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昂

《本草備要》~ 草部 (42)

回本書目錄

草部 (42)

1. 黃連

瀉火,燥濕

大苦大寒。入心瀉火(王海藏曰:瀉心,實瀉脾也。實則瀉其子),鎮肝涼血(凡治血,防風為上部之使,黃連為中部之使,地榆為下部之使),燥濕開鬱,解渴(單用能治消渴)除煩,益肝膽,厚腸胃,消心瘀(能去心竅惡血),止盜汗(涼心)。

治腸澼瀉痢(便血曰澼,有臟連丸。濕熱鬱而為痢,黃連治痢要藥。噤口者,熱壅上焦,同人參煎湯呷之,但得下咽便好。喻嘉言曰:下痢,必先汗解其外,後調其內。首用辛涼以解表,次用苦寒以攻裡。《機要》云:後重宜下,腹痛宜和,身重宜除濕,脈弦宜去風,風邪內結宜汗,身冷自汗宜溫,膿血稠黏宜重劑以竭之。下痢,赤屬血分,白屬氣分。

戴氏曰:俗謂赤熱、白寒者,非也。通作濕熱處治,但有新久、虛實之分),痞滿(燥濕開鬱。張仲景治九種心下痞,五等瀉心湯皆用之)腹痛(清熱),心痛伏梁(心積),目痛眥傷(人乳浸點或合歸、芍等分,煎湯熱洗,散熱活血),癰疽瘡疥(諸痛癢瘡,皆屬心火),酒毒胎毒(小兒初生,合甘草為末,蜜調令咽之),明目(《傳信方》:羊肝一具,黃連一兩,搗丸,名羊肝丸,凡是目疾皆治)定驚(鎮肝),止汗解毒,除疳(同豬肝蒸為丸)殺蛔(蛔得苦則伏)。虛寒為病者禁用(久服黃連、苦參反熱,從火化也。

昂按:炎上作苦,味苦必燥,燥則熱矣,旦苦寒沉陰肅殺,伐傷生和之氣也。韓𢘅曰:黃連與肉桂同行,能交心腎於頃刻。時珍曰:治痢用香連丸,姜連丸用黃連、乾薑,薑黃散用黃連、生薑,左金丸用黃連、吳茱萸,治口瘡用黃連、細辛,止下血用黃連、大蒜,一陰一陽,寒因熱用,熱因寒用,最得制方之妙)。出宜州者粗肥,出四川者瘦小。

狀類鷹爪、連珠者良。去毛。治心火生用,虛火醋炒,肝、膽火豬膽汁炒,上焦火酒炒(有吞酸嘈雜等證,亦有吐酸者名酢心,宜黃連。吳茱萸降火開鬱。酢,音醋),中焦火薑汁炒,下焦火鹽水或童便炒,食積火黃士炒,治濕熱在氣分,吳茱萸湯炒,在血分乾漆水炒,點眼赤人乳浸(時珍曰:諸法不獨為之引導,蓋辛熱制其寒苦,鹹寒制其燥性,用者詳之)。黃芩龍骨為使。

惡菊花、玄參、殭蠶、白鮮皮。畏款冬、牛膝。忌豬肉(時珍曰:方有臟連丸、黃連豬肚丸,豈忌肉而不忌臟腑乎?)。殺烏頭、巴豆毒。(黃連瀉心火,佐以龍膽瀉肝、膽火,白芍瀉脾火,石膏瀉胃火,知母瀉腎火,黃柏瀉膀胱火,木通瀉小腸火。黃芩瀉肺火,梔子佐之;瀉大腸火,黃連佐之;柴胡瀉肝膽火,黃連佐之;瀉三焦火,黃芩佐之。鄭奠一曰:兀兀欲吐,用黃連數分甚效)。

白話文:

黃連具有瀉火、燥濕的功效,味極苦,性大寒。它能進入心經,瀉心火(有人說瀉心其實是瀉脾,實證則瀉其子,即瀉其本身),鎮定肝臟,涼血(凡是治療血症,防風是上部的引導藥,黃連是中部的引導藥,地榆是下部的引導藥)。黃連能燥濕、疏解鬱悶,止渴(單獨使用能治療消渴症),消除煩躁,有益於肝膽,增強腸胃功能,消除心臟瘀血(能去除心竅中的惡血),並能止盜汗(因其涼心)。

