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備要》~ 草部 (25)
草部 (25)
1. 蒼耳子
一名枲耳,即詩卷耳
輕,發汗,散風濕
甘苦性溫。善發汗散風濕,上通腦頂,下行足膝,外達皮膚。
治頭痛目暗,齒痛鼻淵,肢攣痹痛,瘰癧瘡疥(採根葉熬,名萬應膏),遍身瘙癢(作浴湯佳)。
去刺,酒拌蒸。忌豬肉(《聖惠方》云:葉搗汁,治產後痢)。
白話文:
蒼耳子
又名枲耳,也就是詩經裡提到的卷耳。
性味輕微,具有發汗、疏散風濕的功效。
味道甘苦,性屬溫和。擅長發汗、驅散風濕,向上能通達頭頂,向下能到達足部和膝蓋,向外能通達皮膚。
可以用來治療頭痛、視力模糊、牙痛、鼻竇炎,以及肢體麻木、疼痛,還有瘰癧(淋巴結核)、瘡疥等皮膚疾病(採集根和葉熬製,叫做萬應膏),全身皮膚搔癢(用來洗澡效果好)。
使用時要去除蒼耳子上的刺,用酒拌勻後蒸熟。忌與豬肉同食(《聖惠方》記載:將蒼耳葉搗爛取汁,可以治療產後痢疾)。
2. 天麻
宣,祛風
辛溫,入肝經氣分。益氣強陰,通血脈,強筋力,疏痰氣。
治諸風眩掉,頭旋眼黑,語言不遂,風濕𤸷(音頑)痹,小兒驚癇(諸風掉眩,皆屬肝木。肝病不能榮筋,故見前症。天麻入厥陰而治諸疾,肝氣和平,諸疾自瘳)。血液衰少及類中風者忌用(風藥能燥血故也。昂按:風藥中須兼養血藥,制其燥也。養血藥或兼搜風藥,宣其滯也。古云;治風先治血,血行風自滅)。
根類黃瓜,莖名赤箭,有風不動,無風反搖,一名定風草。明亮堅實者佳,濕紙包煨熟,切片,酒浸一宿焙用。
白話文:
天麻,能疏散、祛除風邪。
性味辛溫,歸屬於肝經的氣分。可以增強氣血、強壯陰液,疏通血脈,增強筋骨力量,化解痰氣。
主要治療各種因風邪引起的眩暈、頭暈眼花、說話不清、風濕引起的麻木疼痛、小兒驚風癲癇(各種風邪引起的眩暈,都屬於肝木問題。肝功能失調無法滋養筋脈,所以會出現上述症狀。天麻進入厥陰經,可以治療這些疾病,當肝氣平和,各種疾病自然就會痊癒)。血液虧虛以及類似中風的患者不宜使用(因為風藥容易使血液乾燥。汪昂按:使用風藥的時候必須搭配養血的藥物,來制約風藥的燥性。使用養血的藥物,也要搭配一些祛風的藥物,來疏通氣血的阻滯。古人說:治療風邪要先治理血液,血脈暢通,風邪自然會消失)。
天麻的根部像黃瓜,莖叫做赤箭,在有風的時候不動,沒風的時候反而會搖晃,所以又名定風草。選擇外觀明亮、質地堅硬的比較好,用濕紙包住煨熟,切片,用酒浸泡一個晚上再烘乾使用。
3. 秦艽
宣,去寒濕
苦燥濕,辛散風。去腸胃之熱,益肝膽之氣,養血榮筋(風藥中潤劑,散藥中補劑)。
治風寒濕痹(經曰:風寒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痹。風勝為行痹,寒勝為痛痹,濕勝為著痹。痹在於骨則體重,在脈則血澀,在筋則拘攣,在肉則不仁,在皮則寒),通身攣急,(血不榮筋),虛勞骨蒸(時珍曰:手足陽陰經藥,兼入肝膽。陽明有濕,則手足痠痛寒熱,有熱則日晡潮熱骨蒸。
《聖惠方》治急勞煩熱,秦艽、柴胡各一兩,甘草五錢,為末,每服三錢。治小兒骨蒸潮熱食減瘦弱,秦艽、炙甘草各一兩,每服一二錢,錢乙加薄荷五錢),疸黃酒毒,腸風瀉血,口噤牙痛(齒下齦屬手陽明大腸經。張潔古曰:秦艽能去下牙痛,及本經風濕)。濕勝風淫之證,利大小便(牛乳點服,兼治黃疸,煩渴便赤)。
形作羅紋相交,長大黃白左紋者良。菖蒲為使,畏牛乳。
白話文:
宣散,能去除寒濕。
