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昂

《本草備要》~ 木部 (4)

回本書目錄

木部 (4)

1. 桑寄生

補筋骨,散風濕

苦堅腎,助筋骨而固齒、長髮(齒者骨之餘,發者血之餘)。甘益血,止崩漏而下乳、安胎(三症皆由血虛)。外科散瘡瘍,追風濕。

他樹多寄生,以桑上採者為真,雜樹恐反有害。莖、葉並用。忌火。

白話文:

桑寄生,可以強健筋骨,驅散風濕。

味苦,能堅固腎臟,幫助筋骨強健,並使牙齒牢固、頭髮生長(牙齒是骨頭的餘氣所生,頭髮是血液的餘氣所生)。味甘,能補益血液,止住婦女崩漏,並能使產婦乳汁分泌、安胎(這三種症狀都是因為血虛引起的)。外用可以消除瘡瘍,驅散風濕。

這種植物多寄生在其他樹木上,其中以寄生在桑樹上的才是真品,寄生在其他雜樹上的恐怕反而有害。它的莖和葉都可以使用。使用時要避免用火處理。

2. 梔子

瀉心、肺、三焦之火

苦寒。輕飄象肺,色赤入心,瀉心、肺之邪熱,使之屈曲下行,從小便出(海藏曰:或用為利小便藥,非利小便,乃肺清則化行,而膀胱津液之府,得此氣化而出也),而三焦之鬱火以解,熱厥(厥有寒、熱二證)心痛以平(丹溪曰:治心痛,當分新久。若初起因寒、因食,宜當溫散。

久則鬱而成熱,若用溫劑,不助痛添病乎?古方多用梔子為君,熱藥為之響導,則邪易伏。此病雖日久,不食不死,若痛止恣食,病必再作也),吐衄、血淋、血痢之病以息(最清胃脘之血。炒黑末服,吹鼻治衄。《本草匯》曰:治實火之血,順氣為先,氣行則血自歸經;治虛火之血,養正為先,氣壯則自能攝血。丹溪曰:治血不可單行、單止,亦不可純用寒藥。

氣逆為火,順氣即是降火)。治心煩懊憹不眠(仲景用梔子豉湯。王好古曰:煩者氣也,燥者血也,故用梔子治肺煩,香豉治腎燥。亦用作吐藥,以邪在上焦,吐之邪散,經所謂其高者因而越之也。按:梔豉湯,吐虛煩客熱;瓜蒂散,吐痰食宿寒),五黃(古方多用梔子、茵陳)五淋,亡血津枯,口渴目赤,紫癜白癩,皰皶瘡瘍(皮腠,肺所主故也)。

生用瀉火,炒黑止血,薑汁炒止煩嘔。內熱用仁,表熱用皮。

白話文:

梔子,可以清瀉心、肺、三焦的火氣。

它味苦性寒。質地輕飄,像肺一樣,顏色赤紅,能入心,主要功能是清除心、肺的邪熱,使其彎曲向下運行,從小便排出(張元素說:有人把它當作利尿藥使用,但它並非直接利尿,而是因為清肺後,氣化功能正常,膀胱作為津液的儲藏之處,就能藉由氣化作用排出小便),也能夠解除三焦的鬱積火氣,平息熱厥(厥分為寒厥和熱厥兩種)和心痛(朱丹溪說:治療心痛,要區分新舊。如果是初起因寒或飲食引起的,應該用溫性藥物疏散。

如果是久病鬱積成熱,如果還用溫性藥物,不是會加重病情嗎?古方大多用梔子為主藥,用熱性藥物來引導,就能容易地制伏邪氣。這種病即使時間長,不吃東西也不會死,如果疼痛停止後就放肆飲食,疾病一定會再發作)。它還能治療吐血、流鼻血、血淋、血痢等疾病,(最能清除胃脘的血熱。將它炒黑後磨成粉服用,吹入鼻中可以治療流鼻血。《本草匯》說:治療實火引起的出血,要先疏通氣機,氣順則血自然回歸經脈;治療虛火引起的出血,要先補養正氣,氣足就能夠固攝血。朱丹溪說:治療出血不能單純止血,也不能只用寒涼藥物。

