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昂

《本草備要》~ 草部 (23)

回本書目錄

草部 (23)

1. 防己

通,行水,瀉下焦血分濕熱

大苦大寒(《本經》)平,《別錄》溫)。太陽(膀胱)經藥。能行十二經,通腠理,利九竅,瀉下焦血分濕熱,為療風水之要藥。

治肺氣喘嗽(水濕),熱氣諸癇(降氣下痰),濕症腳氣(足傷寒濕為腳氣。寒濕鬱而為熱,濕則腫,熱則痛。防己為主藥。濕加苡仁、蒼朮、木瓜、木通,熱加芩、柏,風加羌活、萆薢,痰加竹瀝、南星,痛加香附、木香,活血加四物,大便秘加桃仁、紅花,小便秘加牛膝、澤瀉,痛連臂加桂枝、威靈仙,痛連脅加膽草。又有足跟痛者,屬腎虛。

不與腳氣同論),水腫風腫,癰腫惡瘡。或濕熱流入十二經,致二陰不通者,非此不可。然性險而健,陰虛及濕熱在上焦氣分者禁用(《十劑》曰:通可去滯,通草防己之屬是也。通草即木通,是徐之才亦以行水者,為通與燥劑無以別矣。木通甘淡,瀉氣分濕熱;防己苦寒,瀉血分濕熱。

本集以行水為通劑,改熱藥為燥劑)。

出漢中,根大而虛通,心有花紋,色黃,名漢防己;黑點黃腥木強者,名木防己,不佳(陳藏器曰:治風用木防己,治水用漢防己)。酒洗用。惡細辛。畏萆薢。

白話文:

防己,能疏通經絡,促進水分代謝,排除下焦血分的濕熱。

味道極苦,藥性大寒(《本經》記載),也有說藥性平和或溫性(《別錄》記載)。主要歸屬於太陽膀胱經。它能疏通全身十二經脈,開泄皮膚毛孔,利於九竅通暢,排除下焦血分的濕熱,是治療風濕水腫的重要藥物。

可以用於治療因水濕引起的肺氣喘咳,熱引起的癲癇(能降氣化痰),濕氣引起的腳氣(腳氣是因為寒濕侵襲,鬱積化熱,濕氣會導致腫脹,熱氣會導致疼痛。防己是主要用藥。如果濕氣重,可以搭配薏仁、蒼朮、木瓜、木通;如果熱氣重,可以搭配黃芩、黃柏;如果風邪重,可以搭配羌活、萆薢;如果痰多,可以搭配竹瀝、天南星;如果疼痛,可以搭配香附、木香;如果需要活血,可以搭配四物湯;如果便秘,可以搭配桃仁、紅花;如果小便不暢,可以搭配牛膝、澤瀉;如果疼痛牽連手臂,可以搭配桂枝、威靈仙;如果疼痛牽連脅肋,可以搭配龍膽草。還有一種足跟痛,屬於腎虛引起的,不能和一般的腳氣相提並論)。也可以治療水腫、風腫、癰腫、惡瘡。如果濕熱侵入十二經脈,導致大小便不通,也必須使用防己。但是,防己的藥性比較強烈,陰虛體質,以及濕熱在上焦(肺部)氣分的人不能使用(《十劑》中說:「疏通可以去除阻塞。」通草、防己等藥物就屬於這類。通草也就是木通,徐之才也認為它是疏通水分的藥物,可以歸類為疏通藥物,無法與燥濕藥物區分開來。木通味道甘淡,主要排除氣分的濕熱;防己味道苦寒,主要排除血分的濕熱。本書將防己歸類於疏通水液的藥物,把熱性藥物歸類為燥濕藥物。)

防己產於漢中,根部粗大中空,中心有花紋,顏色黃色,稱為漢防己;根部有黑點,帶有黃色腥味,木質堅硬的,稱為木防己,質量較差(陳藏器說:治療風症用木防己,治療水腫用漢防己)。使用前需要用酒清洗。忌與細辛同用。害怕與萆薢同用。

