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炳章

《辨舌指南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卷六

2. 第五編 雜論方案

3. 第三十章 辨舌雜論補遺

本章專採諸家辨舌精論,能闡幽發微,故辯論不嫌其詳,以期推源尋流,互相參考,庶幾察舌用藥,能決死生於俄頃也。間有已見前卷各條者,未免偶有重複,惟前則東鱗西爪,未窺全斑,此皆摘錄全編,可無遺憾焉。編述者志。

白話文:

這章節專門選取了各家對於舌診的精闢理論,能夠深入淺出地解析細微之處,因此在討論上不怕過於詳細,目的是為了追本溯源,順藤摸瓜,彼此之間可以互相參考學習,希望這樣一來,在觀察舌象開藥方時,能在短時間內判斷病人的生死。偶爾會發現有些內容在前面的篇章已經出現過,不免有些重複,但是前面的提及只是零星片段,無法窺見全貌,而這裡所摘錄的都是完整的理論,可以彌補之前的遺憾。這是編輯者的願望和目的。

4. 傷寒辨舌總論一

舌乃心之苗,心為君主之官,應南方赤色;甚者或燥或澀,或青或白或黑;是數者,熱氣淺深之謂。舌白者,肺金之色也,由寒水甚而致火不能平金,則肺自甚,故色白也。舌青者,肝木之色也,由火甚而金不能平木,則肝木自甚,故色青也。色青為寒者,訛也。仲景云:少陰病,下利清穀,色青者,熱在裡也,大承氣湯下之。

舌黃者,由火盛則木必衰,所以一水不能制五火,而脾土自旺,故色黃也。舌紅為熱,心火之色也,或赤者,熱深甚也。舌黑亦言為熱者,由火熱過極則兼水化,故色黑也。五色應五臟,固如此。敖氏以舌白者邪在表,未傳於裡也。舌白苔滑者,痛引陰經,名臟結也。舌之赤者,邪將入也;舌之紫者,邪毒之氣盛也;舌之紅點者,火亢極也;舌之燥裂者,熱深甚也。或有黑圈黑點者,水之萌發也。

舌根黑者,水之將至也;舌心黑者,水之已至也;全舌黑者,水之體也,其死無疑。舌黃者,土之正色也,邪初入於胃,則本色微黃;發見舌黃白者,胃熱而大腸寒也;舌之通黃者,則胃實而大燥也,調胃承氣湯下之,黃自去矣。舌灰黑者,厥陰肝木相承,速用大承氣湯下之,可保五死一生。

舌乃心苗,心開竅於舌,心屬火,主熱象。黎明人得病,初在表則舌自紅,而無白苔等色。表邢入半表半裡之間,則舌色變為白苔,而滑見矣,切不可不明。表證故邪傳於裡,則舌必見黃苔,乃邪已入於胃,急宜下之,苔黃自去,而疾安矣。至此,醫者或誤用湯丸,失於遲下,其苔必黑,變證蜂起,遂為難治。

若見舌苔如漆黑之光者,十無一生,此心火自焚,與邪熱二火相攻,熱極則有兼化水象,故色從黑而應水化也。若乃臟腑皆受,邪毒日深,其症必作熱證,急宜下之以去胸中之熱,否則其熱散入絡臟之中,鮮有不死者。譬如火之自炎,初則紅,過則薪為黑色炭矣。此亢則害,誠乃制之理是也。

(上見《敖氏傷寒金鏡錄》。)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討論的是通過觀察舌頭顏色來判斷疾病的理論。內容如下:

舌頭是心臟健康的指標,心臟被視為身體的主宰,它對應南方和紅色。舌頭出現乾燥、粗糙、青色、白色或黑色,這些都是熱度不同層次的表現。舌頭白色代表肺部的問題,這是因為寒氣過重,導致心火無法平衡肺金,肺部功能因此受損,呈現白色。舌頭青色代表肝臟問題,因為火氣過盛,肺金無法平衡肝木,肝臟功能過度活躍,顯示青色。認為青色表示寒冷是錯誤的觀念。張仲景指出,當少陰病患者出現拉肚子且排泄物清澈如谷,舌頭呈現青色,其實是體內有熱氣,需用大承氣湯治療。

