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昂

《本草備要》~ 谷菜部 (3)

回本書目錄

谷菜部 (3)

1.

補腎

甘鹹微寒。養腎益氣。治胃熱消渴,止霍亂,利二便(《千金方》粟米粉水丸,梧子大,煮七枚,納醋中,細吞之,治反胃吐食)。即粱米。有青、黃、赤、白、黑諸色,陳者良。

白話文:

粟米,味道甘甜帶點鹹味,性質稍微偏寒。它能夠滋養腎臟、補益氣力。可以治療胃熱引起的口渴消渴症,也能止住霍亂,並幫助排泄大小便(《千金方》記載,將粟米粉做成丸子,像梧桐子那麼大,煮七顆,放入醋中,慢慢吞服,可以治療反胃嘔吐)。粟米就是俗稱的粱米。有青色、黃色、紅色、白色和黑色等多種顏色,其中陳年的粟米品質較好。

2. 蕎麥

瀉,利腸,下氣

甘寒。降氣,寬腸胃沉積(孟詵曰:能煉五臟垢穢。昂按:亦解酒積),泄痢帶濁,敷痘瘡潰爛,湯火灼傷。脾胃虛寒人勿服。

白話文:

蕎麥性味苦寒,有瀉下的作用,能使腸道通暢,並能使氣向下運行。

味甘性寒。能降氣,使腸胃寬鬆,消除積滯(孟詵說:能清除五臟內的污垢。陳昂按:也能化解因喝酒造成的積滯),對於腹瀉、痢疾、以及帶有混濁分泌物的病症有效,外敷可治療痘瘡潰爛,以及燙傷、火燒傷。但脾胃虛寒的人不適合服用。

3. 黑大豆

補腎,解毒

甘寒色黑。屬水似腎,腎之谷也(豆有五色,各入五臟),故能補腎鎮心(腎水足,則心火寧),明目(腎水足則目明),利水下氣(古方治水腫,每單用,或加他藥),散熱祛風(炒熱酒沃,飲其汁,治產後中風危篤及妊娠腰痛,兼能發表。

《千金》云:一以去風,一以消血結),活血(《產書》云:熬令煙絕,酒淋服,下產後余血)解毒(蘇頌曰:古稱大豆解百藥毒,試之不然,又加甘草,其驗乃奇),消腫止痛,搗塗一切腫毒,煮食稀痘瘡。緊小者良(小者名馬料豆。每晨鹽水吞,或鹽水煮食,補腎)。畏五參、龍膽、豬肉。

忌厚朴(犯之動氣),得前胡、杏仁、牡蠣、石蜜、諸膽汁良。

白話文:

黑大豆,性味甘甜、寒涼,顏色是黑色的。黑色屬水,對應人體的腎臟,可以說是腎的穀物(豆類有五種顏色,各自歸屬於五臟),所以能補益腎臟,安定心神(腎水充足,心火自然平靜),使眼睛明亮(腎水充足,眼睛就明亮),利尿、降氣(古代治療水腫的方劑,常常單獨使用黑大豆,或者搭配其他藥材),散發熱氣、祛除風邪(將黑大豆炒熱後,用酒浸泡,喝其汁液,可以治療產後中風危急的情況以及妊娠腰痛,同時也能發汗解表。《千金方》說:黑大豆一能祛除風邪,二能消除血瘀)。

此外,黑大豆還能活血(《產書》記載:將黑大豆熬製到冒煙,用酒淋泡後服用,可以幫助排出產後殘留的瘀血),解毒(蘇頌說:古人認為大豆可以解百藥之毒,但試驗結果並非如此,如果加上甘草一起使用,效果就非常神奇),消除腫脹、止痛,搗爛後外敷可以治療各種腫毒,煮熟食用則可以幫助稀釋痘瘡。顆粒小的黑大豆效果更好(顆粒小的又名馬料豆,每天早上用鹽水吞服,或者用鹽水煮熟食用,可以補腎)。黑大豆忌與五參、龍膽、豬肉一起食用。

黑大豆忌與厚朴同用(同用會使氣機擾動),與前胡、杏仁、牡蠣、石蜜以及各種膽汁一起使用效果更佳。

4. 赤小豆

通,行水,散血。十劑作燥

甘酸(思邈:鹹冷)。色赤,心之谷也。性下行,通小腸,利小便(心與小腸相表裡),行水散血,消腫排膿,清熱解毒。治瀉痢腳氣(昔有患腳氣者,用袋盛赤小豆,朝夕踐踏之,遂愈。同鯉魚煮汁食,能消水腫,煮粥亦佳),敷一切瘡疽(雞子白調末箍之,性極黏,干則難揭,入苧根末則不黏。宋仁宗患痄腮,道士贊能,取赤小豆四十九粒咒之,雜他藥敷之而愈。

