辨舌指南

《辨舌指南》是民國時期著名中醫曹炳章先生所著的一部關於舌診的經典著作。此書撰於1920年,集作者數十載潛心醫學、手不釋卷之功,旨在補歷代醫籍中缺乏系統、全面的舌診專著之憾。曹炳章先生廣泛蒐羅古今文獻,並參閱當時部分現代醫學著作,融會貫通,結合個人臨床心得,編撰而成此帙。書名《辨舌指南》,又名《彩圖辨舌指南》,共計六卷,其內容架構清晰,為後世中醫舌診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。

該書內容依編次分列,共計五編(雖書為六卷,但內容核心分五大塊)。第一編「辨舌總論」從宏觀角度闡述舌診的歷史沿革、理論基礎及其重要性。第二編「觀舌總綱」則詳細介紹了舌診的具體觀察方法與要領。第三編「辨舌證治」匯集諸家通過觀察舌象辨識病證的方法,並提供了相應的舌病治療方案。第四編「辨舌各論」是全書的核心與重點之一,分門別類介紹各種舌苔、舌質、舌形等變化的病理機制及其所主病證,並輔以多達119幅彩色舌苔圖,直觀呈現不同舌象,極大提高了學習者辨識舌象的能力。第五編「雜論方案」則收錄了歷代醫家關於舌診的論述精華,並選輯了大量結合舌診辨證的典型醫案,書末附有辨舌證治的常用方藥,使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。

從已提供的書序與緒言中,可見作者及其同道對舌診的高度重視。《周序》開篇即強調「四診以望居其先」,而在望診中,「辨舌為最要」。舌被視為「心之外候,苔乃胃之明徵」,透過觀察舌苔變化,便能「知其大略」,甚至比當時西醫依賴儀器探查更為確切。序者慨嘆過去醫書雖多如汗牛充棟,但專論舌診者卻甚少,且多語焉不詳,或僅述外象,未能洞徹中藏,尤其缺乏生理、氣化、功用等深入闡述。曹炳章先生的《辨舌指南》正是為彌補這一空缺而作,其「援引古今名家醫書,不下百數十家」,甚至「東西洋近譯名家醫書,亦不下數十家」,旁及各埠醫報雜誌,展現了作者廣泛吸納、去蕪存菁的學術精神。這種融合中西醫學見解的嘗試,在當時可謂相當先進。序者認為此書「條理井然,且有論有圖,有治法,有醫案,又有藥方」,是後學者「辨舌察病、審病用藥」的重要指引。

《緒言》部分則由作者曹炳章先生親自闡述了舌診的獨到優勢及其理論基礎。作者對比了當時西醫藉助各種儀器探測「有形之實跡」的手段,認為雖然精細,但難以察知中醫視為核心的「無形之氣化」。而中醫的望舌,卻能「纖毫攸分」,辨別虛實死生,其明澈甚至「勝於手揣」。文中徵引多位醫家論述,強調舌與消化系統(胃、腸、消化部、津液器、循環器)的密切關聯,認為「凡腸胃有病,必現於舌苔」。同時,書中還初步介紹了舌的解剖構造,如其由肌肉、黏膜組成,表面有無數乳頭(味覺乳頭、絲狀乳頭等),其下有血管和神經(第五對、第十二對腦神經),舌下有金津玉液穴位等,並試圖從生理角度解釋舌苔的生成:「苔即胃中食物腐化之濁氣,堆於乳頭之上」。書中將健康的舌苔描述為「活苔」,一日三變,反映胃氣正常運化。舌苔的厚薄、顏色、乾濕則反映胃中濁氣的有無及性質。作者在緒言末段再次提及西醫對舌苔的觀察,如發熱、胃腸燥糞、黃疸等病症下的舌苔表現,並認為西醫雖重實跡,中醫重氣化,但在辨舌苔一點上「義理皆同」,只是中醫「不若西醫之精且細」,這裡可能反映了作者對中醫舌診細微辨識的自信。然而,結合《周序》提到「搜採多西醫之說,文經翻譯,辨別尤難」,以及全書「間有一些附會的論述」,也提示這種中西醫結合的嘗試可能存在理解或闡釋上的局限性。

