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辨舌指南》~ 卷一 (4)
卷一 (4)
1. 第三節 足太陰脾經
《靈樞·經別篇》云:足太陰之正,貫舌中。《經水篇》云:足太陰之正上至髀,合於陽明,與別俱行,上結於咽,貫舌中。《衛氣篇》云:足太陰之標在背腧與舌本也。《脈度篇》云:脾氣通於口,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;心氣通於舌,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。當曲頰入系舌本。
注云:口能辨五穀,舌能辨五味。心脾和,則口與舌俱和,而五穀五味,入口即辨矣。《素問》云:中央黃色,入通於脾,故病在舌本。李東垣云:舌者心也,復能知味,是舌中有脾也。王肯堂云:舌主嘗五味,以榮養周身;資生於脾,以分布津液於五臟,故心之本末,繫於舌根,脾之絡脈繫於舌旁。
白話文:
《靈樞·經別篇》提到:足太陰經的主線貫穿舌中。《經水篇》進一步說明:足太陰經的主線上行至大腿,與陽明經相會,兩者一同運行,再上行至咽喉,貫穿舌中。《衛氣篇》指出:足太陰經的外顯部位在背部脊椎的穴位和舌根部。《脈度篇》中提到:脾胃之氣相通於口,脾胃調和時,人口就能分辨出五穀的滋味;心氣相通於舌,心氣平和時,舌頭就能分辨出五味。當曲著臉部,舌根部的神經會連接到舌頭。
注釋提到:人口能分辨五穀的滋味,舌頭能分辨五味。當心脾都調和時,口與舌都保持和諧,五穀五味一入口就能立即辨認出來。《素問》中提到:中央的黃色屬脾,所以疾病會反映在舌根部。李東垣認為:舌頭是心的一部分,又能辨味,這顯示舌頭內藏有脾的功能。王肯堂指出:舌頭主管辨識五味,用來滋養全身;其生命力源自脾,用以分佈津液到五臟,因此心與脾的關係密切,影響著舌根和舌邊的健康。
《靈樞·經脈篇》云:脾足太陰之脈,上鬲挾咽,連舌本,散舌下,是動則病舌本強,食則嘔,胃脘痛,腹脹善噫,得後與氣,則怏然如衰,身體皆重。注云:舌本,舌根也。舌本強,食則嘔等證,皆脾經之所為病也。善噫者,脾氣上走心為噫也。得後與氣,則怏然如衰者,厥逆從上下散也。
《靈樞》又曰:足太陰是動,則舌病本強,所生病者,舌本痛。又云:刺舌下中脈太過,血出不止為喑。注云:舌下脈,脾脈也;喑,不能言也。孫景思云:舌者,心氣之所主,脾之所通。二臟不和,風邪中之,則舌強不能言;壅熱攻之,則舌腫不能轉。更有重舌、木舌、舌腫、出血等證,皆由心脾二經鳳熱所乘而然也。
白話文:
《靈樞·經脈篇》說:脾經,也就是足太陰經,從腹部上行到胸部,經過咽喉,連接舌根,並散布到舌下。如果脾經有問題,就會出現舌根僵硬、吃東西就嘔吐、胃脘疼痛、腹部脹滿愛打嗝等症狀。如果脾氣下降,就會覺得全身無力,身體沉重。
《靈樞》中還提到:足太陰經如果出現問題,就會導致舌根疼痛。如果用針刺舌下正中的經脈過度,就會導致出血不止,甚至失聲。舌下經脈就是脾經,失聲是指無法說話。
孫景思說:舌頭是心氣的表現,同時也與脾經相通。心脾二臟失調,再加上風邪入侵,就會導致舌頭僵硬,無法說話。如果熱氣鬱積,就會導致舌頭腫脹,無法轉動。還有舌頭重、木舌、舌頭腫脹、出血等症狀,都是心脾二經被熱氣所傷造成的。
2. 第四節 足陽明胃經