2. 葶藶

大瀉氣秘,通,行水

辛苦大寒。屬火性急,大能下氣,行膀胱水。腫中水氣膹急者,非此不能除。破積聚癥結,伏留熱氣,消腫除痰,止嗽定喘(水濕泛溢,為腫脹,為痰嗽,為喘滿)通經利便。久服令人虛(《十劑》曰:泄可去閉,葶藶、大黃之屬是也。大黃泄陰分血閉,葶藶泄陽分氣閉,氣味俱厚,不減大黃。

然有甜、苦二種,甜者性緩,苦者性急,泄肺而傷胃,宜大棗輔之。仲景有葶藶大棗瀉肺湯,治肺氣喘急不得臥。昂按:輔以大棗,補土所以制水)。

子如黍米,微長色黃。合糯米微炒,去米用。得酒良。榆皮為使。

白話文:

葶藶:

它能強烈地瀉下體內氣機的阻塞,使氣機暢通,並能促進體內水分的運行。

味道辛苦,性質大寒。屬於火性,藥效迅速。它能強烈地向下導引氣機,促進膀胱的水液運行。對於體內水腫、水氣壅盛導致呼吸急促的症狀,只有用它才能夠消除。它能破除體內積聚的腫塊,消除滯留的熱氣,消腫化痰,止咳平喘(因為體內水濕過多,會導致腫脹、咳嗽、氣喘胸悶)。還能疏通經絡、促進排便。但長期服用會使人體虛弱。(《十劑》中說:用瀉法可以去除閉塞,像葶藶、大黃這類藥物就是。大黃能瀉陰分的血瘀,葶藶能瀉陽分的氣滯,它們的藥性都很強,效果不亞於大黃。)

然而葶藶有甜、苦兩種,甜味的性質較為緩和,苦味的性質較為急促,它會瀉肺氣,但也會損傷胃氣,所以應該用大棗來輔助。張仲景有一個方子叫葶藶大棗瀉肺湯,是用來治療肺氣喘急導致無法平躺的症狀的。我認為:用大棗輔助,是因為土可以克制水,以達到制約葶藶利水過度的作用。

它的種子像小米一樣,稍微長一點,顏色是黃色的。可以將它和糯米一起稍微炒過,然後去除糯米使用。與酒同用效果更好。榆樹皮可以作為輔助藥物。

3. 甘遂

大通,瀉經隧水濕

苦寒有毒。能瀉腎經及隧道水濕,直達水氣所結之處,以攻決為用,為下水之聖藥(仲景大陷腸湯用之)。

主十二種水,大腹腫滿(名水蠱。喻嘉言曰:腎為水穀之海,五臟六腑之源。脾不能散胃之水精於肺,而病於中;肺不能通胃之水道於膀胱,而病於上。腎不能司胃之關,時其輸泄,而病於下,以致積水浸淫,無所底止。腎者,胃之關也。前陰利水,後陰利谷。王好古曰:水者,脾肺腎三經所主。

有五臟六腑十二經之部分,上頭面,中四肢,下腰腳,外皮膚,中肌肉,內筋骨。脈有尺寸之殊,浮沉之別,不可輕瀉,當知病在何經何臟,方可用之。按:水腫有痰裹食和瘀血、致清不升濁不降而成者,有濕熱相生、隧道阻塞而成者;有燥熱衝擊、秘結不通而成者,證屬有餘。

有服寒涼傷飲食、中氣虛衰而成者;有大病後正氣衰憊而成者,有小便不通、水液妄行、脾莫能制而成者,證屬不足。宜分別治之。然其源多由中氣不足而起。丹溪曰:水病當以健脾為主,使脾實而氣運,則水自行。宜參、苓為君,視所挾證加減,苟徒用利水藥,多致不救),瘕疝積聚,留飲宿食,痰迷癲癇。虛者忌用。

