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備要》~ 草部 (60)
草部 (60)
1. 草豆蔻
一名草果
燥濕祛痰,除痰截瘧
辛熱香散。暖胃健脾,破氣開鬱,燥濕祛寒,除痰化食。
治瘴癘寒瘧(佐常山能截瘧。或與知母同用,取其一陰一陽,治寒熱瘴瘧。蓋草果治太陰獨勝之寒,知母治陽明獨勝之火),寒客胃痛(散滯氣,利膈痰,因滯因寒者多效),霍亂瀉痢,噎膈反胃,痞滿吐酸,痰飲積聚。解口臭氣、酒毒、魚肉毒(故食料用之)。過劑助脾熱,耗氣損目。
閩產名草蔻,如龍眼而微長,皮黃白、薄而稜峭,仁如砂仁,而辛香氣和。滇廣所產名草果,如訶子,皮黑、厚而稜密,子粗而辛臭,雖是一物,微有不同。麵裹,煨熟,取仁用。忌鐵。
白話文:
草豆蔻,又名草果。
它能乾燥濕氣、排除痰液、消除痰症並阻止瘧疾發作。
味道辛辣、性熱,帶有香氣且能發散。可以溫暖胃部、健壯脾臟、破除氣滯、疏通鬱結,還能乾燥濕氣、驅散寒氣、排除痰液、幫助消化。
可用於治療瘴氣引起的寒性瘧疾(搭配常山能阻止瘧疾發作,或與知母一同使用,取其一陰一陽的特性,治療寒熱交替的瘴氣瘧疾。因為草果主要治療太陰經寒氣偏盛的情況,而知母主要治療陽明經火熱偏盛的情況),寒氣侵犯胃部引起的疼痛(能疏散滯塞的氣機、疏通胸膈痰液,對於因氣滯或寒冷引起的胃痛特別有效),霍亂引起的腹瀉痢疾,食道阻塞、反胃,胸腹痞滿、吐酸水,以及痰飲積聚等症狀。還能解除口臭、酒毒、魚肉中毒(因此常用於食物烹調)。但過量使用會助長脾胃的熱氣,損耗氣血,損害視力。
福建產的草豆蔻又稱草蔻,形狀像龍眼但稍長,外皮黃白色、薄且有稜角,內仁像砂仁,但辛香氣味較溫和。雲南廣東一帶產的草果,形狀像訶子,外皮黑色、厚且稜角密集,內籽粗糙、辛辣且有異味,雖然是同一種植物,但有些微差異。使用時,將草果用麵包住,煨熟後取出內仁使用。避免接觸鐵器。
2. 香附
一名莎草根
宣,調氣開鬱
性平氣香,味辛能散,微苦能降,微甘能和。乃血中氣藥,通行十二經。八脈氣分,主一切氣(人身以氣為主,氣盛則強,虛則衰,順則平,逆則病,絕則死矣。經曰:怒則氣上,恐則氣下,喜則氣緩,悲則氣消,驚則氣亂,思則氣結,勞則氣耗,此七情之氣也。以香附為君,隨證而加升降消補之藥。
《素問》中仍有寒則氣收,熱則氣泄,名九氣)。利三焦,解六郁(痰鬱、火鬱、氣鬱、血鬱、濕鬱、食鬱),止諸痛(通則不痛)。
治多怒多憂,痰飲痞滿,胸腫腹脹,飲食積聚,霍亂吐瀉,腎氣腳氣,癰疽瘡瘍(血凝氣滯所致。香附一味末服,名獨勝丸,治癰疽由鬱怒得者。如瘡初作,以此代茶。潰後亦宜服之。大凡瘡疽喜服香藥,行氣通血,最忌臭穢不潔觸之。故古人治瘍,多用五香連翹飲。
康祖左乳病癰,又臆間生核,痛楚半載。禱張王夢授以方,薑汁製香附為末,每服二錢,米飲下,遂愈),吐血便血,崩中帶下,月候不調(氣為血配,血因氣行。經成塊者,氣之凝;將行而痛,氣之滯;行後作痛,氣血俱虛也;色淡亦虛也,色紫,氣之熱;色黑則熱之甚也;錯經者,氣之亂;肥人痰多而經阻,氣不運也。香附陰中快氣之藥,氣順則血和暢,然須輔以涼血補氣之藥。
丹溪曰:能引血藥至氣分而生血,此正陽生陰長之義),胎產百病。能推陳致新,故諸書皆云益氣(行中有補。丹溪曰:天行健運不怠,所以生生無窮,即此理耳。時珍曰:凡人病則氣滯而餒,香附為氣分君藥。臣以參、耆佐以甘草,治虛怯甚速也)。
去毛用。生則上行胸膈,外達皮膚;熟則下走肝腎,旁徹腰膝。童便浸炒,則入血分而補虛;鹽水浸炒,則入血分而潤燥(或蜜水炒);青鹽炒,則補腎氣;酒浸炒,則行經絡;醋浸炒,則消積聚(且斂其散);薑汁炒,則化痰飲;炒黑又能止血。
忌鐵(時珍曰:得參、術則補氣,得歸、地則補血,得木香則散滯和中,得檀香則理氣醒脾,得沉香則升降諸氣,得芎藭、蒼朮則總解諸郁,得梔子、黃連則清降火熱,得茯神則交濟心腎,得茴香、破故紙則引氣歸元,得厚朴、半夏則決壅消脹,得紫蘇、蔥白則發汗散邪,得三稜、莪朮則消積磨塊;得艾葉則治血氣,暖子宮。乃氣病之總司,女科之仙藥也。
