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辨舌指南》~ 卷一 (5)
卷一 (5)
1. 第三節 味覺之錯覺
味覺亦常有錯覺,譬如糖屬及硫酸鎂和其他一二物,在舌邊及舌尖嘗時,其味是甜,但在舌根上嘗,其味變為苦。還有許多食物,吾人常說有味,其實無味。不可因此物有濃□,□入鼻中,因而覺得,所以亦可說是味覺之錯覺。比如樟腦,人皆說有味,實在無味,試掩鼻而舐之,便知是無。
又如咖啡和金雞納霜之味一般,蘋果和洋蔥之味亦是一般,卻因為各有各的香氣,便使味覺起了錯覺,所以不同也。(注:嘗,探味也。口中不需齒,以舌解滋味曰嘗,兒嘗膠飴之類是也。舐,凡舌出取無渣食物曰舐,或作咶及餂,如犬紙遺白仙藥是也。)
凡原質之味,只有四種:甜酸鹹苦是也。其餘之味,皆不純粹,與各感覺官,皆略有關係,與嗅覺關係亦最多。曾有人實地試驗,證明食物之中,肉類、麵包、牛油、乳油、橄欖油,以及各種果子,各色蔬菜,皆是相同之味。若將食物形狀遮住食之,便分別不出是何食物。雞肉、火雞、鵪鶉等等,更不能從味道上分別耳。
不過是香味形狀名目聯念等等合之,不是從味道可以定名也。
又說甜和苦是絕對相反之味,哪知舌上感覺甜和苦之味,卻不在同一部位。大概舌尖最能辨甜,舌根最能辨苦,所以直吞苦物,往往不覺得苦。舌邊最能辨酸。又成人味覺和小兒味覺又有不同。上文說過成人舌尖反面舌中心一條沒有一點味覺,小兒便不然,幾乎滿口筋肉皆有味覺,所以最喜滿口含物,此因為滿口含有味覺。大抵一切生理狀況近乎低等生物,此即是證據。
又如舌上小乳頭感覺機能,亦各不同。有些只能感覺一味,有些便能感覺二個以上。據科學家精細實驗,曉得一百二十五人之中,六十人是對甜、酸、苦三味皆起感覺,十二人只感酸和甜,餘十二人只感酸,又七人感受苦和酸,四人感覺苦和甜,三人只感得甜。
此外,味覺之幻覺,最顯著者是甜和咸之比較。若用一點鹹水,滴在舌頭一側,同時又將一點無味之蒸餾水,滴在舌頭又一側,竟覺得蒸餾水變為甜。此是證明兩性相反之緣故。能使無味之水,生出相反之味感覺。若改用糖水和蒸餾水,照前法試驗,則蒸餾水又變為咸,其理正同。
所以味之性質,若依感受性之難易而定次序,便是(一)甜,(二)酸,(三)咸,(四)苦是也。
以上從霍教授及和布博士之新發明,參以《生理學》諸書而成之。
白話文:
[第三節 味覺的誤解]
我們的味覺有時候會產生誤解,例如糖、硫酸鎂,以及其他一些物質,在舌尖和舌邊嚐起來是甜的,但放到舌根嚐,卻會變為苦的。有很多食物,我們常說它們有味道,實際上它們本身並沒有味道。這可能是因為這些物質有濃鬱的氣味,當氣味進入鼻子時,我們就認為是有味道的,這也可以說是味覺的誤解。以樟腦為例,大家都說它有味道,事實上,它是沒有味道的,只要堵住鼻子舔一下,就會發現它其實無味。
咖啡和金雞納霜的味道很相似,蘋果和洋蔴的味道也差不多,但是由於各自獨特的香氣,讓我們的味覺產生了誤解,所以我們才會認為它們的味道不同。(注:嘗,就是用舌頭去感知食物的味道,例如小孩嘗試糖果。舐,是指用舌頭舔取無渣的食物,如狗舔取食物殘渣。)
所有的基本味道只有四種:甜、酸、鹹、苦。其他的所謂味道都不單純,與我們的其他感官也有一定的關聯,尤其是嗅覺。有人曾經做過實驗,證明食物如肉類、麵包、奶油、奶酪、橄欖油,以及各種水果和蔬菜,實際上都具有相同的基本味道。如果把食物的形狀遮住來吃,我們往往無法分辨出這是什麼食物。像雞肉、火雞、鵪鶉等,我們更是無法單從味道上分辨。
我們通常會根據食物的香氣、形狀、名稱等因素來辨認食物,而不是單純依靠味道。甜和苦被認為是完全相反的兩種味道,然而,我們舌頭上感知甜和苦的位置並不在同一地方。舌尖最能感知甜味,舌根則最能感知苦味,因此,直接吞下苦的東西,我們往往不會覺得那麼苦。舌邊則最能感知酸味。另外,成人的味覺和小孩的味覺也有所不同。之前提到,成人的舌尖背面和舌中心的一條線上,基本上沒有味覺,但小孩卻不是這樣,他們的整個口腔都有味覺,所以他們特別喜歡滿嘴塞滿食物,這就是因為他們的整個口腔都有味覺。這說明他們的生理狀態更接近低等生物。
