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辨舌指南》~ 緒言 (2)
緒言 (2)
1. 緒言
蓋上古之言舌苔者,始自《內經》,繼則仲景、華佗。《素問》云:舌轉可治。《金匱》云:舌黃下之。《傷寒論》云:有舌白苔滑,及舌乾即下諸說。華佗《察色訣》云:舌卷黑者死。觀舌察病,自古有之,惟古人略而不詳耳。至元杜清碧之《金鏡錄》,始增至三十六舌,逮後《觀舌心法》,增廣至一百三十七舌。
張氏誕先,取《觀舌心法》,正其錯誤,削其繁蕪,共得一百二十舌,名曰《傷寒舌鑑》。而後西蜀王文選所編《活人心法》,內有《舌鑑》一卷,據云合張氏一百二十舌,《金鏡錄》三十六舌,正誼瘟疫十三舌,擇錄一百四十九舌,張氏之說,亦居其九。厥後梁特岩將王氏原文,逐條辨正,更為精密。
其他如《傷寒舌辨》一百三十五舌,徐洄溪《舌鑑》一百二十九舌,皆有可考。《脈理正義》《汪氏遵經》《傷寒折衷》,胡玉海《傷寒》一書,郭元峰《脈如》,周澂之《傷寒補例》《形色簡摩》《診家直訣》,葉氏《溫熱論》,《醫門棒喝》,馬氏《醫悟》等書,雖非辨舌專書,然皆各有經驗發明,猶當參考。
又如近出劉吉人《察舌辨證心法》,紹興醫會刊印流行,能獨具識見,多特別發明,為診斷上所需之常識,亦醫家必要之書也。他如何廉臣君刊行之《感症寶筏》,原名《傷寒指掌》,為吳坤安著,邵仙根評,其辨舌亦甚精確。何氏增入梁氏《辨正》,馬氏《醫悟》,更為完備。
如辨舌十法,原書僅六法,自第七瓣暈起至第十,從《舌鑑辨正》補入。察舌八法,錄《舌鑑辨正》者十之八,馬氏《醫悟》者十之二。惟吳氏原書無此篇,為何君所增訂,亦嘉惠後人之盛心也。余願為表揚之。其餘辨舌之法,雖散見各書,然其間有博而不精,或略而不詳,且東鱗西爪,不易卒讀,猶不能盡備其書。
如《傷寒舌鑑》一書,近世雖已風行海內,然其斷病用藥,有非治溫暑時疫所宜,以致初學者,無入門之直徑,有有書不如無書之嘆。據炳章二十餘年臨證之實驗,無論內傷外感,以察舌為最有確憑,早有斯見。爰將古今名家醫書百五六十家,東西洋近譯醫書三十餘家,及各埠醫報雜誌三十餘種等書,廣搜博採,凡關於驗舌治病諸法,摘錄無遺。先後十年,積稿盈篋。
戊午春,悉心熏理以刪繁就簡,去粕存精,計存四冊。凡生理解剖之實質,則參用西法;氣化理想之經驗,則仍衷中醫。越時三載,稿凡五易。首總論,以明舌之生理解剖及功用,與生苔種種之原理;二編總綱,以察形容、質本、神色、津液、苔垢、顏色之要領;三編證治,以識諸家察舌辨證之法,及舌病治法;四編各論,以別各舌病證之用藥,並附精繪十一色彩圖一百三十餘枚;五編雜論方案,以徵明辨舌察病之實據。釐訂六卷,列為三十二章,名曰《辨舌指南》。
白話文:
關於古代醫學中觀察舌苔的說法,最早可以追溯到《黃帝內經》,後來有張仲景和華佗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到:「舌頭能轉動,疾病就可以治療。」張仲景在《金匱要略》中說:「舌苔發黃,要用攻下的方法治療。」《傷寒論》中則有「舌苔白而滑」以及「舌頭乾燥就要攻下」等說法。華佗在《察色訣》中提到:「舌頭蜷曲且呈黑色,表示病人即將死亡。」可見,觀察舌頭來判斷病情,自古以來就有,只是古代醫家並未詳細記載。到了元朝杜清碧的《金鏡錄》,開始增加到三十六種舌象,之後的《觀舌心法》更擴展到一百三十七種。
