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辨舌指南》~ 卷一 (3)
卷一 (3)
1. 第三節 味覺之錯覺
味覺亦常有錯覺,譬如糖屬及硫酸鎂和其他一二物,在舌邊及舌尖嘗時,其味是甜,但在舌根上嘗,其味變為苦。還有許多食物,吾人常說有味,其實無味。不可因此物有濃□,□入鼻中,因而覺得,所以亦可說是味覺之錯覺。比如樟腦,人皆說有味,實在無味,試掩鼻而舐之,便知是無。
又如咖啡和金雞納霜之味一般,蘋果和洋蔥之味亦是一般,卻因為各有各的香氣,便使味覺起了錯覺,所以不同也。(注:嘗,探味也。口中不需齒,以舌解滋味曰嘗,兒嘗膠飴之類是也。舐,凡舌出取無渣食物曰舐,或作咶及餂,如犬紙遺白仙藥是也。)
白話文:
味覺也常常會產生錯覺,例如糖、硫酸鎂和一些其他東西,在舌頭邊緣和舌尖品嚐時,味道是甜的,但在舌根處品嚐,味道就會變成苦的。還有很多食物,我們常說有味道,其實是沒有味道的。這可能是因為這些東西有濃郁的氣味,進入鼻子,讓我們誤以為有味道,所以也可以說是味覺的錯覺。比如樟腦,大家都說有味道,其實是沒有味道的,試著掩住鼻子舔一下,就會知道。
又比如咖啡和金雞納霜的味道是一樣的,蘋果和洋蔥的味道也是一樣的,但是因為它們各自有不同的香味,就讓味覺產生了錯覺,所以感覺起來就不同了。(注:嘗,是用舌頭探測味道的意思。口中不用牙齒,只用舌頭分辨滋味就叫嘗,小孩子吃糖果之類的食物就是這樣。舐,是用舌頭舔取沒有渣滓的食物的意思,也可以寫作咶或餂,就像狗舔白仙藥一樣。)
凡原質之味,只有四種:甜酸鹹苦是也。其餘之味,皆不純粹,與各感覺官,皆略有關係,與嗅覺關係亦最多。曾有人實地試驗,證明食物之中,肉類、麵包、牛油、乳油、橄欖油,以及各種果子,各色蔬菜,皆是相同之味。若將食物形狀遮住食之,便分別不出是何食物。雞肉、火雞、鵪鶉等等,更不能從味道上分別耳。
不過是香味形狀名目聯念等等合之,不是從味道可以定名也。
又說甜和苦是絕對相反之味,哪知舌上感覺甜和苦之味,卻不在同一部位。大概舌尖最能辨甜,舌根最能辨苦,所以直吞苦物,往往不覺得苦。舌邊最能辨酸。又成人味覺和小兒味覺又有不同。上文說過成人舌尖反面舌中心一條沒有一點味覺,小兒便不然,幾乎滿口筋肉皆有味覺,所以最喜滿口含物,此因為滿口含有味覺。大抵一切生理狀況近乎低等生物,此即是證據。
白話文:
所有食物的原味,只有四種:甜、酸、鹹、苦。其他的味道,都不純粹,而且跟各種感官都多少有些關係,跟嗅覺的關係最密切。有人曾經實際試驗,證明食物中,肉類、麵包、牛油、乳油、橄欖油,以及各種水果、蔬菜,都是相同的味道。如果把食物的形狀遮住吃,就分辨不出是什麼食物。雞肉、火雞、鵪鶉等等,更不能從味道上分辨。
不過是因為香味、形狀、名稱、聯想等等結合在一起,而不是單憑味道就能定名。
