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昂

《本草備要》~ 草部 (40)

回本書目錄

草部 (40)

1. 苧根

瀉熱,散瘀

甘寒而滑。補陰破瘀,解熱潤燥。

治天行熱疾,大渴大狂,胎動下血,諸淋血淋,搗貼赤遊丹毒,癰疽發背,金瘡折傷(止血易痂),雞魚骨哽(搗如龍眼。雞骨,雞湯下,魚骨,魚湯下)。汁能化血為水。

苧皮與產婦作枕,止血運;安腹上,止產後腹痛(散瘀之功)漚苧汁,療消渴。

白話文:

苧根性味甘甜、寒涼且滑潤。它能滋補陰液、破除瘀血,並能解除熱邪、潤澤乾燥。

可以用來治療流行性熱病,出現極度口渴、狂躁等症狀;還能處理懷孕期間胎動不安、陰道出血的情況,以及各種淋病、血淋等疾病。將苧根搗爛外敷,可以治療紅色遊走性丹毒、癰瘡腫毒、背部疔瘡,以及外傷出血、骨折(能止血、促進結痂)。對於雞骨或魚骨卡喉,可將苧根搗爛成如龍眼般大小,雞骨卡喉用雞湯送服,魚骨卡喉用魚湯送服。苧根汁液還能化解血瘀,使之變成水狀排出。

將苧皮給產婦當枕頭,可以幫助止血、使氣血運行順暢;敷在腹部,可以緩解產後腹痛(因為它有散瘀的功效)。用浸泡苧根的汁液,可以治療消渴症(糖尿病)。

2. 薔薇根

瀉濕熱

苦澀而冷。入胃、大腸經。除風熱、濕熱,生肌殺蟲。

治泄痢消渴,牙痛口糜(煎汁含漱),遺尿好眠,癰疽瘡癬。

花有黃、白、紅、紫數色,以黃心、白色、粉紅者入藥。

子,名營實,酸溫。主治略同(《千金》曰:薔薇根,角蒿,口瘡之神藥。角蒿所在多有,開淡紅紫花,角微彎,長二寸許,辛苦有小毒。治惡瘡有蟲,及口齒瘡)。

白話文:

薔薇根

性味苦澀寒涼,歸屬於胃經、大腸經。功效是去除風熱、濕熱,並有促進肌肉生長、殺滅蟲子的作用。

可以治療腹瀉、痢疾、消渴症(糖尿病),牙痛、口瘡(煎煮汁液含漱),遺尿、多睡,以及癰、疽、瘡、癬等皮膚疾病。

薔薇花有黃色、白色、紅色、紫色等多種顏色,其中以黃色花心、白色花瓣、粉紅色花瓣的入藥效果較好。

薔薇的果實稱為營實,味酸性溫。主要功效與薔薇根類似。《千金方》中說:薔薇根和角蒿是治療口瘡的神藥。角蒿生長普遍,開淡紅紫色的花,角略微彎曲,約二寸長,味辛苦且略有小毒。可以治療惡瘡生蟲,以及口齒瘡。

3. 芭蕉根

瀉熱

味甘大寒。治天行熱狂,煩悶消渴,產後血脹(並搗汁服),塗癰腫結熱(為末,油調敷。霜後者佳)。

白話文:

芭蕉根,味道甘甜,藥性非常寒涼。可以治療流行性熱病導致的神志不清、躁熱煩悶、口渴消瘦,以及產後因血瘀引起的腹脹(可以搗汁服用)。也能夠外敷來治療癰瘡腫痛發熱(將芭蕉根磨成粉末,用油調和後敷在患處,霜降後的芭蕉根效果更好)。

4. 大黃

大瀉血分濕熱,下有形積滯

大苦大寒。入足太陰(脾),手足陽明、厥陰(大腸、胃、心包、肝)血分。其性浮而不沉,其用走而不守。若酒浸,亦能引至高之分(仲景太陽門調胃承氣湯,大黃注曰酒浸;陽明門大承氣湯,大黃注曰酒洗;少陽陽明小承氣湯,大黃不用酒製,皆有分別。東垣曰:邪氣在上,非酒不至。

若用生者,則遺至高之邪熱。病愈後,或目赤、喉痹、頭痛、膈上熱疾生也)。用以盪滌腸胃,下燥結而除瘀熱。

治傷寒時疾,發熱譫語(大腸有燥糞,故譫語,宜下之。譫,音占),溫熱瘴瘧,下痢赤白,腹痛裡急,黃疸水腫,癥瘕積聚(積久成形謂之積,屬陰;聚散無常謂之聚,屬陽。積多是血或食或痰,聚多是氣),留飲宿食,心腹痞滿,二便不通(皆土鬱,奪之),吐血衄血,血閉血枯,損傷積血,一切實熱,血中伏火。行水除痰,蝕膿消腫,能推陳致新。

然傷元氣而耗陰血(下多亡陰),若病在氣分,胃虛、血弱人禁用(病在氣分而用之,是為誅伐無過。東垣曰:能推陳致新,如定禍亂以致太平,所以有將軍之號。時珍曰:仲景瀉心湯,治心氣不足吐衄血者,用大黃。黃連、黃芩,乃瀉心包、肝、脾、胃四經血中之伏火也。

又治心下痞滿按之軟者,用大黃、黃連瀉心湯,亦瀉脾胃之濕熱,非瀉心也。病發於陰,而反下之,則痞滿。乃寒傷營血,邪結上焦,胃之上脘當心,故曰瀉心。經曰:太陰所至,為痞滿。又曰:濁氣在上,則生䐜脹是已。病發於陽,而反下之,則結胸。乃熱邪陷入血分,亦在上脘,故大陷胸湯、丸皆用大黃,亦瀉脾胃血分之邪,而降其濁氣也。若結胸在氣分,只用小陷胸湯;痞滿在氣分,只用半夏瀉心湯。

