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備要》~ 木部 (3)
木部 (3)
1. 桂心
燥,補陽,活血
苦入心,辛走血。能引血、化汗、化膿,內托癰、疽、痘瘡(同丁香,治痘瘡灰塌),益精明目,消瘀生肌,補勞傷,暖腰膝,續筋骨。
治風痹癥瘕,噎膈腹滿,腹內冷痛,九種心痛(一蟲、二疰、三風、四悸、五食、六飲、七冷、八熱、九去來痛,皆邪乘於手少陰之絡,邪正相激,故令心痛)。
白話文:
乾燥,能補陽氣,活絡血脈。
味苦入心,味辛能行血。能引導血行、發汗、化解膿液,內服能幫助癰、疽、痘瘡等瘡瘍消散(與丁香同用,能治療痘瘡潰爛塌陷),能增強精氣、使眼睛明亮,消散瘀血、促進肌肉生長,能補益勞損,溫暖腰膝,接續筋骨。
能治療風痹、癥瘕等疾病,也能治療噎膈、腹部脹滿、腹內冷痛,以及各種心痛(包括蟲痛、疰痛、風痛、悸痛、食痛、飲痛、冷痛、熱痛、以及時好時壞的疼痛,這些都是邪氣侵襲手少陰心經的絡脈,正邪相爭而導致心痛)。
2. 桂枝
輕,解肌,調營衛
辛甘而溫,氣薄升浮。入太陰肺、太陽膀胱經。溫經通脈,發汗解肌(能利肺氣。經曰:辛甘發散為陽)。
治傷風頭痛(無汗能發),中風自汗(有汗能止。中,猶傷也,古文通用,自汗屬陽虛。
桂枝為君,芍藥,甘草為佐。加薑、棗名桂枝湯,能和營實表),調和營衛,使邪從汗出,而汗自止。亦治手足痛風、脅風(痛風有風痰、風濕、濕痰、瘀血、氣虛、血虛之異。桂枝用作引經。脅風屬肝,桂能平肝。東垣曰:桂枝橫行手臂,以其為枝也。又曰:氣薄則發泄,桂枝上行而解表。
氣厚則發熱,肉桂下行而補腎。王好古曰:或問桂枝止煩出汗,仲景治傷寒發汗,數處皆用桂枝湯。又曰無汗不得用桂枝,汗多者桂枝甘草湯,此又能閉汗也,二義相通否乎?曰:仲景云太陽病發熱汗出者,此為營弱衛強。陰虛,陽必湊之,故以桂枝發其汗,此乃調其營氣,則衛氣自和,風邪無所容,遂自汗而解,非若麻黃能開腠理,發出其汗也。
汗多用桂枝者,以之調和營衛,則邪從汗出,而汗自止,非桂枝能閉汗孔也,亦惟有汗者宜之。若傷寒無汗,則當以發汗為主,而不獨調其營衛矣!故曰無汗不得服桂枝,有汗不得服麻黃也。《傷寒例》曰:桂枝下咽,陽盛則斃;承氣入胃,陰盛則亡)。
白話文:
桂枝,性味輕清,能解肌表,調和營衛。
味道辛辣甘甜而性溫,藥性輕薄,向上升發。主要進入肺經和膀胱經。能溫暖經絡,疏通脈絡,使人發汗,解除肌表(能疏通肺氣。中醫說:辛辣甘甜的藥物能發散,屬陽性)。
可以用來治療感冒引起的頭痛(沒有汗時可以幫助發汗),以及中風導致的自汗(有汗時能止汗。中,在這裡有傷的意思,古代通用,自汗屬於陽氣虛弱。
桂枝是主要藥物,搭配芍藥和甘草作為輔助藥。加上生薑和紅棗就成了桂枝湯,能調和營衛,使外邪從汗排出,汗也就自然停止。也可以治療手足痛風、脅痛(痛風有風痰、風濕、濕痰、瘀血、氣虛、血虛等不同的情況。桂枝可以用作引導藥。脅痛屬於肝的問題,桂枝能平肝。李東垣說:桂枝能橫向走到手臂,是因為它像樹枝一樣。又說:藥性輕薄則發散,桂枝向上走能解除肌表。
藥性厚重則產生熱量,肉桂向下走能補腎。王好古說:有人問,桂枝能止煩躁出汗,張仲景治療傷寒發汗,多處都用桂枝湯。又說,沒有汗不能用桂枝,汗多的人用桂枝甘草湯,這又能閉合汗孔,這兩種說法是相同的嗎?回答說:張仲景說太陽病發熱出汗的人,是因為營氣虛弱而衛氣強盛。陰氣虛弱,陽氣就會湊近,所以用桂枝來發汗,是為了調整營氣,營氣調和後,衛氣自然也調和,風邪就沒有容身之處,於是自汗就停止了,這不像麻黃是直接打開毛孔發汗的。
汗多的人用桂枝,是利用它來調和營衛,使邪氣從汗排出,汗自然就停止了,並不是桂枝能關閉汗孔,只是適合有汗的人使用。如果是傷寒沒有汗,就應該以發汗為主,而不是單純調和營衛!所以說沒有汗不能吃桂枝,有汗不能吃麻黃。《傷寒論》說:桂枝吞下後,陽氣過盛會導致死亡;承氣湯進入胃裡,陰氣過盛會導致死亡)。
3. 枸杞子
平補而潤
甘平(《本草》苦寒)。潤肺清肝,滋腎益氣,生精助陽,補虛勞,強筋骨(肝主筋,腎主骨),去風明目(目為肝竅,瞳子屬腎),利大小腸。治嗌乾消渴(昂按:古諺有云,出家千里,勿食枸杞。其色赤屬火,能補精壯陽。然氣味甘寒而性潤,仍是補水之藥,所以能滋腎、益肝、明目而治消渴也)。
