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辨舌指南》~ 卷一 (2)
卷一 (2)
1. 第二章 辨舌之味覺神經之機能
樓英曰:濁氣出於胃,走唇舌而為味,凡物體入口,溶解觸於舌面而生感覺,能判斷其甘苦辛酸之作用,謂之味覺,且為消化器之保護。此作用雖專屬於舌,其兩頰之內側與口亦少助之。謝氏《生理學》云:司嘗之職,舌與上齶之小刺任之。滴醋一滴於舌上,對鏡視之,即可見刺之簇豎,舌之皮突起,小刺之上,細如毛髮,觀之不啻絲絨也。功能收吸所嘗之液而達於腦腺,故曰味覺。
此就其大要言之,至於從科學上實質之研究,茲再節錄《學生雜誌》之霍斯荷斯教授及和布芬勃葛博士之辨舌覺之新發現,以俾我中醫界參考實質之借鏡。(專載《學生雜誌》第七卷三號學藝門「關於味覺的新發現」。)
白話文:
樓英說道:濁氣從胃部升起,經由嘴唇和舌頭表現為味覺。所有進入口中的物質,溶解後接觸舌面,產生感覺,讓人能辨別其甘、苦、辛、酸等作用,這就是味覺,它也是消化器官的保護機制。雖然舌頭是味覺的專屬器官,但兩頰內側和口腔也略微參與其中。
謝氏的《生理學》中記載:「負責品嚐的器官是舌頭和上顎的小刺。將一滴醋滴在舌頭上,然後對著鏡子觀察,就會看到小刺豎立起來,舌頭的表皮也凸起,小刺上面佈滿細如髮絲的毛髮,看起來就像絲絨一樣。這些小刺的作用是吸收品嚐到的液體,傳遞到腦部,因此稱為味覺。」
以上只是一些大略的說明,至於科學上對味覺的實質研究,我再節錄《學生雜誌》中霍斯荷斯教授和和布芬勃葛博士關於味覺的新發現,希望借鑑其中實質的研究,供中醫界參考。(摘自《學生雜誌》第七卷第三號學藝門「關於味覺的新發現」。)
2. 第一節 味覺神經
從頭蓋過面龐到口內之頭蓋神經,共有三條,是皆含有味覺神經纖維。其第一為舌神經,其纖維佔在舌面前部及兩側,及舌尖,約當全舌之長三分之二;其第二為第九神經,或稱喉舌神經,其纖維佔在舌根和軟顎;其第三為肺胃神經,自胃而來,其纖維佔在舌之極根及喉頭。此謂滿布瘢舌之神經纖維之來源。
白話文:
從頭骨覆蓋的面部到口腔內的頭蓋神經,共有三條,它們都包含味覺神經纖維。
第一條是舌神經,它的纖維分佈在舌頭的前部和兩側,以及舌尖,大約佔據整個舌頭長度的三分之二。
第二條是第九神經,也稱為喉舌神經,它的纖維分佈在舌根和軟顎。
第三條是肺胃神經,它從胃部開始,它的纖維分佈在舌頭最根部和喉嚨。
這就是遍布舌頭的神經纖維來源的完整描述。
3. 第二節 神經種類及機能
味官和腦筋處,有許多各自分離小圈,每小圈各自成一體,體內包含一核和兩組神經細枝管中。其一組是極短極多;又一組比較略長,卻單獨一支。凡圈一群,成一神經節,為傳達感覺之樞紐,聯絡腦筋和味覺。神經節有四個,皆經過舌本,和味細胞纏繞。味細胞在味蕾之內,至於神經節他端之神經支管,便直通腦海,至大腦中樞而止。
其直接之神經幹,便是大頭蓋神經之中樞,神經名加色令神經節。若將加色令神經割去,據理知覺亦失,豈知事實上則不然,並不全舌知覺失卻,只有前半部約佔全舌三分之二失卻知覺,似乎舌上其餘各部之神經纖維,並不與神經節關聯,卻另從一條路繞到腦中。此是實驗時第一次奇異之發現。