或問心氣不足而吐衄,何以不補心而反瀉心?丹溪曰:少陰不足,亢陽無輔,致陰血妄行,故用大黃瀉其亢甚之火。又心本不足,肝、肺各受火邪而病作,故用黃芩救肺、黃連救肝。肺者陰之主,肝者心之母,血之合也,肺、肝火退,則血歸經而自安矣。寇宗奭曰:以苦泄其熱,就以苦補其心,蓋一舉而兩得之。

李士材曰:古人用大黃治虛勞吐衄,意甚深微。蓋濁陰不降,則清陽不生,瘀血不去,則新血不生也)。

川產錦紋者良。有酒浸、酒蒸、生、熟之不同。生用更峻。黃芩為使(欲取通利者,不得驟進穀食,大黃得穀食,便不能通利耳。《夷堅志》:湯,火傷者,搗生大黃,醋調敷,止痛無瘢)。

白話文:

大黃能強烈地清除血液中的濕熱,並能將體內有形的積滯排出。

它味極苦、性大寒,主要作用於足太陰脾經、手足陽明胃經與大腸經,以及足厥陰肝經與心包經的血分。藥性是向上漂浮而不下沉,其作用是遊走而不停留在某處。如果用酒浸泡,就能將藥力引導至身體較高部位(例如:張仲景的太陽病調胃承氣湯方劑中,大黃要用酒浸泡;陽明病大承氣湯方劑中,大黃要用酒洗;少陽陽明病小承氣湯方劑中,大黃則不用酒製,這些都有區別。李東垣說過:邪氣在上,不用酒就無法到達)。

如果使用生大黃,則會遺留下較高部位的邪熱,病癒後可能出現眼睛紅腫、喉嚨腫痛、頭痛或胸膈以上部位發熱等疾病。它能用來清洗腸胃,清除乾燥的結糞和瘀積的熱氣。

能治療傷寒、時疫等疾病引起的高燒、胡言亂語(因大腸有乾燥糞便導致胡言亂語,此時宜用大黃瀉下。譫,音占),以及溫熱性的瘴氣與瘧疾、痢疾(紅、白痢)、腹痛腹瀉、黃疸、水腫、癥瘕積聚(積是長時間形成的,屬於陰;聚是散亂無常的,屬於陽。積多是由於血液、食物或痰液等積聚而成,聚多是氣的壅塞)、留飲、宿食、心腹脹滿、大小便不通(這些都是因為脾胃功能鬱滯所導致,需要用瀉下的方式疏通)、吐血、流鼻血、閉經、血枯、損傷導致的瘀血,以及一切實熱和血液中的潛伏火邪。還能利水消痰、腐蝕膿液、消腫,有推動代謝、促進新陳代謝的作用。

然而,大黃也會損傷元氣、耗損陰血(瀉下過多會導致陰液虧損),若疾病是氣分的問題,或者脾胃虛弱、血虛的人應禁用(如果病在氣分卻用大黃,就相當於濫用刑罰)。李東垣說:大黃能推陳致新,就像平定禍亂以達到太平,所以有「將軍」的稱號。李時珍說:張仲景的瀉心湯用來治療心氣不足導致吐血、流鼻血的症狀,其中用到大黃、黃連、黃芩,是用來清除心包、肝、脾、胃四經血液中的潛伏火邪。

又,用大黃、黃連瀉心湯,可以治療心下痞滿、按壓時柔軟的症狀,實際上是瀉脾胃的濕熱,而不是瀉心。疾病發病於陰,反而用瀉法,會導致痞滿。這是因為寒邪傷害了營血,邪氣結聚在上焦,胃的上脘部位靠近心臟,所以稱之為瀉心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太陰經所過之處,會發生痞滿。」又說:「濁氣在上,就會產生腹脹。」疾病發病於陽,反而用瀉法,就會導致結胸。這是因為熱邪陷入血分,同樣在上脘部位,所以大陷胸湯、丸等方劑都用到大黃,也是為了清除脾胃血分的邪氣,並使濁氣下降。如果結胸在氣分,就只用小陷胸湯;如果痞滿在氣分,就只用半夏瀉心湯。

有人問,既然心氣不足而導致吐血、流鼻血,為什麼不補心反而要瀉心?朱丹溪說:少陰不足,陽氣失去制約而亢盛,導致陰血妄行,所以用大黃來瀉其亢盛的火邪。又因為心氣本就不足,肝、肺各自受到火邪而發病,所以用黃芩來救肺,黃連來救肝。肺是陰的主導,肝是心的母親,也是血液聚集的地方。當肺、肝的火邪消退,血液自然會歸於正常而安定。寇宗奭說:用苦寒的藥物瀉熱,同時也用苦味來補心,可以說是一舉兩得。

李士材說:古人用大黃治療虛勞導致吐血、流鼻血的症狀,用意非常深刻。因為如果濁陰不下降,清陽就不能上升;瘀血不去,新血就不能產生。

產於四川,有錦紋的大黃品質最好。大黃有酒浸、酒蒸、生用、熟用等不同炮製方法,生用藥性更為峻猛。黃芩是輔助藥。(如果想讓大黃發揮通便效果,就不能立刻進食,因為大黃遇到食物就不能發揮通便的作用。《夷堅志》記載:湯火燙傷的人,將生大黃搗爛,用醋調和敷在患處,可以止痛且不留疤痕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