氣逆會化為火,疏通氣機就是降火)。它能治療心煩意亂、焦躁不安、失眠(張仲景使用梔子豉湯。王好古說:煩是氣的問題,燥是血的問題,所以用梔子治療肺部的煩躁,用香豉治療腎的乾燥。也可以用作催吐藥,因為邪氣在上焦,用催吐的方法可以使邪氣散發,正如經絡所說“在高處的,就讓它向上排泄”。按:梔子豉湯是治療虛煩客熱的,瓜蒂散是治療痰食積寒的),還可以治療五種黃疸病(古方多用梔子、茵陳)五淋病,以及亡血津液枯竭、口渴、眼睛發紅、紫癜、白癩、皮膚皰疹、瘡瘍等疾病(皮膚,是肺所主的)。

生用可以瀉火,炒黑可以止血,用薑汁炒可以止煩躁嘔吐。內熱要用梔子的種仁,表熱要用梔子的外皮。

3. 豬苓

通,行水

苦泄滯,淡利竅,甘助陽。入膀胱、腎經。升而能降,開腠發汗,利便行水,與茯苓同而不補。

治傷寒、溫疫大熱,(《經疏曰:大熱利小便,亦分消之意),懊憹消渴,腫脹淋濁,瀉痢痎瘧(瘧多由暑,暑必兼濕。經曰:夏傷於暑,秋必痎瘧)。然耗津液,多服損腎昏目(腎水不足則目昏。仲景五苓散,豬苓、茯苓、澤瀉、白朮、桂,為治水之總劑。昂按:經曰: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。

用肉桂辛熱引入膀胱,所以化其氣也。除桂名四苓散。《資生經》曰:五苓散能生津液,亦通大便。曾世榮治驚風,亦用五苓散。白茯苓安心神,澤瀉導小便,小腸利而心氣平,木得桂而枯,能抑肝而風自止,可謂善用五苓者矣)。

多生楓樹下,塊如豬屎故名(馬屎曰通,豬屎曰苓。苓即屎也,古字通用)。肉白而實者良。去皮用。

白話文:

豬苓,具有疏通的作用,能夠運行體內的水液。

味道苦澀可以洩除體內淤積,味道清淡可以疏通孔竅,味道甘甜可以幫助陽氣。主要進入膀胱和腎經。藥性是上升的但同時也能下降,可以打開毛孔發汗,有利於排便和運行水液,和茯苓作用相似但不具備補益的功效。

可以用於治療傷寒、溫疫引起的高熱(《經疏》說:高熱時利小便,也有分解消散熱邪的意思),以及煩躁不安、口渴、水腫、小便淋漓混濁、腹瀉、瘧疾(瘧疾多因暑熱引起,暑熱必定伴隨濕邪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夏天感受暑熱,秋天容易得瘧疾)。但是會耗損津液,過量服用會損傷腎臟,導致眼睛昏花(腎水不足則眼睛昏花。張仲景的五苓散,由豬苓、茯苓、澤瀉、白朮、桂枝組成,是治療水液病的總方。我認為《內經》說:膀胱是管理水液的官,津液儲藏在此,氣化功能正常就能排出水液。

使用肉桂辛溫的藥性引導藥力進入膀胱,所以可以促進氣化。去掉桂枝就成了四苓散。《資生經》說:五苓散能夠生成津液,也能夠通暢大便。曾世榮治療驚風也使用五苓散。白茯苓可以安定心神,澤瀉可以引導小便,小腸通利則心氣平和,木氣(肝氣)得到桂枝的溫暖後會收斂,能夠抑制肝氣,風邪自然停止,可以說是善用五苓散的例子)。

豬苓多生長在楓樹下,形狀像豬的糞便,所以因此得名(馬的糞便稱為「通」,豬的糞便稱為「苓」。「苓」就是「屎」,古代文字通用)。肉質白色且飽滿的為佳品。使用時需去除外皮。

4. 黃柏

瀉相火,補腎水

苦寒微辛,沉陰下降。瀉膀胱相火(足太陽引經藥),補腎水不足,堅腎潤燥(《發明》曰:非真能補也。腎苦燥,急食辛以潤之,腎欲堅,急食苦以堅之也,相火退而腎固,則無狂蕩之患矣。按:腎本屬水,虛則熱矣;心本屬火,虛則寒矣),除濕清熱。

