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辨舌指南》~ 卷一 (2)
卷一 (2)
1. 第八節,舌之功用
舌字從干從口,干,干戈也。凡物入口,必干於舌,故舌之功用,為食物辨味及發聲。凡食物自口下於胃,謂之下咽。下咽有三期:第一期由口及口蓋之筋,送食物於咽喉;第二期由咽喉之筋,移於胃管;第三期由胃管之筋,下之於胃。
(一)別味,舌為味官,能辨食物之優劣。凡物有味者,無甘酸辛苦,皆溶解於水,惟金石不溶解,故多無味,但其味可溶而含於物,其物自具一種味之原質,然往往因多嘗和料(薑、桂、芥、辣等)及習慣食物,亦不克辨原嗜之味,亦反失其功用。味覺統常辨甘酸苦鹹四種,澀與辣乃為皮下筋之收縮,非真味覺。
謝氏《生理學》云:舌背感鹹味、苦味最敏,而此處之腦腺為第九對,與胃相感,食鹹與苦,每致嘔吐,職是故也。舌之兩旁,感甘酸最敏,而是處之腦腺為第五對,其分支至面部,故食酸則面現皺容。
《新智囊》云:舌之尖端司辣及酸之味覺,舌背司甘及苦之味覺,舌根司燒肉及其他脂肪甚濃厚食物之味覺,且味覺有時與嗅覺、視覺、觸覺等相聯絡,聯絡嗅覺而感物之香味;聯絡觸覺而辨物之為水質或脂肪質;聯絡視覺而就物色之美惡,以知味之如何。
(二)發聲,舌者,聲音之機也。唐容川云:舌為心苗,言為心聲,故舌能辨音,究音之所由生則根於腎氣。蓋腎挾舌本,故先舌動而後能發音。橫骨者,神氣之所使,主發舌者也。橫骨在舌本,心藏神而開竅於舌,故橫骨為其所使,以為發音之機,以舌在口中作聲曰吒,語音不正曰疆挺。
以上辨舌之生理解剖及味覺功用,已略備大概,其他味覺神經之科學上實驗研究,下章引據霍令斯荷斯教授及和布芬勃葛博士之新發明詳辨之。
白話文:
[第八節,舌的功能]
舌這個字由'幹'和'口'組成,'幹'象徵著戰鬥。所有東西進入口中,都必須經過舌頭的接觸,因此,舌頭的功能主要是辨別食物的味道以及幫助發聲。食物從口進入胃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:第一階段是由口腔和上顎的肌肉將食物推送到咽喉;第二階段是由咽喉的肌肉將食物移向食道;第三階段是由食道的肌肉將食物推送至胃部。
(一)辨別味道,舌頭是味覺器官,可以辨別食物的好壞。任何有味道的東西,不管是甜、酸、苦、辣,都可以溶解在水中,只有金屬和石頭無法溶解,所以通常沒有味道,但其味道可能溶於其他物質中,那些物質自然會有一種基本的味道。然而,因為常吃調味品(如薑、肉桂、芥末、辣椒等)和習慣性的食物,人們往往無法分辨原本喜愛的味道,反而喪失了舌頭的辨味功能。通常,味覺可以分辨出甜、酸、苦、鹹四種味道,澀和辣是因為皮下肌肉的收縮,並非真正的味覺。
謝氏在《生理學》中提到:舌頭背部對鹹味和苦味最敏感,這裡的腦腺是第九對,與胃部有聯繫,食用鹹或苦的食物,常常會導致嘔吐,這就是原因。舌頭兩側對甜和酸的味道最敏感,這裡的腦腺是第五對,其分支延伸到面部,所以吃酸的食物時,臉部會出現皺眉的表情。
《新智囊》指出:舌尖負責辨別辛辣和酸的味道,舌背負責辨別甜和苦的味道,舌根負責辨別燒烤肉類和其他脂肪含量高的食物的味道。而且,味覺有時會與嗅覺、視覺、觸覺等感官聯繫在一起,與嗅覺聯繫,可以感受到食物的香氣;與觸覺聯繫,可以分辨出食物是液體還是脂肪;與視覺聯繫,可以根據食物的色彩來判斷其味道。
(二)發聲,舌頭是發聲的機制。唐容川說:舌頭是心臟的苗頭,言語是心靈的聲音,所以舌頭可以辨別聲音,進一步探究聲音的起源,則歸根於腎臟的氣息。因為腎臟控制舌頭的根部,所以在舌頭開始活動後才能發出聲音。橫骨是神氣的運作中心,負責控制舌頭。橫骨位於舌頭根部,心臟藏有神氣,並通過舌頭表現出來,因此,橫骨受到心臟的控制,作為發音的機制,舌頭在口中發出聲音叫做吒,發音不準確叫做僵硬。
以上對舌頭的解剖結構和味覺功能的描述已經大致齊全,關於味覺神經的科學實驗研究,我們將在下一章引用Hollingsworth教授和Wundt博士的新發現進行詳細解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