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備要》~ 果部 (6)
果部 (6)
1. 石榴皮
澀腸,外用染須
酸澀而溫。能澀腸,止瀉痢下血(煅末服),崩帶脫肛(瀉痢至於脫肛者,以石榴皮、陳壁土加明礬少許,濃煎熏洗,再用五倍子炒研、敷托而止之)。浸水,汁黑如墨,烏須方綠雲油中用之。勿犯鐵器(《客座新聞》云:一人患腹脹,夏成診曰:飲食如常,非水腫蠱脹,乃濕熱生蟲之象也。以石榴、椿樹東引根皮、檳榔各五錢,空心服,腹大痛,瀉蟲長丈餘,遂愈)。
白話文:
石榴皮味道酸澀且性溫。能夠收斂腸道,止瀉、痢疾和下血(將石榴皮燒成灰末服用)。對於崩漏、帶下、脫肛(瀉痢嚴重到脫肛的,用石榴皮、陳舊的牆土加上少量明礬,濃煎後熏洗,再用五倍子炒過磨成粉敷在脫肛處,就能止住)。用石榴皮泡水,汁液黑如墨,可以做為使頭髮烏黑的綠雲油配方中的成分。使用時不要接觸到鐵器。《客座新聞》記載:有個人腹脹,夏成診斷說:飲食正常,不是水腫或蠱脹,是濕熱導致生蟲的現象。用石榴皮、香椿樹向東生長的根皮、檳榔各五錢,空腹服用,腹部劇痛,瀉出長達一丈多的蟲子,病就好了。
2. 枳椇子
一名木蜜
潤,解酒
甘平。止渴除煩,潤五臟,解酒毒(葛根解酒毒,而發散不如枳椇。屋外有枳椇樹,屋內釀酒多不佳。趙以得治酒毒、房勞病熱者,加葛根於補氣血藥中,一貼微汗,反解怠,熱如故。知氣血虛,不禁葛根之散也,必得枳椇方可,偶得乾者加入即愈。《東坡集》曰:楊穎臣病消渴,日飲水數斗,飯亦倍進,小便頻數,服消渴藥,日甚。
延張肱診之,笑曰:君幾誤死,取麝香當門子,以酒濡作十許丸,枳椇子煎湯吞之遂愈。問其故,肱曰:消渴消中,皆脾弱腎敗、土不制水而成。今穎臣脾脈極熱,腎脈不衰,當由酒果過度,積熱在脾,所以多食多飲,飲多溲不得不多,非消非渴也。麝香壞酒果,枳椇能勝酒,故假二物以去其酒果之毒也。
雷斆曰:凡使麝香,用當門子尤妙)。
俗名雞距,以實拳曲如雞距。蜀呼為棘枸。經霜黃赤,甚甘。其葉入酒,酒化為水。
白話文:
枳椇子,又名木蜜。
它性潤,具有解酒的功效。
味甘性平。能止渴、消除煩躁,滋潤五臟,解除酒精中毒的危害(葛根也能解酒毒,但它的發散作用不如枳椇子。如果屋外有枳椇樹,屋內釀的酒品質通常不好。趙醫生曾經用它治療酒精中毒和因縱慾過度導致的發熱病症,他在補氣血的藥方中加入葛根,病人服用一劑藥後稍微出汗,反而更加疲倦,發熱依舊。這說明是氣血虛弱,不能承受葛根的發散作用,必須要用枳椇子才行,有時偶然得到乾燥的枳椇子加入藥中就能痊癒。《東坡集》記載:楊穎臣患有消渴症,每天喝好幾斗水,吃飯量也加倍,小便次數頻繁,服用治療消渴症的藥物後反而更加嚴重。
後來請張肱醫生診斷,張肱笑着說:你差點就誤死了!他取來麝香當門子,用酒浸濕後做成十幾個藥丸,再用枳椇子煎湯送服,病就好了。問他原因,張肱說:所謂消渴、消中,都是因為脾虛腎衰、脾土不能制約腎水造成的。現在楊穎臣的脾脈極熱,腎脈沒有衰弱,應該是由於飲酒和吃水果過度,導致熱積聚在脾胃,所以才會多食多飲,喝得多小便自然也多,這不是真正的消渴症。麝香能化解酒和水果的毒,枳椇子能克制酒精,所以借助這兩種藥物來去除他體內的酒和水果的毒。
(雷斆說:凡是使用麝香,搭配當門子效果最好)。
俗稱雞距子,因為它的果實彎曲像雞的腳距。四川地區稱它為棘枸。經過霜凍後,果實會變成黃紅色,味道很甜。它的葉子加入酒中,酒會變成水一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