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昂

《本草備要》~ 草部 (5)

回本書目錄

草部 (5)

1. 蒼朮

補脾燥濕,宣,升陽散郁

甘溫辛烈。燥胃強脾,發汗除濕,能升發胃中陽氣(東垣曰:雄壯上行,能除濕,下安太陰,使邪氣不傳入脾),止吐瀉,逐痰水(許叔微云:蒼朮能治水飲之澼囊,蓋燥脾以去濕,崇土以填科。日用蒼朮一斤,大棗五十枚,去皮搗,麻油半兩,水二盞研,濾汁和丸,名神術丸。

丹溪曰:實脾土,燥脾濕,洵是治痰之本),消腫滿,辟惡氣(闢一切嵐瘴、邪惡、鬼氣。暑濕月,焚之佳。《夷堅志》曰:有士人遊西湖,遇一女子,明豔動人,重幣求之不得。又五年重尋舊遊,悵然空返,忽遇女子,士欣然並行,過旅館,留半歲,將議偕逝。女曰:向自君去,憶念之苦,感疾而亡,今非人也,但君浸陰氣深,當暴瀉,宜服平胃散,以補安精血。士驚惋曰:藥味皆平,何得取效?女曰:中有蒼朮除邪氣,乃為上品也)。

散風寒濕,為治痿要藥(陽明虛則宗筋縱弛,帶脈不引故痿蹶。蒼朮陽明經藥。經曰:治痿獨取陽明。合黃柏為二妙散,加牛膝名三妙散)。又能總解痰、火、氣、血、濕、食六郁(丹溪曰:諸郁皆因傳化失常,氣不得升降。病在中焦,將欲升之,必先降之,將欲降之,必先升之。

越鞠丸用蒼朮、香附。蒼朮能徑入諸經,疏泄陽明之濕,通行斂澀,香附乃陰中快氣之藥,一升一降,故郁散而平),及脾濕下流,腸風帶濁(帶濁赤者濕傷血分,從心、小腸來。白者濕傷氣分,從肺、大腸來。並有寒熱二證,亦有因痰而帶濁者,宜二陳加二朮、升,柴)。

燥結多汗者忌用(南陽文氏值亂,逃往壺山,飢,因有人教以餌術,遂不飢。數十年後歸家,顏色更少,氣力轉健。術一名山精,一名山姜。《導仙錄》曰:子欲長生,當服山精,子欲輕翔,當服山姜。昂按:蒼朮善發汗,安能長遠服食?文氏仙錄之說,要亦方書誇張之言也)。

出茅山堅小有硃砂點者良。糯米泔浸焙乾,同芝麻炒,以制其燥。

二術皆防風、地榆為使,主治略同,第有止汗發汗之異。古文本草不分蒼、白,陶隱君(即宏景)言有兩種,始各施用。

白話文:

蒼朮,能夠補益脾臟,去除濕氣,宣發並提升陽氣,疏散鬱結。

它味道甘甜、溫和、辛辣且藥性強烈。能夠乾燥腸胃、強健脾臟,發汗以去除濕氣。蒼朮能提升胃中的陽氣(李東垣說:它氣勢雄壯向上升發,能去除濕氣,向下安撫脾臟,使邪氣不會傳入脾臟),還能止吐瀉,驅逐痰液和水濕(許叔微說:蒼朮能治療水飲停留在胃腸引起的腹水,是因為它能乾燥脾臟來去除濕氣,並強化脾土來填補虧虛。一天用蒼朮一斤,大棗五十枚去皮搗爛,麻油半兩,用水二碗磨研過濾取汁,再和成丸,稱為神術丸)。

朱丹溪說:蒼朮能確實地補益脾土,乾燥脾臟的濕氣,確實是治療痰病的根本。蒼朮還能消除腫脹、腹部脹滿,並能避開穢濁之氣(能避開一切山嵐瘴氣、邪惡之氣、鬼氣。在暑濕的月份,焚燒蒼朮效果更好。《夷堅志》記載:有位讀書人遊西湖,遇到一位美麗動人的女子,花費重金追求卻未能如願。五年後再次遊玩,悵然若失地返回,又巧遇這位女子,讀書人高興地與她同行,在旅館住了半年,打算一起離開。女子說:自從你離開後,我因為思念你而生病去世,現在不是人了,只是你體內陰氣很重,將會暴瀉,應該服用平胃散,來補充安穩精血。讀書人驚訝地問:藥味都很平和,怎麼會有效?女子說:藥中有蒼朮可以去除邪氣,所以是上品藥)。

蒼朮能散發風寒濕氣,是治療痿症的重要藥物(陽明經虛弱,會導致筋脈鬆弛,帶脈不能約束而導致痿軟無力。蒼朮是陽明經的藥物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治療痿症獨取陽明經。蒼朮與黃柏合用為二妙散,加入牛膝則成為三妙散)。蒼朮也能全面地疏解痰、火、氣、血、濕、食六種鬱結(朱丹溪說:各種鬱結都是因為氣機運行失常,氣不得升降。病在中焦,想要提升它,必須先下降它,想要下降它,必須先提升它。

越鞠丸就用了蒼朮和香附。蒼朮能直接進入各個經絡,疏洩陽明經的濕氣,使運行不暢的氣機疏通,香附是陰中疏暢氣機的藥物,一升一降,所以鬱結便會散開而恢復平和)。蒼朮還能治療脾濕下流,以及腸風帶下(帶下呈紅色的,是濕邪傷及血分,從心、小腸而來;呈白色的,是濕邪傷及氣分,從肺、大腸而來。帶下有寒證和熱證,也有因為痰濕引起的,應該用二陳湯加上蒼朮、白朮、升麻、柴胡來治療)。

體質乾燥、容易便秘、多汗的人忌用蒼朮(南陽的文氏在戰亂時逃往壺山,因為飢餓,有人教他吃蒼朮,於是就不再感到飢餓。幾十年後回到家,容貌更顯年輕,力氣也更強健。蒼朮又名山精、山姜。《導仙錄》說:想要長生,應該服用山精,想要輕盈飛翔,應該服用山姜。我認為:蒼朮善於發汗,怎麼能長期服用呢?文氏和仙錄的說法,其實是醫書誇大其詞)。

產自茅山,質地堅硬、小而有朱砂點的蒼朮品質最好。用糯米泔水浸泡後焙乾,再與芝麻炒過,可以減輕它的燥性。

蒼朮與白朮都以防風、地榆為使藥,主治功效大致相同,主要差別在於一個止汗、一個發汗。古代本草書籍不區分蒼朮和白朮,陶弘景說有兩種,才開始各自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