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昂

《本草備要》~ 草部 (29)

回本書目錄

草部 (29)

1. 生地黃

大瀉火甘苦大寒,入心腎。瀉丙火(小腸為丙火,心與小腸相表裡,導赤散與木通同用),清燥金(胃、大腸火),消瘀通經,平諸血逆。治吐衄崩中(唾血者,血隨唾出;咯血者,隨痰咯出,或帶血絲,出腎經及肺經。自兩脅逆上吐出者,屬肝經。衄血者,血溢於腦,從鼻而出;咳血者,咳出痰內有血,並屬肺經。

吐出嘔出成盆成碗者,屬胃經。經漏不止曰崩,血熱則妄行,宜以此涼之。虛人忌用,用於乾地黃可也),傷寒陽強,痘症大熱(痘症用之甚多,本草未載)。多服損胃。

生掘鮮者,搗汁飲之,或用酒製,則不傷胃。生則寒,干則涼,熱則溫(故分為三條,以便施用)。

白話文:

生地黃,性味大苦大寒,能強力瀉火,味甘,主要作用於心經和腎經。它能瀉除小腸的火氣(小腸在五行中屬丙火,心與小腸互為表裡,所以導赤散會與木通一同使用),清除胃和大腸的燥熱之火,也能消散瘀血、疏通經絡,平息各種血液逆行的狀況。它能治療吐血、衄血(流鼻血)和崩漏等症狀(吐血是指血隨唾液而出;咯血是指血混在痰中咳出,或是痰中帶血絲,這類出血多與腎經和肺經有關。從兩脅向上逆嘔吐血,則與肝經有關。衄血是指血從鼻子流出,是因血溢於腦部所致;咳血是指咳出的痰中有血,這兩類都與肺經有關。

嘔吐出血,量多如盆碗狀,則與胃經有關。經血不止稱為崩漏,是因血熱妄行的緣故,可以用生地黃來涼血止血。但體虛的人不宜使用,可改用乾地黃。生地黃也可用於治療傷寒的陽氣過盛,以及痘症引起的高熱(痘症常會用到生地黃,但歷代本草典籍並未記載)。但若服用過多,會損傷脾胃。

新鮮挖出的生地黃,可以搗汁飲用,或是用酒來炮製,這樣比較不傷脾胃。生地黃新鮮時性寒,曬乾後性涼,炒熱後則性溫(因此將生地黃分為三種炮製方法,方便根據情況應用)。

2. 乾地黃

補陰,涼血

甘苦而寒,沉陰而降。入手足少陰(心、腎)、厥陰(心包、肝),及手太陽經(小腸)。滋陰退陽,生血涼血。

治血虛發熱(經曰:陰虛生內熱),勞傷咳嗽(咳嗽陰虛者,地黃丸為要藥,亦能除痰。

丹溪曰:久病陰火上升,津液生痰不生血,宜補血以制相火,其痰自除),痿痹驚悸(有觸而心動曰驚,無驚而自動曰悸,即怔忡也。有因心虛火動者,有因肝虛膽怯者,有因水停心下者,火畏水故悸也。地黃能交心腎而益肝膽,亦能行水,故治之)。吐衄尿血(痛為血淋,不痛為尿血。

由心、腎氣結,或憂思、房勞所致,多屬虛寒,不可專作熱治)血暈崩(經曰:陰虛陽搏謂之崩),足下熱痛,折跌絕筋(生地一斤,瓜姜糟一斤,生薑四兩,炒熟,⿱吅奄傷折處,冷則易之。又生地汁三分,酒一升半,煮服,下撲損瘀血),填骨髓,長肌肉,利大小便,調經安胎,又能殺蟲。治心腹急痛(《海上方》:搗汁和麵作䬪飪食,能利出蟲,忌用鹽。

《本草匯》曰:丹溪雲氣病補血,雖不中病,亦無害也。不知血藥屬陰,其性凝滯,若胃虛氣弱之人,過服歸地等劑,反致痞悶,飲食減少,變證百出,至死不悟,豈不惜哉!大抵血虛,固不可專補其氣,而氣虛亦不可徒補其血也。凡勞病,陽虛宜四君補氣;陰虛宜四物補血;陰陽俱虛者,宜合用,名八珍湯)。

江浙生者,南方陽氣力微;北方生者,純陰力大,以懷慶肥大菊花心者良。酒製則上行外行,薑製則不泥膈。惡貝母。畏蕪荑。忌萊菔、蔥、蒜、銅鐵器。得酒、門冬、丹皮、當歸良。

白話文:

