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備要》~ 禽獸部 (7)
禽獸部 (7)
1. 犀角
瀉心、胃大熱
苦酸鹹寒。涼心瀉肝,清胃中大熱,祛風利痰,辟邪解毒。治傷寒時疫,發黃發斑(傷寒下早,熱乘虛入胃則發斑;下遲,熱留胃中亦發斑),吐血下血,蓄血譫狂,痘瘡黑陷,消癰化膿,定驚明目。妊婦忌之(能消胎氣。時珍曰:五臟六腑,皆稟氣於胃。風邪熱毒,必先干之,飲食藥物,必先入胃。
角,犀之精華所聚,足陽明胃藥也。故能入陽明,解一切毒,療一切血,及驚、狂、斑、痘之證。《抱朴子》云:犀食百草之毒及棘,故能解毒。飲食有毒,以角攪之,則生白沫)。烏而光潤者勝,角尖尤勝(鹿取茸,犀取尖,其精氣盡在是也)。現成器物,多被蒸煮,不堪入藥。
入湯劑磨汁用,人丸散銼細。紙裹納懷中,待熱搗之立碎(《歸田錄》云:人氣粉犀)。升麻為使。忌鹽。
白話文:
犀牛角,具有瀉火、清胃熱的功效。
味道苦澀、酸鹹,藥性寒涼。可以涼心、瀉肝火,清除胃中的大熱,祛除風邪、化解痰液,還能辟邪解毒。可以用來治療傷寒、時疫等疾病,以及發黃、發斑等症狀(傷寒病早期如果過早使用瀉藥,熱邪會趁虛進入胃部而發斑;如果用藥太遲,熱邪滯留在胃中也會發斑)。此外,還能治療吐血、便血、蓄血導致的胡言亂語,以及痘瘡呈現黑色或凹陷的情況,可以消散癰腫、化解膿液,安定驚悸、使眼睛明亮。孕婦忌用(因為它會消除胎氣)。李時珍說:五臟六腑都從胃獲取氣血,風邪熱毒必定先侵犯胃部,食物藥物也必定先進入胃中。
犀牛角是犀牛的精華凝聚所在,是足陽明胃經的藥物。因此它能夠進入陽明經,解除各種毒素,治療各種出血症狀,以及驚悸、癲狂、發斑、痘瘡等疾病。《抱朴子》說:犀牛吃有毒的百草和荊棘,所以能夠解毒。食物有毒時,用犀牛角攪拌,會產生白色泡沫。犀牛角以黑色且光潤的為佳,角尖的效果更佳(就像鹿取鹿茸,犀牛取角尖,因為精氣都在這裡)。現在市面上現成的犀牛角製品,大多經過蒸煮,藥效會降低,不適合入藥。
犀牛角入湯藥時要磨成汁服用,入丸散則要磨成細末。可以用紙包裹放入懷中,等到溫熱時搗碎,就很容易碎裂。(《歸田錄》說:人體熱氣可以磨碎犀牛角)。可以用升麻做藥引。忌鹽。
2. 羚羊角
瀉心、肝火
苦鹹微寒。羊屬火,而羚羊屬木,入足厥陰(肝)、手太陰、少陰(肺、心)經。目為肝竅,此能清肝,故明目去障。肝主風,其合在筋,此能祛風舒筋,故治驚癇搐搦,骨痛筋攣;肝藏魂,心主神明,此能瀉心、肝邪熱,故治狂越僻謬,夢魘驚駭;肝主血,此能散血,故治瘀滯惡血,血痢腫毒;相火寄於肝膽,在志為怒,(經曰:大怒則形氣絕,而血菀於上),此能下氣降火,故治傷寒伏熱,煩懣氣逆,食噎不通;羚之性靈,而精在角,故又辟邪而解諸毒(昂按:痘科多用以清肝火,而《本草》不言治痘)。似羊而大,角有節、最堅勁、能碎金剛石與貘骨(貘,音麥,能食鐵)。
夜宿防患,以角掛樹而棲(角有掛紋者真。一邊有節而疏,乃山驢、山羊,非羚也)。多兩角。一角者勝。銼研極細,或磨用。
白話文:
羚羊角,可以清瀉心火和肝火。
味道苦鹹,性微寒。羊屬於火,而羚羊屬於木,它的藥性可以進入足厥陰肝經、手太陰肺經和手少陰心經。眼睛是肝臟的竅孔,羚羊角能清肝火,所以能使眼睛明亮,去除眼部的障礙。肝臟主風,風邪會影響筋脈,羚羊角能祛除風邪、舒緩筋脈,所以能治療驚厥、抽搐、筋骨疼痛、痙攣;肝臟儲藏魂魄,心臟主導神智,羚羊角能清瀉心火和肝火的邪熱,所以能治療精神錯亂、胡言亂語、做惡夢、驚恐害怕;肝臟主導血液,羚羊角能散瘀血,所以能治療瘀血阻滯、惡血、血痢、腫毒;相火寄存在肝膽,在情志方面表現為怒氣,(經典說:大怒會導致形體和氣機斷絕,血液壅塞在上),羚羊角能降氣平火,所以能治療傷寒後的潛伏熱邪、心煩意亂、氣機上逆、食道阻塞不通;羚羊的性情靈敏,精華在角上,所以又能辟邪解毒。(痘瘡科常常用來清肝火,但《本草綱目》沒有提到能治痘瘡。)
羚羊外形像羊,但體型較大,角上有環節,非常堅硬,能擊碎金剛石和貘骨(貘,音麥,能吃鐵)。
羚羊晚上睡覺為了防範危險,會把角掛在樹上休息(角上有掛紋的是真的。一邊有環節卻很稀疏的,是山驢或山羊,不是羚羊)。羚羊大多有兩隻角,只有一隻角的更好。使用時要磨成極細的粉末,或是用水磨取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