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昂

《本草備要》~ 禽獸部 (5)

回本書目錄

禽獸部 (5)

1. 牛黃

瀉熱,利痰,涼驚

甘涼。牛有病,在心、肝、膽之間凝結成黃,故還以治心、肝、膽之病(《經疏》云:牛食百草,其精華凝結成黃,猶人之有內丹。故能散火、消痰、解毒,為世神物。或云牛病乃生黃者,非也)。清心解熱,利痰涼驚,通竅辟邪。治中風入臟,驚癇口噤(心熱則火自生焰,肝熱則木自生風,風火相搏,膠痰上壅,遂致中風不語。東垣曰:中臟宜之。

若中腑及血脈者用之,反能引風入骨,如油入面。按:中風中臟者重,多滯九竅;中腑稍輕,多著四肢。若外無六經形證,內無便溺阻隔,為中經絡,為又輕。初宜順氣開痰,次宜養血活血,不宜專用風藥。大抵五臟皆有風,而犯肝者為多。肝屬風木而主筋,肝病不能營筋,故有舌強口噤,喎斜、癱瘓、不遂、不仁等症。

若口開為心絕;手散為脾絕;眼合為肝絕;遺尿為腎絕;吐沫鼻衄為肺絕;髮直頭搖、面赤如妝、汗綴如珠者,皆不治。若只見一二症,猶有可治者),小兒百病(皆胎毒、痰熱所生。兒初生時未食乳,用三五釐,合黃連、甘草末蜜調,令咂之良),發痘墮胎(善通竅)。牛有黃,必多吼喚,以盆水承之,伺其吐出迫喝即墮水,名生黃,如雞子黃大,重疊可揭。

輕虛、氣香者良(觀此則非病乃生黃矣)。殺死,角中得者名角黃,心中者名心黃,肝、膽中者名肝、膽黃。成塊成粒,總不及生者。但磨指甲上,黃透指甲者為真(駱駝黃極易得,能亂真)。得牡丹、菖蒲良(聰耳明目),人參為使。惡龍骨、龍膽、地黃、常山。

白話文:

牛黃具有清熱、化痰、平息驚厥的功效,性味甘涼。牛因為生病,在心、肝、膽之間凝結成黃色的物質,所以可以用來治療心、肝、膽的疾病。(《經疏》說:牛吃各種草,其精華凝結成黃,就像人有內丹一樣。因此能夠散火、化痰、解毒,是世間珍貴的藥物。或者有人說牛是因為生病才產生黃,這是不對的。)牛黃可以清心解熱,化痰平息驚厥,開通孔竅、驅除邪氣。可以治療中風病邪深入內臟,以及驚癇、口噤等症狀。(心火旺盛則容易產生火焰,肝火旺盛則木會生風,風火相互搏擊,導致痰液阻塞,進而引起中風不語。李東垣認為,中風病邪進入內臟,使用牛黃最為適宜。

如果中風病邪進入腑或者血脈,使用牛黃反而會引風入骨,就像油進入麵粉一樣。中風病邪侵入內臟的病情較重,通常會阻塞九竅;侵入腑的病情較輕,多發生在四肢。如果體外沒有六經的病症表現,體內沒有大小便不通暢,就屬於中風侵犯經絡,病情比較輕。初期應該先疏通氣機、化痰,然後再養血活血,不宜單獨使用祛風藥。大概來說,五臟都有可能受到風邪侵犯,而侵犯肝臟的情況最多。肝臟屬風木,主管筋脈,肝臟有病不能滋養筋脈,所以會出現舌頭僵硬、口噤、口眼歪斜、癱瘓、半身不遂、麻木不仁等症狀。

如果出現口張開表示心氣耗盡;手散開表示脾氣耗盡;眼睛閉合表示肝氣耗盡;遺尿表示腎氣耗盡;口吐白沫或鼻出血表示肺氣耗盡;頭髮豎直、頭搖晃、臉色赤紅如塗了妝、汗珠如串珠一樣的,都屬於無法治癒的情況。如果只出現其中一兩種症狀,還是有可能治好的。牛黃還可以治療小兒的各種疾病(都是因為胎毒、痰熱引起的。嬰兒剛出生還沒有喝奶時,可以用少量牛黃,混合黃連、甘草末用蜂蜜調勻,給嬰兒吮吸,效果很好)。牛黃還可以幫助出痘疹、墮胎(因為它可以很好的開通孔竅)。牛有黃時,會經常吼叫,用盆子裝水放在牠面前,等牠吐出黃時,立刻把牠趕到水裡,這種黃稱為「生黃」,像雞蛋黃那麼大,可以一層一層揭下來。

質地輕、空虛、氣味芳香的牛黃是最好的。(由此可見,牛黃不是因為生病才產生,而是自然產生的)。從被宰殺的牛的角中取得的,稱為「角黃」,從心臟中取得的稱為「心黃」,從肝臟、膽囊中取得的稱為「肝黃」、「膽黃」。成塊或成粒的,都不如天然的「生黃」好。把牛黃在指甲上磨一下,能透過指甲的才是真的。(駱駝黃很容易獲得,但容易冒充牛黃)。牛黃與牡丹、菖蒲一起使用效果更好(可以使人聰耳明目),與人參一起使用可以增強藥效。牛黃忌與龍骨、龍膽、地黃、常山一起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