進入《卷一》第一編「辨舌總論」的第一章,書中即對舌的生理解剖和功用進行了詳細描述。從提供的節選內容可見,作者力求將中醫對舌象的認識與當時已知的生理學、解剖學知識相結合。例如,書中詳細描述了舌的構造(肌肉、纖維、黏膜、乳頭)、乳頭的分類(絲狀、蕈狀、輪廓狀)及其內含的神經末梢(味蕾),舌的脈管來源,以及分布於舌上的腦神經(司味神經、運動舌神經)及其行徑。這種將舌視為「司味器官」並詳細描述其微觀構造(細胞、神經纖維)和宏觀神經血管分布的方式,明顯帶有現代醫學解剖學和生理學的影子,與傳統中醫僅籠統地將舌視為心之苗、脾胃外候的論述有所不同。這種嘗試是本書的一大特色,體現了作者力圖用更為具體、可視化的方式來闡釋舌診的生理基礎,以增強其說服力。

綜合來看,《辨舌指南》是一部具有承前啟後意義的舌診專著。它繼承了歷代中醫對舌診的經驗積累,系統梳理了辨舌的理論與方法,並勇敢地嘗試吸納當時現代醫學的知識,特別是在舌的解剖生理描述上,展現了融匯中西的思路。全書內容豐富,結構嚴謹,配有彩色圖譜和臨床實例,為學習者提供了全面的學習材料。儘管如介紹所述,書中可能存在一些「附會」之處,這或許是特定歷史時期,兩種醫學體系碰撞融合過程中難以避免的局限性。然而,其系統性、詳盡度以及對舌診重要性的強調,使其成為中醫舌診領域一部重要的里程碑式著作,對後世中醫舌診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。它的問世,不僅為中醫臨床辨證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工具,也體現了民國時期中醫界在變革浪潮中積極求索、融會新知的努力。


周序

緒言 (1)

緒言 (2)

緒言 (3)

緒言 (4)

卷一 (1)

卷一 (2)

卷一 (3)

卷一 (4)

卷一 (5)

卷一 (6)

卷一 (7)

卷一 (8)

卷一 (9)

卷一 (10)

卷一 (11)

卷一 (12)

卷一 (13)

卷一 (14)

卷一 (15)

卷一 (16)

卷二 (1)

卷二 (2)

卷二 (3)

卷二 (4)

卷二 (5)

卷二 (6)

卷二 (7)

卷二 (8)

卷二 (9)

卷二 (10)

卷二 (11)

卷二 (12)

卷二 (13)

卷二 (14)

卷二 (15)

卷二 (16)

卷二 (17)

卷二 (18)

卷二 (19)

卷二 (20)

卷二 (21)

卷二 (22)

卷二 (23)

卷二 (24)

卷二 (25)

卷二 (26)

卷二 (27)

卷二 (28)

卷二 (29)

卷三 (1)

卷三 (2)

卷三 (3)

卷三 (4)

卷三 (5)

卷三 (6)

卷三 (7)

卷三 (8)

卷三 (9)

卷三 (10)

卷三 (11)

卷三 (12)

卷三 (13)

卷三 (14)

卷三 (15)

卷三 (16)

卷三 (17)

卷三 (18)

卷三 (19)

卷三 (20)

卷三 (21)

卷三 (22)

卷四 (1)

卷四 (2)

卷四 (3)

卷四 (4)

卷四 (5)

卷四 (6)

卷四 (7)

卷四 (8)

卷四 (9)

卷四 (10)

卷四 (11)

卷四 (12)

卷四 (13)

卷四 (14)

卷四 (15)

卷四 (16)

卷四 (17)

卷四 (18)

卷四 (19)

卷四 (20)

卷四 (21)

卷四 (22)

卷四 (23)

卷四 (24)

卷四 (25)

卷四 (26)

卷五 (1)

卷五 (2)

卷五 (3)

卷五 (4)

卷五 (5)

卷五 (6)

卷五 (7)

卷五 (8)

卷五 (9)

卷五 (10)

卷五 (11)

卷五 (12)

卷五 (13)

卷五 (14)

卷五 (15)

卷五 (16)

卷五 (17)

卷五 (18)

卷五 (19)

卷五 (20)

卷六 (1)

卷六 (2)

卷六 (3)

卷六 (4)

卷六 (5)

卷六 (6)

卷六 (7)

卷六 (8)

卷六 (9)

卷六 (10)

卷六 (11)

卷六 (12)

卷六 (13)

卷六 (14)

卷六 (15)

卷六 (16)

卷六 (17)

卷六 (18)

卷六 (19)

卷六 (20)

卷六 (21)

卷六 (22)

卷六 (23)

卷六 (24)

卷六 (25)

卷六 (26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