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昂

《本草備要》~ 谷菜部 (6)

回本書目錄

谷菜部 (6)

1.

一名苦酒

散瘀,斂氣,消癰腫

酸溫。散瘀解毒,下氣消食(食斂縮則消矣),開胃氣(令人嗜食,《本草》未載),散水氣。治心腹血氣痛(磨木香服),產後血暈(以火淬醋,使聞其氣),癥結痰癖,疸黃癰腫(外科敷藥多用之,取其斂壅熱、散瘀解毒。昂按:貝母性散而斂瘡口,蓋能散,所以能斂。

醋性酸收而散癰腫,蓋消則內散,潰則外散,收處即是散處,兩者一義也)口舌生瘡(含漱),損傷積血(面和,塗能散之),谷、魚、肉、菜、蕈、諸蟲毒。多食傷筋(收縮太過。酒、醋無所不入,故製藥多用之)。米造、陳久者良(寇宗奭曰:食酸則齒軟者,齒屬腎,酸屬肝,木氣強水氣弱故也)。

白話文:

醋,又名苦酒。

它能散開瘀血,收斂氣機,消除癰腫。

醋味酸性溫。它能散瘀解毒,使氣往下走,幫助消化(食物被收斂了自然就消化了),能開胃(使人想吃東西,《本草綱目》裡沒有記載這一點),也能散水氣。可以治療心腹因血氣不通造成的疼痛(將木香磨成粉末和醋一起服用),產後血暈(用燒紅的鐵塊浸入醋中,聞其散發的氣味),還可以治療癥瘕積聚、痰飲癖積、黃疸、癰腫(外科敷藥常常使用,因為它能收斂壅塞的熱毒,散瘀解毒。我認為,貝母雖然有發散的特性,但卻能收斂瘡口,是因為它能散開瘀滯,所以才能收斂。

醋性酸而有收斂作用,也能消除癰腫,是因為它既能使內部消散,也能使潰瘍向外發散,收斂的地方其實也是發散的地方,這兩者道理相同)。可以治療口舌生瘡(用醋漱口),治療跌打損傷導致的積血(將醋和麵調成糊狀塗抹,能幫助散開瘀血),還可以解穀物、魚、肉、蔬菜、蘑菇以及各種蟲類的毒。但如果吃太多,會損傷筋骨(因為收縮作用太過)。酒和醋無孔不入,所以製藥時常常會用到它們。用米釀造且存放時間久的醋最好。(寇宗奭說:吃酸的東西牙齒會變軟,是因為牙齒屬腎,酸味屬肝,肝木之氣強盛,腎水之氣就衰弱的緣故。)

2.

宣,行藥勢

辛者能散,苦者能降,甘者居中而緩,厚者熱而毒,淡者利小便。用為響導,可以通行一身之表,引藥至極高之分。熱飲傷肺,溫飲和中。少飲則和血行氣,壯神禦寒,遣興消愁,辟邪逐穢,暖水藏,行藥勢。過飲則傷神耗血(亦能亂血,故飲之身面俱赤),損胃灼精,動火生痰,發怒助欲(酒是色媒人),致生濕熱諸病(過飲則相火昌炎,肺金受灼,致生痰嗽。

脾因火而困怠,胃因火而嘔吐,心因火而昏狂,肝因火而善怒,膽因火而忘懼,腎因火而精枯,以致吐血、消渴、勞傷、蠱膈、癰疽、失明,為害無窮。汪穎曰:人知戒早飲,而不知夜飲更甚。醉飽就床,熱壅三焦,傷心損目,夜氣收斂,酒以發之,亂其清明,勞其脾胃,停濕動火,因而致病者多矣。朱子云:以醉為節可也)。

醇而無灰,陳久者良。畏枳椇、葛花、赤豆花、綠豆粉、鹹鹵(得咸則解,水制火也)。

白話文:

酒,可以宣散藥性,推動藥力運行。

辛辣的酒能發散,苦味的酒能使藥力下降,甘甜的酒能使藥力停留在中間並且緩和,酒質濃厚的酒會產生熱性和毒性,酒味淡的酒能促進小便。酒可以用來引導藥性,使藥力通行全身表面,並引導藥力到達身體最高的地方。熱著喝會傷害肺部,溫著喝可以調和脾胃。少量飲用可以調和血液運行氣,使精神飽滿、抵禦寒冷、舒暢情懷、消除憂愁、驅除邪氣和污穢、溫暖水氣,並推動藥力運行。但過量飲用則會損傷精神、消耗血液(也會擾亂血液運行,所以喝酒後臉會變紅),損害腸胃,灼傷精氣,引起火氣、產生痰液、助長怒氣和慾望(酒是色慾的媒介),導致濕熱等各種疾病(過量飲酒會使體內虛火旺盛,灼傷肺部,導致咳嗽痰多。)。

脾臟會因火氣而疲倦怠惰,胃會因火氣而嘔吐,心會因火氣而昏亂發狂,肝會因火氣而容易發怒,膽會因火氣而忘記恐懼,腎會因火氣而使精氣枯竭,進而導致吐血、消渴、勞傷、噎膈、癰疽、失明等,禍害無窮。汪穎說:「人們知道要戒除早晨喝酒的習慣,卻不知道晚上喝酒更糟糕。醉飽後就上床睡覺,熱氣會阻塞三焦,損傷心臟和眼睛。夜晚是陽氣收斂的時候,喝酒卻會使陽氣發散,擾亂清醒的狀態,使脾胃疲勞,積聚濕氣、引動火氣,因此而生病的人很多。朱熹說:「以喝醉為節制也就可以了。」

純淨沒有雜質的酒,陳放久了的酒比較好。酒怕與枳椇、葛花、赤豆花、綠豆粉、鹹鹵同用(遇到鹹味可以解酒,因為水可以制火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