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辨舌指南》~ 卷一 (4)
卷一 (4)
1. 第三節 足太陰脾經
《靈樞·經別篇》云:足太陰之正,貫舌中。《經水篇》云:足太陰之正上至髀,合於陽明,與別俱行,上結於咽,貫舌中。《衛氣篇》云:足太陰之標在背腧與舌本也。《脈度篇》云:脾氣通於口,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;心氣通於舌,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。當曲頰入系舌本。
注云:口能辨五穀,舌能辨五味。心脾和,則口與舌俱和,而五穀五味,入口即辨矣。《素問》云:中央黃色,入通於脾,故病在舌本。李東垣云:舌者心也,復能知味,是舌中有脾也。王肯堂云:舌主嘗五味,以榮養周身;資生於脾,以分布津液於五臟,故心之本末,繫於舌根,脾之絡脈繫於舌旁。
《靈樞·經脈篇》云:脾足太陰之脈,上鬲挾咽,連舌本,散舌下,是動則病舌本強,食則嘔,胃脘痛,腹脹善噫,得後與氣,則怏然如衰,身體皆重。注云:舌本,舌根也。舌本強,食則嘔等證,皆脾經之所為病也。善噫者,脾氣上走心為噫也。得後與氣,則怏然如衰者,厥逆從上下散也。
《靈樞》又曰:足太陰是動,則舌病本強,所生病者,舌本痛。又云:刺舌下中脈太過,血出不止為喑。注云:舌下脈,脾脈也;喑,不能言也。孫景思云:舌者,心氣之所主,脾之所通。二臟不和,風邪中之,則舌強不能言;壅熱攻之,則舌腫不能轉。更有重舌、木舌、舌腫、出血等證,皆由心脾二經鳳熱所乘而然也。
白話文:
【第三節 足太陰脾經】
根據《靈樞·經別篇》的描述,足太陰脾經的正脈,會穿過舌頭的中心。而在《經水篇》中提到,足太陰脾經的正脈會上行至大腿,與足陽明胃經匯合,共同向上行進,最終結於咽喉部位,並穿過舌頭中心。《衛氣篇》指出,足太陰脾經的標誌點在背部的腧穴和舌頭的根部。《脈度篇》說明,脾臟的氣息能通達口部,若脾臟功能正常,口部就能分辨各種糧食的味道;心臟的氣息能通達舌頭,心臟功能正常,舌頭就能辨識五種基本味道。當面部頰部彎曲時,可以觸摸到連結舌根的筋脈。
注釋中解釋,口部能辨別糧食,舌頭能辨識味道,當心臟和脾臟運作和諧,口部與舌頭的功能都會順暢,五穀和五味的食物一入口就能分辨。《素問》提到,中央的黃色屬性,能通向脾臟,因此疾病會出現在舌根。李東垣表示,舌頭受心臟主宰,同時也能辨識味道,這顯示舌頭中也有脾臟的作用。王肯堂認為,舌頭負責品嚐各種味道,以滋養全身;其功能來自脾臟,藉由脾臟分配津液到五臟,所以心臟的起始和終點,都與舌根相關聯,脾臟的經絡也與舌邊相連。
《靈樞·經脈篇》描述,脾臟的足太陰脈,會上行穿越膈膜,夾著咽喉,連接舌根,並分散在舌頭下方。若此脈動出現問題,可能導致舌根僵硬,飲食後反胃,胃部疼痛,腹部脹氣,易打嗝,排便或放屁後,會感到精神萎靡,全身乏力。注釋說明,舌根指的是舌頭的根部。舌根僵硬、飲食後反胃等症狀,都是脾經出問題所引起的。易打嗝是脾氣上衝心臟所導致的現象。排便或放屁後,感到精神萎靡,是因為體內的寒氣從上至下散發所致。
《靈樞》進一步說明,足太陰脈動異常,會導致舌根僵硬。此脈動異常引發的病症,可能包括舌根疼痛。另外提到,若針刺舌頭下方的脈絡過度,導致大量出血,可能會造成失語。注釋解釋,舌頭下方的脈絡,屬於脾脈;失語是指無法說話。孫景思指出,舌頭主要受心臟氣息的主宰,與脾臟相通。當心臟和脾臟運作不協調,風邪入侵,舌頭可能因僵硬而無法說話;當熱氣攻心,舌頭可能因腫脹而無法活動。此外,舌頭重疊、舌頭僵硬、舌頭腫脹、舌頭出血等症狀,通常是由心臟和脾臟的風熱所導致。