再來說說舌頭上的小乳頭,它們的感知能力也各不相同。有些只能感知一種味道,有些則能感知兩種以上。根據科學家的詳細實驗,125人中,60人可以同時感知甜、酸、苦三種味道,12人只能感知酸和甜,另12人只能感知酸,7人能感知苦和酸,4人能感知苦和甜,3人只能感知甜。
此外,味覺的幻覺最明顯的例子是甜和鹹的比較。如果在一側舌頭上滴一點鹽水,同時在另一側舌頭上滴一點無味的蒸餾水,你會覺得蒸餾水變成了甜的。這是由於兩種相反性質的原因造成的。它可以讓無味的水產生相反的味道感覺。如果改用糖水和蒸餾水,按照同樣的方法進行實驗,蒸餾水就會變成鹹的,原理是一樣的。
因此,如果根據感知的難易程度來排列味道的順序,那就是(一)甜,(二)酸,(三)鹹,(四)苦。
以上內容是根據霍教授和和布博士的新發現,結合《生理學》等相關書籍的資料整理而成。
2. 第三章 辨舌審內臟經脈之氣化
《徹剩八篇》云:男子生鼻之後,目即生焉,目應肝膽;女子生鼻之後,舌即生焉,舌應心腸。目現於體外,陽之用也;舌隱於體內,陰之用也。蓋舌為心官,主嘗五味,以布五臟。故心之本脈繫於舌根,脾之絡脈繫於舌旁,肝脈循陰器,絡於舌本。腎之津液,出於舌端,分布五臟。
又云:舌為心之外應,其本達於氣管,有竅曰玄膺,為腎之上津。上通七竅,乃真氣出入之關。知之者生,不知者死。《蠡海集》云:心之竅通於舌。舌雖心竅,而津液生之,則由心腎交媾,水火既濟、陰陽升降之理也。李時珍曰:舌下有四竅,兩竅通心氣,兩竅通腎液。心氣流於舌下為神水,腎液流於舌下為靈液。
道家謂之金漿玉醴,溢為醴泉,聚為華池,散為津液,降為甘露,所以灌溉臟腑,潤澤肢體。是以修養家咽津納氣,謂之清水灌靈根。人能終日不唾,則精氣常留,顏色不槁。若久唾,則損精氣,易成肺癆,皮膚枯涸。故曰遠唾不如近唾,近唾不如不唾。人若有病,則心腎不交,腎水不上,故津液干而真氣耗也。
大抵無論內傷外感,無不顯現於舌,因舌與內臟經脈均有聯繫。故辨舌質可決五臟之虛實,視舌苔可察六淫之淺深。茲篇就其內臟氣化外應喉舌本旨,詳辨於後。
白話文:
《徹剩八篇》提到,對於男性而言,鼻子形成後眼睛隨之生成,眼睛與肝膽相對應;女性則是鼻子形成後舌頭隨之生成,舌頭與心臟和腸胃相對應。眼睛顯現在體外,這屬於陽性的表現;舌頭隱藏在體內,這屬於陰性的功能。舌頭是心臟的器官,主要負責品嚐各種味道,並將這些味道散佈到五臟。因此,心臟的主要脈絡連接在舌根,脾臟的脈絡連接在舌邊,肝臟的脈絡循行至生殖器官,並與舌頭底部相聯。腎臟產生的津液,從舌尖冒出,再分配到五臟。
再者,《徹剩八篇》進一步解釋,舌頭是心臟在體外的反映,其根部與氣管相通,有一個小孔稱為玄膺,這是腎臟向上供應津液的通道。這個孔道直通七竅,是真氣進出的關鍵。瞭解這一點的人可以長壽,不瞭解的人則容易早逝。《蠡海集》指出,心臟的小孔與舌頭相通。雖然舌頭是心臟的小孔,但產生津液的機制,則是心臟與腎臟相互作用,水與火的平衡,以及陰陽升降的原理。李時珍說,舌頭下方有四個小孔,其中兩個孔通向心臟的氣息,另兩個孔通向腎臟的液體。心臟的氣息流到舌下成為神水,腎臟的液體流到舌下成為靈液。
道家將此稱為金漿玉醴,溢出時如甘甜的泉水,聚集時如華美的池塘,分散時成為滋潤的津液,下降時成為甘露,用來滋養臟腑,潤澤四肢百骸。因此,養生者會吞嚥津液吸收氣息,稱之為清水澆灌靈根。如果一個人整天不吐口水,那麼他的精氣就能常駐,面色不會枯槁。但如果長期吐口水,就會損耗精氣,容易導致肺結核,皮膚乾燥。因此,遠處吐口水不如近處吐,近處吐不如不吐。當一個人生病時,心臟與腎臟的連接就會失調,腎臟的水分無法上升,導致津液乾涸,真氣消耗。
總的來說,無論是內傷還是外感,都會在舌頭上有所顯示,因為舌頭與內臟的經脈都有聯繫。因此,通過觀察舌頭的質地,可以判斷五臟的虛實;觀察舌苔,可以瞭解外邪的深淺。本章將根據內臟氣化的外部反映,也就是喉舌的原則,詳細闡述其辨識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