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備要》~ 草部 (26)
草部 (26)
1. 威靈仙
宣,行氣,祛風
辛泄氣,咸泄水(《本草》苦,元素甘),氣溫屬木。其性善走,能宣疏五臟,通行十二經絡。
治中風痛風,頭風頑痹(濕熱流於肢節之間,腫屬濕,痛屬熱,汗多屬風,麻屬氣虛,木屬濕痰死血。十指麻木,亦是胃中有濕痰死血,脾主四肢故也。痛風當分新久,新痛屬寒,宜辛溫藥;久痛屬熱,宜清涼藥。河間所謂暴病非熱,久病非寒是也。大法宜順氣、清痰、搜風、散濕、養血、去瘀為要。
威靈仙傳曰:一人手足不遂數十年,遇新羅僧曰,得一藥可治,入山求之,乃威靈仙也,服之而愈),癥瘕積聚,痰水宿膿,黃疸浮腫,大小腸秘,風濕痰氣,一切冷痛。性極快利,積疴不痊者,服之有捷效。然疏泄真氣,弱者慎用。和砂仁、沙糖、醋煎,治諸骨哽。
根叢須數百條,長者二尺余,色深黑,俗名鐵腳威靈仙。忌茗、麵湯。
白話文:
威靈仙的藥性是宣散、運行氣機、驅除風邪。
它的味道辛辣能發散氣,鹹味能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(《本草》記載味苦,元好問認為味甘),藥性溫和,五行屬木。它的藥性善於行走,能宣通疏導五臟,通行十二經絡。
可以治療中風、痛風、頭風、頑固性麻痺(濕熱停留在肢體關節之間,腫脹屬於濕氣,疼痛屬於熱邪,多汗屬於風邪,麻木屬於氣虛,關節僵硬屬於濕痰瘀血。十指麻木也是因為胃中有濕痰瘀血,因為脾主管四肢的緣故。痛風要分新舊,新發的疼痛屬於寒邪,適合用辛溫的藥物;久病的疼痛屬於熱邪,適合用清涼的藥物。張元素所說的「新病不是熱證,久病不是寒證」就是這個道理。治療的總原則應該以順氣、清除痰液、驅散風邪、消除濕氣、滋養氣血、去除瘀血為主。
《威靈仙傳》記載:有一個人手腳不能動彈數十年,遇到一個新羅來的僧人說,有一種藥可以治療,就入山尋找,找到的就是威靈仙,服用後病就好了。此外,威靈仙還能治療腫塊積聚、痰飲宿膿、黃疸浮腫、大小便不通暢、風濕痰氣,以及一切寒冷的疼痛。藥性非常快速且有效果,對於久病不癒的人,服用後有顯著的效果。但因為它有疏泄真氣的作用,體質虛弱的人要謹慎使用。和砂仁、砂糖、醋一起煎煮,可以治療魚骨等卡住喉嚨。
威靈仙的根鬚有很多,多達數百條,長的超過二尺,顏色深黑,俗稱鐵腳威靈仙。服用時忌喝茶和麵湯。
2. 釣藤鉤
宣,除風熱,定驚
甘微苦寒。除心熱,平肝風。
治大人頭旋目眩,小兒驚啼瘛瘲(音熾縱。筋急而縮為瘛,筋緩而弛為瘲,伸縮不已為瘛瘲,俗謂之搐搦是也),客忤胎風,發斑疹。主肝風相火之病,風靜火息,則諸證自除(相火散行於膽、三焦、心包)。
有刺,類釣鉤。藤細多鉤者良(純用鉤,其功加倍)。久煎則無力。
白話文:
能夠宣散、清除風熱,有安定驚嚇的作用。
味道甘甜帶點微苦,藥性偏寒涼。可以清除心火,平息肝風。
能夠治療大人頭暈目眩,以及小孩受到驚嚇哭鬧、抽搐(抽搐是指筋脈急速收縮,鬆弛是指筋脈緩慢鬆弛,不斷收縮鬆弛稱為抽搐,俗稱抽筋),還有受到驚嚇、胎裡帶來的風邪,以及發出斑疹等症狀。主要治療肝風與相火引起的疾病,當風邪平息、火氣消散,那麼各種症狀自然就會消除(相火散佈在膽、三焦、心包)。
這種藥材帶有刺,形狀像釣魚的鉤子。藤蔓細且鉤子多的品質比較好(單獨使用鉤子的部分,藥效會加倍)。熬煮太久會失去藥效。
3. 茵芋
宣,去風濕
辛苦微溫,有小毒。
治風濕拘攣痹痛(時珍曰:古方治風癇,有茵芋丸;治風痹,有茵芋酒;治產後風,有茵芋膏。風濕諸證多用之。茵芋、石南、莽草,皆治風妙品,近世罕知。莽草辛溫有毒,治頭風癰腫乳癰疝瘕。蘇頌曰:古方風濕諸酒多用之,今人取葉煎湯熱含,治牙蟲喉痹甚效。甄權曰:不入湯)。
莖赤,葉如石榴而短厚,莖炙用。
白話文:
茵芋,具有宣散的功效,可以去除風濕。
味道辛苦,藥性稍微溫熱,帶有小毒。
可以治療風濕引起的筋骨拘攣、麻木疼痛(李時珍說:古代藥方治療風癇,有茵芋丸;治療風痹,有茵芋酒;治療產後風,有茵芋膏。風濕類的各種症狀大多用它。茵芋、石南、莽草,都是治療風病的好藥,但現在很少人知道。莽草味道辛辣,藥性溫熱且有毒,可以治療頭風、癰腫、乳癰、疝氣腫塊。蘇頌說:古代治療風濕的藥酒大多會使用它,現在人們取它的葉子煎湯,趁熱含漱,治療牙蟲、喉痹非常有效。甄權說:茵芋不適合放入湯藥中煎煮)。
它的莖是紅色的,葉子像石榴葉但更短且厚實,藥用時取莖炙烤後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