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辨舌指南》~ 卷六 (6)
卷六 (6)
1. 舌苔辨寒熱七
傷寒表裡輕重,驗舌色,辨苔垢,亦得大半。今余分立白苔、黑苔、黃苔、燥苔、滑苔,五者以為要。若舌色如常,身雖大熱,是表熱而里未有熱也,但治其表。如見白苔而滑,邪在半表半裡,未入於裡也,但宜和解。若見黃苔者,熱在胃家;苔黃而乾裂者,熱已入里,宜清裡熱。
若有下證者,可以下之。若見黑苔者,有二條分別:黑而焦裂硬刺者,裡熱已極,火極似炭之苔也;黑而有水,軟潤而滑者,裡寒已甚,水來剋火之寒苔也。以上五者,驗舌之大節目也。然仍要看症切脈,以參定之。
如舌上黑苔,燥裂有刺,此裡熱無疑矣。然或身痛,或足冷,或無汗,或脈浮,或脈伏,仍從表證治之,雖不可用辛溫之藥,必宜辛涼散表,然後清裡。若過用清熱,則表汗不出,表邪不解。
如舌上生苔,口渴不能消水,脈浮大不數,用清熱之藥;及加譫語神昏,此證多見不治。以舌苔主裡熱,渴宜消水,脈宜沉數,脈症相反故耳。然余以渴不消水,脈滑不數,擬以食滯,用消導治之,亦有生者。自此而知,表邪夾食之證,亦有舌苔生刺者也。大凡察病人之舌,沿邊缺陷如鋸齒狀者,此不治之證也。(以上錄秦皇士《傷寒大白》。)
然有苔黑屬寒者,必舌無芒刺、口有津液也。即小便之赤白,口中之潤燥,舌苔之滑澀,亦皆因乎津液之榮枯,未足憑以遽斷寒熱也,故尤宜以脈之有力無力細辨之。總之,醫家治病,須隨機應變,活潑潑地,不可膠執一方,不可泥滯一藥。不必以藥治病,惟以藥治脈可也。
古今氣運不同,舊方新病,何能符合。只可讀其書,廣其義,考其方,得其理,潛心默究,自得其神。即羅氏譬之拆舊料而改新房,務必工穩耳。(上錄顧練江《瘍醫大全》)。
白話文:
【舌苔辨寒熱七】
對於傷寒病症的輕重程度以及是否波及內外,我們可以通過觀察舌頭的顏色以及舌苔的情況來判斷,這對於診斷病情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。現在我將舌苔的類型分為五種:白苔、黑苔、黃苔、燥苔、滑苔,認為這五種是辨識病情的關鍵。
如果舌頭的顏色看起來正常,即使身體高燒,這表示只是表面的熱症,並未影響到內部,因此只需治療表面的熱症。當舌頭出現白色且滑的舌苔,這顯示病毒處於半表半里的狀態,尚未深入體內,治療時應選擇調和的方法。若舌苔呈黃色,這表明胃部已有熱症;若舌苔黃且乾裂,說明熱症已經深入體內,需要清除體內的熱氣。
當出現需要排泄的情況,可以採取排泄的方法。若舌苔黑色,可以從兩方面進行區別:舌苔黑色且乾裂堅硬,表示體內熱度已經達到極點,這種舌苔像燒焦的木炭;舌苔黑色且濕潤滑順,表示體內寒氣嚴重,這是因為寒氣抑制了熱氣的寒苔。以上五種情況,是通過觀察舌苔判斷病情的基本方法。然而,還是需要結合病人的症狀以及脈搏的情況,來進一步確定病情。
例如,舌苔黑色且乾裂,這通常是體內熱度的表現。然而,如果病人感到身體疼痛、腳冷、無汗、脈搏浮動或者隱蔽,仍然需要按照表面熱症來治療,雖然不能使用辛辣溫暖的藥物,但應該使用辛涼的藥物來疏散表面的熱氣,之後再清除體內的熱氣。若過度使用清熱的藥物,則會導致汗液無法排出,表面的病毒無法被清除。
又如,舌頭上有舌苔,口渴但無法飲水,脈搏浮動且大但不快,這種情況下使用清熱的藥物。再加上言語不清、意識模糊的症狀,這種病情往往難以治癒。因為舌苔顯示的是體內的熱度,口渴應該能夠飲水,脈搏應該沉且快,但現在這些症狀卻相反。然而,我認為口渴但無法飲水,脈搏滑但不快,可能是食物消化不良,使用幫助消化的藥物,也有病人得以康復。由此可知,表面病毒夾雜食物消化不良的情況下,也可能出現舌苔的情況。通常來說,觀察病人的舌頭,如果舌頭邊緣有如鋸齒般的缺損,這是無法治癒的病情。
