至出汗,磨成粉末,用米湯送服三錢。有人得了傳染性勞病,遇到異人傳授此方,服用到二斤時,吐出如蛇般的蟲子,病就好了)。

肺和胃本身就燥熱的人忌服(朱丹溪說:長期食用花椒,火氣會從水中生發出來,容易中毒)。秦地出產的花椒叫秦椒,俗稱花椒,果實稍大;四川出產的花椒肉厚皮皺,稱為川椒。閉口的花椒有毒,要微炒至出汗,搗碎後,去除裡面的黃色外殼,取紅色的部分使用(稱為椒紅)。和鹽一起使用效果更好(可以入腎)。可以與杏仁同用。忌與款冬、防風、附子、雄黃、麻仁、涼水同用(花椒被認為是玉衡星的精華,可以辟除疫病邪氣,所以過年時要飲用椒柏酒)。

花椒的種子,名為椒目,味苦辛。它專門疏通水道,而不走腸道。可以治療水腫腹脹,消除腹脹平定喘息,以及腎虛引起的耳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