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昂

《本草備要》~ 草部 (21)

回本書目錄

草部 (21)

1. 柴胡

銀州者根長尺余,微白,治勞疳良。北產者如前胡而軟者良,南產者強硬不堪用。外感生用,內傷升氣酒炒用根,中及下降用梢,有汗、咳者蜜水炒。前胡、半夏為使。惡皂角。

白話文:

柴胡:銀州產的柴胡,根長約一尺多,顏色略白,治療勞倦和疳疾效果很好。北方產的柴胡,像前胡但較柔軟的品質較佳,南方產的柴胡則堅硬粗糙,不好使用。外感風寒時生用,內傷需要升提元氣時用酒炒過的根部;若病邪已深入下降,則用柴胡的梢部;若伴有汗出、咳嗽,則用蜜水炒制。前胡、半夏是柴胡的配伍藥物。柴胡忌與皂角同用。

2. 前胡

宣,解表,瀉,下氣,治風痰

辛以暢肺解風寒,甘以悅脾理胸腹,苦瀉厥陰(肝)之熱,寒散太陽(膀胱)之邪(微寒,一云微溫)。性陰而降,功專下氣,氣下則火降而痰消(氣有餘便是火,火則生痰)。能除實熱。

治痰熱哮喘,咳嗽嘔逆,痞膈霍亂,小兒疳氣,有推陳致新之績。明目安胎。無外感者忌用(按:柴胡、前胡均是風藥。但柴胡性升、前胡性降,為不同。肝膽經風痰,非前胡不能除)。

皮白肉黑,味甘、氣香者良。半夏為使。惡皂角。忌火。

白話文:

前胡

具有宣散、解除表邪、瀉下、降氣的功效,可以治療風痰。

味辛能使肺氣通暢,解除風寒;味甘能使脾氣和悅,調理胸腹;味苦能瀉厥陰經(肝經)的熱邪,性寒能散太陽經(膀胱經)的邪氣(有說微寒,也有一說是微溫)。藥性屬陰而有下降的特性,功效專注於降氣,當氣下降時,火氣也會跟著下降,痰就會消散(氣過盛就會化為火,火則會產生痰)。能去除實熱的症狀。

可以治療痰熱引起的哮喘、咳嗽、嘔吐、胸悶、霍亂,以及小兒疳積等症狀,有促進新陳代謝的功效。還能明目和安胎。沒有外感症狀的人不宜使用(註解:柴胡和前胡都是屬於風藥,但柴胡藥性上升,前胡藥性下降,兩者不同。肝膽經的風痰,非前胡不能去除)。

表皮白色、內部黑色,味道甘甜、氣味芳香的品質較好。可以半夏作為輔助藥物。忌與皂角同用,並應避免接觸火。

3. 麻黃

輕,發汗

辛溫微苦(僧繼洪曰:中牟產麻黃,地冬不積雪,性熱,故過服泄真氣)。入足太陽(膀胱),兼走手少陰、陽明(心、大腸)而為肺家專藥。能發汗解肌,去營中寒邪、衛中風熱。調血脈,通九竅,開毛孔。

治中風傷寒(中,猶傷也),頭痛溫瘧,咳逆上氣(風寒鬱於肺經。經曰:諸氣膹郁,皆屬於肺),痰哮氣喘(哮證宜瀉肺氣,雖用麻黃,而不出汗,本草未載),赤黑斑毒(胃熱。一曰斑證,表虛不得再汗,非便閉亦不可下,只宜清解其熱),毒風疹痹,皮肉不仁,目赤腫痛,水腫風腫。過劑則汗多雲陽,夏月禁用(汗者心之液,過汗則心血為之動搖,乃驍悍之劑。

丹溪以人參、麻黃同用,亦攻補法也。東垣曰:十劑曰輕可去實,葛根、麻黃之屬是也。邪客皮毛,腠理閉拒,營衛不行,故謂之實,二藥輕清,故可去之。時珍曰:麻黃太陽經藥,兼入肺經,肺主皮毛;葛根陽明經藥,兼入脾經,脾主肌肉。二藥皆輕揚發散,而所入不同。