另外,有人說甜和苦是完全相反的味道,但其實舌頭上感覺甜和苦的地方,並不在同一個位置。大概舌尖最能辨別甜味,舌根最能辨別苦味,所以直接吞苦的東西,往往感覺不到苦味。舌邊最能辨別酸味。而且成年人的味覺和小孩的味覺也有不同。前面說過成年人舌尖反面和舌頭中央一條地方沒有任何味覺,小孩就不是這樣,幾乎滿口肌肉都有味覺,所以最喜歡滿口含東西,這是因為滿口都有味覺。總之,一切生理狀況都接近低等生物,這就是證據。
又如舌上小乳頭感覺機能,亦各不同。有些只能感覺一味,有些便能感覺二個以上。據科學家精細實驗,曉得一百二十五人之中,六十人是對甜、酸、苦三味皆起感覺,十二人只感酸和甜,餘十二人只感酸,又七人感受苦和酸,四人感覺苦和甜,三人只感得甜。
此外,味覺之幻覺,最顯著者是甜和咸之比較。若用一點鹹水,滴在舌頭一側,同時又將一點無味之蒸餾水,滴在舌頭又一側,竟覺得蒸餾水變為甜。此是證明兩性相反之緣故。能使無味之水,生出相反之味感覺。若改用糖水和蒸餾水,照前法試驗,則蒸餾水又變為咸,其理正同。
所以味之性質,若依感受性之難易而定次序,便是(一)甜,(二)酸,(三)咸,(四)苦是也。
以上從霍教授及和布博士之新發明,參以《生理學》諸書而成之。
白話文:
舌頭上的味蕾,對不同味道的感受能力也不一樣,有些味蕾只對一種味道敏感,有些則能感受兩種或更多種。科學家經過精密的實驗發現,在 125 個人中,有 60 個人能感受到甜、酸、苦三種味道,12 個人只感受到酸和甜,另外 12 個人只感受到酸,還有 7 個人感受到苦和酸,4 個人感受到苦和甜,3 個人只感受到甜。
另外,味覺的幻覺也很明顯,最常見的是甜和咸的比較。如果在舌頭的一側滴一點鹹水,同時在另一側滴一點無味的蒸餾水,你會感覺蒸餾水變甜了。這說明了兩種相反的性質相互影響,使無味的蒸餾水產生了相反的味覺感受。如果改用糖水和蒸餾水,按照相同的方法進行測試,蒸餾水就會變成鹹的,原理相同。
所以,按照味覺的感受難易程度排序,甜味排第一,酸味第二,咸味第三,苦味第四。
以上內容參考了霍教授和和布博士的新發明,以及《生理學》等書籍整理而成。
2. 第三章 辨舌審內臟經脈之氣化
《徹剩八篇》云:男子生鼻之後,目即生焉,目應肝膽;女子生鼻之後,舌即生焉,舌應心腸。目現於體外,陽之用也;舌隱於體內,陰之用也。蓋舌為心官,主嘗五味,以布五臟。故心之本脈繫於舌根,脾之絡脈繫於舌旁,肝脈循陰器,絡於舌本。腎之津液,出於舌端,分布五臟。
又云:舌為心之外應,其本達於氣管,有竅曰玄膺,為腎之上津。上通七竅,乃真氣出入之關。知之者生,不知者死。《蠡海集》云:心之竅通於舌。舌雖心竅,而津液生之,則由心腎交媾,水火既濟、陰陽升降之理也。李時珍曰:舌下有四竅,兩竅通心氣,兩竅通腎液。心氣流於舌下為神水,腎液流於舌下為靈液。
白話文:
古籍記載,男子出生後,鼻子形成後眼睛便會出現,眼睛與肝膽相應;女子出生後,鼻子形成後舌頭便會出現,舌頭與心腸相應。眼睛在外顯露,屬陽的運用;舌頭在內隱藏,屬陰的運用。因為舌頭是心臟的外在表現,負責品嘗五味,將味道傳達給五臟六腑。所以心臟的本脈連接到舌根,脾臟的絡脈連接到舌頭兩側,肝臟的脈絡沿陰器走,連接到舌根。腎臟的津液從舌尖流出,滋養五臟。