舌頭黃色代表肝木因火氣過盛而衰退,造成腎水無法控制五臟之火,使脾土功能旺盛,因此呈現黃色。舌頭紅色表示熱度,代表心火的反應,若呈現深紅色則表示熱度更嚴重。舌頭黑色表示火熱到極點時,會產生水化現象,因而呈現黑色。五種顏色對應五臟,就是這樣的道理。敖氏認為舌頭白色表示病邪還在表面,尚未深入。舌頭白色且有滑苔,代表病痛影響陰經,被稱為臟結。舌頭紅色表示邪氣即將入侵;舌頭紫色表示邪毒氣息強烈;舌頭有紅點表示火氣達到頂峯;舌頭乾燥裂開表示熱度極高。舌頭出現黑色圈圈或黑點,表示水氣正在滋生。

舌頭根部黑色,表示水氣即將到來;舌頭中央黑色,表示水氣已經存在;整舌黑色,表示水氣全面佔據,死亡無疑。舌頭黃色是土的自然色,病邪剛進入胃部,舌頭顏色會微微泛黃。舌頭出現黃白交錯,代表胃熱但大腸仍冷。舌頭全面黃色,表示胃部實滿且極度乾燥,需用調胃承氣湯治療,黃色自然消退。舌頭灰黑,表示厥陰肝木的影響,應立即使用大承氣湯治療,纔可能挽救性命。

舌頭是心臟的反映,心臟的通道開在舌頭,心臟屬火,主導熱象。一個人生病初期,舌頭呈現紅色且無其他顏色。當疾病發展到半表半裡階段,舌頭開始出現白苔且濕滑。如果病情進一步惡化,舌頭一定會出現黃苔,表示邪氣已經進入胃部,應立即治療,黃苔自然消退,疾病才能得到緩解。醫生若在此時誤診,延遲治療,舌苔將轉為黑色,病情迅速變化,變得難以治療。

若舌苔像塗了黑漆一樣發亮,幾乎沒有存活機會,這是心火自我焚燒,與邪熱兩股火氣相互攻擊,熱度極高時會產生水化現象,因此呈現黑色,符合水的特性。若五臟六腑都受到影響,邪毒日益加深,必定出現熱性症狀,應立即治療以清除胸中的熱氣,否則熱氣將擴散到各個臟器,很少有人能倖免。這就像火焰,最初呈紅色,後期燃料燒盡變成黑色。這就是「亢則害」的道理,必須及時制衡。以上內容出自《敖氏傷寒金鏡錄》。

5. 傷寒辨舌秘法二

凡見舌系白苔,邪火未甚也,用小柴胡湯解之。舌系黃色者,心熱也,可用黃連梔子以涼之。凡見黃而帶灰色者,系胃熱也,可用石膏、知母以涼之。凡見黃而帶紅者,乃小腸膀胱熱也,可用梔子以清之。見舌紅而白者,肺熱也,用黃芩、蘇葉以解之。見舌黑而帶紅者,乃腎虛而挾邪也,用生地、元參又入柴胡以和解之。

見舌紅而有黑星者,乃胃熱極也,宜用石膏以辛涼之,元參、乾葛亦可,終不若石膏之妙。見舌紅而有白點者,乃心中有邪也,宜用柴胡、黃連以解之,心、肝同治也。見紅舌而有大紅點者,乃胃熱而帶濕也,須茵陳五苓散以利之。蓋水濕必歸膀胱以散邪,非肉桂不能引入膀胱,但止可用一二分,不可多入。

見舌白苔而帶黑點者,亦胃熱也,宜用石膏以涼之。見舌黃而有黑者,乃肝經實熱也,用柴胡、梔子以解之,不使入里,柴胡乃半表半裡之藥,不可不用也。見舌中白而外黃者,乃邪入大腸也,必須五苓散以分水,水分則瀉止矣。見舌中黃而外白者,乃邪在內而非在外,邪在上而非下,止可加柴胡、枳殼以和解,不可驟用大黃以輕下也;天水散加五苓散亦可。終不若柴胡、枳殼直中病源,少加天水則更妥;或不加用天水散,加五苓散亦可也。

見根黃而光白者,亦胃熱而帶濕也,亦須用石膏為君,而少加利水之品,如豬苓、澤瀉之味也。見舌黃而隔一瓣一瓣者,乃邪濕已入大腸,急用大黃、茵陳下之,不必用抵當、十棗湯也;若下之遲,則不得而用之。然須辨水與血之分,下水用十棗湯,下血用抵當湯。見舌有紅中如蟲蝕者,乃水未升而火上乘也,亦須用柴胡、黃連以和解之。

見舌紅而開裂如人字者,乃邪初入心,宜用黃連、石膏以解之。見舌有根黑而尖帶紅者,乃腎中有邪未散,宜用柴胡、梔子以解之。見舌根黑而尖白者,乃胃火乘腎,宜用石膏、知母、元參以解之,不必論其渴與不渴,亦不必問其下利也。舌根黑而尖黃者,亦邪將入腎,須急用大黃下之。

