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昂

《本草備要》~ 草部 (36)

回本書目錄

草部 (36)

1. 凌霄花

一名紫葳

瀉血熱

甘酸而寒。入厥陰(心包、肝)血分。能去血中伏火,破血去瘀。

生產乳余疾,崩帶癥瘕,腸結(不大便)血閉,淋閟風癢,血熱生風之證。女科多用,孕婦忌之(《本經》云:養胎。《經疏》云:破血之藥,非所宜也。肺癰有用之為君藥者。凌霄花為末,和密陀僧唾調,敷酒齄甚驗)。

藤生,花開五瓣,黃赤有點,不可近鼻,嗅之傷腦。

白話文:

凌霄花,又名紫葳。

可以清瀉血分中的熱邪。

味甘酸,性寒。歸屬於足厥陰經(心包經、肝經)的血分。能夠去除血液中潛藏的火熱,並能破除血瘀。

可以治療產後乳汁不暢、經血不止、白帶異常、腹中腫塊、便秘、閉經、小便不暢、皮膚瘙癢等,以及血熱生風等症狀。婦科常使用,但孕婦忌用。(《本經》說:能養胎。《本草經疏》說:是破血的藥,不適合孕婦使用。肺癰有將其用作主藥的例子。將凌霄花磨成粉末,與密陀僧混合,用唾液調和後外敷,治療酒糟鼻非常有效)。

凌霄花是藤蔓植物,花開五瓣,呈黃紅色並帶有斑點,不可靠近鼻子,聞久了會傷害大腦。

2. 大小薊

瀉,涼血

甘溫(《大明》曰涼)。皆能破血下氣,行而帶補。治吐衄腸癰,女子赤白濁,安胎(涼血之功)。

小薊力微,能破瘀生新,保精養血,退熱補虛,不能如大薊之消癰毒(丹溪曰:小薊治下焦結熱血淋。《本事方》:一人冷氣入陰囊,腫滿疼痛,煎大薊汁服,立瘥)。

兩薊相似,花如髻。大薊莖高而葉皺,小薊莖低而葉不皺,皆用根。

白話文:

大小薊

大薊:具有瀉下的作用,性偏涼,有涼血的功效。味道甘甜溫和(《大明本草》說是性涼)。都能夠破除淤血、使氣往下走,有活血化瘀的作用,同時帶有補益的效果。可以用來治療吐血、流鼻血、腸癰(腸道膿腫),婦女的赤白帶下等疾病,也能夠安胎(因為有涼血的作用)。

小薊的藥力比較小,能破除淤血、促進新血生成,有保護精氣、滋養血液的作用,也能退燒、補虛,但它消散癰腫毒瘡的能力不如大薊(朱丹溪說:小薊可以治療下焦積熱引起的血淋。《本事方》記載:有個人因寒氣侵入陰囊,導致腫脹疼痛,煎服大薊的汁液後,立刻就痊癒了)。

大小薊外形相似,花都像髮髻一樣。大薊的莖較高、葉子皺褶較多,小薊的莖較矮、葉子不皺,兩者都用根部入藥。

3. 三七

一名山漆

瀉,散瘀,定痛

甘苦微溫。散血定痛。

治吐血衄血,血痢血崩,目赤癰腫(醋磨塗即散,已破者為末摻之)。為金瘡杖瘡要藥(杖時先服一二錢,則血不衝心;杖後敷之,去瘀消腫易愈。大抵陽明、厥陰血分之藥,故治血病)。

此藥近時始出,軍中恃之。從廣西山洞來者,略似白芨、地黃,有節,味微甘,頗似人參。以末摻豬血中,血化為水者真(近出一種,葉似菊艾,而勁厚有岐尖,莖有赤稜,夏秋開黃花,蕊如金絲,盤紐可愛,而氣不香,根大如牛蒡,味甘極。《易繁衍》云是三七,治金瘡折傷血病甚效,與南中來者不同)。

白話文:

三七,又名山漆。

它有瀉下的作用,可以散瘀、止痛。

味道甘苦,性微溫。主要功效是活血散瘀、止痛。

可以治療吐血、流鼻血、血痢、血崩,以及眼睛紅腫、癰瘡腫痛(用醋磨成泥塗抹,腫痛就消散了;如果已經破潰,就用粉末敷在上面)。是治療刀傷、棍棒傷的重要藥物(挨棍棒前先服用一兩錢,血就不會衝心;挨打後敷上,可以去除瘀血、消腫,容易痊癒。總的來說,這藥是針對陽明經、厥陰經血分問題的藥,所以能治療各種血症)。