然而,有些黑色舌苔屬於寒症的情況,通常舌頭上沒有尖銳的突起,口中有充足的唾液。即使是尿液的顏色、口腔的乾燥程度、舌苔的滑順程度,也都是根據體內津液的多少來決定的,不能單憑這些來立即判定寒熱,所以更應該仔細辨別脈搏是否有力度。總而言之,醫生在治病時,必須靈活應變,不能固守一種治療方法,也不能對一種藥物過於依賴。不一定非要用藥物來治病,只要能通過藥物調整脈搏即可。
古今氣候不同,過去的藥方未必適合新的病情。只能閱讀古籍,擴展知識,研究藥方,理解原理,用心思考,才能領悟其中的奧妙。就像羅氏比喻的那樣,如同拆掉舊房子改建新房,務必要做得牢固穩定。
然而,有些黑色舌苔屬於寒症的情況,其特徵是舌頭上沒有尖銳的突起,口中還有充足的唾液。即使尿液的顏色、口腔的乾燥程度、舌苔的滑順程度,這些都受到體內津液多少的影響,不足以作為立即判斷寒熱的依據,所以更應該通過脈搏是否有力度來細心辨別。總的來說,醫生在治療疾病時,必須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應對,保持靈活的思維,不能死板地依賴某一個藥方,也不能過度依賴某一種藥物。治療疾病不一定非要使用藥物,有時只需調整脈象即可。
由於古今氣候運行的規律不同,舊的藥方可能不適用於新的病情。我們可以閱讀古籍,拓展知識範疇,研究古方,理解其原理,深入研究,就能領悟其中的精髓。這就像羅氏所說的,如同拆舊料建新房,務求穩妥。
2. 舌色辨吉凶八
在表則無苔(按:白苔亦屬表證)。在半表半裡,苔白而滑。在裡則黃苔,熱甚則黑苔芒刺。不熱不渴,黑苔有津為寒舌,乃心茵紅為本色故吉,黑為水色故凶。凡舌硬、舌腫、舌卷、舌短、舌強者,十不救一二。舌縮、神昏、脈脫者,死不治。夏月黑苔可治,冬月黑苔難醫。
黑苔刮不去,易生刺裂者死。凡見舌苔,以井水浸青布擦淨舌苔,以薄荷細末蜜調敷之,吐舌者,摻冰片末即收。(上錄李士材《傷寒括要》)。
白話文:
[從舌色判斷健康狀況八]
內容翻譯爲: 如果病症在體表,舌上則不會有苔(註解:其實白苔也屬於體表病症的一種)。若病症處於半表半里狀態,舌苔會呈現白色且溼潤。病症在體內時,則會出現黃色舌苔,病情加重時舌苔可能會變成黑色並出現芒刺狀。如果既不發熱也不口渴,黑色舌苔且有津液,這代表是寒性病症,舌頭底色爲紅色是正常的顏色所以無礙,但黑色是代表水氣過盛,屬凶兆。凡是舌頭僵硬、腫大、捲曲、縮短或說話不清的,十個裏面可能只有一兩個能救治。如果舌頭收縮、意識不清、脈搏消失,這是無法救治的情況。夏天出現黑苔還有可能治療,冬天出現黑苔則較難醫治。
如果黑苔無法颳去,並且容易產生裂痕的,是致命的病症。遇到舌苔時,可以用浸溼了井水的青布擦拭乾淨,然後使用蜂蜜調和的薄荷細末塗抹在舌上,如果舌頭伸出不回縮,加入冰片粉末即可使其收回。(以上內容摘自李士材的《傷寒括要》)。
3. 溫熱辨舌心法九
心開竅於舌。脾之大絡,繫於舌本,肝腎脈亦通舌本。凡木舌、重舌、舌衄屬心經燥熱。舌菌、舌墊、舌腫大塞口,屬脾經濕熱挾心火上壅。舌本強硬,為熱兼痰。若舌卷短,痿軟枯小,則肝腎陰涸,而舌因無神氣矣。溫病初起,舌苔白而少津者,宜杏仁、桔梗、牛蒡之類,辛潤以解縛束;桑葉、蔞皮之類,輕清以解燥熱,佐梔皮、連翹之微苦微燥。
