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辨舌指南》~ 卷一 (7)
卷一 (7)
1. 第八章 辨舌苔察時溫與伏熱
吳坤安云:凡外邪之入,先到衛分,衛分不解,而後入氣分而營分,再不解則深入血分。如風熱無濕者,舌質自潤無苔,或有苔亦薄。熱兼濕者,必有濁苔而多痰,此邪在衛分,可汗解之,如麻、杏、薄荷之類。如舌苔白厚而干,邪在氣分,宜解肌清熱,如荊、葛、翹、荷之類。
白內兼黃仍屬氣分之熱,不可用營分藥。白苔邊紅,此溫邪入肺灼干肺津,不可辛溫過表,清輕涼散為當。若氣分化熱不解,則入營分。此由衛而氣,由氣而營,由營而血,逐層遞進,順傳之徑也。或溫邪由口鼻吸入,上焦心肺先受而後竟入營分,舌苔亦由白而絳,為逆傳也。
白話文:
吳坤安說:凡是外邪入侵人體,首先會到達衛分。如果衛分無法抵禦,外邪就會進入氣分,再進一步進入營分。如果仍然無法解除,外邪就會深入血分。
例如,風熱邪氣若不帶濕氣,舌頭表面就會潤澤,沒有舌苔,或是舌苔很薄。若熱邪伴隨濕氣,就會出現厚厚的濁苔,並且容易痰多,這是邪氣停留在衛分,可以用發汗的方法來解除,例如麻黃、杏仁、薄荷等藥物。
如果舌苔白厚而乾燥,邪氣已經進入氣分,應該用解肌清熱的藥物,例如荊芥、葛根、羌活、荷葉等。
白苔中夾雜黃苔,仍然屬於氣分熱證,不可使用作用於營分的藥物。如果白苔邊緣泛紅,這是溫邪入侵肺部,灼傷肺津所致,不可使用辛溫過表的藥物,應該用清涼散熱的藥物來治療。
如果氣分熱證無法解除,邪氣就會進入營分。由衛分到氣分,由氣分到營分,由營分到血分,這是外邪入侵人體的順傳途徑。
也有可能溫邪從口鼻吸入,上焦的心肺首先受到侵犯,然後再侵入營分,舌苔也會由白轉紅,這就是逆傳。
邪熱入營,舌質必絳而燥,惟犀、羚、梔、翹、鮮大青為妙品,以能透熱於營中也。邪在營分不解,漸入血分,入血分則舌質深絳,煩躁不寐,時有譫語,宜急清血分之熱,如鮮生地、丹皮、金汁、犀角之類。若舌質紅,苔白根帶黃,此熱雖入營,溫濕之邪尚在氣分流連,可冀戰汗而解。
若舌紅絛中仍帶黃白等色,是邪在營衛之間,當用犀、羚以透營分之熱,荊、薄以解衛分之邪,兩解以和之。此由外而內,自上而下,順逆傳經法也。外感溫病,風寒諸感無不皆然。
若伏氣溫病,自里出表,乃先從血分,而後達於氣分,故溫暑初起,舌即絳者,因內挾伏氣而邪不入氣分,而直竄營分也,宜先清營分之熱,如鮮地、大青,丹皮、山梔、豆豉、白薇之類。大抵寒溫自表傳裡,發病即現白苔,而舌質之色如常無變。溫暑之邪自里達表,初起舌質光紅,雖有浮垢,反而無根。
白話文:
當熱邪入侵營分時,舌頭必定呈現紅色且乾燥,此時犀角、羚羊角、梔子、翹搖、鮮大青等藥物最有效,因為它們能將熱邪從營分中透出來。如果熱邪在營分中無法消除,逐漸深入血分,舌頭會變成深紅色,患者會感到煩躁不安,失眠,偶爾出現神志不清,需要立即使用鮮生地、丹皮、金汁、犀角等藥物來清熱解毒。如果舌頭是紅色,舌苔是白色帶黃色,表示雖然熱邪已經入侵營分,但溫濕邪氣還停留在氣分,可以通過發汗的方式來治療。
如果舌頭是紅色,舌苔中間還帶有黃色或白色,表示邪氣在營衛之間,需要使用犀角、羚羊角來透熱營分,用荊芥、薄荷來解邪衛分,兩者互相配合才能達到治療效果。這種由外而內,自上而下的治療方法,遵循著順逆傳經法則,無論是外感溫病還是風寒感冒,都適用。