療下焦虛,骨蒸勞熱(陰虛生內熱),諸痿癱瘓(熱勝則傷血,血不榮筋,則軟短而為拘。濕勝則傷筋,筋不束骨,則弛長而為痿。合蒼朮名二妙散,清熱利濕,為治痿要藥。或兼氣虛、血虛、脾虛、腎虛、濕痰、死血者,當隨證加治),目赤耳鳴(腎火),消渴便閉,黃疸水腫(王善夫病便閉,腹堅如石,腿裂出水,飲食不下,治以利小便藥,遍服不效。

東垣曰:此奉養太過,膏梁積熱,損傷腎水,致膀胱乾涸,小便不化,火又逆上,而為嘔噦,《難經》所謂關則不得小便,格則吐逆者。《內經》所謂無陰則陽無以化也。遂處以北方大苦寒之劑,黃柏、知母各一兩,酒洗焙研,桂一錢為引,名滋腎丸,每服二百丸,未幾,前陰如刀刺火燒,溺出床下成流,腫脹遂消)。

水瀉熱痢,痔血腸風,漏下赤白(皆濕熱為病),諸瘡痛癢,頭瘡(研末敷之)口瘡(蜜炒研含。凡口瘡用涼藥不效者,乃中氣不足,虛火上炎。宜用反治之法,參、朮、甘草補上之虛,乾薑散火之際。甚者加附子,或噙官桂,引火歸元),殺蟲安蛔。久服傷胃,尺脈弱者禁用(若虛火上炎,服此苦寒之劑,有寒中之變。

時珍曰:知母佐黃柏,滋陰降火,有金水相生之義。古云黃柏無知母,猶水母之無蝦也。蓋黃柏能制命門、膀胱陰中之火,知母能清肺金、滋腎水之化源。丹溪曰:君火者,人火也,心火也。可以水滅,可以直折,黃連之屬,可以制之。相火者,天火也,龍雷之火也。陰火也,不可以水濕制之,當從其性而伏之,惟黃柏之屬,可以降之。

按:火有虛火、實火、燥火、濕火、鬱火、相火之異。虛火宜補,實火宜瀉,燥火宜滋潤,鬱火宜升發。濕火由濕鬱為熱,多病胕腫。經所謂諸腹脹大,皆屬於熱;諸病胕腫,皆屬於火是也。宜利濕清熱而兼補脾。相火寄於肝腎,乃龍雷之火,非苦寒所能勝,宜滋陰養血,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。

又按:諸病之中,火證為多,有本經自病者,如忿怒生肝火,焦思生心火之類是也;有子母相剋者,如金火克肺金,肝木克脾火之類是也;有臟腑相移者,如肺火咳嗽,久則移熱於大腸而泄瀉,心火煩焦,久則移熱於小腸,而為淋閉之類是也。又有別經相移者,有數經合病者,當從其重者而治之)。

川產、肉厚色深者良。生用降實火,蜜炙則不傷胃,炒黑能止崩帶。酒製治上,蜜制治中,鹽制治下(又末乳調,能塗凍瘡)。

白話文:

黃柏這味藥,主要的功能是能瀉除身體內的相火,並補充腎臟的陰液。

黃柏藥性味苦、寒涼,帶有微微的辛味,藥性屬於沉降的,能使身體的陽氣下降。它可以瀉膀胱的相火(是引導藥性到達足太陽膀胱經的藥),補充腎陰不足,使腎臟堅固並滋潤乾燥(《醫學發明》說:黃柏不是真的能補腎,只是因為腎臟喜歡濕潤,用辛味藥能讓它濕潤,腎臟需要堅固,用苦味藥能使它堅固。當相火退了,腎臟自然會穩固,就不會出現狂躁的症狀了。要知道,腎臟本來就屬水,虛了才會發熱;心臟本來就屬火,虛了反而會寒冷),同時也能夠去除濕氣,清除熱邪。

