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備要》~ 木部 (21)
木部 (21)
1. 巴豆
大燥,大瀉
辛熱有大毒。生猛而熟少緩。可升可降,能止能行,開竅宣滯,去臟腑沉寒,最為斬關奪門之將。破痰癖血瘕,氣痞食積,生冷硬物所傷,大腹水腫,瀉痢驚癇,口喎耳聾,牙痛喉痹(纏喉急痹,緩治則死。用解毒丸,雄黃一兩,鬱金一錢,巴豆十四粒,去皮油,為丸。每服五分,津嚥下。
雄黃破結氣,鬱金散惡血,巴豆下稠涎,然系厲劑,不可輕用。或用紙拈蘸巴豆油,燃火刺喉;或搗巴豆,綿裹,隨左、右納鼻中,吐出惡涎,紫血即寬。鼻雖小,生瘡無礙)。其毒性又能解毒、殺蟲,療瘡瘍、蛇蠍諸毒。峻用大可劫病,微用亦可和中。通經爛胎(巴豆稟火烈之氣,爛人肌肉。
試以少許擦皮膚,即發一泡,況腸胃耶,不可輕用。王好古曰:去心、皮膜、油,生用,為急治水穀道路之劑。炒去煙、令紫黑用。為緩治消堅磨積之劑。可以通暢,可以止瀉,世所不知也。時珍曰:一婦年六十餘,溏瀉五載,犯生冷油膩肉食,即作痛,服升澀藥,瀉反甚,脈沉而滑,此乃脾胃久傷,積冷凝滯。法當以熱下之。
用臘匱巴豆丸五十粒,服二日,不利而愈。自是每用治瀉痢,愈者近百人)。一名剛子(雷斆曰:緊小、色黃者為巴,三稜、色黑者為豆,小而兩頭尖者為剛子。剛子殺人。時珍曰:此說殊乖。蓋緊小者為雌,有稜及兩頭尖者是雄,雄者更峻耳。用之得宜,皆有功力。不去膜則傷胃,不去心則作嘔。
《藏器》法連白膜服)。或用谷、用仁、用油、生用、炒用、醋煮燒存性用。研去油,名巴豆霜。芫花為使。畏大黃、黃連、涼水(中其毒者,以此解之,或黑豆、綠豆汁亦佳)。得火良。
巴豆油作紙拈燃火,吹息,或熏鼻,或刺喉,能行惡涎惡血。治中風中惡,痰厥氣厥,喉痹不通,一切急病(大黃、巴豆,同為峻下之劑。但大黃性寒,腑病多熱者宜之。巴豆性熱,臟病多寒者宜之。故仲景治傷寒傳裡多熱者,多用大黃;東垣治五積屬臟者,多用巴豆。與大黃同服,反不瀉人)。
白話文:
巴豆的藥性非常燥熱,具有很強的瀉下作用。
它的藥性辛辣且熱,帶有劇毒。生用時藥性猛烈,煮熟後藥性會稍微緩和。巴豆的藥性可以向上提升,也可以向下疏導,能止瀉也能通便,可以打開身體的孔竅,疏通體內的阻塞,去除臟腑深層的寒氣,就像是攻城掠地的猛將。它能破除痰積、血塊、氣滯、食物積滯,以及生冷硬物造成的損傷。也能治療腹部水腫、瀉痢、驚風、癲癇、口歪眼斜、耳聾、牙痛和咽喉腫痛(喉嚨急性腫痛,如果延誤治療會致命。可以用解毒丸,成分是雄黃一兩、鬱金一錢、巴豆十四粒,去除外皮和油脂,做成藥丸。每次服用五分,用口水吞下)。
雄黃可以破除氣結,鬱金可以散瘀血,巴豆則可以排除濃稠的痰液,但因為藥性猛烈,不可輕易使用。也可以用紙捻沾上巴豆油,點火後刺喉嚨;或是將巴豆搗碎,用棉花包裹,分別塞入左右鼻孔,讓惡濁的鼻涕和紫黑色的血排出,症狀就會緩解(鼻腔雖然小,但長瘡也不妨礙使用)。它的毒性也能夠解毒、殺蟲,治療瘡瘍、蛇蠍毒等各種毒素。大量使用可以迅速驅除病邪,少量使用也可以調和脾胃。它能疏通經絡,也能使胎兒腐爛(巴豆具有火熱的特性,會腐蝕人體肌肉。
如果在皮膚上塗抹少量,就會起水泡,更何況是腸胃,所以不可輕易使用。王好古說:去除巴豆的果心、外皮和油脂,生用,可以用來快速治療水穀不通的症狀。炒過,去除煙氣,使其呈現紫黑色,則可以緩和藥性,用來治療堅硬的腫塊和積滯。它可以用來通暢腸道,也可以止瀉,但世人卻不了解這個道理。李時珍說:有一位六十多歲的婦女,腹瀉了五年多,一吃生冷、油膩的肉食就會腹痛,服用收澀的藥物,腹瀉反而更加嚴重,脈象沉而滑,這是因為脾胃長期受損,積聚了寒氣。治療方法應該用熱性的藥物來瀉下。
於是用了蠟封的巴豆丸五十粒,服用兩天後,腹瀉就好了。從此之後,每次用它來治療腹瀉,治好的將近一百人)。巴豆又名「剛子」(雷斆說:緊實、顏色黃的稱為「巴」,有三稜、顏色黑的稱為「豆」,小而兩頭尖的稱為「剛子」。「剛子」會使人喪命。李時珍說:這種說法不對。緊實的巴豆是雌性的,有稜角和兩頭尖的是雄性的,雄性的藥性更為猛烈。只要使用得當,都有功效。不去除外膜會傷胃,不去除果心會導致嘔吐。《藏器》記載的方法是連著白膜一起服用)。巴豆可以取用果實、果仁、或是榨出的油脂,可以生用、炒用、醋煮後燒存性用。將研磨後去除油脂的巴豆稱為「巴豆霜」。芫花可以作為巴豆的輔助藥。巴豆畏懼大黃、黃連、涼水(中毒時,可以用這些來解毒,或者黑豆、綠豆汁也可以)。巴豆遇到火會增加藥效。
巴豆油可以製成紙捻,點火後吹熄,用來熏鼻子或刺喉嚨,能夠排除體內的惡濁痰液和瘀血。可以治療中風、中邪、痰厥、氣厥、喉嚨腫痛不通等各種急症(大黃和巴豆都是峻下藥,但大黃藥性寒涼,適合腸胃有熱的人使用;巴豆藥性溫熱,適合臟腑有寒的人使用。因此,張仲景治療傷寒傳到體內而產生熱象時,多使用大黃;李東垣治療五積屬於臟腑的疾病時,多使用巴豆。如果和大黃同時服用,反而不會產生瀉下作用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