大抵婦人多郁,氣行則鬱解,故服之尤效,非宜於婦人,不宜於男子也。李士材曰:乃治標之劑,惟氣實血未大虛者宜之,不然恐損氣而燥血,愈致其疾矣。世俗泥於女科仙藥之一語,惜未有發明及此者)。
白話文:
香附
又名莎草根。
能宣散、調和氣機,疏解氣的鬱結。
藥性平和,氣味芳香,味道辛辣能疏散,微苦能降泄,微甘能調和。是血分中的氣藥,能通行全身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的氣分。主要作用是調理全身的氣(人以氣為主,氣盛則身體強壯,氣虛則身體衰弱,氣順則身體平和,氣逆則生病,氣絕則死亡。中醫說:發怒則氣向上衝,恐懼則氣向下陷,高興則氣緩慢,悲傷則氣消散,驚嚇則氣紊亂,思慮則氣凝結,勞累則氣耗損,這些是七情對氣的影響。可以使用香附作為主藥,根據病情搭配其他升降消補的藥物)。
《黃帝內經》中還提到寒冷會使氣收斂,熱則使氣外洩,稱為「九氣」。香附能疏通三焦,解除六種鬱結(痰鬱、火鬱、氣鬱、血鬱、濕鬱、食鬱),止各種疼痛(因為氣血通暢就不會疼痛)。
能治療容易發怒、多愁善感,痰飲積聚,胸悶腹脹,飲食積滯,霍亂吐瀉,腎氣不足導致的腳氣,以及癰疽瘡瘍(因血凝氣滯所導致的。單用香附磨成粉服用,叫做獨勝丸,可以治療因鬱怒引起的癰疽。如果瘡剛開始長,可以用香附粉代替茶飲。瘡潰爛後也適合服用。一般來說,瘡瘍喜歡香氣的藥物,能夠行氣活血,最忌諱接觸臭穢不潔的東西。所以古人治療瘡瘍,多用五香連翹飲)。
康祖左邊乳房生了癰,胸腔又長了腫塊,疼痛了半年。禱告張王,夢中得到藥方,用薑汁炮製的香附磨成粉,每次服用二錢,用米湯送服,病就好了。此外,香附還能治療吐血、便血、崩漏帶下、月經不調(氣是血的推動力,血隨著氣運行。月經有血塊,是氣凝結;月經將來時疼痛,是氣滯;月經後疼痛,是氣血都虛弱;月經顏色淡,也是虛弱;月經顏色紫,是氣熱;月經顏色黑,是熱得很厲害;月經錯亂,是氣亂;肥胖的人痰多,導致月經不順,是氣運行不暢。香附是女性體內快速疏通氣的藥物,氣順了血就調和暢通,但必須配合涼血補氣的藥物。「丹溪說:香附能引導血藥到達氣分而生血,這正是陰由陽生長的道理」)。香附還能治療胎產的各種疾病。能促進新陳代謝,所以各種醫書都說它能益氣(在行氣的同時有補益作用。「丹溪說:天道運行剛健,所以生生不息,就是這個道理。時珍說:凡是人生病,就會氣滯而虛弱,香附是氣分的主藥。用人參、黃耆作為輔助,配上甘草,治療虛弱的病症效果很快」)。
使用香附時要去除毛。生的香附,藥性向上走,到達胸膈,外達皮膚;熟的香附,藥性向下走,到達肝腎,旁達腰膝。用童便浸泡後炒製,可以入血分而補虛;用鹽水浸泡後炒製,可以入血分而滋潤乾燥(或者用蜜水炒);用青鹽炒製,可以補腎氣;用酒浸泡後炒製,可以通行經絡;用醋浸泡後炒製,可以消除積聚(並且收斂它發散的藥性);用薑汁炒製,可以化解痰飲;炒黑後又可以止血。
忌鐵器(「時珍說:和人參、白朮同用,可以補氣;和當歸、熟地同用,可以補血;和木香同用,可以疏導停滯,調和脾胃;和檀香同用,可以理氣醒脾;和沉香同用,可以升降各種氣;和川芎、蒼朮同用,可以解除各種鬱結;和梔子、黃連同用,可以清泄火熱;和茯神同用,可以交通心腎;和茴香、破故紙同用,可以引氣歸元;和厚朴、半夏同用,可以消除壅塞脹滿;和紫蘇、蔥白同用,可以發汗散邪;和三稜、莪朮同用,可以消除積聚的腫塊;和艾葉同用,可以治療血氣,溫暖子宮。香附是氣病治療的總綱,是婦科的良藥。
總的來說,婦女大多容易氣鬱,氣運行了鬱結就解開了,所以服用香附效果特別好,並不是只適合婦女,不適合男子。李士材說:香附是治標的藥物,只有氣實血沒有大虛的人才適合用,不然恐怕會損傷氣血,反而加重病情。世俗之人拘泥於它是婦科良藥的說法,可惜沒有人說明這一點」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