張氏誕先根據《觀舌心法》,修正了其中的錯誤,刪減了繁雜之處,整理出一百二十種舌象,並命名為《傷寒舌鑑》。後來,西蜀的王文選編寫了《活人心法》,其中有一卷《舌鑑》,據說是綜合了張氏的一百二十種舌象、《金鏡錄》的三十六種舌象,以及鄭氏治療瘟疫的十三種舌象,選錄了一百四十九種舌象,其中張氏的學說佔了九成。之後,梁特岩仔細校正王氏原文,使內容更加精確。
其他還有如《傷寒舌辨》的一百三十五種舌象、徐洄溪《舌鑑》的一百二十九種舌象等,都值得參考。《脈理正義》、《汪氏遵經》、《傷寒折衷》、胡玉海的《傷寒》、郭元峰的《脈如》、周澂之的《傷寒補例》、《形色簡摩》、《診家直訣》、葉氏的《溫熱論》、《醫門棒喝》、馬氏的《醫悟》等書籍,雖然不是專門討論舌診的書籍,但都有各自的經驗和見解,也應當參考。
此外,最近出版的劉吉人《察舌辨證心法》,由紹興醫會刊印流傳,此書能提出獨到的見解,並有很多特別的發現,是診斷上必要的常識,也是醫家必讀的書籍。還有何廉臣刊行的《感症寶筏》(原名《傷寒指掌》),是吳坤安所著,邵仙根評注的,書中對舌象的辨別也非常精確。何氏更增入了梁氏的《辨正》以及馬氏的《醫悟》等內容,使本書更加完善。
例如,關於辨舌的十種方法,原書只有六種,從第七種的瓣暈到第十種方法,都是從《舌鑑辨正》中補充進來的。而觀察舌頭的八種方法,有十分之八是摘錄自《舌鑑辨正》,十分之二是摘錄自馬氏的《醫悟》。而吳氏原書中並沒有這些內容,是何先生增補的,這種嘉惠後人的用心非常值得讚揚。我願意在此公開表揚他。其他的辨舌方法,雖然散見於各類書籍,但內容有的博而不精,有的簡略而不詳,且內容零散,難以卒讀,無法涵蓋所有相關內容。
《傷寒舌鑑》一書,雖然近代已廣為流傳,但它所用的斷病和用藥方法,並不適合治療溫熱病或時疫,導致初學者無法找到正確的入門途徑,甚至讓人覺得有書不如無書。根據我炳章二十多年來的臨床經驗,無論是內傷還是外感,觀察舌頭都是最可靠的診斷依據,我一直都這樣認為。因此,我蒐集了古今中外一百五十多家醫學書籍,以及東西方翻譯的三十多家醫學書籍,還有各地醫學報刊雜誌三十多種,廣泛地收集關於舌診的各種方法,摘錄所有有用的內容,花了十年時間,累積了大量的稿件。
戊午年春天,我仔細整理這些內容,刪繁就簡,去蕪存菁,最後整理成四冊。關於生理和解剖的實質,我參考了西醫的方法;關於氣化運行的經驗,我仍然遵循中醫的理論。經過三年時間,修改了五次稿件。第一篇是總論,闡述了舌頭的生理結構、功能以及舌苔產生的各種原理;第二篇是總綱,講述了觀察舌頭的形狀、質地、精神狀態、津液、舌苔、顏色的要領;第三篇是證治,介紹了各家觀察舌象來辨證的方法,以及治療舌頭疾病的方法;第四篇是各論,分別說明各種舌病和用藥,並附上精繪的十一色彩圖一百三十多幅;第五篇是雜論,以方案來驗證觀察舌象的可靠性。全書共分為六卷,三十二章,命名為《辨舌指南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