皮赤肉白,根作連珠。重實者良。麵裹煨熟用(或用甘草、薺苨汁浸三日,其水如墨,以清為度,再麵裹煨)。瓜蒂為使。惡遠志。反甘草(張仲景治心下留飲,與甘草同用,取其相反以立功也。有治水腫及腫毒者,以甘遂末敷腫處,濃煎甘草湯服之,其腫立消,二物相反,感應如此)。

白話文:

甘遂的藥性強烈,能通暢,主要作用是排泄經絡中的水濕。

它味苦性寒,並且有毒。它能夠瀉除腎經以及身體管道中的水濕,直接到達水氣聚集的地方,以攻破決裂的方式來發揮作用,是排除體內積水的特效藥(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中的大陷胸湯就有用到甘遂)。

主要治療因水濕引起的十二種疾病,例如腹部腫脹(這種病叫做水蠱)。喻嘉言說:「腎是水穀之海,也是五臟六腑的源頭。脾臟不能將胃所吸收的水穀精華輸送到肺,導致病在中焦;肺臟不能將胃輸送的水道通往膀胱,導致病在上焦;腎臟不能掌管胃的開關,按時將水液輸泄,導致病在下焦,以至於積水蔓延,沒有停止。腎,是胃的關卡。前陰負責排泄水液,後陰負責排泄糟粕。」王好古說:「水液的代謝主要由脾、肺、腎三條經脈掌管。

水液的分布,在五臟六腑和十二經脈各有不同,上到頭面,中到四肢,下到腰腳,外到皮膚,中到肌肉,內到筋骨。脈象有寸關尺的區別,浮沉的不同,不可以輕易地使用甘遂來瀉水。應該先了解病在哪一條經脈、哪一個臟腑,才能正確使用。一般來說,水腫的成因,有的是痰阻裹食、或是瘀血導致清陽不升、濁陰不降;有的是濕熱互生、阻塞管道;有的是燥熱衝擊、大便不通,這些屬於體內邪氣有餘的狀況。

另外,也有因為服用過多寒涼藥物傷了脾胃、導致中氣虛弱而造成的;有的是大病之後正氣衰弱而造成的;有的是小便不通、水液亂走、脾臟不能控制而造成的,這些屬於體內正氣不足的狀況。應該根據不同情況來治療。但是,這些水濕疾病的根源,多半是因為中氣不足而引起的。朱丹溪說:「治療水濕病,應該以健脾為主,使脾氣健壯,氣機能夠正常運作,水濕自然會消退。應該以人參和茯苓為主藥,再根據所夾雜的症狀來加減用藥。如果只是單純地使用利水藥,多半會導致無法挽救的局面。」甘遂也可用於治療瘕疝、積聚、留飲、宿食、痰迷、癲癇等疾病。體虛的人要禁用。

甘遂外皮是紅色的,內部是白色的,根部像串珠一樣。藥材以堅實沉重為佳。使用時,用麵粉包裹後煨熟(或者用甘草、薺苨的汁液浸泡三天,直到汁液像墨汁一樣黑,再用麵粉包裹後煨熟)。瓜蒂可以作為輔助藥。甘遂害怕與遠志同用,和甘草藥性相反(張仲景治療心下留飲時,會與甘草同用,是利用它們的相反藥性來發揮治療效果。也有用甘遂粉末外敷於腫脹處,再服用濃煎的甘草湯,能使腫脹立刻消退,這也是兩種藥物相反作用產生的效果)。

4. 大戟

大瀉,通臟腑水濕

苦寒有毒。能瀉臟腑水濕,行血發汗,利大小便。

治十二種水,腹滿急痛,積聚癥瘕,頸腋癰腫,風毒腳腫,通經墮胎。誤服損真氣(時珍曰:痰涎為物,隨氣升降,無處不到。入心則迷,成癲癇;入肺則塞竅,為咳喘背冷;入肝則脅痛乾嘔,寒熱往來;入經絡則麻痹疼痛;入筋骨則牽引隱痛;入皮肉則瘰癧癰腫。陳無擇並以控涎丹主之,殊有奇效,此乃治痰之本。