此外,古籍也提到舌頭是心臟的外部表現,其根部連接到氣管,有一個孔叫做玄膺,是腎臟上方津液的出口。這個孔向上連通七竅,是真氣出入的關口。了解這個道理的人就能生存,不了解的人就會死亡。另一本古籍則指出,心臟的竅穴與舌頭相通。雖然舌頭是心臟的竅穴,但舌頭的津液是由心腎交媾,水火相濟、陰陽升降的原理產生的。李時珍也說,舌頭下面有四個孔,兩個孔通向心氣,兩個孔通向腎液。心氣流到舌頭下面成為神水,腎液流到舌頭下面成為靈液。
道家謂之金漿玉醴,溢為醴泉,聚為華池,散為津液,降為甘露,所以灌溉臟腑,潤澤肢體。是以修養家咽津納氣,謂之清水灌靈根。人能終日不唾,則精氣常留,顏色不槁。若久唾,則損精氣,易成肺癆,皮膚枯涸。故曰遠唾不如近唾,近唾不如不唾。人若有病,則心腎不交,腎水不上,故津液干而真氣耗也。
大抵無論內傷外感,無不顯現於舌,因舌與內臟經脈均有聯繫。故辨舌質可決五臟之虛實,視舌苔可察六淫之淺深。茲篇就其內臟氣化外應喉舌本旨,詳辨於後。
白話文:
道家將唾液稱為金漿玉醴,溢出稱為醴泉,聚集稱為華池,散開稱為津液,下降稱為甘露,用來滋養內臟,潤澤四肢。因此修養之人會吞咽唾液、吸納氣息,稱為清水灌溉靈根。如果能終日不吐口水,精氣就能常保,容顏也會紅潤。反之,若經常吐口水,就會損耗精氣,容易患上肺癆,皮膚也變得乾燥。因此古人說,遠處吐口水不如近處吐口水,近處吐口水不如不吐口水。人若生病,心腎就會失去聯繫,腎水無法上行,導致津液乾燥,真氣耗損。
總之,無論是內傷還是外感,都會反映在舌頭上,因為舌頭與內臟經脈都有聯繫。觀察舌頭的顏色可以判斷五臟的虛實,觀察舌苔可以了解外邪入侵的深淺。接下來,我們將根據內臟氣化與喉舌之間的關係,詳細地進行說明。
3. 第一節 手少陰心經
《素問應象大論》云:心主言,在竅為舌。又云:手少陰之別系舌本。《經筋篇》云:手少陰之筋,支者系舌本。《素問·經絡篇》云:心氣通於舌,心和則能知五味矣,心病則舌卷短,顴赤,故舌為心之主。《五閱五使篇》云:舌者,心之官也。注云:心開竅於舌,故舌為心之官。
《脈要精微論》云:心脈搏堅而長,當病舌卷不能言。注云:搏堅而長者,搏擊應手,有力而長,此為太過之脈。心火太過,故當病舌卷。心主言,故不能言也。喬嶽曰:心絕則舌不收及不能語。《經脈篇》云:手少陰之別,名曰通里,去腕一寸半,別而上行,循經入於心中,系舌本,屬目系,其實則支鬲,虛則不能言。
白話文:
心臟主管語言,在身體的竅穴中,舌頭是心的竅。手少陰經的分支連接到舌根。手少陰經的筋脈,分支也連接到舌根。心氣流通到舌頭,心臟平和就能辨別五種味道,心臟有病就會舌頭捲縮、嘴唇發紅,所以舌頭是心臟的代表。舌頭是心臟的官員,因為心臟的竅穴開在舌頭上。
心臟的脈搏強而有力,如果生病就會舌頭捲縮不能說話。脈搏強而有力,說明心火過旺,所以生病時舌頭會捲縮。心臟主管語言,所以不能說話。心臟停止跳動,舌頭就會無法收縮,也不能說話。手少陰經的分支叫做通里,在手腕向上約一寸半處分開,向上沿著經脈進入心臟,連接到舌根,並與眼睛相連。通里經脈氣血充足就會支撐著喉嚨,氣血虛弱就會不能說話。