然須辨其腹痛與否,若腹痛拒按者,急下之,否則只用柴胡、梔子以和解之。見舌純紅而尖獨黑者,乃腎虛而邪火來乘也,不可用石膏湯,腎既虛而又用石膏,是速之死也。當用元參(一兩或二兩)以救之,多有能生者。見舌有中心紅暈,而四圍邊旁純黑者,乃君相二火炎騰,急用大黃加生地兩許,下而救之,十中可救五六。

見舌有中央灰黑而四邊微紅者,乃邪結於大腸也,下之則愈,不應則死,以腎水枯槁不能推送,故潤之。此時又不可竟用熟地補腎之藥,蓋邪未散不可補,補則愈加脹急,適所以害之也,必先下而後以生地滋之則可。然亦不可多用也。見舌有純灰色,中間有兩暈黑者,亦邪將入腎也,急用元參一兩許,少加柴胡治之。

見舌有外紅而內黑者,此火極似水也,急用柴胡、梔子、大黃、枳實以和利之。若舌又見刺,則火亢熱之極矣,尤須多加前藥。總之,內黑而外白、內黑而外黃,皆前證也。與上同治,十中可得半生也。惟舌中淡黑而外或淡紅、外或淡白、內或淡黃者,較前稍輕,俱可以前法治之,十中可愈八人。見舌有純紅而露黑紋數條者,此火極似水也,一帶純黑俱不可治。

傷寒能知舌之驗法,便有把握,庶不至臨證差誤耳。

黑色,陰寒而直中腎經,舌黑眼閉,下身盡黑,上身仍青,大便出,小便遺,此更危急之證。余用救心湯,(人參五兩,附子一枚,白朮八兩,肉桂一兩,菖蒲五分,良薑三錢,水煎服。此方參朮多用者,少則力不能勝任,以駕馭附桂之熱藥也,故必多加。而後可望其通達上下,以盡祛周身之寒毒。

若得大便止,而小便不遺,便有生機。再進一劑,則目開而舌黑亦退,而身黑、身青俱盡解也。苟服藥後仍前大小便不禁,不必再服藥,聽其身死而已矣,)十中可救一二耳。

生刺,人有火盛之極,舌生芒刺,唇口開裂,大渴呼飲,雖非傷寒之症所得,而患此病即不身熱,亦去死不遠也。白虎湯亦可救,但過於太涼,恐傷胃氣,往往有熱退而生變,仍歸於亡,故白虎湯不可輕投也。宜清涼散,(元參二兩,麥冬一兩,甘菊、青蒿各五錢,白芥子、生地、車前子各三錢,水煎服。

此方妙在元參為君,以解上焦之焰;麥冬為臣,以解肺中之熱;甘菊、青蒿為佐,以消胃中之火。尤妙在車前子、白芥子、生地為使,或化痰,或涼血,盡從膀胱以下瀉其大熱之氣,是上下之間,無非清涼,而火熱自散,又不損胃,敵能扶危而不至生變也。)

燥裂,亡血之後,舌燥裂不能飲食者死。蓋亡血自然無血以生精,精涸則津亦涸,必然之勢也。欲使口舌之乾者重潤,必須使精血之竭者重生。補精之方,六味丸最妙,然而六味丸單補腎中之精,而不能上補口舌之津也。雖補腎於下,亦能通津於上,然總覺緩不濟急。余今定一方,名上下相資湯。

(熟地、麥冬各一兩,山萸肉、北沙參、當歸、懷牛膝、生玉竹各五錢,人參、玄參各三錢,北五味子二錢,車前子一錢,水煎服。此方補腎為君,而兼以補肺之藥,子母相資,上下兼潤,精生而液亦生,血生而津亦生矣。安在危亡之證,不可慶再生耶?)

干腫,燥證舌乾腫大,溺血、便血不止,亦是死證。蓋感暑熱之毒,至秋而燥及肺金,清肅之令不行,大小便熱極而齊出血也。論理見血宜治血矣,然而治血血偏不止,及至燥添而不可救。吾不治血而專治燥,方用兼潤丸。(熟地、當歸、白芍各一兩,元參、麥冬、北沙參各二兩,生地、車前子各五錢,地榆三錢,水煎服。一劑減半,二劑血止,便有生機。

此方純是補血妙品,惟用地榆以清火,牟前子以利水,火清水利,不治血而血自治也。上錄陳遠公《石室秘錄》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