它能治療腸道下痢(大便帶血稱為「澼」,可用臟連丸。濕熱鬱積導致痢疾,黃連是治療痢疾的重要藥物。如果痢疾患者出現無法進食的情況,是因為熱邪壅塞在上焦,可用人參煎湯,少量多次飲用,只要能嚥下就好。喻嘉言認為,治療下痢,必須先通過發汗解除表邪,再調理內裡。先用辛涼藥物解表,再用苦寒藥物攻裡。《機要》中提到,有裡急後重感的適合用攻下法,腹痛適合用調和法,身體沉重適合用祛濕法,脈弦適合用祛風法,風邪內結適合用發汗法,身體怕冷自汗適合用溫補法,膿血稠黏適合用重劑來攻邪。下痢,赤色代表血分有熱,白色代表氣分有病。

戴氏認為,民間說赤痢是熱證、白痢是寒證,是不正確的。應該都當作濕熱來治療,只是有新病與舊病、虛證與實證的區別)。黃連能治療胸腹痞滿(因為它可以燥濕、疏解鬱悶,張仲景治療九種心下痞,所用的五種瀉心湯都用到了黃連),腹痛(因為它可以清熱),心痛伏梁(心臟積聚病邪),眼痛眥傷(可以用人乳浸泡黃連點眼,或與當歸、芍藥等量煎湯熱洗,有散熱活血的功效),癰疽瘡疥(各種疼痛搔癢的瘡,都屬於心火),酒毒胎毒(新生兒可將黃連與甘草研成末,用蜂蜜調和服用),明目(《傳信方》中記載,用羊肝一副、黃連一兩,搗成丸藥,名為羊肝丸,可以治療各種眼疾),定驚(因為它可以鎮肝),止汗解毒,去除疳積(與豬肝一同蒸熟做成丸藥),殺蛔蟲(蛔蟲遇到苦味就會伏下來)。如果身體虛寒,就不能使用黃連(長期服用黃連、苦參反而會產生熱證,是因為它從火而化)。

張昂認為,火性上炎則會產生苦味,而味苦的藥性必然乾燥,乾燥則容易產生熱,但苦寒藥性沉降,具有陰柔肅殺的特性,會損傷體內生生不息的平和之氣。韓𢘅說,黃連與肉桂一同使用,能快速溝通心腎。李時珍說,治療痢疾可用香連丸,姜連丸用黃連、乾薑,薑黃散用黃連、生薑,左金丸用黃連、吳茱萸,治療口瘡用黃連、細辛,止下血用黃連、大蒜,這都是一陰一陽,寒藥因熱用,熱藥因寒用,是組方配伍的巧妙之處。產於宜州的黃連粗壯肥大,產於四川的黃連瘦小。

黃連的形狀像鷹爪,連珠狀的為上品。使用時要去除毛。治療心火要生用黃連,治療虛火要用醋炒,治療肝膽之火要用豬膽汁炒,治療上焦之火要用酒炒(如果出現吞酸、嘈雜等症狀,或出現吐酸水的情況,稱為酢心,適合用黃連。吳茱萸可以降火、疏解鬱悶。酢,讀音同「醋」),治療中焦之火要用薑汁炒,治療下焦之火要用鹽水或童便炒,治療食積之火要用黃土炒,治療濕熱在氣分的,用吳茱萸湯炒,治療濕熱在血分的,用乾漆水炒,點眼用的則用人乳浸泡(李時珍說,各種炮製方法不僅是為了引導藥性,更是為了利用辛熱之藥制約其寒苦之性,利用鹹寒之藥制約其燥性,使用時要詳細考慮)。黃芩、龍骨可以作為黃連的輔助藥。

黃連忌與菊花、玄參、殭蠶、白鮮皮同用。畏懼款冬、牛膝。忌食豬肉(李時珍說:藥方中有臟連丸、黃連豬肚丸,難道會忌豬肉而不忌豬的內臟嗎?)。黃連能化解烏頭、巴豆的毒性。(黃連瀉心火,輔以龍膽瀉肝膽之火,白芍瀉脾火,石膏瀉胃火,知母瀉腎火,黃柏瀉膀胱火,木通瀉小腸火。黃芩瀉肺火,梔子輔助之;瀉大腸火,黃連輔助之;柴胡瀉肝膽之火,黃連輔助之;瀉三焦火,黃芩輔助之。鄭奠一說:如果出現兀兀欲吐的情況,用少量黃連效果很好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