味道苦能夠乾燥濕氣,味道辛辣可以疏散風邪。能去除腸胃的熱邪,增益肝膽之氣,滋養血液,潤澤筋脈(在祛風藥中屬於滋潤的藥物,在散邪藥中屬於補益的藥物)。
能治療風寒濕引起的痺症(經典說:風、寒、濕三種邪氣混合侵入人體,就會形成痺症。風邪偏盛會導致游走性疼痛,寒邪偏盛會導致疼痛劇烈,濕邪偏盛會導致肢體沉重麻木。痺症侵犯骨骼會導致身體沉重,侵犯脈絡會導致血液循環不暢,侵犯筋脈會導致筋脈拘攣,侵犯肌肉會導致麻木不仁,侵犯皮膚會導致寒冷),以及全身筋脈攣縮抽筋(因血液不能滋養筋脈導致),虛勞骨蒸發熱(李時珍說:這藥能走手足陽經和陰經,同時也能入肝膽。陽明經有濕邪,就會導致手足痠痛寒熱,有熱就會出現午後潮熱骨蒸)。
《聖惠方》記載能治療急勞引起的煩熱,用秦艽、柴胡各一兩,甘草五錢,研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。能治療小兒骨蒸潮熱,食慾不振,身體消瘦,用秦艽、炙甘草各一兩,每次服用一到二錢,錢乙在此方中加入薄荷五錢)。還可以治療黃疸、酒毒,腸風瀉血,以及牙關緊閉、牙痛(下牙齦屬於手陽明大腸經。張潔古說:秦艽能去除下牙痛,以及本經脈的風濕)。對於濕邪盛行,風邪肆虐的症狀有療效,能利小便和大便(用牛乳送服,還能治療黃疸,煩渴,小便赤黃)。
外形呈現羅紋狀,紋路交錯,長大,呈黃白色,紋路向左旋轉的品質最好。以菖蒲為輔助藥,忌與牛奶同用。
4. 豨薟草
宣,去風濕
苦辛。生寒,熟溫。
治肝腎風氣,四肢麻痹,筋骨冷痛,腰膝無力,風濕瘡瘍。若痹痛由脾腎兩虛、陰血不足,不由風濕而得者,忌服(風藥能燥血)。
江東人呼豬為豨,其草似豬詠臭,故名(唐·成訥有進豨薟表。宋·張詠進豨薟表云:其草金稜銀線,素莖紫荄,對節而生,頗同蒼耳。臣吃百服,眼目清明,即至千服,鬚髮烏黑,筋力輕健,效驗多端)。以五月五日、六月六日、七月七日、九月九日採者尤佳。去粗莖,留枝葉花實,酒拌蒸曬九次,蜜丸,甚益元氣(豨薟辛苦氣寒,故必蒸曬九次加以酒蜜,則苦寒之陰濁盡去,而清香之美味見矣。數不至九,陰濁未盡,則不能透骨搜風而卻病也)。
搗汁熬膏,以甘草、生地煎膏,煉蜜三味收之,酒調服尤妙。
白話文:
豨薟草,具有疏通、驅除風濕的作用。
味道苦澀辛辣,性味生用偏寒,炮製後則轉溫。
可以治療肝腎的風邪,導致的四肢麻木、筋骨冷痛、腰膝無力,以及風濕引起的瘡瘍。但是,如果麻痹疼痛是由於脾腎虛弱、陰血不足,並非風濕所引起,就不要服用(因為驅風藥會使血更乾燥)。
江南一帶稱豬為「豨」,這種草的氣味類似豬身上的臭味,所以因此得名。(唐朝成訥曾上奏進貢豨薟草,宋朝張詠也曾上奏進貢豨薟草,並說:這種草有金色的稜線和銀色的紋路,莖是素色的,根部是紫色的,葉子對生,跟蒼耳很像。我吃了上百次,覺得眼睛明亮,吃到上千次,鬚髮變得烏黑,筋骨也變得輕快有力,效果很多。)在農曆五月初五、六月初六、七月初七、九月初九採摘的藥效最好。去除粗莖,留下枝葉花果,用酒拌勻後蒸曬九次,再做成蜜丸,對增強元氣很有益處。(豨薟草味道辛苦,藥性偏寒,所以必須經過蒸曬九次,加上酒和蜂蜜,這樣才能去除其苦寒的陰濁之氣,使其清香的味道顯現出來。如果蒸曬次數不到九次,陰濁之氣就沒辦法完全去除,也就無法深入骨骼去驅除風邪,達到治病的效果。)
也可以將新鮮的豨薟草搗爛取汁,熬製成膏狀,再用甘草、生地熬膏,最後加入蜂蜜一起收膏,用酒調服,效果更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