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備要》~ 草部 (35)
草部 (35)
1. 茜草
通,行血
色赤入營,氣溫行滯,味酸走肝,而咸走血(《本經》苦寒),入厥陰(心包、肝)血分。能行血止血(能行故能止。消瘀通經,又能止吐崩尿血),消瘀通經(酒煎一兩,通經甚效)。
治風痹黃疸(疸有五:黃疸、谷疸、酒疸、黃汗疸、女勞疸。此蓋蓄血發黃,不專於溫熱者也。女勞疸必屬腎虛,亦不可以濕熱例治。當用四物、知、柏壯其水,參、術培其氣,隨證而加利濕清熱藥),崩運撲損,痔瘻瘡癤。血少者忌用。根可染絳,忌鐵。
白話文:
茜草,可以使血流通暢。
它的顏色是紅色的,可以進入到身體的營分(血液循環系統),藥性溫和,可以運行並消除體內氣的停滯。味道是酸的,可以作用於肝臟,味道是鹹的,可以作用於血液。(《本經》記載它味苦性寒),能進入厥陰經(包括心包經和肝經)的血分。它能促進血液運行,也能止血(因為能讓血運行順暢,所以也能止血)。它能消除瘀血,使經絡暢通,也能夠止吐、治療崩漏、尿血等症狀。
它能治療風濕痹痛、黃疸(黃疸有五種:黃疸、谷疸、酒疸、黃汗疸、女勞疸。這裡說的黃疸應該是體內瘀血引起的,不只是因為濕熱引起的。女勞疸一定是腎虛引起的,也不能用濕熱的治療方法。應該用四物湯、知母、黃柏來增強腎的功能,用人參、白朮來補氣,再根據具體情況加入利濕清熱的藥),還能治療崩漏、跌打損傷、痔瘡、瘺管、瘡癤等。血虛的人不適合使用。茜草的根可以拿來染成絳紅色,但是忌諱碰到鐵器。
2. 紫草
瀉血熱,滑腸
甘鹹氣寒。入厥陰(心包、肝)血分。涼血活血,利九竅,通二便(鹹寒性滑)。
治心腹邪氣(即熱也),水腫五痘,瘑癬惡瘡(血熱所致)及痘瘡血熱毒盛、二便閉澀者(血熱則毒閉,得紫草涼之,則血行而毒出。大便利者忌之。《活幼心書》云:紫草性寒,小兒脾實者可用,脾虛者反能作瀉。古方惟用茸,取其初得陽氣,以類觸類,用發痘瘡。今人不達此理,一概用之誤矣)。瀉者忌用。
去頭須,酒洗。
白話文:
紫草,能夠瀉除血中的熱毒,並有滑利腸道的作用。
味道甘甜帶鹹,性寒涼。主要作用於心包和肝臟的血分。具有涼血、活血的功效,能夠疏通全身的孔竅,使大小便順暢(因為它鹹寒且帶有滑利之性)。
可以治療因熱邪引起的胸腹不適,以及水腫、五種痘疹、瘰癧癬瘡等惡性皮膚病(這些多是血熱所致),還能治療痘瘡因血熱毒盛,導致大小便不通暢的情況(血熱導致毒素鬱結,使用紫草涼血,就能使血液流通,毒素排出。大便通暢的人則不宜使用。 《活幼心書》說:紫草性寒,體質強壯的小孩可以使用,脾胃虛弱的小孩反而會導致腹瀉。古代的醫方只用紫草的嫩芽,取其剛得到陽氣的特性,用於治療痘瘡。現在的人不明白這個道理,一概都使用紫草是錯誤的)。容易腹瀉的人不宜使用。
使用時要去除紫草的頭部和鬚根,並用酒清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