這種藥是近代才出現的,軍隊很依賴它。從廣西山洞來的,外形有點像白芨、地黃,有節,味道稍微有點甘甜,很像人參。把它的粉末摻到豬血中,血會化成水的才是真的(最近出現一種,葉子像菊花、艾草,但比較硬而且厚,有分叉的尖端,莖有紅色的稜,夏秋開黃色花,花蕊像金色的絲,盤繞在一起很可愛,但沒有香味,根像牛蒡一樣大,味道非常甘甜。《易繁衍》說這種是三七,治療刀傷、跌打損傷、血症效果很好,和南方來的三七不同)。

4. 地榆

澀,止血

苦酸微寒。性沉而澀(本草未嘗言澀,然能收汗止血,皆酸斂之功也),入下焦,除血熱。

治吐衄崩中(血虛禁用),腸風(血鮮者為腸風,隨感而見也;血瘀者為臟毒,積久而發也。糞前為近血,出腸、胃;糞後為遠血,出肺、肝)血痢(蘇頌曰:古方斷下多用之。寇宗奭曰:虛寒瀉痢,及初起者忌用。蘇頌,著《本草圖科》)。

似柳根,外黑裡紅。取上截,炒黑用。梢皮行血。得發良。惡麥冬。

白話文:

地榆,味道澀,能止血。

味苦、酸,性微寒。藥性沉降而澀(《本草》書中沒有提到地榆是澀味的,但它能收斂汗液、止血,都是酸味收斂的作用),主要作用於下焦,能清除血分熱邪。

可以治療吐血、流鼻血、崩漏(血虛的人禁用),腸風(如果排出的是新鮮的血,就屬於腸風,多半是突然發生的;如果排出的是瘀血,就屬於臟毒,是長期積累導致的。糞便前出血,表示出血部位靠近腸胃;糞便後出血,表示出血部位靠近肺或肝)以及血痢(蘇頌說:古代的方劑常用它來止瀉。寇宗奭說:虛寒引起的腹瀉,以及剛開始發生的腹瀉,都不能使用。蘇頌是《本草圖經》的作者)。

外形像柳樹根,外皮是黑色的,裡面是紅色的。取靠近根部的部分,炒黑後使用。枝梢的皮有活血的作用。和頭髮一起燒成灰使用,效果更好。忌與麥冬同用。

5. 蒲黃

生滑行血,炒澀止血

甘平。厥陰(心包、肝)血分藥。生用性滑,行血消瘀,通經脈,利小便,祛心、腹、膀胱寒、熱(同五靈脂,治心腹血氣痛,名失笑散)。

療撲打損傷,瘡癤諸腫(一婦舌脹滿口,以蒲黃頻摻,比曉乃愈。宋度宗舌脹滿口,御醫用蒲黃、乾薑末等分,搽之愈。時珍曰:觀此則蒲黃之涼血、活血可知矣。蓋舌為心苗,心包相火。乃其臣使,得乾薑,是陰陽相濟也)。

炒黑性澀,止一切血,崩帶泄精。

香蒲,花中蕊屑,湯成入藥。

白話文:

蒲黃,生用能滑利血脈,炒過則能收澀止血。

味道甘甜平和,屬於入厥陰經(心包經、肝經)的血分藥。生用時藥性滑利,能活血化瘀,疏通經脈,利小便,並能去除心、腹、膀胱的寒熱之氣(與五靈脂合用,可以治療心腹血氣疼痛,稱為失笑散)。

可以治療跌打損傷、瘡癤腫痛等症狀(曾有一婦人舌頭腫脹滿口,用蒲黃頻繁撒敷,到早上就痊癒了。宋度宗舌頭腫脹滿口,御醫用蒲黃、乾薑末等分,塗抹後痊癒。李時珍說:由此可見蒲黃有涼血、活血的功效了。因為舌頭是心臟的苗,心包經屬於相火。蒲黃是臣使之藥,得到乾薑的幫助,就能陰陽調和了)。

炒黑後藥性變得收澀,能止各種出血症狀,如崩漏、帶下、遺精等。

香蒲的花蕊,是入藥的部位,煎湯服用時要最後加入。

6. 卷柏

生用破血,炙用止血

生用辛平,破血通經,治癥瘕淋結。炙用辛溫,止血,治腸風脫肛。

生石上,拳攣如雞足,俗呼萬年松。凡使鹽水煮半日,井水煮半日,焙用。

白話文:

生用(未經炮製)的卷柏,性味辛,性質平和,能破除瘀血,疏通經絡,可以治療腹腔腫塊、淋病和經絡阻塞。經過炮製(炙烤)的卷柏,性味辛,性質溫熱,能止血,可以治療腸風下血和脫肛。

卷柏生長在石頭上,外形蜷曲像雞爪,民間俗稱萬年松。使用時,要先用鹽水煮半天,再用井水煮半天,然後烘乾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