注云:手少陰之別絡,與經相干,名曰通里之間,去腕一寸半,別經而上行,循經入於心中,系舌本,屬目系。其氣實鬲間,若有所支而不暢,虛則不能言。蓋心主言,而經別絡舌本也。
白話文:
註解說明:手少陰心經的別絡(即心經的分支)與經脈相交,被稱為通裏之間。它位於手腕上方約一個半寸的位置,從這裡分離出,向上行走,沿著經脈進入心臟,與舌根和視覺神經相連接。如果心經的氣血實滿,會導致胸部有阻塞感,不舒暢;如果心經的氣血虛弱,則可能導致發不出聲音。因為心主司語言,而別絡又與舌頭和視覺系統相關聯。
4. 第二節 足少陰腎經
《經絡篇》云:足少陰循喉嚨,挾舌本,至任脈廉泉穴而終。《疾病篇》云:足少陰之脈,貫腎系舌本。《憂恚無言篇》云:足之少陰,上繫於舌,絡於橫骨,終於會厭。《衛氣篇》云:足少陰之標在背腧與舌下兩脈也。《經別篇》云:足少陰之正,直者,系舌本,舌縱涎下煩悗,取足少陰。
元珠曰:舌之下竅,腎之津液所潮也。注云:下竅廉泉穴也,一名舌本,在顏下結喉上。《靈樞》又云:廉泉玉英者,津液之道也。孫文垣曰:廉泉穴,腎之津液所關。《靈樞》曰:胃熱則廉泉開,故涎下也。《靈樞·經脈篇》云:腎足少陰之脈,循喉嚨,挾舌本,是主腎所生病者,口熱,舌乾,咽腫。上氣嗌乾及痛,煩心,心痛。
白話文:
《經絡篇》云:足少陰經脈循行於喉嚨,貼著舌根,到達任脈的廉泉穴後便結束。
《疾病篇》云:足少陰經脈貫穿腎臟,連接著舌根。
《憂恚無言篇》云:足少陰經脈向上連接到舌頭,絡於橫骨,最終到達會厭。
《衛氣篇》云:足少陰經脈的表現在背部腧穴與舌下兩條經脈。
《經別篇》云:足少陰經脈的正經,直行路線是連接著舌根,若舌頭伸出,口水流下,心煩意亂,可以取足少陰經脈上的穴位來治療。
元珠曰:舌頭下面的通道,是腎臟津液流經的地方。註解:這個通道就是廉泉穴,又稱為舌根,位於下巴下方,喉結上方。
《靈樞》又云:廉泉穴和玉英穴,是津液流通的通道。
孫文垣曰:廉泉穴,是腎臟津液的關竅。
《靈樞》曰:胃熱就會導致廉泉穴開啓,所以會流口水。
《靈樞·經脈篇》云:腎經也就是足少陰經脈,循行於喉嚨,貼著舌根,主掌腎臟生病的症狀,例如口乾舌燥、咽喉腫痛、呼吸急促、喉嚨乾燥疼痛、心煩意亂、心痛。
注云:夫腎主藏精,如主腎所生之病,則精液不能上滋,而為口熱,舌乾,嗌痛,煩心諸證。蓋水不上濟,則火盛於上矣。《素問》云:刺足少陰脈重虛出血,為舌難以言。景日珍曰:有寒傷腎,帝中腫者,禁針。帝中及喉花,關於性命,不可不知。
白話文:
註解說:腎臟主管精氣的儲藏,如果腎臟出現病變,精液就無法上行滋養,就會出現口乾、舌燥、咽喉疼痛、心煩等症狀。因為水氣不能上升滋潤,火氣就會上炎。
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記載:針刺足少陰脈,如果遇到重虛出血的情況,會導致舌頭難以說話。
景日珍說:如果患有寒邪傷腎,帝中腫脹的病症,就禁止針灸治療。帝中(喉嚨)和喉花(咽喉腫瘤)關係到性命,不可不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