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昂

《本草備要》~ 草部 (30)

回本書目錄

草部 (30)

1. 何首烏

平補肝腎,澀精

苦堅腎,溫補肝,甘益血,澀收斂精氣。添精益髓,養血祛風(治風先治血,血活則風散),強筋骨,烏髭發(故名首烏),令人有子,為滋補良藥。氣血太和,則勞瘦風虛、崩帶瘡痔、瘰癧癰腫諸病自已(營血調則癰腫消。赤者,外科呼為瘡帚)止惡瘧(益陰補肝,瘧疾要藥,而本草不言治瘧。時珍曰:不寒不燥功在地黃、天冬諸藥之上)。

有赤、白二種。夜則藤交,一名六藤,有陰陽交合之象。赤雄入血分,白雌入氣分。以大如拳、五瓣者良,三百年者大如栲栳,服之成地仙。凡使赤、白各半泔浸,竹刀刮皮切片,用黑豆與首烏拌勻,鋪柳甑,入砂鍋,九蒸九曬用。茯苓為使。忌諸血、無鱗魚、萊菔、蔥、蒜、鐵器(唐時有何首烏者,祖名能嗣,父名延秀。

能嗣五十八,尚無妻子,服此藥七日,而思人道,娶妻連生數子。延秀服之,壽百六十歲。首烏又服之,壽百三十歲,發猶烏黑,李翱為立何首烏傳。然流傳雖久,服者尚少。明嘉靖初,方士邵應節進七寶美髯丹,世宗服之,連生皇子,遂盛行於世。方用赤、何首烏各一斤,黑豆拌,九蒸曬。

茯苓半斤,乳拌。當歸、枸杞、菟絲各半斤,俱酒浸。牛膝半斤,酒浸。同首烏第七次蒸至第九次。破故紙四兩,黑芝麻炒,蜜丸。並忌鐵器。昂按:地黃、何首烏皆君藥也,故六味丸以地黃為君,七寶丹以何首烏為君,各有配合,未可同類而共施也。即有加減,當各依本方隨病而施損益。

今人多以何首烏加入地黃丸中,合兩方而為一方,是一藥二君,安所適從乎?失制方之本義也)。

白話文:

何首烏能平和地補養肝腎,具有收澀精氣的作用。它味苦能堅固腎臟,性溫能補肝,味甘能補益氣血,澀味能收斂精氣。可以增添精髓、補養氣血、祛除風邪(治療風病要先調理氣血,血氣活絡則風邪自散),強健筋骨,使頭髮烏黑(因此得名何首烏),使人能夠生育子女,是一種滋補的良藥。當氣血調和時,因勞累、虛弱、風邪侵襲、崩漏帶下、瘡瘍痔瘡、瘰癧癰腫等各種疾病自然會痊癒(氣血調順則癰腫消散,紅腫的,外科稱之為瘡帚)。它還可以止住惡性瘧疾(因為能滋養陰液、補養肝臟,是治療瘧疾的要藥,但本草書中沒有記載它能治瘧。李時珍說:它不寒不燥,功效在熟地黃、天冬等藥之上)。

何首烏有赤、白兩種。夜晚時藤蔓會相互交纏,所以又名六藤,有陰陽交合的象徵。赤色(雄性)的何首烏能入血分,白色(雌性)的何首烏能入氣分。以像拳頭大小、有五個瓣的為佳,據說三百年生的何首烏大如籮筐,服用後可成仙。一般使用時,將赤、白何首烏各一半,用淘米水浸泡,再用竹刀刮去外皮,切成片,用黑豆與何首烏拌勻,鋪在柳條蒸籠上,放入砂鍋中,蒸曬九次後使用。茯苓可以作為輔助藥。忌食各種血類、無鱗魚、蘿蔔、蔥、蒜,以及接觸鐵器(唐朝時有個叫何首烏的人,他的祖父名叫能嗣,父親名叫延秀。

能嗣五十八歲,還沒有妻子,服用了這種藥七天後,就產生了性慾,娶妻後接連生了幾個兒子。延秀服用後,活到一百六十歲。何首烏也服用此藥,活到一百三十歲,頭髮仍然烏黑,李翱還為他寫了《何首烏傳》。然而,雖然流傳很久,服用的人卻很少。明朝嘉靖初年,方士邵應節獻上七寶美髯丹,世宗皇帝服用後,接連生下皇子,這種藥方才開始盛行。方子是用赤何首烏各一斤,用黑豆拌勻,蒸曬九次。

茯苓半斤,用乳汁拌勻。當歸、枸杞、菟絲子各半斤,都用酒浸泡。牛膝半斤,用酒浸泡。與何首烏一起從第七次蒸到第九次。補骨脂四兩,用黑芝麻炒過後,用蜂蜜調成丸藥。同樣忌接觸鐵器。我認為,地黃和何首烏都是重要藥材,所以六味丸以地黃為主要藥材,七寶丹以何首烏為主要藥材,各有各的配伍,不能混為一談。即使要加減藥材,也應該根據原方隨病情增減。

現在很多人把何首烏加入地黃丸中,把兩個方子合併成一個,這就變成一個方子裡有兩種主要藥材,這樣會造成主次不分,無所適從,失去了原方劑的本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