南方樹高數尺,北方並是大樹。以甘州所產、紅潤少核者良。酒浸搗用。根名地骨皮(見下)。
葉,名天精草,苦甘而涼。清上焦心、肺客熱,代茶止消渴(時珍曰:皆三焦氣分之藥)。
白話文:
枸杞子,性味平和且有滋潤作用。
味道甘甜平和(《本草》記載為苦寒)。能滋潤肺部、清瀉肝火,滋養腎臟、增補氣力,促進精液生成、幫助陽氣生長,補益虛弱勞損,強健筋骨(肝臟主管筋,腎臟主管骨),驅散風邪、使眼睛明亮(眼睛是肝臟的竅穴,瞳孔屬於腎臟),通利大小腸。能治療咽喉乾燥、口渴等消渴症(汪昂按:古語說,出家修行千里,不要吃枸杞。因為它顏色赤紅屬火,能補精壯陽。然而它的氣味甘甜寒涼且性潤,仍是補水的藥物,所以能滋養腎、益肝、明目而治療消渴症)。
南方生長的枸杞樹高數尺,北方則多為大樹。以甘州所產、顏色紅潤且少核的品質最好。可以用酒浸泡後搗碎使用。它的根稱為地骨皮(在後面會提到)。
枸杞葉,又名天精草,味道苦甘且性涼。能清除上焦心肺的虛熱,可以代替茶飲來止渴(李時珍說:枸杞葉是作用於三焦氣分的藥物)。
4. 地骨皮
瀉熱涼血,補正氣
甘淡而寒。降肺中伏火,瀉肝、腎虛熱,能涼血而補正氣。
內治五內邪熱(熱淫於內,治以甘寒。地骨一斤,生地五斤,酒煮服,治帶下),吐血尿血(搗鮮汁服),咳嗽消渴(清肺)。外治肌熱虛汗,上除頭風痛(能除風者,肝、腎同治也。
肝有熱,則自生風,與外感之風不同,熱退則風自息),中平胸脅痛(清肝),下利大、小腸。療在表無定之風邪,傳屍,有汗之骨蒸(李東垣曰:地為陰,骨為里,皮為表。地骨皮瀉腎火,牡丹皮瀉包絡火,總治熱在外,無汗而骨蒸。知母瀉腎火,治熱在內有汗而骨蒸。四物湯加二皮,治婦人骨蒸。
朱二允曰:能退內潮,人所知也;能退外潮,人實不知。病或風寒散而未盡,作潮往來,非柴、葛所能治,用地骨皮走表又走里之藥,消其浮游之邪,服之未有不愈者,特表明之。時珍曰:枸杞、地骨,甘寒平補,使精氣充足,則邪火自退。世人多用苦寒,以芩、連降上焦,知、柏降下焦,致傷元氣惜哉!予嘗青蒿佐地骨退熱,累有殊功)。
甘草水浸一宿用(腸滑者,忌枸杞子。中寒者,忌地骨皮。掘鮮者同鮮小薊煎濃汁,浸下疳甚效)。
白話文:
地骨皮
能清瀉熱氣、冷卻血液,並能補益身體的元氣。
味甘淡性寒涼。它能降低肺部潛藏的火氣,瀉除肝臟和腎臟的虛熱,既能冷卻血液,又能補養正氣。
內服可以治療體內五臟的邪熱(熱邪在體內,要用甘寒的藥物來治療。例如,用一斤地骨皮加五斤生地,用酒煮來服用,可以治療婦女的白帶),吐血和尿血(搗碎新鮮的地骨皮取汁服用),咳嗽和糖尿病(可以清肺)。外用可以治療肌肉發熱、虛汗,以及頭痛(能治療風症,是因為同時調理了肝和腎。肝有熱就會產生風,和外感風邪不同,熱退了,風自然會停息),還可以舒緩胸脅疼痛(清肝),以及治療大腸和小腸的腹瀉。能夠治療在身體表面遊走不定的風邪,也可以治療傳染病,以及有汗的骨蒸(李東垣說:地是陰,骨是裡,皮是表。地骨皮可以瀉腎火,牡丹皮可以瀉心包的火,一起治療熱在表,沒有汗的骨蒸。知母可以瀉腎火,治療熱在內有汗的骨蒸。四物湯加上這兩種皮,可以治療婦女的骨蒸。
朱二允說:地骨皮可以退內潮熱,這是大家都知道的;它可以退外潮熱,很多人卻不知道。有些病可能是風寒邪氣還沒完全散去,導致潮熱往來,用柴胡、葛根等藥物不能治好,這時用地骨皮這種可以走表又走裡的藥物,可以消除這些遊走的邪氣,服用後沒有不好的。特別說明一下。李時珍說:枸杞和地骨皮,甘寒性質平和,能補養身體,使精氣充足,這樣邪火自然會消退。世人大多用苦寒的藥,像是黃芩、黃連來降上焦的火,用知母、黃柏來降下焦的火,這樣反而會傷到元氣,很可惜!我曾經用青蒿配合地骨皮來退熱,屢次都有很好的效果)。
使用時要用甘草水浸泡一晚(腸胃滑利的人,要避免使用枸杞子。體質虛寒的人,要避免使用地骨皮。挖新鮮的地骨皮,和新鮮的小薊一起煎煮濃汁,浸泡下疳效果很好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