如果患上伏氣溫病,是由內而外發病,先從血分開始,然後到達氣分,所以溫暑初期,舌頭就會呈現紅色,這是因為內部有伏氣,邪氣沒有進入氣分,而是直接侵襲營分,因此需要先清熱營分,使用鮮地、大青、丹皮、山梔、豆豉、白薇等藥物。總而言之,寒溫病從表傳裡,發病時會出現白色舌苔,而舌頭顏色則保持正常。溫暑病的邪氣是由內而外發病,初期舌頭就會呈現紅色,雖然可能有浮苔,但沒有根。
馬良伯云:凡風寒濕諸熱病,始起則舌滑而薄,溫熱暑風始起則舌即絳色。蓋溫暑病,里先有鬱熱,故宜清泄,甚或用涼,切忌辛溫芳燥。邵仙根云:傷寒邪從肌表而入,以舌之白黃分表裡而汗下之;溫暑從口鼻吸入,以舌之絳白分營衛而清解之,更以舌質之燥潤辨津液之存亡。
炳章按:凡伏氣溫暑,起病之初,往往舌紅潤而無苔垢,診其脈軟或弦或數,口未渴而心煩惡熱,即宜投以清解營陰之藥,迨邪自營從氣分出而化苔,然後再清其氣分熱可也。若伏邪重者,初起即舌絳咽乾,甚則有肢冷脈伏之假象,亟宜大清營分伏邪,而反現厚膩黃濁之苔,此即內伏之邪外達也,既達於氣分,則從氣分治之。
白話文:
馬良伯認為,所有風寒濕熱疾病剛開始時,舌頭會滑而薄,而溫熱暑風剛開始時,舌頭就會呈現紅色。因為溫暑病是內裡先有鬱熱,所以需要清泄,甚至使用寒涼藥物,絕對不能用辛溫芳燥的藥物。邵仙根說,傷寒的邪氣從肌表進入,用舌頭的白色和黃色來區分表裡,然後用汗來治療;而溫暑的邪氣從口鼻吸入,用舌頭的紅色和白色來區分營衛,然後用清解的藥物來治療,還可以根據舌頭的乾燥或潤濕來判斷津液的存亡。
炳章補充說明,所有伏氣溫暑疾病剛開始時,舌頭通常會紅潤且沒有苔垢,脈象也可能是軟、弦或數,口還沒渴卻心煩惡熱,就要馬上使用清解營陰的藥物。等到邪氣從營分轉入氣分,舌頭上出現苔垢後,再清泄氣分的熱氣即可。如果伏邪很重,一開始就會出現舌頭發紅、咽喉乾燥,甚至出現肢體冰冷、脈象微弱的假象,一定要趕緊大清營分伏邪,而後就會出現厚膩黃濁的苔垢,這代表著內伏的邪氣已經外達。邪氣一旦到達氣分,就要從氣分進行治療。
更有邪伏於深沉不能一齊化達者,如前化出之苔已退盡,色亦淡紅,惟口苦或甜黏,其內伏未盡之邪仍留也。逾一二日,舌復干絳,苔復黃燥,當再清之化之,正如抽蕉剝繭,層出不窮。秋月伏暑深沉者,屢多此類之症。
余前治姚姓婦伏暑,因初病時尚食肉品麥面,兼服補品,迨熱重胃閉始停,而後身灼熱,胸痞便閉,小溲短澀。因熱逼血室,經水適來,俄頃未淨即止,以至熱入血室,耳聾目閉,神昏譫語,手足瘛瘲,便閉溲澀。前醫皆遵熱入血室例治,多罔效。至病勢危殆,始邀余診治。
余診其脈弦數搏指,舌底苔灰黑黃焦,浮鋪苔上,且黏厚板實,舌尖深絳,邊紫兼青。詢其前由,閱其服方,參考現證,為其疏方,遂重用蠶砂、鼠糞,化濁道而通胞門之淤塞;硝黃、牙皂以滌垢攻堅積,地鱉、桃仁逐瘀通血絡;鮮生地、大青葉、羚羊、鉤藤清血熱而息肝風;鮮菖蒲、天竺黃豁痰而開心竅。服一劑,而大便下黑垢瘀塊,成團成粒者甚多,瘛瘲即定,神志略清。
白話文:
有些邪氣深藏體內,無法一次性清除,就像之前舌苔退盡、舌頭顏色變淡紅,但仍然口苦或甜黏,就表示體內還有邪氣未除。過了一兩天,舌頭又乾紅、舌苔又黃燥,就需要再次清熱化邪,就像剝香蕉、抽繭絲一樣,層層深入,不斷清除。秋季餘暑未盡,深藏體內者,常常會有這種情況。