中貴任承亮親見,後任自患惡瘡,付永投以藥立愈。問之:赤小豆也。承亮始悟道士之咒偽也。後過豫章,見醫治脅疽甚捷,任曰:莫非赤小豆耶?醫驚拜曰:用此活三十餘口,願勿復宣),止渴解酒,通乳下胎。然滲津液,久服令人枯瘦(《十劑》曰:燥可去濕,桑白皮、赤小豆之屬是也。

按:二藥未可言燥,蓋取其行水之功,然以木通,防己為通劑,通、燥二義似重。故本集改熱藥為燥劑,而以行水為通劑)。

白話文:

赤小豆,能疏通經絡,幫助水分代謝,並有散瘀血的功效。如果用十劑藥方來調配,它的藥性會偏向乾燥。

它的味道是甘甜帶酸(孫思邈認為是鹹味偏寒涼)。顏色是紅色的,是屬於心臟的穀物。藥性是往下走的,能疏通小腸,促進小便(因為心臟和小腸是互為表裡的關係),幫助水分代謝,散瘀血,消除腫脹、排出膿液,還能清熱解毒。可以治療腹瀉、痢疾、腳氣病(以前有人患腳氣病,用布袋裝赤小豆,早晚踩踏,病就好了。將赤小豆和鯉魚一起煮湯喝,可以消水腫,煮粥也很好)。將赤小豆磨成粉末,敷在各種瘡瘍上(用雞蛋白調和敷,黏性很強,乾了就難以取下,加入苧麻根粉末就不會太黏。宋仁宗曾患腮腺炎,道士贊能用四十九顆赤小豆念咒,再和其他藥物混合敷,就痊癒了。

太監任承亮親眼見證此事,後來他自己也得了惡瘡,用相同藥物敷用很快就好。問了才知道是用赤小豆。任承亮這才明白道士的念咒是假的。後來他經過豫章,看到醫生治療脅疽非常快速,任承亮問:「莫非也是用赤小豆嗎?」醫生驚訝地跪拜說:「用這個藥救活了三十幾個人的性命,希望您不要再說出去。」)赤小豆還能止渴、解酒、通乳、幫助胎兒產出。但是它會滲透體內的津液,長期服用會使人消瘦(《十劑》說:「乾燥可以去除濕氣,像桑白皮、赤小豆等就是這種性質的藥。」

註解:這兩種藥不能說是乾燥的,應該是取其利水的功能,如果以木通、防己為通利劑,通和燥的意義好像重複了。所以這本醫書把熱性藥改為燥劑,而把利水藥改為通利劑。)

5. 綠豆

瀉熱解毒

甘寒。行十二經,清熱解毒(一切草木、金石、砒霜毒皆治之),利小便,止消渴,治瀉痢,連皮用(其涼在皮)。

粉,撲痘瘡潰爛良(一市民誦觀音經甚誠,出行折一足,哀叫菩薩,夢僧授一方,綠豆粉新銚炒紫色,井水調,厚敷紙貼,杉木扎定,其效如神)。

白話文:

綠豆,味甘性寒。它能走遍全身十二經脈,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(能治療各種草木、金屬、砒霜等毒素),並且能幫助排尿、止渴,治療腹瀉痢疾,連皮一起使用效果更好(因為它的涼性主要在表皮)。

綠豆磨成的粉,對於痘瘡潰爛的狀況有很好的療效(有一個市民,平時誠心念誦觀音經,有一次出門摔斷了腳,哀求菩薩保佑,夢到一位僧人傳授一個方法,將綠豆粉用新鍋炒至紫色,再用井水調和成糊狀,厚敷在患處,然後用紙貼住,再用杉木固定,效果非常神奇)。

6. 白扁豆

補脾,除濕,消暑

甘溫腥香。色白微黃,脾之谷也。調脾暖胃,通利三焦,降濁升清,消暑除濕(能消脾胃之暑),止渴止瀉,專治中宮之病(土強濕去,正氣自旺)。解酒毒,河豚毒(《備急方》:新汲水調末服,能解砒毒)。多食壅氣,子粗圓、色白者入藥,連皮炒,研用,亦有浸去皮及生用者。

白話文:

白扁豆,可以補養脾臟、去除體內濕氣、消除暑熱。

味道甘甜溫和,帶有淡淡的腥香味。顏色呈現白色或略帶微黃,是脾臟喜歡的食物。它能調理脾胃,使脾胃溫暖舒適,疏通三焦氣機,使身體的濁氣下降、清氣上升,消除暑氣和濕氣(特別是脾胃的暑濕),能止渴止瀉,專門治療脾胃等中焦部位的疾病(脾胃強健,濕氣去除,身體的正氣自然旺盛)。還能解酒毒和河豚毒(《備急方》記載:用新汲的水調和白扁豆末服用,能解砒霜毒)。吃多了容易脹氣,以籽粒粗大、圓潤、顏色白皙的入藥,通常連皮炒過後研磨成粉末使用,也有浸泡去皮或直接生用的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