舌苔白而底絳,濕遏熱伏也,須防變干,宜辛淡輕清泄濕透熱,如三仁湯以蔻皮易蔻仁,稍佐滑石、淡竹葉、蘆根之類以清化之。初病舌苔白燥而薄,或黃燥而薄,為胃腎陰虧,其神不昏者,宜鮮生地、元參、麥冬等味以救陰。(分兩不宜過重,恐遏伏邪熱,)銀花、知母、蘆根、竹葉等味以化邪,尤須加辛潤以透達。若神即昏者,加以開閉,如普濟丹、清上丸(此二方無考。
開閉可用紫雪丹、王定牛黃清心丸可也,)遲則內閉、外脫不治。舌苔燥如白砂者,此溫邪過重,宜速下之,佐以甘涼救液。白燥而厚者,調胃承氣湯下之,佐以清潤養陰,如鮮生地、元參、梨汁、蘆根之類。若白膩不燥,自覺悶極,口甜,吐濁涎沫,宜加減正氣散加佩蘭、神麯。
若舌脹大不能出口,屬脾濕胃熱鬱極,前法加大黃汁利之。舌白不燥,或黃白相兼,或灰白不渴,此濕熱鬱而未達或素多痰飲,雖中脘痞痛,亦不可攻,宜用開化,如杏、蔻、枳、桔、陳皮、茯苓、通草之類。舌苔白膩,胸膈悶痛,心煩乾嘔,欲飲水,水入則吐,此熱因飲鬱而生,宜辛涼化飲,如白芥子、細辛、通草、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苡仁、滑石、竹葉、蘆根。
如飲熱並重,舌苔黃膩,宜辛苦通降,佐以淡滲,如小陷胸湯、半夏瀉心湯去參、甘、大棗,以薑汁炒黃連代乾薑,加通草、茯苓、蔞皮、薤白等味。黃芩滑石湯、黃連溫膽湯均可選用。
邪傳心包,神昏譫煩,如舌苔黃膩,仍屬氣分濕熱內蒙包絡,宜半夏瀉心湯、小陷胸等湯,或用杏仁、白芥子、薑汁炒川連、鹽水炒木通,連翹、滑石、淡竹葉、蘆根、蔞皮之類,辛潤以通之,鹹苦以降之,清淡以泄之。涼膈散亦可間用。寧上丸、普濟丹亦效。若舌赤無苔,此證與前證同一神昏,而虛實相反。
前系濕熱明證,此係傷陰確據,神昏為內閉之象,閉則宜開,心宮用虛靈之所,虛則忌實,宜犀角、鮮生地、連翹、銀花、鬱金、鮮石菖蒲、鮮蘆根、梨汁、竹瀝,少和薑汁,緩煎熱服。再用寧上丸、普濟丹開閉養陰,地黃用鮮者,取其滑利,少和薑汁,涼藥熱飲,取其流連,此即陰陽開闔之理。蘆根尤宜多用,輕清甘涼,兩飲金水又能泄熱化濕,從膀胱而解。
如此治法,斷無不效之理。最忌一派苦寒永伏、陰柔濁膩。今時習俗,尤誤於溫病傷陰之說,不知氣分熱鬱爍津之理,每見舌絳,便用大劑陰柔。是濁熱已遏上焦氣分,又用濁藥,兩濁相合,逼令邪氣深入膏育,深入骨髓,遂成固結不解之勢。又或舌苔黃膩,明系氣分濕熱熏蒸,法宜辛苦開化,乃不用開化,而用大劑涼藥,亦足逼令邪氣深伏。邪伏則胃氣不得上升,舌苔因之亦伏,轉成舌絳無苔矣。
白話文:
心臟的功能會表現在舌頭上。脾經的重要絡脈連繫著舌根,肝經和腎經的脈絡也通到舌根。凡是舌頭像木頭一樣僵硬、舌頭底下有贅生物、或舌頭出血,都屬於心經燥熱的現象。舌頭長出像蕈類的突起、舌頭有像墊子一樣的突起、舌頭腫大到塞住嘴巴,都屬於脾經濕熱,加上心火往上衝的現象。舌根僵硬,是熱邪兼有痰液的表現。如果舌頭捲曲變短、萎縮軟弱或乾枯變小,就表示肝腎的陰液枯竭,導致舌頭失去活力。
溫病剛開始發作時,舌苔呈現白色且缺乏津液,適合使用杏仁、桔梗、牛蒡等藥材,以辛潤的藥性來解開束縛;桑葉、蔞皮等藥材,以輕清的藥性來解除燥熱,並佐以梔子皮、連翹等微苦微燥的藥材。
如果舌苔是白色的,但舌頭底色是紅色,表示濕氣阻礙了熱氣的發散,必須提防轉為乾燥的現象,適合使用辛散淡滲的藥材,以輕清的方式來發散濕氣、透散熱邪,例如三仁湯,並將蔻仁改為蔻皮,稍微佐以滑石、淡竹葉、蘆根等藥材來清熱化濕。