《靈樞·營衛生會篇》云:上焦出於胃上口,並咽以上,貫鬲而布胸中,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,還至陽明上至舌,下足陽明。注云:上焦出於胃上口者,上焦所歸之部署也,並咽以上,貫膈而布胸中,出走腋下,循太陰之雲門、中府之分而行,還至陽明之天鼎、扶突而上至舌,復下於足陽明之分也。《內經·藏象篇》云:其濁氣出於胃,走唇舌而為味。
張雞峰曰:脾胃主四肢,其脈連舌本,而絡於唇口;胃為水穀之海,脾氣磨而消之。由是水穀之精,化為營衛,以養四肢。若起居失職,飲食不時,則致脾胃之氣不足,而營衛之養不周,風邪乘虛而干之,則四肢與唇口俱痹,語言蹇澀,久久不治,變為痿疾。《經》云:治痿獨取陽明。
謂足陽明也,治法宜多用脾胃藥,少服祛風藥,則可安矣。
白話文:
《靈樞·營衛生會篇》中提到,上焦起源於胃的上口,向上貫穿咽喉,穿過膈肌佈滿胸腔,沿著腋窩循行太陰經脈,最終回到陽明經脈,向上到達舌頭,再向下連結足陽明經脈。
《內經·藏象篇》則指出,濁氣從胃中排出,沿著嘴唇和舌頭形成味覺。
張雞峰認為,脾胃主管四肢,其經脈連接舌根,並與嘴唇相連。胃是水谷的匯集處,脾氣磨化消解食物。因此,水穀精華轉化為營氣和衛氣,滋養四肢。如果生活作息不規律,飲食不節制,就會導致脾胃虛弱,營衛氣血不足,風邪乘虛而入,造成四肢和嘴唇麻木,言語不清,久而久之會演變成痿疾。
《內經》中記載,治療痿疾要專取足陽明經脈。因此,治療方法應以補益脾胃為主,輔以少量祛風藥物,即可改善病情。
3. 第五節 足太陽膀胱經
《靈樞·經筋篇》云:足太陽之筋,其支者,別人結於舌本。
4. 第六節 手少陽三焦經
《靈樞·經筋篇》云:手少陽三焦之筋,其支者,當曲頰入系舌本,其病舌卷。
白話文:
《靈樞·經筋篇》提到:手少陽三焦的筋脈,其中一支,在轉頭時進入並與舌根相連。這表示如果出現病症,可能會導致舌頭卷縮的情況。
5. 第七節 足厥陰肝經
《靈樞·經脈篇》云:足厥陰氣絕則筋絕。厥陰者,肝脈也;肝者,筋之合也,筋者,聚於陰器,而脈絡於舌本也。故脈不榮則筋急,筋急則引舌與卵,故唇青、舌卷、卵縮,則筋先死,庚篤辛死,金勝木也。《注》云:足厥陰之氣主筋,故氣絕則筋絕矣。厥陰者,肝脈也,肝者,筋之合,謂厥陰之氣合於肝脈,肝臟之氣,合於筋也。
聚於陰器者,筋氣之會於宗筋也,筋聚於陰器,而絡於舌本。故脈不榮於筋,則筋急而舌卷囊縮矣。厥陰氣絕,則筋先死;庚篤辛死,金勝木,而肝臟之木氣絕也。《素問·診要經終論》云:厥陰終者,中熱咽乾,善溺心煩,則舌卷而卵上縮而終矣。注云:肝合筋,筋聚陰器絡舌本,故舌卷、卵縮而終也。
白話文:
《靈樞·經脈篇》說,足厥陰經的氣血運行不通暢,就會導致筋脈斷裂。厥陰經就是肝經,而肝臟是筋脈匯聚的地方,筋脈最終會聚於生殖器,並與舌根相連。所以,當經脈無法滋養筋脈時,筋脈就會變得緊繃,進而牽引舌頭和生殖器,導致嘴唇發青、舌頭捲縮、生殖器收縮。這表示筋脈先於身體死亡,庚戌日開始出現病症,辛亥日死亡,因為金克木,而肝臟屬木,肝氣耗竭而亡。《注》中提到,足厥陰經的氣血主要負責滋養筋脈,所以氣血不通暢就會導致筋脈斷裂。厥陰經就是肝經,而肝臟是筋脈匯聚的地方,也就是說,厥陰經的氣血匯聚在肝經,肝臟的氣血則匯聚在筋脈。
筋脈匯聚於生殖器,指的是筋脈氣血匯聚在宗筋,筋脈聚於生殖器,又與舌根相連。所以,當經脈無法滋養筋脈時,筋脈就會變得緊繃,導致舌頭捲縮、生殖器收縮。《素問·診要經終論》中也提到,厥陰經氣血耗竭的徵兆是,身體內部燥熱、咽喉乾燥、頻尿、心煩意亂,同時舌頭捲縮、生殖器向上收縮,最終導致死亡。《注》中解釋,肝臟與筋脈相連,筋脈匯聚在生殖器並與舌根相連,所以舌頭捲縮、生殖器收縮是厥陰經氣血耗竭的死亡徵兆。