白話文:
舌頭味覺的秘密:古代中醫對味覺神經的描述
味覺器官和腦部之間,有著許多獨立的小圈,每個小圈都像一個獨立的個體,裡面包含一個核心和兩組神經纖維管。其中一組纖維非常短小且數量眾多,另一組則相對較長,但只有一根。
這些小圈組合在一起,形成了一个神经节,它是傳遞味觉感官信息的关键樞紐,连接着脑部和舌頭。 神經節共有四个,它们都经过舌根,并与味觉细胞相互缠绕。 味觉细胞存在于味蕾中,而神经节另一端的神经分支則直通脑部,最终到达大脑中枢。
这些神经干直接连接着大脑皮层的中央神经系统,这个神经被称为“加色令神经节”。 理论上,如果将“加色令神经节”切除,舌头应该完全失去味觉。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, 舌头的前三分之二部分失去味觉,而舌头的其他部位却依然保留着味觉功能。 这似乎表明,舌头上其他部位的神经纤维并不与神经节连接,而是通过另一条路径绕道到达大脑。 这是实验中首次发现的奇异现象。
後又照此法實驗一次,割後若干時,前部已失之知覺,仍能回覆原狀,此是第二次之發現。且味覺可以借用耳神經逆達腦海。據近世科學家詳考之後,始知散布在舌前半部之神經纖維,雖從第七頭蓋神經之神經節所發生,而實則先須繞過耳鼓神經,然後能達到舌頭前部。所以耳鼓神經亦可以傳導味覺到腦海。
此是霍斯荷斯教授所發明。
科學家再加研究,又試驗耳鼓神經,不但能代傳達味知覺到腦海,並且能夠直接感受味覺,可以在中耳耳腔內耳鼓神經上實驗得之。何以驗之,假如耳腔內之耳鼓神經上行,使一種機械刺激,便能令腦海起一種酸味覺。倘然行使一種化學刺激,便起甜味覺;行使電力刺激,便起苦味覺;只無鹹味味覺,此是屢試不爽。
白話文:
接著,他們按照相同方法再次實驗,割斷舌頭前端的神經後,一段時間後,舌頭前端失去知覺,但後來又恢復正常,這是第二次發現。而且味覺可以透過耳神經反向傳遞到腦部。根據近代科學家的深入研究,發現分布在舌頭前部的那些神經纖維,雖然起源於第七對顱神經的神經節,但實際上需要先繞過耳鼓神經才能到達舌頭前端。所以,耳鼓神經也能傳導味覺到腦部。
這個發現是由霍斯荷斯教授提出的。
科學家們進一步研究,對耳鼓神經進行了實驗,發現它不僅可以傳遞味覺信息到腦部,而且可以直接感知味覺。他們在中耳耳腔內的耳鼓神經上進行了實驗,發現:如果對耳鼓神經施加機械刺激,就會讓腦部產生酸味覺;如果施加化學刺激,就會產生甜味覺;如果施加電刺激,就會產生苦味覺;只有鹹味覺無法用這種方式產生,這已經經過多次實驗驗證。
布博士又考查耳聾之人,味覺亦鈍,又如患傷寒熱病熱甚時,舌起厚苔,致失味覺,而耳亦聾。此更是味覺與耳朵有密切之關係,為實驗證明之實情。
再觀舌官和腦海直接聯絡之神經,即是上文所說。自神經細胞一端發出之神經支幹,其絡點便是居於腦底之「延髓穴」。延髓是脊髓之頂端,位在顱內,較脊髓略大,如繩端上一個結,就是觸覺神經和腦海之聯絡,是借脊髓做傳達中樞。味覺神經和腦海,卻有直接聯絡神經做傳達中樞,不靠脊髓轉達。
