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炳章

《辨舌指南》~ 卷一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3)

1. 第二章 辨舌之味覺神經之機能

樓英曰:濁氣出於胃,走唇舌而為味,凡物體入口,溶解觸於舌面而生感覺,能判斷其甘苦辛酸之作用,謂之味覺,且為消化器之保護。此作用雖專屬於舌,其兩頰之內側與口亦少助之。謝氏《生理學》云:司嘗之職,舌與上齶之小刺任之。滴醋一滴於舌上,對鏡視之,即可見刺之簇豎,舌之皮突起,小刺之上,細如毛髮,觀之不啻絲絨也。功能收吸所嘗之液而達於腦腺,故曰味覺。

此就其大要言之,至於從科學上實質之研究,茲再節錄《學生雜誌》之霍斯荷斯教授及和布芬勃葛博士之辨舌覺之新發現,以俾我中醫界參考實質之借鏡。(專載《學生雜誌》第七卷三號學藝門「關於味覺的新發現」。)

白話文:

樓英表示:由胃部釋出的混濁氣體,會到達嘴脣和舌頭,形成味覺。當食物進入口中,溶解後接觸到舌面,會產生感覺,可以辨別出甜、苦、辣、酸的味道,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味覺,並且是消化系統的一種保護機制。雖然這個功能主要歸屬於舌頭,但兩頰內側和口腔也會提供一些輔助。根據謝氏的《生理學》書中提到:負責品嘗味道的,主要是舌頭和上顎的小刺。如果在舌頭上滴一滴醋,然後照鏡子看,可以看到小刺會豎立起來,舌頭表面會微微隆起。這些小刺細如髮絲,看起來就像絲絨一樣。它們的功能是吸收嘗試的液體,並將信號傳遞至腦部的腺體,因此稱之為味覺。

以上是基本的描述。若從科學角度進行深入研究,以下是摘錄自《學生雜誌》的霍斯荷斯教授和和布芬勃葛博士關於舌覺新發現的部分,供中醫界參考,作為實質的借鑒。(詳細內容請參閱《學生雜誌》第七卷第三期學術版「關於味覺的新發現」。)

2. 第一節 味覺神經

從頭蓋過面龐到口內之頭蓋神經,共有三條,是皆含有味覺神經纖維。其第一為舌神經,其纖維佔在舌面前部及兩側,及舌尖,約當全舌之長三分之二;其第二為第九神經,或稱喉舌神經,其纖維佔在舌根和軟顎;其第三為肺胃神經,自胃而來,其纖維佔在舌之極根及喉頭。此謂滿布瘢舌之神經纖維之來源。

白話文:

在頭部,有三條從頭顱穿過面部到口腔的頭顱神經,這三條神經都包含了味覺神經纖維。首先,是舌神經,它的纖維主要分佈在舌頭前部、兩側以及舌尖,大約覆蓋了整個舌頭三分之二的長度。其次,是第九對腦神經,又名為喉舌神經,它的纖維主要分佈在舌根和軟顎部位。最後,是肺胃神經,起源自胃部,其纖維則主要在舌頭的最深處以及喉嚨部位。以上就是遍佈舌頭的神經纖維的來源。

3. 第二節 神經種類及機能

味官和腦筋處,有許多各自分離小圈,每小圈各自成一體,體內包含一核和兩組神經細枝管中。其一組是極短極多;又一組比較略長,卻單獨一支。凡圈一群,成一神經節,為傳達感覺之樞紐,聯絡腦筋和味覺。神經節有四個,皆經過舌本,和味細胞纏繞。味細胞在味蕾之內,至於神經節他端之神經支管,便直通腦海,至大腦中樞而止。

其直接之神經幹,便是大頭蓋神經之中樞,神經名加色令神經節。若將加色令神經割去,據理知覺亦失,豈知事實上則不然,並不全舌知覺失卻,只有前半部約佔全舌三分之二失卻知覺,似乎舌上其餘各部之神經纖維,並不與神經節關聯,卻另從一條路繞到腦中。此是實驗時第一次奇異之發現。

後又照此法實驗一次,割後若干時,前部已失之知覺,仍能回覆原狀,此是第二次之發現。且味覺可以借用耳神經逆達腦海。據近世科學家詳考之後,始知散布在舌前半部之神經纖維,雖從第七頭蓋神經之神經節所發生,而實則先須繞過耳鼓神經,然後能達到舌頭前部。所以耳鼓神經亦可以傳導味覺到腦海。

此是霍斯荷斯教授所發明。

科學家再加研究,又試驗耳鼓神經,不但能代傳達味知覺到腦海,並且能夠直接感受味覺,可以在中耳耳腔內耳鼓神經上實驗得之。何以驗之,假如耳腔內之耳鼓神經上行,使一種機械刺激,便能令腦海起一種酸味覺。倘然行使一種化學刺激,便起甜味覺;行使電力刺激,便起苦味覺;只無鹹味味覺,此是屢試不爽。