6. 第四章 辨舌察臟腑之病理
蓋心者,生之本,形之君,至虛至靈,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。其竅開於舌,其經通於舌。故舌者,心之外候也,是以望舌可測其臟腑經絡寒熱虛實也。屠漸齋云:辨舌欲知臟病,當先觀其舌形,如舌瘦而長者為肝病;短而尖者為心病;厚而大者為脾病;圓而小者為肺病;短闊而動如波起伏者為腎病,此大要也。而尤以察胃氣為至要,有胃氣則舌柔和,無胃氣則舌板硬。
如中風入臟,則舌難言;傷寒舌短,即為死症;皆板硬而無胃氣也。
不但病時之舌,能辨內臟寒熱虛實,且無病之舌,亦能察人之性情。假如長舌之人快活而具勇敢之氣;長舌而闊,雄辯之才;長舌而細,居心狹窄;短舌之人,憂鬱而有偽善之性;廣舌之人,多辯,不堪勝任大事;舌廣而厚,氣度軒昂;舌大且闊,中心坦直;狹長之舌,臨事而泛誠意;短廣之舌,虛偽而放大言;舌形短小,中心多偽;舌形短窄,非侫即妄;尖舌之人,發言銳利而聳人聽聞;薄舌之人,多言而利;舌形尖細,喜談鬼怪。此無病之舌關於為人性情之鑑別也。
白話文:
心臟是生命之源,是身體的主宰,至虛至靈,具有各種道理,能應對萬事萬物。心臟的竅穴開於舌頭,經脈也通於舌頭。所以舌頭是心臟的外在表現,因此觀察舌頭可以測知臟腑經絡的寒熱虛實。屠漸齋說:要辨別舌頭以了解臟腑疾病,首先要觀察舌頭的形狀,比如舌頭瘦而長,是肝臟有病;短而尖,是心臟有病;厚而大,是脾臟有病;圓而小,是肺臟有病;短闊而動如波浪起伏,是腎臟有病。這些是大原則。最重要的是觀察胃氣,有胃氣則舌頭柔軟,無胃氣則舌頭板硬。
如果中風侵入臟腑,則舌頭難以說話;傷寒舌頭短,就是死亡的徵兆;這些都是舌頭板硬而無胃氣。
不只是生病時的舌頭能辨別內臟寒熱虛實,就連健康時的舌頭,也能觀察出人的性格。比如長舌之人性格活潑,具有勇敢的氣質;長舌而闊,雄辯的才能;長舌而細,居心狹窄;短舌之人,憂鬱而有偽善的性格;廣舌之人,多辯,不堪勝任大事;舌頭廣而厚,氣度軒昂;舌頭大且闊,心地坦直;狹長之舌,臨事泛誠意;短廣之舌,虛偽而愛誇張;舌頭短小,心地多偽;舌頭短窄,不是奸詐就是妄言;尖舌之人,發言尖銳,容易嚇唬人;薄舌之人,多言而狡猾;舌頭尖細,喜歡談論鬼怪。這些無病時的舌頭,關於人的性格,都是可以作為鑑別的依據。
其他如過啖五味,內傷臟氣,則舌亦現特徵。《千金方》云:心欲苦,多食苦,則舌皮槁而外毛焦枯;肺欲辛,多食辛,則舌筋急而爪乾枯;肝欲酸,多食酸,則舌肉肥而唇揭;脾欲甘,多食甘,則舌根痛而外發落;腎欲咸,多食鹹,則舌脈短而變色。此五味內合五臟,本其所欲,然太過於常,皆能致病,而舌也能發現各種特徵矣。
又如舌通各經內臟,內臟有病,無論屬寒屬熱,與舌之味覺,亦有特殊徵象,可辨寒熱虛實,亦宜知之。如胃虛,則舌淡;膽熱,則舌苦;脾疸,則舌甘;宿食,則舌酸;寒勝,則舌咸;脾腎虛留濕,亦咸;風熱,則舌澀;鬱熱,則口臭;凝滯,則生瘡;心火鬱,則舌出血;上焦熱,則舌尖裂;風火兼痰,則舌胖短;風痰濕熱,則舌本強;臟熱,則舌生瘡,引唇揭赤;腑寒,則舌本縮,口噤唇青;肝壅,則舌出血如湧;脾閉,則舌白如雪;三經為四氣所中,則舌卷不能言;七情氣鬱,則舌腫不能語;舌下有小舌者,心脾壅熱;舌出數寸者,因產後中毒及大驚;舌腫者,病在血;舌痿者,病在肉;舌偏斜者,病在經,舌缺陷者,病在臟;舌顫動者,病在脾;舌縱舌縮者,病在肝;舌裂舌爛者,病在脈;舌捲舌短者,心肝之證候;舌強舌硬者,心脾之病形;弄舌者,太陰之形證;齧舌者,少陰之氣逆,此即病在內而顯現於舌之證據也。