但味覺神經仍和「動作神經中心」及咀嚼神經、吞嚥神經有關聯,此關聯是在延髓中。因此味覺器官與脊髓中樞有關係,所以味覺能引起他官之感應,比如吾人見了美食,便不知不覺口內流涎,此即是胃液分泌。吾人從此可以證明味覺神經和動作神經協作。此皆說明味覺神經內部之組織,實有神妙不可思議之奇異。
白話文:
布博士又考查耳聾之人,味覺亦鈍,又如患傷寒熱病熱甚時,舌起厚苔,致失味覺,而耳亦聾。此更是味覺與耳朵有密切之關係,為實驗證明之實情。
布博士又觀察到耳聾的人,味覺也變得遲鈍。而且,就像患了傷寒熱病,發燒得很厲害時,舌頭上會長出厚厚的苔,導致失去味覺,同時也會耳聾。這更加證明了味覺與耳朵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,這都是實驗證明的事實。
再觀舌官和腦海直接聯絡之神經,即是上文所說。自神經細胞一端發出之神經支幹,其絡點便是居於腦底之「延髓穴」。延髓是脊髓之頂端,位在顱內,較脊髓略大,如繩端上一個結,就是觸覺神經和腦海之聯絡,是借脊髓做傳達中樞。味覺神經和腦海,卻有直接聯絡神經做傳達中樞,不靠脊髓轉達。
接下來我們觀察一下舌頭和腦部直接相連的神經,也就是上面提到的。從神經細胞一端發出的神經分支,它的交匯點就位於腦底部叫做「延髓穴」的地方。延髓是脊髓的最頂端,位於頭骨內,比脊髓略大,就像繩子末端的一個結一樣。觸覺神經和腦部之間的聯繫,是通過脊髓作為傳遞中樞的。但是,味覺神經和腦部之間卻有直接的神經聯繫作為傳遞中樞,不需要依靠脊髓來傳達。
但味覺神經仍和「動作神經中心」及咀嚼神經、吞嚥神經有關聯,此關聯是在延髓中。因此味覺器官與脊髓中樞有關係,所以味覺能引起他官之感應,比如吾人見了美食,便不知不覺口內流涎,此即是胃液分泌。吾人從此可以證明味覺神經和動作神經協作。此皆說明味覺神經內部之組織,實有神妙不可思議之奇異。
然而,味覺神經仍然與「動作神經中心」以及咀嚼神經、吞咽神經有關聯,這種聯繫是在延髓中建立的。因此,味覺器官與脊髓中樞也存在著關係,所以味覺能引起其他器官的反應。例如,當我們看到美食時,就會不知不覺地流口水,這就是胃液分泌的現象。從中我們可以證明味覺神經與動作神經之間是協同工作的。所有這些都說明了味覺神經內部的組織,確實有著奇妙而不可思議的神奇之處。
再說舌頭外部,即表面之味覺神經之組織,亦有研究之價值。第一先辨舌頭表面,凡舌頭正面之皮最粗糙,且最厚,因常和食物相接觸,所以格外生得厚些。其餘如舌尖和舌邊之皮,比較就薄了,其正表面粗糙部分,又可分為外內兩部,有感覺神經頭露出,即是和味覺相關連,內部便都是血管神經纖維和無數之腺,外部更有許多小點,形狀不同,分布亦甚散亂,即此小點,便是劃分舌面為內外兩部之表記。
內外部區分之處,以一排較大之點為界線,此等大點,約數十二,排列兩面,成個英文V字形式,看圖中之(三)便知。V字形是尖端向內,開端朝外,又從V字尖處起,有條溝直達舌尖,好比把舌面平分為兩邊。
白話文:
舌頭外部,也就是表面上的味覺神經組織,也是值得研究的。首先,觀察舌頭表面,舌頭正面的皮膚最粗糙,也最厚,因為經常接觸食物,所以特別厚。其他像舌尖和舌邊的皮膚,就比較薄了。舌頭正面粗糙的部分,又可以分為外內兩部,外側有感覺神經末梢露出,與味覺相關,內側則是血管、神經纖維和許多腺體。外部還有許多小點,形狀不同,分布也十分散亂,這些小點就是劃分舌面內外兩部的標誌。