黃柏可以治療下焦虛弱,以及骨蒸勞熱(也就是陰虛導致的內熱)、各種肢體痿軟無力的病症(熱邪過盛會損傷血液,血液無法滋養筋脈,就會導致筋脈軟弱無力。濕邪過盛會損傷筋脈,筋脈無法約束骨骼,就會導致肢體鬆弛無力。如果配合蒼朮,就成了「二妙散」,可以清熱利濕,是治療痿症的主要藥方。如果同時有氣虛、血虛、脾虛、腎虛、濕痰、瘀血等問題,就應該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治療)、眼睛發紅、耳鳴(這是腎火旺盛的表現)、消渴症、小便不通、黃疸、水腫(王善夫曾患有小便不通,肚子硬得像石頭,腿腫得裂開並流出水,吃不下東西,用利尿藥治療都沒有效果。

李東垣認為:這是因為平時營養過剩,吃太多肥膩食物,積累了熱邪,損傷了腎臟的陰液,導致膀胱乾涸,小便無法排出,火邪向上逆行,導致嘔吐。《難經》說,關格症就是小便不通和嘔吐。《內經》說,沒有陰的滋養,陽就無法產生作用。所以,李東垣用了大量苦寒藥,黃柏、知母各一兩,用酒洗過後研成粉末,再用桂枝一錢作為引導藥,製成「滋腎丸」,每次服用二百丸。沒多久,病人的下體就像被刀刺、被火燒一樣,小便順利排出,腫脹也消退了)。

黃柏還可以治療濕熱引起的腹瀉、痢疾、痔瘡出血、腸風下血、婦女白帶赤白(都是因為濕熱引起的疾病)、各種瘡瘍痛癢、頭瘡(可以把黃柏研成粉末敷在患處)、口瘡(用蜂蜜炒過後研成粉末含在嘴裡。如果用涼藥治療口瘡沒有效果,那就是因為中氣不足,虛火上炎,應該用反治的方法,用人參、白朮、甘草來補充中焦的虛弱,用乾薑來散火。嚴重的話,可以加附子,或是含服官桂,引導虛火歸於下焦),同時還能殺蟲、安蛔。但是,長期服用黃柏會損傷脾胃,脈象微弱的人禁用(如果虛火上炎,服用這種苦寒的藥物,可能會出現寒邪入侵的症狀)。

李時珍說:知母配合黃柏,能滋養陰液,降泄虛火,有金水相生的意義。古人說「黃柏無知母,猶水母之無蝦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黃柏能制約命門、膀胱的陰中之火,知母能清除肺金,滋養腎水的源頭。朱丹溪說:君火是指人體的心火,可以用水來滅,也可以直接攻伐,黃連這類的藥物可以制約它。相火是指自然界的天火,是龍雷之火、陰火,不能用水濕來制約,應該順應它的特性來使其降伏,只有黃柏這類的藥物才能降它。

要知道,火有虛火、實火、燥火、濕火、鬱火、相火等不同種類。虛火應該用補的方法,實火應該用瀉的方法,燥火應該用滋潤的方法,鬱火應該用升散的方法。濕火是由濕氣鬱結而化熱,多表現為身體浮腫。正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說,「各種腹脹的病,都是因為熱邪引起的;各種浮腫的病,都是因為火邪引起的。」所以,應該用利濕清熱的方法,同時還要兼顧補脾。相火寄居在肝腎,是屬於龍雷之火,不能單純用苦寒的藥物來壓制,應該滋養陰液,養血,壯大腎陰,來制約陽氣。

另外,各種疾病中,火證是最多的。有的是因為自身臟腑引起的,比如憤怒會產生肝火,思慮過度會產生心火;有的是因為臟腑之間互相克制引起的,比如金火克肺金,肝木克脾火;有的是因為臟腑之間互相轉移引起的,比如肺火咳嗽,久了會把熱邪轉移到大腸而引起腹瀉,心火煩躁,久了會把熱邪轉移到小腸,導致小便不通;還有的是經脈之間互相轉移,也有可能是數個經脈同時生病,這時候應該根據病情最嚴重的情況來治療。

產於四川的黃柏,藥材肉厚、顏色深的品質較好。生用可以降實火,用蜂蜜炙過後可以減少對胃的刺激,炒黑後可以止血止帶。用酒炮製可以治療上焦的疾病,用蜂蜜炮製可以治療中焦的疾病,用鹽炮製可以治療下焦的疾病(也可以把黃柏研成粉末,用乳汁調和後塗抹在凍瘡處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