初期生病時,舌苔呈現白色乾燥且薄,或黃色乾燥且薄,表示胃和腎的陰液虧虛,如果神智還清楚,適合使用新鮮生地、玄參、麥冬等藥材來滋養陰液。(用量不宜過重,以免阻礙邪熱的發散。)搭配金銀花、知母、蘆根、竹葉等藥材來化解邪氣,更必須加入辛潤的藥材來通達。如果神智開始昏迷,必須使用開竅的藥物,例如普濟丹、清上丸(這兩個方子已不可考)。
開竅可以使用紫雪丹、王定牛黃清心丸,若延遲治療,會導致內閉外脫的危險。舌苔乾燥如白砂,表示溫邪過於嚴重,適合趕快使用瀉下的藥物,並佐以甘涼的藥材來滋潤津液。如果舌苔白且乾燥但很厚,適合使用調胃承氣湯來瀉下,並佐以清潤養陰的藥材,例如新鮮生地、玄參、梨汁、蘆根等。
如果舌苔是白色黏膩但不乾燥,自覺胸悶,口中有甜味,且吐出混濁的黏液,適合使用加減正氣散,並加入佩蘭、神麯。
如果舌頭腫脹到無法伸出口外,屬於脾濕胃熱鬱積的極致表現,可以利用前述的治療方式,並加大黃汁來利水。
如果舌苔是白色不乾燥,或是黃白相間,或是灰白但不口渴,表示濕熱鬱積但尚未發散,或是平時痰液就很多,即使有胸腹脹痛,也不可以攻下,適合使用疏通的方法,例如杏仁、蔻仁、枳殼、桔梗、陳皮、茯苓、通草等藥材。
如果舌苔白膩,胸膈悶痛,心煩乾嘔,想喝水,但水喝進去又會吐出來,表示熱邪是因為痰飲鬱積而產生,適合使用辛涼的藥材來化解痰飲,例如白芥子、細辛、通草、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苡仁、滑石、竹葉、蘆根。
如果痰飲和熱邪都很嚴重,舌苔呈現黃色黏膩,適合使用辛苦通降的藥材,並佐以淡滲的藥材,例如小陷胸湯、半夏瀉心湯,去除人參、甘草、大棗,以薑汁炒過的黃連代替乾薑,並加入通草、茯苓、蔞皮、薤白等藥材。黃芩滑石湯、黃連溫膽湯也都可以選用。
如果邪氣侵入心包,導致神智昏迷、胡言亂語,且舌苔呈現黃色黏膩,仍然屬於氣分濕熱內蒙心包的現象,適合使用半夏瀉心湯、小陷胸湯等藥方,或是使用杏仁、白芥子、薑汁炒過的黃連、鹽水炒過的木通,連翹、滑石、淡竹葉、蘆根、蔞皮等藥材,以辛潤的藥性來疏通,以鹹苦的藥性來降泄,以清淡的藥性來發散。涼膈散也可以搭配使用。寧上丸、普濟丹也有效果。
如果舌頭呈現紅色且沒有舌苔,這種情況與前述的神智昏迷相似,但虛實的狀況卻相反。前述是濕熱的明顯表現,而這種情況是損傷陰液的明確證據,神智昏迷是內閉的徵兆,閉塞就應該疏通,心臟是空靈的地方,虛弱就忌諱使用實邪的藥物,適合使用犀角、新鮮生地、連翹、金銀花、鬱金、新鮮石菖蒲、新鮮蘆根、梨汁、竹瀝,少量加入薑汁,慢慢煎煮後熱服。再使用寧上丸、普濟丹來開竅、滋養陰液,地黃要使用新鮮的,以取其滑潤的特性,少量加入薑汁,使用寒涼的藥物熱服,以求藥效持久。這就是陰陽開合的道理。蘆根尤其應該多用,因為它性質輕清甘涼,既能滋養金水,又能泄熱化濕,從膀胱排出。
這樣治療,一定會有效。最忌諱使用一味苦寒,造成邪氣永遠潛伏、陰柔濁膩的藥物。現在的人習慣性認為溫病會損傷陰液,卻不知道氣分熱鬱會耗損津液的道理,常常看到舌頭呈紅色,就使用大量滋陰的藥物。這時濁熱已經阻礙了上焦氣分的運行,又使用濁膩的藥物,導致兩濁相合,逼使邪氣深入膏肓,深入骨髓,形成頑固難解的局面。又或者舌苔黃膩,明明是氣分濕熱熏蒸,應該使用辛苦開化的藥物,卻不使用開化的藥物,反而使用大量寒涼的藥物,也足以逼使邪氣深伏。邪氣伏藏,就會導致胃氣無法上升,舌苔也因此而伏藏,轉變成舌頭紅色且沒有舌苔的現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