2. 第四節 足陽明胃經
《靈樞·營衛生會篇》云:上焦出於胃上口,並咽以上,貫鬲而布胸中,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,還至陽明上至舌,下足陽明。注云:上焦出於胃上口者,上焦所歸之部署也,並咽以上,貫膈而布胸中,出走腋下,循太陰之雲門、中府之分而行,還至陽明之天鼎、扶突而上至舌,復下於足陽明之分也。《內經·藏象篇》云:其濁氣出於胃,走唇舌而為味。
張雞峰曰:脾胃主四肢,其脈連舌本,而絡於唇口;胃為水穀之海,脾氣磨而消之。由是水穀之精,化為營衛,以養四肢。若起居失職,飲食不時,則致脾胃之氣不足,而營衛之養不周,風邪乘虛而干之,則四肢與唇口俱痹,語言蹇澀,久久不治,變為痿疾。《經》云:治痿獨取陽明。
謂足陽明也,治法宜多用脾胃藥,少服祛風藥,則可安矣。
白話文:
【第四節 足陽明胃經】
根據《靈樞·營衛生會篇》所述,上焦的運作開始於胃的上端口,經過咽喉向上,穿透膈肌,然後散佈到胸部,再經由腋下,沿著太陰經脈的路徑行走,最終回到陽明經脈,上達舌部,再下行至足部的陽明經脈。這段描述表明,上焦起始於胃上端口,這是上焦運作的起點。它穿過咽喉向上,透過膈肌,將能量散佈在胸腔中,再從腋下出發,沿著雲門和中府等太陰經脈的路徑行進,最後回到天鼎和扶突等陽明經脈,再上升至舌部,最後下行至足部的陽明經脈。
《內經·藏象篇》提到,較濃厚的氣源自胃部,然後流向脣舌,形成味覺。
張雞峯指出,脾胃主導四肢的運作,其脈絡連接舌根,並延伸到嘴脣和口腔;胃部是水穀的海洋,脾氣負責磨碎並消化食物。因此,食物中的精華轉化為營養和衛氣,用以滋養四肢。然而,如果生活作息不規律,飲食時間不定,就會導致脾胃功能減弱,營養和衛氣的供應不足,此時風邪可能趁虛而入,影響四肢和脣口,造成語言不清,長期不治可能演變成萎縮性疾病。《經》中有言:治療萎縮性疾病,應專注於調理陽明經脈。
這裡所指的是足部的陽明經脈,在治療方法上,應多使用調理脾胃的藥物,少用祛風藥,這樣就能保持身體健康。
3. 第五節 足太陽膀胱經
《靈樞·經筋篇》云:足太陽之筋,其支者,別人結於舌本。
白話文:
根據《靈樞·經筋篇》所述,足太陽膀胱經的筋膜,其中一分支,會深入並連接至舌根部位。
4. 第六節 手少陽三焦經
《靈樞·經筋篇》云:手少陽三焦之筋,其支者,當曲頰入系舌本,其病舌卷。
白話文:
根據《靈樞·經筋篇》所述,手少陽三焦經的筋膜,其中一分支,會經過側面的臉頰部位,然後連接到舌頭的根本位置,如果這部分出現問題,可能會導致舌頭捲縮的症狀。
5. 第七節 足厥陰肝經
《靈樞·經脈篇》云:足厥陰氣絕則筋絕。厥陰者,肝脈也;肝者,筋之合也,筋者,聚於陰器,而脈絡於舌本也。故脈不榮則筋急,筋急則引舌與卵,故唇青、舌卷、卵縮,則筋先死,庚篤辛死,金勝木也。《注》云:足厥陰之氣主筋,故氣絕則筋絕矣。厥陰者,肝脈也,肝者,筋之合,謂厥陰之氣合於肝脈,肝臟之氣,合於筋也。
聚於陰器者,筋氣之會於宗筋也,筋聚於陰器,而絡於舌本。故脈不榮於筋,則筋急而舌卷囊縮矣。厥陰氣絕,則筋先死;庚篤辛死,金勝木,而肝臟之木氣絕也。《素問·診要經終論》云:厥陰終者,中熱咽乾,善溺心煩,則舌卷而卵上縮而終矣。注云:肝合筋,筋聚陰器絡舌本,故舌卷、卵縮而終也。
白話文:
【第七節 足厥陰肝經】
根據《靈樞·經脈篇》的描述,當足厥陰肝經的氣血衰竭時,筋脈也會跟著失去活力。因為足厥陰就是肝的經脈,而肝是筋的匯聚處,筋主要集中在生殖器官,並通過脈絡連接到舌根。所以,如果脈絡無法提供養分,筋就會變得緊繃,緊繃的筋會牽引舌頭和睪丸,導致嘴脣發青、舌頭捲曲、睪丸收縮,這表示筋已經開始衰亡,預示在庚日病情加重,辛日死亡,這是因為金剋木的五行相剋原則。
《注》進一步解釋,足厥陰肝經掌控著筋的健康,所以一旦其氣血衰竭,筋的活力也會跟著消失。足厥陰是指肝的經脈,肝是筋的集中點,這意味著足厥陰肝經的氣血會與肝的經脈相結合,而肝臟的氣血則與筋相結合。
筋的氣血在生殖器官聚集,這是指筋的氣血在宗筋(主要指男性生殖器)處匯聚,筋在生殖器官集中,並通過脈絡連接到舌根。因此,如果脈絡無法滋養筋,那麼筋就會變得緊繃,舌頭捲起,睪丸收縮。當足厥陰肝經的氣血完全衰竭,筋首先就會失去生命活力;在庚日病情加重,辛日死亡,這是因為金剋木,肝臟的木氣被金所剋制。《素問·診要經終論》提到,當足厥陰肝經的氣血完全耗盡,人會感覺到身體內部熱度升高,咽喉乾燥,頻繁小便,心情煩躁,舌頭捲起,睪丸上縮,最終走向生命的終點。《注》解釋,肝與筋相結合,筋在生殖器官集中,並通過脈絡連接到舌根,因此舌頭捲起、睪丸收縮,是生命終結的徵兆。
6. 第四章 辨舌察臟腑之病理
蓋心者,生之本,形之君,至虛至靈,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。其竅開於舌,其經通於舌。故舌者,心之外候也,是以望舌可測其臟腑經絡寒熱虛實也。屠漸齋云:辨舌欲知臟病,當先觀其舌形,如舌瘦而長者為肝病;短而尖者為心病;厚而大者為脾病;圓而小者為肺病;短闊而動如波起伏者為腎病,此大要也。而尤以察胃氣為至要,有胃氣則舌柔和,無胃氣則舌板硬。
如中風入臟,則舌難言;傷寒舌短,即為死症;皆板硬而無胃氣也。
不但病時之舌,能辨內臟寒熱虛實,且無病之舌,亦能察人之性情。假如長舌之人快活而具勇敢之氣;長舌而闊,雄辯之才;長舌而細,居心狹窄;短舌之人,憂鬱而有偽善之性;廣舌之人,多辯,不堪勝任大事;舌廣而厚,氣度軒昂;舌大且闊,中心坦直;狹長之舌,臨事而泛誠意;短廣之舌,虛偽而放大言;舌形短小,中心多偽;舌形短窄,非侫即妄;尖舌之人,發言銳利而聳人聽聞;薄舌之人,多言而利;舌形尖細,喜談鬼怪。此無病之舌關於為人性情之鑑別也。
其他如過啖五味,內傷臟氣,則舌亦現特徵。《千金方》云:心欲苦,多食苦,則舌皮槁而外毛焦枯;肺欲辛,多食辛,則舌筋急而爪乾枯;肝欲酸,多食酸,則舌肉肥而唇揭;脾欲甘,多食甘,則舌根痛而外發落;腎欲咸,多食鹹,則舌脈短而變色。此五味內合五臟,本其所欲,然太過於常,皆能致病,而舌也能發現各種特徵矣。
又如舌通各經內臟,內臟有病,無論屬寒屬熱,與舌之味覺,亦有特殊徵象,可辨寒熱虛實,亦宜知之。如胃虛,則舌淡;膽熱,則舌苦;脾疸,則舌甘;宿食,則舌酸;寒勝,則舌咸;脾腎虛留濕,亦咸;風熱,則舌澀;鬱熱,則口臭;凝滯,則生瘡;心火鬱,則舌出血;上焦熱,則舌尖裂;風火兼痰,則舌胖短;風痰濕熱,則舌本強;臟熱,則舌生瘡,引唇揭赤;腑寒,則舌本縮,口噤唇青;肝壅,則舌出血如湧;脾閉,則舌白如雪;三經為四氣所中,則舌卷不能言;七情氣鬱,則舌腫不能語;舌下有小舌者,心脾壅熱;舌出數寸者,因產後中毒及大驚;舌腫者,病在血;舌痿者,病在肉;舌偏斜者,病在經,舌缺陷者,病在臟;舌顫動者,病在脾;舌縱舌縮者,病在肝;舌裂舌爛者,病在脈;舌捲舌短者,心肝之證候;舌強舌硬者,心脾之病形;弄舌者,太陰之形證;齧舌者,少陰之氣逆,此即病在內而顯現於舌之證據也。
