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昂

《本草備要》~ 自序

回本書目錄

自序

1. 自序

醫學之要,莫先於切脈,脈候不真,則虛實莫辨、攻補妄施,鮮不夭人壽命者。其次,則當明藥性,如病在某經當用某藥,或有因此經而旁達他經者。是以補母瀉子,扶弱抑強,義有多端,指不一定。自非兼貫博通,析微洞奧,不但呼應不靈,或反致邪失正。先正云:用藥如用兵,誠不可以不慎也。

古今著本草者,無慮數百家,其中精且詳者,莫如李氏《綱目》,考究淵博,指示周明,所以嘉惠斯人之心,良方切至。第卷帙浩繁,卒難究殫,舟車之上,攜取為難,備則備矣,而未能要也。他如《主治》、《指掌》、《藥性歌賦》,聊以便初學之誦習,要則要矣,而未能備也。

近如《蒙筌》、《經疏》,世稱善本。《蒙筌》附類,頗著精義,然文拘對偶,辭太繁縟,而闕略尚多;《經疏》發明主治之理,制方參互之義,又著簡誤,以究其失,可謂盡善,然未暇詳地道、明制治、辨真偽,解處偶有付會,常品時多芟黜,均為千慮之一失。余非岐黃家,而喜讀其書,三餘之暇,特為諸家本草,由博返約,取適用者凡四百品,匯為小帙。

某藥入某經、治某病,必為明其氣味、形色所以主治之由,間附古人畏惡兼施、制防互濟、用藥深遠之意,而以土產、修治、畏惡附於後,以十劑宣、通、補、瀉冠於前,既著其功,亦明其過,使人開卷瞭然,庶幾用之不致舛誤。以去備則已備矣,以去要則又要矣。通敏之士,由此而究圖焉,醫學之精微,可以思過半矣。

題曰本草備要,用以就正於宗工焉!

休寧訒庵汪昂題於延禧堂

白話文:

醫學最重要的,莫過於把脈。如果脈象判斷不準確,就無法分辨體內是虛弱還是強壯,用藥時就會胡亂進補或攻瀉,這樣很少不會損害人的壽命。其次,就是要了解藥性,例如病在哪條經絡,就應該用針對那條經絡的藥。有時候,也會因為這條經絡的病而影響到其他經絡。因此,要補益虛弱的,瀉去過於強盛的,運用方式有很多種,沒有固定的方法。如果不能全面融會貫通,深入了解細微之處,不但用藥效果不靈驗,反而會導致邪氣侵入,正氣受損。前人說過:「用藥如同用兵」,實在不能不謹慎啊!

從古至今,撰寫本草的醫家不下數百位,其中最精闢詳細的,莫過於李時珍的《本草綱目》。它考證廣博,指示明確,對後世的恩惠,實在是懇切至深。只是這本書卷帙浩繁,難以徹底研究,在旅途中攜帶也不方便,雖然內容完備,卻未能抓住重點。其他像《主治》、《指掌》、《藥性歌賦》等書,雖然方便初學者誦讀,但只抓住了重點,卻不夠全面。

近代的《本草蒙筌》和《本草經疏》,世人都稱讚為好書。《本草蒙筌》歸類附註,頗有精闢之處,但文字拘泥對仗,辭藻過於繁複,而且遺漏之處還不少。《本草經疏》闡明藥物主治的道理,以及方劑之間互相配合的意義,還指出前人的簡略和錯誤,可以說是很完善了,但它沒有詳細說明藥材的產地、炮製方法,辨別藥材的真假,有些解釋也牽強附會,常用藥物又刪減很多,這些都是考慮不周的地方。我不是醫家,卻喜歡閱讀醫書。在閒暇之時,我特地將各家本草,由廣博轉為簡約,選取常用的藥物約四百種,匯編成這本小冊子。

某種藥物進入哪條經絡,治療哪種疾病,我一定會說明它的氣味、形狀、顏色,以及它之所以能治療該病的原因,有時也會附上古人對於藥物間的畏惡關係、相互制衡、以及用藥深遠的用意,並且把產地、炮製方法、畏惡關係附在後面,再以十劑的宣、通、補、瀉等作用放在前面,既說明它的功效,也指出它的過失,讓人一打開書本就能明白,希望用藥時不會有錯誤。這樣,比起全面來說,已經是完備了;比起簡要來說,又抓住了重點。聰明通達的人,可以從這本書入手,深入研究,這樣醫學的精微之處,就可以了解一半了。

因此,我把這本書命名為《本草備要》,希望可以向醫學專家請教指正!

休寧訒庵汪昂題於延禧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