王好古曰:麻黃治衛實,桂枝治衛虛,雖皆太陽經藥,其實營衛藥也。心主營為血,肺主衛為氣。故麻黃為手太陰之劑,桂枝為手少陰心之劑。時珍曰:仲景治傷寒,無汗用麻黃,有汗用桂枝,未有究其精微者。津液為汗,汗即血也,在營則為血,在衛則為汗。寒傷營,營血內澀。

不能外通於衛,衛氣閉固,津液不行,故無汗發熱而惡寒;風傷衛,衛氣外滯,不能內護於營,營氣虛弱,津液不固,故有汗發熱而惡風。然風寒皆由皮毛而入,皮毛肺之合也,蓋皮毛外閉,則邪熱內攻,故用麻黃、甘草同桂枝,引出營分之邪,達之肌表;佐以杏仁,泄肺而和氣。汗後無大熱而喘者加石膏。

《活人書》,夏至後加石膏知母,皆泄肺火之藥,是麻黃湯雖太陽發汗重劑,實散肺經火鬱之藥。腠理不密,則津液外泄,而肺氣虛,虛則補其母,故用桂枝同甘草,外散風邪以救表,內伐肝木以防脾;佐以芍藥,泄木而固脾;使以薑、棗,行脾之津液而和營衛。下後微喘者,加厚朴、杏仁,以利肺氣也。

汗後脈沉遲者加人參,以益肺氣也。《活人書》,加黃芩為陽旦湯,以瀉肺熱也。是桂枝湯雖太陽解肌輕劑,實為理脾救肺之藥也。諸家皆以麻黃桂枝為肺經藥,謂傷寒傳足不傳手者誤也。桂能平肝)。

發汗用莖去節,煮十餘沸,掠去浮沫,或用醋湯略泡。

備用,亦有用蜜炒者(庶免太發),止汗用根節(無時出汗為自汗,屬陽虛;夢中出汗為盜汗,屬陰虛。用麻黃根、蛤粉、粟米等分為末,袋盛撲之佳。時珍曰:麻黃髮汗,駛不能御;根節止汗,效如影響,物理不可測如此。自汗有風濕、傷風、風溫,氣虛、血虛、脾虛、陰虛、胃熱、痰飲、中暑、亡陽、柔痙等證,皆可加用。蓋其性能行周身肌表,引諸藥至衛分而固腠理。

白話文:

麻黃,性質輕,主要作用是發汗。

味道是辛辣、溫熱且帶點苦味。(僧繼洪說:中牟產的麻黃,因為那裡冬天不積雪,所以麻黃的性質很熱,如果過量服用會耗損身體的元氣)。麻黃主要進入足太陽膀胱經,同時也走手少陰心經和手陽明大腸經,可以說是肺經的專用藥。它能發汗、解除肌肉的表層病邪,去除身體營分中的寒邪和衛分中的風熱。它可以調和血脈、暢通九竅、打開毛孔。

麻黃可以用來治療中風傷寒(中,在這裡解釋為傷),頭痛、瘧疾發熱,咳嗽、氣逆上衝(這是因為風寒鬱積在肺經。醫書說:各種氣機壅塞不暢的狀況,都與肺有關),痰多、哮喘、氣喘(哮喘應該瀉肺氣,即使使用麻黃,也不一定會出汗,這點古代的醫藥書籍沒有記載)。麻黃還可以用於治療紅色或黑色的斑疹(這是胃熱引起的,還有一種說法是斑疹,表虛弱時不能再發汗,如果沒有便秘也不可以瀉下,只能用清熱的方法來治療),以及各種風毒引起的疹子、麻木、皮肉不仁、眼睛紅腫疼痛、水腫或風腫。如果麻黃使用過量會導致大量出汗,耗損陽氣,所以夏天應該禁用麻黃。(汗是心液,大量出汗會導致心血動搖,麻黃是一種藥效很強的藥)。