薛己云:舌雖為心苗,以證言之,五臟皆有所主。如口舌腫痛,或狀如無皮,或作熱作渴,為中氣虛熱。若眼如煙觸,體倦少食,或午後益甚,為陰血虛熱。若咽痛舌瘡,口乾足熱,日晡益甚,為腎經虛火。若四肢逆冷,惡寒不食,或痰甚眼赤,為命門火衰。若發熱作渴,飲冷便閉,為脾胃實火。
若發熱惡寒,口乾而渴,食少倦怠,為脾經虛熱。若舌本作強,囟頰腫痛,為脾經濕熱。若痰盛作渴,口舌腫痛,為上焦有熱。若思慮過度,口舌生瘡,咽喉不利,為脾經血傷火動。若恚怒過度,寒熱口苦,而舌腫痛,為肝經血傷火動。病因多端,當因時制宜耳。
白話文:
[第四章 心舌相連,臟腑健康一目瞭然]
心臟是生命的源頭,身體的主宰,極其虛靈,具有無窮的智慧和能力去應對萬事萬物。它通過舌頭與外界溝通,舌頭正是心臟的外部表現。因此,觀察舌頭可以判斷臟腑、經絡的寒熱虛實。
古醫學家屠漸齋提到,辨識舌頭形態有助瞭解臟腑疾病:舌瘦而長可能是肝臟問題;舌短而尖可能與心臟相關;舌厚而大可能反映脾臟疾病;舌圓而小可能是肺部問題;舌短闊且像波浪般起伏,可能代表腎臟狀況。然而,最重要的是判斷胃氣是否充足,有胃氣的舌頭柔軟,缺乏胃氣的舌頭則會僵硬。
例如,中風影響到腦部,舌頭可能會失去語言功能;感冒導致舌頭縮短,這可能是生命垂危的跡象,都是因為舌頭僵硬且缺乏胃氣。
不僅如此,舌頭在沒有生病的情況下,也能反映一個人的性格。長舌的人通常樂觀且勇於表達;長而寬的舌頭表示此人善於雄辯;長而細的舌頭可能代表心思縝密;短舌的人可能較憂鬱且表面善良;舌頭寬大的人能言善辯,但可能不適合承擔重任;舌頭大且寬的人性格坦率;舌頭狹長的人在處理事情時誠實;舌頭短而寬的人可能虛偽且愛說大話;舌頭短小的人可能心機深沉;舌頭短窄的人可能奸詐或輕浮;尖舌的人說話犀利;薄舌的人愛說話且伶俐;舌頭尖細的人喜歡講述鬼怪故事。
另外,過度食用五味,也會對臟腑造成影響,舌頭會呈現特定的特徵。《千金方》指出:心臟偏好苦味,但過量食用苦味食物,舌頭皮膚會乾燥且毛髮枯萎;肺部偏好辛辣,過量食用辛辣食物,舌頭的肌肉緊繃且指甲乾枯;肝臟偏好酸味,過量食用酸味食物,舌頭的肌肉會肥厚且嘴脣乾裂;脾臟偏好甜味,過量食用甜味食物,舌頭根部會疼痛且頭髮掉落;腎臟偏好鹹味,過量食用鹹味食物,舌頭的血管會收縮且顏色改變。
舌頭與身體各臟器相連,臟器生病,無論是寒是熱,都會影響舌頭的味覺,產生特定的徵兆,可以辨別疾病的寒熱虛實。
薛己醫師進一步說明:舌頭雖然與心臟關係密切,但根據臨牀經驗,五臟六腑都與舌頭有關。例如,口舌腫痛,或是無皮,或是感覺熱或渴,可能與中氣虛弱和熱毒有關。如果眼睛像被煙燻過,感到疲倦且食慾不佳,尤其是下午更嚴重,可能是陰血不足導致的虛熱。如果咽喉疼痛,舌頭潰瘍,口乾腳熱,特別是在傍晚更嚴重,可能是腎臟虛火。如果四肢冰冷,怕冷不想吃東西,或是痰多眼睛紅,可能是生命之門的火氣衰退。如果發燒口渴,想喝冷飲且便祕,可能是脾胃實火。如果發燒怕冷,口乾口渴,食慾不振且疲倦,可能是脾臟虛熱。如果舌頭僵硬,臉頰腫痛,可能是脾臟濕熱。如果痰多口渴,口舌腫痛,可能是上焦有熱。如果思慮過度,口舌生瘡,咽喉不適,可能是脾臟血傷火動。如果憤怒過度,寒熱交加,口苦且舌頭腫痛,可能是肝臟血傷火動。病因複雜多樣,應根據當時情況適時調節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