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昂

《本草備要》~ 谷菜部 (4)

回本書目錄

谷菜部 (4)

1. 淡豆豉

宣,解表,除煩

苦泄肺、寒勝熱(陳藏器曰:豆性生平,炒熟、熱煮食寒,作豉冷)。發汗解肌,調中下氣。治傷寒頭痛,煩躁滿悶,懊憹不眠,發斑嘔逆(凡傷寒嘔逆煩悶,宜引吐,不宜用下藥以逆之。淡豉合梔子,名梔子豉湯,能吐虛煩),血痢溫瘧(時珍曰:黑豆性平,作豉則溫,既經蒸罯,故能升能散。得蔥則發汗,得鹽則能吐,得酒能治風,得薤則治痢,得蒜則止血,炒熟又能止汗。

孟詵治盜汗,炒香漬酒服。《肘後》:合蔥白煎,名蔥豉湯,用代麻黃湯,通治傷寒,發表,亦治酒病)。

造淡豉法,用黑大豆水浸一宿,淘淨蒸熟,攤勻,蒿復,候上黃衣,取曬,簸淨,水拌,乾溼得所,安甕中,築實。桑葉厚蓋,泥封。曬七日取出,曝一時,又水拌入甕。如此七次,再蒸,去火氣,甕收用。

白話文:

淡豆豉

具有宣散、解表、消除煩躁的功效。

味道苦,可以洩降肺氣;性寒,能夠勝過熱邪(陳藏器說:豆子生性平和,炒熟或煮熱食用會變寒涼,做成豆豉則性質寒冷)。能夠發汗解肌,調和中焦之氣,使氣機下降。可以用來治療傷寒引起的頭痛、煩躁胸悶、心神不寧難以入眠、身上出疹、嘔吐等症狀(凡是傷寒出現嘔吐、煩悶的情況,應該引導嘔吐,不適合使用瀉下的藥物來逆其氣。淡豆豉和梔子合用,稱為梔子豉湯,能夠治療虛煩的症狀,使之吐出)。也能治療血痢、溫瘧等疾病(李時珍說:黑豆性質平和,做成豆豉則性質溫熱,因為經過蒸製發酵,所以能升能散。與蔥同用則發汗,與鹽同用則能催吐,與酒同用能治療風邪,與薤同用則治療痢疾,與蒜同用則止血,炒熟後又能止汗。

孟詵用炒香的豆豉泡酒服用,治療盜汗。《肘後方》記載:將豆豉與蔥白一同煎煮,稱為蔥豉湯,可以代替麻黃湯,廣泛治療傷寒,發散表邪,也能治療飲酒引起的疾病)。

製作淡豆豉的方法是:將黑大豆用水浸泡一夜,洗淨後蒸熟,攤開鋪平,用蒿草覆蓋,等待豆子表面長出黃色菌衣,取出來曬乾,簸去雜物,再用水拌濕,保持適當的乾濕度,放入甕中壓實,用厚桑葉覆蓋,再用泥土封好。曬七天後取出,曝曬一個時辰,再次用水拌濕放入甕中。如此反覆七次,再蒸煮一次,去除火氣,然後放入甕中儲存備用。

2. 刀豆

宣,下氣

甘平。溫中止呃(煅存性服),勝於柿蒂。

白話文:

能宣通氣機,使氣向下運行。

味道甘甜,藥性平和。能溫暖中焦,停止打嗝(將刀豆煅燒後保留藥性服用),效果比柿蒂更好。

3. 胡麻

即芝麻,一名巨勝子,種出大宛,故曰胡麻

補肝腎,潤五臟,清腸

甘平。補肺氣、益肝腎,潤五臟,填精髓,堅筋骨,明耳目,耐飢渴(可以辟穀,但滑腸,與白朮並用為勝),烏髭發,利大小腸,逐風濕氣(劉河間曰:麻木谷而治風。又云:治風先治血,血活則風散,胡麻入肝益血,故風藥中不可闕也。鄭奠一用鱉蝨胡麻,佐苦參、蒺藜,治大瘋疥癩,屢有愈者),涼血解毒。生嚼敷小兒頭瘡。

麻油滑胎療瘡,熬膏多用之(涼血解毒,止痛生肌)。

皮肉俱黑者良(入腎),栗色者名鱉蝨胡麻更佳,九蒸九曬,可以服食(陶宏景曰:八谷之中,惟此為良。昂按:若云自大宛來,則非八谷之麻,明矣。又按:月令仲秋之月,天子以犬嘗麻,則其為八谷之麻又可見矣。種出大宛之說,何以稱焉,豈白者產中原、黑者產大宛乎?)

白話文:

胡麻就是芝麻,又名巨勝子,這種植物的種子來自古代的大宛國,所以被稱為胡麻。

它能補益肝腎,滋潤五臟,清理腸道。

味道甘甜平和。能補養肺氣、益補肝腎,滋潤五臟,填補精髓,強健筋骨,使耳朵靈敏,眼睛明亮,並且能耐飢渴(可以用來辟穀,但它有滑腸的作用,與白朮一起使用效果更好),能使鬍鬚頭髮烏黑,通利大小腸,驅除風濕之氣(劉河間說:麻類屬於穀物,可以治療風病。他又說:治療風病要先活血,血氣活絡,風邪就會散去,胡麻能進入肝臟,滋養血液,所以治療風病的藥物中不能缺少它。鄭奠一用鱉蝨胡麻,配合苦參、蒺藜,治療嚴重的癩病,屢次有治癒的案例),它還能涼血解毒。生嚼後敷在小孩的頭瘡上可以治療。

麻油可以幫助滑胎,也能治療瘡瘍,熬成膏藥後用途很廣(有涼血解毒,止痛生肌的功效)。

表皮和內肉都是黑色的芝麻最好(能入腎),栗色的芝麻稱為鱉蝨胡麻更好,經過九次蒸煮、九次曝曬後,可以食用(陶宏景說:在八種穀物之中,只有芝麻最好。昂按:如果說它來自大宛,那就不是八穀中的麻,很明顯了。又按:月令提到,仲秋時節,天子用狗來品嚐麻,可見它又是八穀中的麻。那說它來自大宛又是怎麼回事呢?難道是白色的產於中原,黑色的產於大宛嗎?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