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備要》~ 木部 (13)
木部 (13)
1. 秦皮
澀而補,明目
苦寒,色青,性澀。補肝膽而益腎。以能平木(能除肝熱)故治目疾(洗目赤,退翳膜)驚癇。以其收澀而寒,故治崩帶下痢(仲景白頭翁湯用之)。以其澀而補下焦,故能益精有子(時珍曰:天道貴嗇,惟收澀故能補。今人只知治目一節,幾於廢棄,良為可婉)。出西土。皮有白點、漬水碧色、書紙不脫者真。大戟為使。惡吳茱萸。
白話文:
秦皮味澀而且能補益,有明目的功效。
性味苦寒,顏色青色,性質收澀。能補養肝膽並有益於腎臟。因為能平息肝火(能去除肝熱),所以能治療眼疾(可用於洗眼以治療眼睛紅腫,退去眼翳薄膜),也能治療驚風癲癇。因為它有收斂澀滯而且性寒的特性,所以能治療婦女崩漏帶下以及腹瀉(張仲景的白頭翁湯方劑會使用到它)。因為它能收澀並補益下焦,所以能夠補養精氣,使人容易生育(李時珍說:自然的道理在於珍惜,只有收斂澀滯才能補養。現在的人只知道它能治眼睛疾病這一點,幾乎要將它廢棄不用,實在是令人惋惜)。產於西邊地區。樹皮上有白色斑點,浸在水中呈現碧綠色,在紙上書寫不會脫色,這種才是真品。使用時,大戟可以作為輔助藥材,忌與吳茱萸同用。
2. 海桐皮
宣,祛風濕
苦溫(《經疏》云:應兼辛)。入血分。祛風、去濕、殺蟲,能行經絡達病所。治風蹶頑痹,腰膝疼痛(《傳信方》:海桐、薏苡各二兩,芎藭、羌活、地骨皮、五加皮各二兩,甘草五錢,生地七兩,酒二斗浸,此方不得增減。早、中、晚飲,常令醺醺),疳䘌疥癬,目赤(煎洗)牙蟲(煎服,或含漱)。出廣南。皮白堅韌,作索不爛。
白話文:
海桐皮
功能是疏通、發散,可以去除風濕。
味道苦且性溫(《本草經疏》說:應該還帶有辛味)。作用於血液循環系統。可以驅除風邪、去除濕氣、殺滅寄生蟲,能夠運行於經絡,直達病灶。可以治療因風邪引起的肢體麻木不靈活、腰部和膝蓋疼痛(《傳信方》記載:使用海桐皮、薏苡仁各二兩,川芎、羌活、地骨皮、五加皮各二兩,甘草五錢,生地七兩,用酒兩斗浸泡,這個藥方不能隨意增減藥量。早、中、晚服用,保持身體微微有酒意)。也可以治療小兒疳積、疥瘡、癬,眼睛紅腫(煎湯清洗),以及牙齒中的蟲(煎湯服用,或含在口中漱口)。主要產於廣東南部。樹皮白色且堅韌,製作成繩索也不容易腐爛。
3. 蕤仁
亦名白桵
補,明目
甘溫(《別錄》微寒)。入心、肝、脾三經。消風散熱,益水生光(三經皆血臟也。血得其養,則目疾平。凡目病在表,當疏風清熱。在裡屬腎虛、血少、神勞,宜補腎養血安神。遠視為腎水虧,近視為火不足)。
治目赤腫痛,眥爛淚出,亦治心腹邪熱,結氣痰痞(今人惟用療眼。陳藏器曰:生治足睡,熟治不眠)。叢生有刺,實如五味,圓扁有紋,紫赤可食。取仁浸,去皮、尖,研用。
白話文:
也叫做白桵。
具有補益的功效,可以使眼睛明亮。
味道甘甜性溫和(《別錄》記載為微寒)。歸屬於心經、肝經、脾經三條經脈。可以消除風邪散發熱氣,增益體內水分使眼睛明亮有神(這三條經脈都屬於血臟。血液得到滋養,眼睛的疾病就會平復。一般來說,眼睛的疾病表現在外的,應當疏散風邪、清除熱氣。在內部屬於腎虛、血少、精神勞累的,宜當補腎、養血、安定心神。遠視是腎水不足所致,近視是體內火氣不足所致)。
可以治療眼睛紅腫疼痛、眼角潰爛流淚,也可以治療心腹邪熱、氣滯痰結等病症(現在的人只用它來治療眼睛疾病。陳藏器說:生用可以治療嗜睡,熟用可以治療失眠)。這種植物叢生而且有刺,果實像五味子,圓扁形有紋路,呈紫紅色,可以食用。取果仁浸泡,去除外皮和尖端,研磨後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