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昂

《本草備要》~ 草部 (41)

回本書目錄

草部 (41)

1. 黃芩

瀉火,除濕

苦入心,寒勝熱。瀉中焦實火,除脾家濕熱。

治澼痢腹痛(便血曰澼,寒痛忌用。凡腹痛有寒熱、虛實、食積,瘀血、痰濕之不同。

寒宜溫,熱宜清,虛宜補,實宜下,食宜消導,瘀血宜行散,痰濕宜化痰利濕。痛時手不可按者為實痛,按之痛止者為虛痛),寒熱往來(邪在少陽),黃疸五淋,血閉(實熱在血分)氣逆,癰疽瘡瘍,及諸失血。消痰(丹溪以黃芩降痰,假其降火也。按痰因火動,當先降火)利水,解渴安胎(胎孕宜清熱涼血,血不妄行則胎安),養陰退陽,補膀胱水。

酒炒則上行,瀉肺火,利胸中氣(肺主氣,熱傷氣,瀉熱所以保肺)。治上焦之風熱、濕熱(丹溪曰:黃芩上、中二焦藥),火嗽喉腥(五臭,肺為腥),目赤腫痛。過服損胃。血虛、寒中者禁用(得柴胡退寒熱,得芍藥治痢,得厚朴、黃連止腹痛,得桑皮瀉肺火,得白朮安胎之聖藥。

時珍曰:仲景治少陽證小柴胡湯,太陽少陽合病下利黃芩湯,少陽證下後心滿瀉心湯,並用之。蓋黃連苦寒,入心瀉熱,除脾家濕熱,使胃火不流入肺,不致刑金,即所以保肺也。肺虛不宜者,苦寒傷土,損其母也。少陽證雖在半表半裡,而心膈痞滿,實兼心、肺上焦之邪。

心煩喜嘔,默默不欲食,又兼脾、胃中焦之證,故用黃芩以治手,足少陽相火,黃芩亦少陽藥也。楊士瀛曰:柴胡退熱,不及黃芩。時珍曰:柴胡乃苦以發之,散火之標也;黃芩乃寒能勝熱,折火之本也。東垣治肺熱,身如火燎,煩燥引飲。而晝盛者,宜一味黃芩湯,以瀉肺經氣分之火,黃芩一兩煎服。

《本事方》用治崩中、暴下)。

黃明者良。中虛名枯芩,即片芩,瀉肺火,清肌表之熱。內實名條芩,即子芩,瀉大腸火,補膀胱水。上行酒炒。瀉肝,膽火,豬膽汁炒。山茱萸、龍骨為使。畏丹皮、丹砂。

白話文:

黃芩具有瀉火、去除濕氣的功效。

其苦味能入心,寒性可以制伏熱邪。能瀉中焦的實火,去除脾臟的濕熱。

可以治療痢疾腹痛(便血稱為澼,屬於寒性疼痛則不宜使用。凡是腹痛,有寒熱、虛實、食積、瘀血、痰濕等不同原因。寒性的腹痛要用溫藥,熱性的腹痛要用清熱藥,虛證腹痛要用補藥,實證腹痛要用瀉下藥,食積腹痛要用消食導滯的藥,瘀血腹痛要用活血散瘀的藥,痰濕腹痛要用化痰利濕的藥。痛時手不能按的屬於實痛,按壓後疼痛減輕的屬於虛痛),以及寒熱往來(病邪在少陽經)。黃芩還能治療黃疸、小便淋瀝不暢、閉經(實熱在血分)、氣逆、癰疽瘡瘍,以及各種出血症狀。可以消痰(朱丹溪認為黃芩能降痰,是藉由它能降火的功效。一般來說痰是因火而生,所以應該先降火),利尿、解渴、安胎(懷孕期間宜清熱涼血,血液不妄動則胎兒安穩),也能滋養陰液、退虛陽,並能補益膀胱的水液。

用酒炒製後,藥性向上走,可以瀉肺火,通利胸中的氣機(肺主氣,熱邪會損傷氣,瀉熱就能保護肺)。能治療上焦的風熱、濕熱(朱丹溪說黃芩是上、中二焦的藥物),也能治療火熱引起的咳嗽、喉嚨腥臭(五臭中,肺的氣味是腥味)、眼睛紅腫疼痛。但過量服用會損傷脾胃。血虛、體內有寒的人不宜使用(搭配柴胡能退寒熱,搭配芍藥能治療痢疾,搭配厚朴、黃連能止腹痛,搭配桑皮能瀉肺火,搭配白朮是安胎的良藥)。

李時珍說,張仲景治療少陽病的著名方劑小柴胡湯,以及太陽、少陽合併出現下痢症狀的黃芩湯,還有少陽病下後出現心煩痞滿的瀉心湯中,都使用了黃芩。黃芩味苦性寒,能入心經瀉熱,去除脾臟的濕熱,使胃火不向上跑到肺,不至於損傷肺,就能達到保護肺的作用。肺虛的人不宜使用,是因為苦寒的藥物會損傷脾土,損害肺這個土之母。少陽病雖然病邪在半表半裡,但心胸痞滿,實際上兼有心、肺上焦的邪氣。心煩喜嘔,默默不想吃東西,又兼有脾、胃中焦的病症,所以用黃芩來治療手足少陽的相火。黃芩本身也是少陽的藥物。楊士瀛說,柴胡退熱的效果比不上黃芩。李時珍認為,柴胡是苦味能發散,是散火的治標之藥;黃芩是寒性可以制伏熱邪,是折火的治本之藥。李東垣治療肺熱,身體像火燒一般,煩躁想喝水,而且白天症狀加重的人,應該服用單味黃芩湯,來瀉肺經氣分的火,黃芩一兩煎服。

《本事方》用黃芩來治療崩漏、暴瀉等症。

黃芩以顏色黃亮的為佳品。中間空虛的稱為枯芩,也叫片芩,能瀉肺火,清肌表之熱。內部充實的稱為條芩,也叫子芩,能瀉大腸火,補膀胱的水液。酒炒後藥性上行。用豬膽汁炒後能瀉肝、膽的火。山茱萸、龍骨可以作為黃芩的輔助藥。黃芩忌與丹皮、丹砂同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