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辨舌指南》~ 卷一 (4)
卷一 (4)
1. 第二節 神經種類及機能
內外部區分之處,以一排較大之點為界線,此等大點,約數十二,排列兩面,成個英文V字形式,看圖中之(三)便知。V字形是尖端向內,開端朝外,又從V字尖處起,有條溝直達舌尖,好比把舌面平分為兩邊。
再辨舌乳頭,可分四類:(一)圍狀乳頭;(二)蕈狀乳頭;(三)線狀乳頭;(四)卷葉乳頭。圍伏乳頭,就是排列成V字形之十二(或十個)個大乳頭,此種大乳頭,中有小窪,四圍略高,猶如牆圍,所以曰圍狀乳頭(見圖五、六)。上文所講關聯味覺之感覺神經頭,便是露在此乳頭上,尤以在乳頭四圍高起部分者為多,總有幾百個。故食物進口時,皆從外部感覺味之好歹。
舌尖正面雖有極靈感覺,其反面卻無感覺。其餘賒舌面,內部是無感覺。前已說過,外如軟齶及扁桃腺,皆略有感覺。嗓子頂頭和嗓口,亦略有感覺,惟上齶完全無感覺。(以上所云感覺是專指味感覺。)又嗅覺器官且有味感覺,如甜味和鹹味,鼻子亦可以略辨一二耳。
再看上文所說小乳頭,如(二)(三)(四)種是何構造,曰其小乳頭內皆含有無數小體,稱為「味杯」,察其形狀,實似未開之花蕾,所以又改名為味蕾。味蕾和外界相通之路,名為「味竅」,為極細極微、人目所不能見之、孔開在小乳頭面上。味蕾所以要如此深藏密躲,無非使外界略粗食物不能接觸耳。
味竅之對徑,有人測量之,大約一英寸一千分之一,可謂小至極矣。味蕾上面,又有毛刷一般從味蕾發出,散布味竅左右,以便收取食物之味,傳達於味蕾。
白話文:
舌頭內外部的分界線,是用一排比較大的點來區分,這些大點大約有十二個,排列在舌頭兩側,形成一個英文字母V字的形狀,看圖(三)就知道。V字的尖端朝內,開口朝外,又從V字尖端的地方開始,有一條溝直接延伸到舌尖,好像把舌頭表面平分成兩邊。
再分辨舌頭上的乳頭,可以分成四類:(一)輪廓乳頭;(二)蕈狀乳頭;(三)絲狀乳頭;(四)葉狀乳頭。輪廓乳頭就是排列成V字形的十二個(或十個)比較大的乳頭,這種大乳頭中間有個小凹陷,四周稍微隆起,像牆壁圍繞一樣,所以叫做輪廓乳頭(見圖五、六)。前面所說的與味覺有關的感覺神經頭,就暴露在這些乳頭上,尤其在乳頭四周隆起的部分最多,總共有好幾百個。所以食物入口時,都是從外部先感覺味道的好壞。
舌尖正面雖然有非常靈敏的感覺,但背面卻沒有感覺。至於其他舌面內部則沒有感覺。之前說過,像軟顎和扁桃腺等外部區域,都稍微有感覺。喉嚨頂部和喉嚨口也稍微有感覺,只有上顎完全沒有感覺。(以上所說的感覺都是專指味覺。)另外,嗅覺器官也有味覺,像是甜味和鹹味,鼻子也可以稍微分辨一些。
再來看上面說的小乳頭,像(二)(三)(四)這幾種,它們是什麼構造呢?這些小乳頭內都含有無數個小體,稱為「味杯」,觀察它們的形狀,其實很像沒開的花苞,所以又改名為味蕾。味蕾和外界相通的通道,叫做「味孔」,是非常細微、人眼看不見的孔,開在小乳頭的表面。味蕾之所以要這樣深藏隱蔽,無非是為了讓外界比較粗糙的食物無法直接接觸到。
味孔的直徑,有人測量過,大約是英吋的千分之一,可以說是小到極點了。味蕾上面,又有像毛刷一樣的東西從味蕾發出來,散佈在味孔的周圍,以便收集食物的味道,再傳遞給味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