朱丹溪將人參和麻黃一起使用,也屬於攻補兼施的方法。李東垣說:十劑中的「輕可去實」,葛根和麻黃就屬於這類藥。當病邪侵犯皮膚毛孔,導致毛孔閉塞,營衛之氣不能正常運行時,就稱為「實證」,而葛根和麻黃這兩種藥性輕清,所以可以用來去除這些病邪。李時珍說:麻黃是走太陽經的藥,同時也進入肺經,而肺主皮毛;葛根是走陽明經的藥,同時也進入脾經,而脾主肌肉。這兩種藥都具有輕揚發散的特性,但它們所歸屬的經絡不同。

王好古說:麻黃治療衛氣實證,桂枝治療衛氣虛證,雖然它們都屬於太陽經的藥,但實際上是針對營分和衛分的藥。心主管營血,肺主管衛氣。所以麻黃可以說是手太陰肺經的藥,桂枝是手少陰心經的藥。李時珍說:張仲景治療傷寒,無汗時用麻黃,有汗時用桂枝,但並沒有深入探討其中的精微之處。津液是汗的來源,汗也就是血,在營分時是血,在衛分時是汗。寒邪侵犯營分,導致營血內澀,不能外達於衛,使衛氣閉固,津液不能正常運行,所以會出現無汗發熱且怕冷的症狀;風邪侵犯衛分,使衛氣外滯,不能內護營分,導致營氣虛弱,津液不固,所以會出現有汗發熱且怕風的症狀。然而,風邪和寒邪都是從皮膚毛孔進入人體的,而皮膚毛孔是肺的表皮。如果皮膚毛孔閉塞,邪熱就會向內侵犯,所以使用麻黃和甘草,並與桂枝同用,可以引導營分的邪氣,使其從肌膚表面排出;同時佐以杏仁,宣洩肺氣、調和氣機。如果出汗後,仍然有高熱且喘,需要加石膏。

《活人書》中提到,夏至之後要加石膏和知母,這都是瀉肺火的藥,這說明麻黃湯雖然是治療太陽經發汗的重劑,實際上也是散肺經火鬱的藥。如果身體的腠理不密實,津液就會向外流失,導致肺氣虛弱。虛弱則要補其母,所以用桂枝和甘草一起,可以向外疏散風邪以保護體表,向內平伐肝木以防止脾的受損;佐以芍藥,可以瀉肝木而固脾;使用生薑和大棗,可以運行脾的津液、調和營衛。如果下藥後出現輕微喘促,可以加厚朴和杏仁,以利肺氣。

如果出汗後脈象沉遲,可以加人參,以補益肺氣。《活人書》中提到,加黃芩稱為陽旦湯,用來瀉肺熱。這說明桂枝湯雖然是治療太陽經解肌的輕劑,實際上是理脾救肺的藥。許多醫家都把麻黃和桂枝當作肺經藥,說傷寒只傳足經不傳手經是錯誤的。(桂枝能平肝)。

發汗時,要用麻黃的莖部,去掉節,煮十幾次,撈去浮沫,或者用醋湯稍微浸泡一下。

可以事先準備好,也有用蜂蜜炒過的麻黃(這樣可以避免藥性太強),止汗時用麻黃的根節(沒有原因的出汗稱為自汗,屬於陽虛;睡夢中出汗稱為盜汗,屬於陰虛。可以用麻黃根、蛤粉和粟米等份磨成粉,用袋子裝好撲在身上效果很好)。李時珍說:麻黃發汗,藥效迅猛難以控制;麻黃根節止汗,效果像影子一樣快速,這真是難以預料的奇妙道理。自汗有風濕、傷風、風溫、氣虛、血虛、脾虛、陰虛、胃熱、痰飲、中暑、亡陽、柔痙等許多證型,都可以適當加用麻黃根。因為它的藥性可以運行全身的皮膚,引導其他藥物到達衛分,從而固護腠理。

雖然汗是心液,但五臟也都有各自的汗。醫書說:飲食過飽,汗出於胃;驚恐而耗損精氣,汗出於心;負重遠行,汗出於腎;疾走恐懼,汗出於肝;搖動身體勞累,汗出於脾)。厚朴和白薇可以作為使藥。忌辛夷和石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