乾地黃性味甘、苦、寒,藥性沉降偏陰。能入足少陰腎經、手少陰心經、足厥陰肝經、手厥陰心包經,以及手太陽小腸經。主要功效是滋養陰液、退散虛火、生成血液、冷卻血液。

適用於治療因陰虛導致的發熱(如古籍所說,陰虛會產生內熱)、勞累損傷引起的咳嗽(陰虛引起的咳嗽,地黃丸是重要的藥物,也能化痰。朱丹溪說,久病導致陰火上炎,體內津液變成痰而不是生成血液,應該補血來抑制虛火,這樣痰自然會消除),以及痿軟麻痺、驚悸等症狀(因受驚嚇而心跳加速稱為驚,無緣無故心跳加速稱為悸,也就是心悸。心悸的原因有心虛火旺、肝虛膽怯、或因體內水液停滯於心下,水克火導致心悸。地黃能調和心腎、滋養肝膽,也能利水,所以能治療心悸)。也可用於治療吐血、流鼻血、尿血(疼痛的尿血稱為血淋,不痛的稱為尿血。通常因心腎氣結、或憂思、房事勞累引起,多屬於虛寒,不能單純當成熱症治療)、婦女血崩(古籍說,陰虛導致陽氣衝動就會血崩),以及足底發熱疼痛、跌打損傷、骨折筋傷(用生地黃一斤、瓜薑糟一斤、生薑四兩,炒熟後敷在受傷處,冷了就更換。也可用生地黃汁三分,酒一升半,煮過後服用,能散瘀血),還能填補骨髓、生長肌肉、促進大小便、調經安胎、也能殺蟲。還能治療心腹部的急痛(古籍記載:將地黃搗爛取汁和麵做餅吃,能驅除體內寄生蟲,但要忌用鹽)。

《本草匯》說:朱丹溪認為氣虛病可以補血,即使不對症也不會有害。但不知道補血藥屬陰,藥性凝滯,如果脾胃虛弱的人過度服用當歸、熟地等藥物,反而會導致胸悶、飲食減少,引發各種病症,到死都不知道原因,實在可惜!總而言之,血虛固然不可單獨補氣,但氣虛也不可單獨補血。一般來說,勞損病,陽虛應該用四君子湯來補氣,陰虛應該用四物湯來補血,陰陽俱虛的,應該合用,稱為八珍湯。

江浙一帶產的地黃,南方陽氣較弱,藥力也較弱;北方產的地黃,陰氣較盛,藥力也較強,以河南懷慶產的肥大且帶菊花心的為佳。用酒炮製的地黃藥性向上向外走,用薑炮製的地黃則不黏滯於胸膈。不宜與貝母同用。畏懼蕪荑。忌與萊菔、蔥、蒜、銅鐵器接觸。與酒、麥門冬、牡丹皮、當歸同用效果更好。

3. 熟地黃

平補肝腎,養血滋陰

甘而微溫。入手足少陰、厥陰經。滋腎水,補真陰,填骨髓,生精血,聰耳明目(耳為腎竅,目為肝竅。目得血而能視。耳得血而能聰),黑髮烏髭。治勞傷風痹,胎產百病,為補血之上劑(丹溪曰:產前當清熱養血為主,產後宜大補氣血為主,雖有雜證,從未治之。昂按:丹溪產後大補氣血一語,誠至當不易之論。

後人不善用之,多有風寒未解,瘀血未盡,妄施峻補,反致大害者,不可不察。王碩云:男子多陰虛,宜熟地;女子多血熱,宜生地)。

以好酒拌砂仁末,浸蒸曬九次用(地黃性寒,得酒與火與日則溫。性泥,得砂仁則和氣,且能引入丹田。六味丸用之為君,尺脈弱者加桂、附,所謂益火之原,以消陰翳也。尺脈旺者加知、柏,所謂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也)。

白話文:

熟地黃,性平和,能補養肝腎,滋養血液和陰液。

味甘甜且稍微溫熱,主要作用於手少陰腎經和手厥陰肝經。它能滋養腎臟的水液,補充腎的真陰,填補骨髓,產生精血,使聽覺靈敏,視覺清晰(耳朵是腎臟的開竅處,眼睛是肝臟的開竅處。眼睛得到血液的滋養就能看清,耳朵得到血液的滋養就能聽得清),使頭髮烏黑,鬍鬚濃密。能治療勞損、風濕痺痛,以及婦女懷孕生產的各種疾病,是補血藥中的上品。(朱丹溪說:產前應以清熱養血為主,產後宜以大補氣血為主,即使有其他雜病,也不要先去治療。汪昂認為:丹溪所說產後大補氣血的話,確實是非常正確且不易改變的論點。)

後人不太會使用熟地黃,常有在風寒未解、瘀血未消的情況下,就胡亂施用強力的補藥,反而造成更大的傷害,這點不可不注意。王碩說:男子多為陰虛體質,適合用熟地黃;女子多為血熱體質,適合用生地黃。

要用好的酒拌和砂仁粉,浸泡後蒸過再曬乾,反覆九次使用。(地黃藥性寒涼,經過酒和火與太陽的曬乾後,會轉為溫性。藥性黏膩,加入砂仁可以調和藥氣,且能引導藥性到達丹田。六味地黃丸用它來作為主藥,如果尺脈虛弱者,可以加入肉桂、附子,這是所謂的「益火之原,以消陰翳」,也就是補充火的來源,來消除陰寒。如果尺脈強盛者,可以加入知母、黃柏,這是所謂的「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」,也就是增強水的力量,來抑制過旺的陽氣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