布博士又考查耳聾之人,味覺亦鈍,又如患傷寒熱病熱甚時,舌起厚苔,致失味覺,而耳亦聾。此更是味覺與耳朵有密切之關係,為實驗證明之實情。

再觀舌官和腦海直接聯絡之神經,即是上文所說。自神經細胞一端發出之神經支幹,其絡點便是居於腦底之「延髓穴」。延髓是脊髓之頂端,位在顱內,較脊髓略大,如繩端上一個結,就是觸覺神經和腦海之聯絡,是借脊髓做傳達中樞。味覺神經和腦海,卻有直接聯絡神經做傳達中樞,不靠脊髓轉達。

但味覺神經仍和「動作神經中心」及咀嚼神經、吞嚥神經有關聯,此關聯是在延髓中。因此味覺器官與脊髓中樞有關係,所以味覺能引起他官之感應,比如吾人見了美食,便不知不覺口內流涎,此即是胃液分泌。吾人從此可以證明味覺神經和動作神經協作。此皆說明味覺神經內部之組織,實有神妙不可思議之奇異。

再說舌頭外部,即表面之味覺神經之組織,亦有研究之價值。第一先辨舌頭表面,凡舌頭正面之皮最粗糙,且最厚,因常和食物相接觸,所以格外生得厚些。其餘如舌尖和舌邊之皮,比較就薄了,其正表面粗糙部分,又可分為外內兩部,有感覺神經頭露出,即是和味覺相關連,內部便都是血管神經纖維和無數之腺,外部更有許多小點,形狀不同,分布亦甚散亂,即此小點,便是劃分舌面為內外兩部之表記。

白話文:

在味覺器官和腦部,有很多各自獨立的小區域,每個小區域都自成一個單位,內部包含一個細胞核和兩組神經細枝管。其中一組非常短而且數量很多,另一組則比較長,只有單一的一支。這些小區域聚集成一群,就形成一個神經節,它是傳遞感覺的樞紐,負責連接腦部和味覺。總共有四個神經節,它們都經過舌根,與味覺細胞纏繞在一起。味覺細胞位於味蕾之中,而神經節另一端的神經分支,則直接通往腦部,直到大腦中樞才停止。

直接連接腦部的神經幹線,是大腦底部的神經中樞,這個神經叫做格雷特神經節。如果把格雷特神經切斷,按理說味覺應該會喪失,但事實並非如此,並非整個舌頭都失去味覺,只有前半部大約佔全舌三分之二的部分失去知覺。似乎舌頭其他部分的感覺神經纖維,並沒有與格雷特神經節相連,而是另闢一條路徑通往腦部。這是實驗時第一個奇特的發現。

後來又用同樣方法做了一次實驗,切斷格雷特神經後,先前失去知覺的前半部舌頭,竟然能夠恢復原來的感覺,這是第二次發現。而且味覺竟然可以藉由耳朵的神經,反向傳達到腦部。根據近代科學家的詳細研究,才發現分布在舌頭前半部的神經纖維,雖然是從第七對腦神經的格雷特神經節發出的,但實際上必須先繞過鼓索神經,才能到達舌頭前部。因此,鼓索神經也能夠傳導味覺到腦部。

這是霍斯荷斯教授所發現的。

科學家進一步研究,又實驗鼓索神經,發現它不僅可以傳遞味覺到腦部,而且還能夠直接感受到味覺。可以在中耳的鼓索神經上實驗證明。實驗方式是,如果對中耳腔內的鼓索神經施加機械刺激,就會使腦部產生酸味覺;如果施加化學刺激,就會產生甜味覺;如果施加電力刺激,就會產生苦味覺,唯獨沒有鹹味。這個結果屢試不爽。

布博士又研究發現,耳聾的人味覺也比較遲鈍。此外,像患傷寒等高燒疾病時,舌頭會長出厚厚的舌苔,導致味覺喪失,同時耳朵也會聽不清楚。這更證明了味覺與耳朵之間有密切的關係,這是實驗證實的真實情況。

再看看舌頭與腦部直接相連的神經,就是上面所說的。從神經細胞一端發出的神經分支,它們的聚集點是在腦底部的「延髓」。延髓是脊髓的頂端,位於頭顱內部,比脊髓略大,像是繩子上的一個結。觸覺神經與腦部的聯繫,是通過脊髓作為傳達中樞來實現的。而味覺神經與腦部,則有直接相連的神經作為傳達中樞,不需要經過脊髓的轉達。

但是,味覺神經仍然與「動作神經中樞」以及咀嚼神經、吞嚥神經有關聯,這些關聯都發生在延髓中。因此,味覺器官與脊髓中樞是有關係的,所以味覺能夠引起其他器官的反應。例如,人們看到美食,就會不知不覺地分泌唾液,這就是胃液分泌。從這裡可以證明,味覺神經和動作神經是協同合作的。這些都說明了味覺神經內部的組織,實在有著神奇不可思議的奧妙。

再說舌頭外部,也就是表面味覺神經的組織,也有研究的價值。首先要區分舌頭表面,舌頭正面的皮膚最粗糙、最厚,因為經常與食物接觸,所以特別生長得厚實一些。其他如舌尖和舌邊的皮膚,就比較薄了。而正面粗糙的部分,又可以分為內外兩層,有感覺神經末梢露出,這些末梢與味覺相關聯,內部則都是血管神經纖維和無數的腺體。外部還有許多形狀不同,分布也相當分散的小點,這些小點就是劃分舌頭表面內外兩層的標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