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辨舌指南》~ 卷六 (7)
卷六 (7)
1. 溫熱辨舌心法九
若舌色紫暗,捫之濕潤,乃其人胸膈中素有虛瘀,與熱相搏,宜鮮生地、犀角、丹皮、丹參、赤芍、鬱金、花粉、桃仁、藕汁等味,涼血化瘀。舌紫腫大或生大紅點者,乃熱毒乘心,用導赤、犀角加黃連、金汁治之,或稍加大黃汁利之。舌絳欲伸而抵齒難伸者,此痰阻舌竅,肝風內動,宜於清化劑中加竹瀝、薑汁、膽星、川貝等味以化熱痰,切勿滋膩遏伏火邪。
其有因寒涼陰柔遏伏者,往往愈清愈燥,愈滋愈干,又宜甘平甘潤,佐以辛潤透邪,其津乃回。若舌與滿口生白衣,為黴苔,或生糜點,謂之口糜。因其人胃腎陰虛,中無砥柱,濕熱用事,混合熏蒸,證屬難治,酌用導赤、犀角、地黃之類服之。
舌心絳干,乃胃熱上爍心營,宜清心胃;舌尖絳干,乃心火上炎,宜導赤以瀉其府;舌絳而光亮,絳而不鮮,甚至干晦痿枯者,或淡而無色,如豬腰樣者,此胃、肝、腎陰枯極而舌無神氣者也,急宜加減炙甘草湯加沙參、玉竹、雞子黃、生龜板等類,甘平濡潤以救之。
黑為腎色,苔黑燥而厚,此胃腸邪結,傷及腎陰,宜大承氣湯鹹苦下之;黑燥而不甚厚,調胃承氣湯微利之,或增液承氣湯潤下之;若舌淡黑而津不滿者,此腎虛無根之火上炎,用復脈、生脈輩救之。
舌苔黃厚,脈息沉數,中脘按之微痛,大便不解,或雖解無多,或雖多而仍覺不爽,宜於辛苦劑中,兼用酒製大黃為丸,緩化而行,往往服一二次,大解一次,再服再解,如此五七次,而邪始盡也。若舌如沉香色或黃黑而燥,脈沉實而小,甚者沉微似伏,四肢發厥,或渴喜熱飲,此皆裡氣不通之象,酌用三承氣湯下之。陰傷者,加鮮生地、元參、知母、蘆根之類足矣。
蓋速下其邪,即所以存津液也。必得苔退脈靜身涼,舌之兩旁生出白薄苔,方為邪盡。一切外邪、伏邪均系如此。
按此篇診舌之法,頗為精細。錄於石芾南《醫原》中。至於舌苔白燥、黃燥、黑燥,始用承氣湯下之,亦未盡善。余曾治溫病數人,往往數日不大便,燥糞已結,而舌苔始終滑潤,無舌苔可據者。要之餘所遇者其變,石氏所論者其常也。知常知變,而後可與言醫。
白話文:
如果舌頭呈現紫暗色,摸起來濕潤,這表示這個人胸膈部位原本就有虛弱瘀血,與熱邪相互搏擊,應該使用新鮮生地、犀角、丹皮、丹參、赤芍、鬱金、花粉、桃仁、藕汁等藥材,來涼血化瘀。舌頭紫腫脹大,或者出現大紅點,表示熱毒侵入心臟,應該用導赤散、犀角,再加入黃連、金汁來治療,或者稍微加大黃汁來通利大便。如果舌頭顏色深紅想要伸出但卻難以伸直,這是痰阻礙舌頭的孔竅,導致肝風在體內躁動,應該在清熱化痰的藥方中,加入竹瀝、薑汁、膽星、川貝等藥材來化解熱痰,切記不可使用滋膩的藥物來抑制火邪。
有的人因為寒涼陰柔的藥物抑制了體內陽氣,反而會越清熱越乾燥,越滋潤越乾澀,這種情況應該使用甘平甘潤的藥物,再佐以辛潤的藥物來透發邪氣,體內的津液才會恢復。如果舌頭和滿口都長出白色薄膜,這是黴菌苔,或者長出糜爛點,稱為口糜。這是因為這個人胃腎陰虛,體內缺乏中柱,濕熱的邪氣盛行,相互混合熏蒸,這種病症很難治療,可以斟酌使用導赤散、犀角、地黃等藥物來治療。
舌頭中心呈現深紅色且乾燥,表示胃熱向上灼燒心營,應該清心胃之熱;舌尖呈現深紅色且乾燥,表示心火向上炎燒,應該用導赤散來瀉心火;如果舌頭呈現深紅色但缺乏光澤,深紅而不鮮豔,甚至乾燥枯萎,或者顏色淡白而沒有光澤,像豬腰一樣,這是胃、肝、腎的陰液已經枯竭,導致舌頭失去活力,應該立即使用加減炙甘草湯,再加入沙參、玉竹、雞子黃、生龜板等藥材,用甘平濡潤的藥物來挽救。
黑色是腎的顏色,如果舌苔黑色且乾燥厚重,這是胃腸邪氣結聚,損傷了腎陰,應該用大承氣湯來鹹苦攻下;如果舌苔黑色乾燥但不算很厚,可以使用調胃承氣湯來稍微通利大便,或者用增液承氣湯來潤腸通便;如果舌頭顏色淡黑且津液不足,這是腎虛導致虛火上炎,應該用復脈湯、生脈散等藥物來救治。
如果舌苔黃厚,脈搏沉而快,按壓腹部中間部位會感到輕微疼痛,大便不通,或者雖然通但不多,或者雖然多但仍然覺得不舒暢,應該在辛苦的藥方中,同時使用酒製過的大黃做成的藥丸,來緩慢地通利大便,通常服用一兩次,就會大解一次,再服用再解,如此五到七次,邪氣才能完全清除。如果舌頭像沉香的顏色,或者黃黑而乾燥,脈搏沉實而微小,嚴重者沉微像伏藏一般,四肢發冷,或者口渴喜歡熱飲,這些都是體內氣機不通的現象,可以斟酌使用三承氣湯來攻下。如果陰液受損,可以加入新鮮生地、元參、知母、蘆根等藥材來滋陰。
總之,迅速攻下邪氣,正是為了保存體內的津液。必須等到舌苔消退、脈搏平穩、身體涼爽,舌頭兩旁長出薄薄的白色舌苔,才表示邪氣已經清除。所有外來邪氣、潛伏邪氣的治療都是如此。
這篇關於診察舌頭的方法,相當精細,被收錄在石芾南的《醫原》中。至於舌苔白燥、黃燥、黑燥,一開始就使用承氣湯來攻下,也不完全妥當。我曾經治療過幾位溫病患者,常常數日不大便,乾燥的糞便已經結塊,而舌苔卻始終滑潤,沒有舌苔可以參考。總之,我所遇到的情況是多變的,而石氏所論述的是常規情況。了解常規,又了解變化的情況,然後才能談論醫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