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備要》~ 草部 (59)
草部 (59)
1. 砂仁
即縮砂蔤
宣,行氣,調中
辛溫香竄。補肺益腎,和胃醒脾,快氣調中,通行結滯。
治腹痛痞脹(痞滯,有傷寒下早裡虛邪入而痞者;有食壅痰塞而痞者;有脾虛氣弱而痞者。須分虛實治之,不宜專用利氣藥,恐變為鼓脹。鼓脹,內脹而外有形;痞脹,惟覺痞悶而已,皆太陰為病也),噎膈嘔吐,上氣咳嗽,赤白瀉利(濕熱積滯,客於大腸,砂仁亦入大小腸經),霍亂轉筋,奔豚崩帶。
祛痰逐冷,消食醒酒,止痛安胎(氣行則痛止,氣順則胎安),散咽喉口齒浮熱,化銅鐵骨鯁(王好古曰:得檀香、豆蔻入肺,得人參、益智入脾,得黃柏、茯苓入腎,得赤石脂入大、小腸。《醫通》曰:辛能潤腎燥,引諸藥歸宿丹田,地黃用之拌蒸,亦取其能達下也。《經疏》曰:腎虛氣不歸元,用為嚮導。
殆勝桂、附熱藥為害)。
出嶺南,研用。
白話文:
砂仁,也就是縮砂蔤,主要功效是宣散、行氣、調理中焦。
它味道辛辣溫熱,氣味芳香。能補益肺和腎,調和胃氣、振奮脾氣,使氣機運行順暢,能疏通氣滯。
可以治療腹痛脹滿(這種脹滿又分很多種,有傷寒病初期就用瀉藥導致體虛邪氣入侵引起的,有飲食積滯、痰液阻塞引起的,也有脾虛氣弱引起的。要分清虛實來治療,不宜單用行氣藥,否則可能變成鼓脹。鼓脹是肚子脹大且外形可見;痞脹則只覺得胸腹悶脹,都是脾胃的問題),以及噎膈、嘔吐、氣逆咳嗽、赤白痢疾(濕熱積滯在大腸,砂仁也能作用於大小腸)、霍亂轉筋、奔豚、崩漏帶下等病症。
砂仁還能祛除痰濕寒邪、幫助消化、解酒、止痛、安胎(氣機運行順暢則疼痛停止,氣機調順則胎兒安穩),還能散去咽喉、口腔的虛火,化解吞入的銅鐵魚骨等異物(王好古說,砂仁搭配檀香、豆蔻可以入肺,搭配人參、益智可以入脾,搭配黃柏、茯苓可以入腎,搭配赤石脂可以入大小腸。《醫通》說,辛味能滋潤腎燥,引導其他藥物歸於丹田,比如生地黃用砂仁拌蒸,也是取其能往下走的效果。《經疏》說,腎虛導致氣不歸元,用砂仁來引導。
可以說砂仁比桂枝、附子這類熱性藥更溫和而無害)。
砂仁產於嶺南地區,使用時需要研磨成粉。
2. 白豆蔻
宣,行氣,暖胃
辛熱。流行三焦,溫暖脾胃(三焦利,脾胃運,則諸證自平矣)而為肺家本藥(肺主氣)。散滯氣,消酒積,除寒燥濕,化食寬膨。
治脾虛瘧疾,感寒腹痛,吐逆反胃(肺胃火盛及氣虛者禁用),白睛翳膜(白睛屬肺,能散肺滯),太陽經目眥紅筋(太陽脈起目眥)。
番舶者良,研細用。
白話文:
白豆蔻,具有宣散、運行氣機、溫暖腸胃的功效。
它的味道辛辣且性質溫熱。能夠運行於全身三焦,溫暖脾胃(三焦暢通,脾胃正常運作,那麼各種疾病自然就能平復),並且是肺部的重要藥物(肺主導氣)。它能散開停滯的氣機,消除因飲酒造成的積滯,去除寒冷乾燥的濕氣,幫助消化、解除腹部脹滿。
可以用於治療脾虛引起的瘧疾,因感受寒冷造成的腹痛,以及嘔吐、反胃等症狀(但是肺胃火氣旺盛或氣虛的人禁用)。也能治療眼白翳膜(眼白屬於肺,它能散開肺部的停滯之氣),以及太陽經脈引起的眼角紅筋(太陽經脈起始於眼角)。
來自外國的白豆蔻品質較好,研磨成細粉使用。
3. 肉豆蔻
一名肉果
燥脾,澀腸
辛溫氣香。理脾暖胃,下氣調中,逐冷祛痰,消食解酒。
治積冷心腹脹痛(挾痰、挾食者並宜之),中惡吐沫,小兒吐逆,乳食不下。又能澀大腸,止虛瀉冷痢(初起忌用)。
出嶺南。似草蔻,外有皺紋,內有斑紋。糯米粉裹,煨熟用。忌鐵。
白話文:
肉豆蔻,又名肉果。
它性味燥熱,能夠使脾的功能恢復正常,並能收澀腸道。
味道辛辣、性溫熱,且氣味芳香。它能調理脾胃,使之溫暖,也能使氣向下運行並調和中焦,還能驅散寒冷、化解痰液,並幫助消化、解酒。
可以治療因積寒導致的心腹脹痛(有痰或積食的情況也適用),以及中惡而吐白沫、小兒吐奶或餵食後消化不良等症狀。它還能收澀大腸,止住虛寒引起的腹瀉和冷痢(初期發作時不宜使用)。
肉豆蔻產於嶺南地區,外形像草豆蔻,外表有皺紋,內部有斑紋。使用時,可以用糯米粉包裹後煨熟。忌諱接觸鐵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