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昂

《本草備要》~ 草部 (28)

回本書目錄

草部 (28)

1. 白芍藥

補血,瀉肝,澀,斂陰

苦酸微寒,入肝脾血分,為手、足太陰(肺脾)行經藥。瀉肝火(酸斂汗,肝以斂為瀉,以散為補),安脾肺,固腠理(肺主皮毛,脾主肌肉。肝木不剋土,則脾安。土旺能生金,則肺安。

脾和肺安,則腠理固矣),和血脈,收陰氣,斂逆氣(酸主收斂),散惡血,利小便(斂陰生津,小便自利,非通行之謂也),緩中止痛(東垣曰:經曰損其肝者,緩其中,即調血也)益氣除煩,斂汗安胎,補勞退熱。

治瀉痢後重(能除胃中濕熱),脾虛腹痛(瀉痢俱太陰病,不可缺此,寒瀉冷痛忌用。虞天民曰:白芍不惟治血虛,大能行氣。古方治腹痛,用白芍四錢,甘草二錢,名芍藥甘草湯。蓋腹痛因營氣不從,逆於肉裡,白芍能行營氣,甘草能斂逆氣,又痛為肝木克脾土,白芍能伐肝故也。

天民又曰:白芍只治血虛腹痛,余不治,以其酸寒收斂,無溫散之功也),心痞脅痛(脅者,肝膽二經往來之道。其火上衝,則胃脘痛,橫行則兩脅痛。白芍能理中瀉肝),肺脹喘噫(噯同),癰腫疝瘕。其收降之體,又能入血海(衝脈為血海,男女皆有之),而至厥陰(肝)。

治鼻衄(鼻血曰衄,音女六切)目澀,肝血不足(退火益陰,肝血自足),婦人胎產,及一切血病。又曰產後忌用(丹溪曰:以其酸寒伐生髮之氣也,必不得已,酒炒用之可耳。時珍曰:產後肝血已虛,不可更瀉也。寇氏曰:減芍藥以避中寒。

微寒如芍藥,古人猶諄諄告誡,況大苦大寒,可肆行而莫之忌耶?同白朮補脾,同參、耆補氣,同歸、地補血,同芎藭瀉肝,同甘草止腹痛,同黃連止瀉痢,同防風發痘症,同薑、棗溫經散濕)。

赤芍藥主治略同,尤能瀉肝火,散惡血,治腹痛堅積,血痹疝瘕(邪聚外腎為疝,腹內為瘕),經閉腸風,癰腫目赤(皆散瀉之功)。

白補而收,赤散而瀉。白益脾,能於土中瀉木;赤散邪,能行血中之滯。產後俱忌用。赤白各隨花色,單瓣者入藥。酒炒用(制其寒),婦人血分醋炒,下痢後重不炒。惡芒硝、石斛。畏鱉甲、小薊。反藜蘆。

白話文:

白芍藥,具有補血、疏瀉肝氣、收斂、以及滋養陰液的功效。

味道苦酸,性質稍微寒涼,主要作用於肝臟、脾臟以及血液系統,是手太陰肺經和足太陰脾經的常用藥。它能疏瀉肝火(酸味有收斂止汗的作用,肝氣以收斂為疏瀉,以發散為補),安和脾肺功能,穩固肌膚腠理(肺主管皮膚毛髮,脾主管肌肉,肝木不剋制脾土,則脾氣安和;脾土旺盛能滋養肺金,則肺氣安和。脾肺安和,肌膚腠理自然穩固)。

它還能調和血脈,收斂陰氣,平息上逆的氣(酸味主收斂),散瘀血,利小便(收斂陰液能生津,小便自然通暢,不是指強行疏通)。能緩解腹部疼痛(李東垣說,經文提到損害肝臟的,要緩解其中,就是調和血氣的意思)。還能補益氣血、消除煩躁,收斂汗液、安胎,補虛勞、退熱。

可以治療腹瀉後腸道有裡急後重感的症狀(能清除胃中的濕熱),脾虛引起的腹痛(腹瀉和裡急後重都屬於太陰病,不可缺少白芍,但寒性腹瀉和冷痛則禁用。虞天民說:白芍不僅能治療血虛,還能行氣。古方治療腹痛,用白芍四錢、甘草二錢,名為芍藥甘草湯。腹痛是因為營氣不順,逆行於肌肉中,白芍能運行營氣,甘草能收斂逆氣,而且痛症也可能是肝木剋脾土造成的,白芍能疏瀉肝木)。

虞天民又說:白芍只治療血虛引起的腹痛,其他原因引起的腹痛不能治,因為它酸寒收斂,沒有溫散作用。還能治療心下痞塞、脅肋疼痛(脅肋是肝膽經脈循行的部位,肝火上衝,會引起胃脘疼痛,橫行會導致兩脅疼痛,白芍能調和中焦,疏瀉肝氣)。也能治療肺氣腫脹、氣喘和噯氣,以及癰腫、疝氣、腹中腫塊。白芍收斂下降的特性,還能入於血海(衝脈是血海,男女都有),到達肝經。

可以治療鼻出血、眼睛乾澀、肝血不足(清退虛火、滋養陰液,肝血自然充足),以及婦女的胎前產後病症,和一切血病。但又說產後禁用(朱丹溪說,因為它酸寒,會耗損生髮之氣,萬不得已要用,可以用酒炒過減輕寒性。李時珍說,產後肝血已經虧虛,不可再疏瀉肝氣。寇宗奭說,要減少白芍用量以避免中焦受寒。

白芍性質微寒,古人尚且如此諄諄告誡,何況那些大苦大寒的藥,能隨意使用而不必顧忌呢?白芍與白朮同用能補脾,與人參、黃耆同用能補氣,與當歸、熟地同用能補血,與川芎同用能疏瀉肝氣,與甘草同用能止腹痛,與黃連同用能止瀉痢,與防風同用能發痘疹,與生薑、大棗同用能溫經散濕)。

赤芍藥的主治功效與白芍藥大致相同,但更偏重於疏瀉肝火、散瘀血,治療腹痛、腫塊積聚、血瘀、疝氣、經閉、腸風、癰腫、眼睛紅腫(這些都是散瀉的功效)。

白芍藥的特性是補益且收斂,赤芍藥的特性是發散且疏瀉。白芍能補益脾氣,能在脾土中疏瀉肝木;赤芍能散除邪氣,能疏通血液中的瘀滯。產後都應禁用。赤芍和白芍要根據花色來區分,單瓣的花才能入藥。使用時用酒炒過(可以減輕寒性),婦科血症用醋炒,腹瀉後有裡急後重感的症狀則不炒。忌芒硝和石斛,畏懼鱉甲和小薊,與藜蘆相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