痰之本,水也,濕也,得氣與火。則結為痰。大戟能泄臟腑水濕,甘遂能行經絡水濕,白芥子能散皮裡膜外痰氣,惟善用者能收奇功也。又曰:錢仲陽謂腎為真水,有補無瀉。復云痘症變黑歸腎者,用百祥膏下之,非瀉腎也,瀉其腑,則臟自不實。腑者,膀胱也。百祥惟大戟一味,能行膀腕之水故也。

竅謂非獨瀉腑,乃腎邪實而瀉肝也。實則瀉其子,大戟浸水青綠,肝膽之色也。痘症毒盛火熾,則水益涸,風挾火勢,則土受虧,故津液內竭,不能化膿,而成黑陷之證,瀉其風火之毒,所以救腎扶脾也。昂按:瀉心乃所以補心,瀉腎即所以救腎,邪熱退,則真陰復矣。《機要》用大戟一兩,棗三枚,同煮焙乾,去戟,用棗丸服,名棗變百祥丸)。

杭產紫者為上,北產白者傷人。漿水煮,去骨用。得大棗則不損脾。畏菖蒲。反甘草。

白話文:

大戟藥性強烈,能強力瀉下,疏通臟腑中的水濕。

味道苦澀,性寒,且有毒。能夠排除臟腑中的水濕,促進血液循環,發汗,並利大小便。

可以治療因水液停滯引起的十二種病症,例如腹部脹滿、劇烈疼痛、腹中積塊、頸部和腋下的癰腫、風毒引起的腳腫,以及通經和墮胎。誤服會損傷人體元氣。(李時珍說:痰涎這種東西,會隨著氣的升降而到處遊走。進入心臟就會使人神志不清,形成癲癇;進入肺部就會阻塞氣道,引起咳嗽、氣喘和背部發冷;進入肝臟就會導致脅肋疼痛、噁心乾嘔、忽冷忽熱;進入經絡就會引起麻木和疼痛;進入筋骨就會造成牽引和隱痛;進入皮肉就會形成瘰癧和癰腫。陳無擇用控涎丹來治療這些症狀,效果非常顯著,這是因為抓住了治療痰的根本。)

痰的根本是水和濕,當它們遇到氣和火就會結成痰。大戟能排除臟腑的水濕,甘遂能疏通經絡的水濕,白芥子能散開皮膚下的痰氣,只有善用這些藥材的人才能發揮奇效。另外,錢仲陽認為腎臟是真水,應該補養而非瀉下。他又說痘症變黑是因為病邪歸於腎臟,使用百祥膏來瀉下,並非瀉腎,而是瀉其腑,這樣臟腑就會自行恢復。所謂的腑,指的是膀胱。百祥膏只有大戟這一味藥材,能夠疏通膀胱的水液。

有人認為大戟不僅僅是瀉腑,而是腎邪過盛導致肝臟功能失調。實證應該瀉其子,大戟浸水會呈現青綠色,這也是肝膽的顏色。痘症如果毒性過強、火氣旺盛,就會導致體內水分耗竭,風邪挾帶火勢,也會使脾臟受損,造成津液枯竭,無法化膿,進而形成痘瘡變黑下陷的症狀。瀉去風火之毒,才能救腎扶脾。我認為(昂按)瀉心其實是補心,瀉腎其實是救腎,當邪熱退去,人體的真陰就會恢復。《機要》中記載,使用大戟一兩,紅棗三枚,一同煮過焙乾,去除大戟,用紅棗製成藥丸服用,稱為棗變百祥丸。

杭州產的紫色大戟品質最好,北方產的白色大戟會損傷人體。用漿水煮過後,去除骨頭使用。與紅棗同用則不會損傷脾胃。忌與菖蒲同用。並反甘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