白話文:
除了過度食用五種味道,損傷臟腑之氣之外,舌頭也會出現一些特殊徵兆。《千金方》中記載:如果心臟想要苦味,過度食用苦味食物,則舌苔會變得乾燥,舌頭上的毛髮會枯萎;如果肺臟想要辛味,過度食用辛辣食物,則舌筋會緊繃,指甲會乾燥枯萎;如果肝臟想要酸味,過度食用酸味食物,則舌頭肌肉會變得肥厚,嘴唇會發乾;如果脾臟想要甜味,過度食用甜味食物,則舌根會疼痛,頭髮會脫落;如果腎臟想要鹹味,過度食用鹹味食物,則舌頭上的脈絡會短縮,並且改變顏色。這五種味道與五臟相應,原本是各自需要的,但如果過度食用,就會導致疾病,而舌頭也能夠顯現出這些疾病的徵兆。
此外,舌頭與各個經脈和內臟相通,內臟有病,無論是寒性還是熱性,都會在舌頭的味覺上出現特殊徵象,可以藉此辨別寒熱虛實,也應該要了解。例如胃虛,則舌頭會淡白;膽熱,則舌頭會感覺苦澀;脾臟有黃疸,則舌頭會感覺甜膩;宿食積滯,則舌頭會感覺酸味;寒氣過盛,則舌頭會感覺鹹味;脾腎虛弱,導致濕氣停留,也會感覺鹹味;風熱入侵,則舌頭會變得粗糙;鬱熱內積,則會有口臭;氣血凝滯,則舌頭上會長瘡;心火鬱結,則舌頭會出血;上焦有熱,則舌尖會出現裂痕;風火與痰濕交雜,則舌頭會肥胖短小;風痰濕熱交困,則舌根會強硬;臟腑有熱,則舌頭上會長瘡,嘴唇會發紅;腸胃寒冷,則舌根會縮回,嘴巴閉合,嘴唇發青;肝氣鬱結,則舌頭會大量出血;脾胃阻塞,則舌頭會變得白如雪;三焦經脈受到四氣侵襲,則舌頭會捲縮,無法說話;七情鬱結,則舌頭會腫脹,無法說話;舌頭下方有小舌頭,表示心脾有熱;舌頭伸出數寸,是因產後中毒或受驚嚇所致;舌頭腫脹,表示病在血液;舌頭萎縮,表示病在肌肉;舌頭歪斜,表示病在經脈;舌頭缺損,表示病在臟腑;舌頭顫抖,表示病在脾臟;舌頭時而伸出時而縮回,表示病在肝臟;舌頭開裂或糜爛,表示病在脈絡;舌頭捲縮或短小,表示心肝有病;舌頭僵硬,表示心脾有病;舌頭不停地活動,表示太陰經有病;舌頭咬住嘴唇,表示少陰經氣逆,這就是疾病藏於內部,而在舌頭上顯現出來的徵兆。
薛己云:舌雖為心苗,以證言之,五臟皆有所主。如口舌腫痛,或狀如無皮,或作熱作渴,為中氣虛熱。若眼如煙觸,體倦少食,或午後益甚,為陰血虛熱。若咽痛舌瘡,口乾足熱,日晡益甚,為腎經虛火。若四肢逆冷,惡寒不食,或痰甚眼赤,為命門火衰。若發熱作渴,飲冷便閉,為脾胃實火。
若發熱惡寒,口乾而渴,食少倦怠,為脾經虛熱。若舌本作強,囟頰腫痛,為脾經濕熱。若痰盛作渴,口舌腫痛,為上焦有熱。若思慮過度,口舌生瘡,咽喉不利,為脾經血傷火動。若恚怒過度,寒熱口苦,而舌腫痛,為肝經血傷火動。病因多端,當因時制宜耳。
白話文:
薛己說:舌頭雖然是心臟的苗,但從病症來看,五臟都與舌頭有關。
-
如果口舌腫痛,或像沒有皮一樣,或感到發熱口渴,這是中氣虛熱。
-
如果眼睛像被煙燻過一樣,身體倦怠食慾不佳,或下午症狀加重,這是陰血虛熱。
-
如果咽喉疼痛舌頭生瘡,口乾足熱,下午症狀加重,這是腎經虛火。
-
如果四肢冰冷,畏寒不思飲食,或痰多眼紅,這是命門火衰。
-
如果發熱口渴,喝冷飲就便秘,這是脾胃實火。
-
如果發熱畏寒,口乾口渴,食慾不佳倦怠,這是脾經虛熱。
-
如果舌頭僵硬,下巴和臉頰腫痛,這是脾經濕熱。
-
如果痰多口渴,口舌腫痛,這是上焦有熱。
-
如果思慮過度,口舌生瘡,咽喉不適,這是脾經血傷火動。
-
如果生氣過度,寒熱交替口苦,而且舌頭腫痛,這是肝經血傷火動。
病因很多,需要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