內外部分的界線,是一排較大的點,大約有十二個,排列成兩排,形成一個英文的“V”字形,就像圖中的(三)所示。這個“V”字形的尖端朝內,開口朝外,並且從“V”字尖處開始,有一條溝直達舌尖,像是把舌面平分成兩邊。
再辨舌乳頭,可分四類:(一)圍狀乳頭;(二)蕈狀乳頭;(三)線狀乳頭;(四)卷葉乳頭。圍伏乳頭,就是排列成V字形之十二(或十個)個大乳頭,此種大乳頭,中有小窪,四圍略高,猶如牆圍,所以曰圍狀乳頭(見圖五、六)。上文所講關聯味覺之感覺神經頭,便是露在此乳頭上,尤以在乳頭四圍高起部分者為多,總有幾百個。故食物進口時,皆從外部感覺味之好歹。
舌尖正面雖有極靈感覺,其反面卻無感覺。其餘賒舌面,內部是無感覺。前已說過,外如軟齶及扁桃腺,皆略有感覺。嗓子頂頭和嗓口,亦略有感覺,惟上齶完全無感覺。(以上所云感覺是專指味感覺。)又嗅覺器官且有味感覺,如甜味和鹹味,鼻子亦可以略辨一二耳。
白話文:
舌乳頭的分類與味覺
再來說說舌乳頭,可以分為四種:
(一) 圍狀乳頭: 排列成 V 字形的十二 (或十個) 個大乳頭,這些大乳頭中間有一個小凹陷,周圍略高,就像一堵牆圍住一樣,所以叫圍狀乳頭 (見圖五、六)。
(二) 蕈狀乳頭: 形狀像蘑菇。
(三) 線狀乳頭: 形狀像一條線。
(四) 卷葉乳頭: 形狀像卷起來的葉子。
圍狀乳頭 上面佈滿了味覺神經末梢,特別是乳頭周圍高起的部位,有幾百個味覺神經末梢。所以當食物進入口腔時,我們就能從外部感受到食物的味道。
舌尖正面雖然非常敏感,但背面卻沒有味覺。舌頭其他部分的內側也是沒有味覺的。
前面提到軟齶和扁桃腺也有輕微的味覺,嗓子頂端和嗓口也有輕微的味覺,但上顎完全沒有味覺。
以上所說的味覺,都是專指味覺,不包括其他感覺。
另外,嗅覺器官也能感知部分味覺,例如甜味和鹹味,鼻子也能略微辨別出一些味道。
再看上文所說小乳頭,如(二)(三)(四)種是何構造,曰其小乳頭內皆含有無數小體,稱為「味杯」,察其形狀,實似未開之花蕾,所以又改名為味蕾。味蕾和外界相通之路,名為「味竅」,為極細極微、人目所不能見之、孔開在小乳頭面上。味蕾所以要如此深藏密躲,無非使外界略粗食物不能接觸耳。
味竅之對徑,有人測量之,大約一英寸一千分之一,可謂小至極矣。味蕾上面,又有毛刷一般從味蕾發出,散布味竅左右,以便收取食物之味,傳達於味蕾。
白話文:
再來,回顧之前提到的小乳頭,包括第二、第三、第四種的構造,這些小乳頭內都包含著無數的小體,被稱為「味杯」。觀察其形狀,確實像未完全開放的花朵蓓蕾,因此又被重新命名為味蕾。
味蕾與外界相連通的道路,被稱為「味竅」,它非常細小且微細,人眼無法見到,其孔洞位於小乳頭的表面。味蕾之所以如此深藏密躲,目的只是為了避免粗糙的食物接觸到這裡。
味竅對面的位置,有人進行測量,大約等於一英吋的一千分之一,可見其細小的程度。在味蕾上方,還有像毛刷一樣的結構從味蕾發出,散佈在味竅的兩側,以便收集食物的味道,並將這些信息傳遞給味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