我以前治療一位姓姚的婦女,她患了伏暑,初期仍然食用肉類、麵食,並服用補品。等到暑熱加重,胃口閉塞,食物才停滯下來。之後,她出現身體灼熱、胸部脹滿、便秘、小便短少且澀痛。由於暑熱逼迫血室,月經來了,卻很快停止,無法完全排出。因此,暑熱侵入血室,導致耳聾、目眩、神志昏迷、胡言亂語、手足抽搐、便秘、小便澀痛。之前的醫生都按照暑熱入血室的治療方法,但效果都不好。病情危重後,才邀請我診治。
我診脈發現脈象弦數、搏指有力,舌底有灰黑色、焦黃色的舌苔,厚厚的覆蓋在舌面上,而且黏稠、堅硬,舌尖深紅,舌邊帶紫色和青色。詢問病情,查看服用的藥方,參考目前的症狀,我為她開了藥方。方中重用蠶砂、鼠糞,化解濁氣,疏通胞門的淤塞;硝黃、牙皂,去除積垢,攻破堅硬的病灶;地鱉、桃仁,活血化瘀,通暢血脈;鮮生地、大青葉、羚羊、鉤藤,清熱涼血,平息肝風;鮮菖蒲、天竺黃,豁痰開竅。服下一劑藥後,她排出許多黑色、粘稠的瘀塊,手足抽搐停止,神志略微清醒。
次晨復診,脈勢已平,而舌苔松腐,黑垢滿堆,刮去瓢余,未減其半,且逾時又厚,繼進桃仁承氣湯加減,服至五劑,舌垢始淨,身涼胃動,調理而痊。按此證,因先病伏暑挾濕,繼則挾食,再則阻經停瘀,濕蒸熱灼,便閉溲澀,邪無去路。又值經來,邪熱竟入血室,經水被熱煎熬,以致凝瘀淤塞胞門。
前醫雖當熱入血室治,然藥性不能直入淤塞之胞門,故皆罔效。證因挾濕挾食挾瘀挾痰,堆積至重重疊疊。余治以先通胞門淤塞,其血室內之熱亦同時引導下出。舌苔因化反厚者,此因積藏過多,如抽蕉剝繭,層出不窮者是也。
白話文:
隔天早上再次看診,脈象已經平穩,但舌苔鬆軟腐敗,黑垢堆積滿布,刮掉一半,過了一會兒又厚了起來。於是繼續服用加减桃仁承氣湯,服用了五劑後,舌垢才消失,身體感到涼爽,胃口也恢復了,身體也漸漸恢復健康。
分析這個病症,是因為患者先被暑氣和濕氣侵襲,接著又積食,之後經絡阻塞,瘀血停滯,濕氣蒸騰,熱氣灼燒,導致大便不通,小便也變得困難,邪氣無處可去。剛好又碰上月經來潮,邪熱就順勢進入子宮,經血被熱氣煎熬,導致凝結瘀積,阻塞子宮口。
以前的醫生雖然知道熱氣進入子宮,但藥性無法直接進入阻塞的子宮口,所以治療效果都不好。這個病症是因為濕氣、積食、瘀血和痰積累在一起,層層疊疊,非常嚴重。我用先通開子宮口的瘀塞,這樣血室内的熱氣也會順勢引導出來。舌苔因為積聚過多而變得厚實,就好像剥香蕉,一層層剥開,始终剥不完一样。
又有濕遏熱伏之證,亦同前狀,初起脈沉濡而數,舌尖絳,邊絳略淡,中根灰白,或灰黃厚膩,日晡熱甚,便不暢,溲短澀,此為熱伏於內,濕遏於外,伏暑、秋瘟、秋燥,均多此證,治法以蠶沙、滑石、蔞皮、鬱金化濁宣氣開鬱;鮮生地、豆豉、青蒿、白薇、焦梔以清透營熱從外達,濕化熱透,大便自下,小溲亦長。
若誤用荊防枳樸,反增胸悶乾嘔;若用硝黃妄下,則下利稀水,口舌化燥,胸悶乾嘔,熱亦反增,脾胃濁垢反不下,此余屢驗之矣。
白話文:
若出現濕氣阻遏熱邪潛伏的症狀,也與之前類似。初期脈象沉細而快,舌尖紅,舌邊紅但略淡,舌中根部灰白或灰黃厚膩。下午發熱加重,排便不暢,小便量少且澀。這表示熱邪潛伏於內,濕氣阻遏於外,伏暑、秋瘟、秋燥等病症常有此表現。治療方法應以蠶沙、滑石、蔞皮、鬱金化解濕濁,宣通氣機,開郁解悶;鮮生地、豆豉、青蒿、白薇、焦梔清熱透營,從外達裡,將濕熱化解,使大便通暢,小便量多。
切忌誤用荊防、枳樸,否則會加重胸悶乾嘔;若妄用硝黃瀉下,則會導致腹瀉稀水,口舌乾燥,胸悶乾嘔,熱邪反而加重,脾胃的濁垢反而排不出來。這些都是我多次驗證過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