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炳章

《辨舌指南》~ 卷五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5)

1. 藍色舌證治圖說

純藍色舌(第一百四十二)

圖說:全舌純藍,如染布三藍之色。

《舌鑑》:舌見純藍,乃中土氣衰、胃陽將絕之候。見之則百不一生矣。

《辨正》:純藍色舌,凡病舌見藍光無苔者,不治。若藍色而有苔者,心肝肺脾胃為陽火內攻,熱傷氣分,以致經不行血也。其症有癲狂、大熱大渴、哭笑怒罵、捶胸驚怪不等。宜十全苦寒救補湯倍生石膏、黃連,急服則愈。若孕婦舌見藍色者,胎死腹中也,宜下之。

藍紋舌(第一百四十三)

圖說:全舌微藍,(如靛花五分、鉛粉五分調和之色也,上有藍色之紋。)

白話文:

純藍色舌(第一百四十二)

圖說: 舌頭全部呈現純藍色,如同染布的三種藍色。

《舌鑑》: 舌頭呈現純藍色,表示中土之氣衰敗,胃陽將要消失的徵兆。見到這種情況,便幾乎沒有生存的希望了。

《辨正》: 純藍色舌頭,凡是舌頭呈現藍色、沒有舌苔的,是不可救治的。如果舌頭是藍色且有舌苔,則表示心、肝、肺、脾、胃的陽火內攻,熱氣傷及氣分,導致經絡不通暢、血液不流通。症狀包括癲狂、高燒口渴、哭笑怒罵、捶胸驚怪等。宜用十全苦寒救補湯,加倍生石膏、黃連,緊急服用即可痊癒。如果孕婦的舌頭呈現藍色,則胎兒會死在腹中,應該立即服用瀉藥。

藍紋舌(第一百四十三)

圖說: 舌頭全部微微發藍,如同靛花五分、鉛粉五分混合的颜色,上面有藍色的紋路。

《舌鑑》:舌見藍紋,乃胃土氣衰、肝氣相乘之候,小柴胡湯去黃芩,加炮薑、桑葉,若寒物積滯中宮,急宜附子理中湯或大建中湯。

《辨正》:藍紋舌,有藍色之紋也。在傷寒為胃氣衰微,小柴胡湯去黃芩,加炮姜。若因寒食積滯者,宜附子理中湯或大建中湯,(黃耆、當歸、桂心、芍藥、人參、甘草、半夏、附子、薑、棗,)急救。《舌鑑》之法尚合。

白話文:

舌頭上出現藍色紋路,代表胃氣衰弱,肝氣侵犯,應服用小柴胡湯,去除黃芩,加入炮薑和桑葉。如果體內有寒涼的食物積滯,則應立即服用附子理中湯或大建中湯。藍紋舌指的是舌頭上有藍色的紋路,在傷寒病症中,表示胃氣衰微,需要服用小柴胡湯,去除黃芩,加入炮薑。如果因為吃寒涼食物而導致食物積滯,則應服用附子理中湯或大建中湯,這些湯藥含有黃耆、當歸、桂心、芍藥、人參、甘草、半夏、附子、薑、棗等藥材,可以急救。舌鑑的方法仍然是合理的。

葡萄瘟舌(第一百四十四)

圖說:全舌微藍,中兼青、兼紫、兼黃、兼醬等,具有五色雜呈。

《舌鑑》:葡萄瘟疫,乃瘟病中之一。原雜病氣、屍氣與雜氣蘊釀而成。其舌或青、或紫、或醬、或黃、或藍,猶可按法治之。

《辨正》:口舌起疱如葡萄,並有青、黃、紫、黑、綠色罩於舌上,唇腫咽痛,口穢噴人,臂斑或藍或紫,或起紫疱,甚則心胸亦見。灼熱神昏,便閉溲短,徹夜不寐,脈形細數而澀。此痰阻上焦,熱伏營分,氣機鬱結,熱毒上湧也。宜急用鮮生地、鮮大青葉、黑元參、人中黃、焦山梔、連翹殼、紫草、天花粉、金銀花、竹茹、枇杷葉、夏枯草、薔薇根、海蜇煎湯,調神犀丹等味為劑,不次急投。服至舌本轉赤,舌苔轉黃,疱平腫消為止。

白話文:

葡萄瘟舌 (第一百四十四)

圖說: 整個舌頭略帶藍色,中間混合著青、紫、黃、醬等顏色,呈現出五色雜陳的狀態。

《舌鑑》: 葡萄瘟疫是瘟病中的一種。它是由雜病之氣、屍氣和各種雜氣混合積聚而成的。舌頭可能呈現青、紫、醬、黃或藍色,但仍然可以根據方法治療。

《辨正》: 口舌上出現像葡萄一樣的皰疹,同時舌頭上覆蓋著青、黃、紫、黑、綠等顏色,嘴唇腫脹、咽喉疼痛、口臭噴人,手臂上出現藍色或紫色的斑點,甚至出現紫色的皰疹,嚴重時還會蔓延到心胸部位。患者會感到灼熱、神志昏迷、便秘、尿少,整夜無法入睡,脈象細數而澀。這屬於痰濕阻礙上焦,熱邪潛伏營氣,氣機鬱結,熱毒上涌所致。

治療: 應立即使用鮮生地、鮮大青葉、黑元參、人中黃、焦山梔、連翹殼、紫草、天花粉、金銀花、竹茹、枇杷葉、夏枯草、薔薇根、海蜇煎湯,調配神犀丹等藥物服用。持續服用直至舌根轉為紅色、舌苔轉為黃色、皰疹消退、腫脹消失為止。

外以紫雪丹塗口舌紫疱上,並用錫類散吹喉。

白話文:

在外,可以將紫雪丹塗抹在有紫皰的口腔與舌頭上,同時使用錫類散吹入喉嚨。

2. 附:孕婦辨舌通論

妊娠傷寒,邪入經絡,舌苔漸生,輕則子殞,重則母傷。枝損果必墜,母傷胎必傾,母子安危,當驗於舌。舌青面赤,子死母活;舌赤面青,母死子活;舌面俱赤,子母皆活。《舌辨》云:舌灰是傷寒里證,熱入子宮,恐胎不固,宜小柴胡湯加白朮、苧麻根等藥,內解邪熱,外固胎元,若面黑舌藍,主子在胎將死,因母傷寒後已過經,失於調理,致令如此,恐二命皆難保也。

梁特嚴云:余家訓望舌分經,察色辨苔,但求於表裡寒熱虛實,詳審明確,即得治法要領。初無男婦老少之殊,亦無妊娠傷寒之異名也。治孕婦勿誤用損胎之藥,然亦不能妄用保胎藥以助火而擾胎,夫表有感邪,必發散之;里有虛寒,必溫補之。倘里有實熱,留之為害,亦必攻瀉之,《內經》所謂「有故無殞」也。

白話文:

妊娠傷寒,舌苔辨生死

懷孕期間若感染傷寒,邪氣入侵經絡,舌苔漸漸出現,輕則胎兒夭折,重則產婦受傷。

正如枝葉受損,果實必會掉落;產婦受傷,胎兒必會流產。母子安危,全憑舌頭的變化。

舌頭顏色與母子生死的關係:

  • 舌頭青色,面容紅潤,表示胎兒死亡,產婦存活。
  • 舌頭紅色,面容青色,表示產婦死亡,胎兒存活。
  • 舌頭和面容皆為紅色,表示母子皆可存活。

《舌辨》中記載:舌頭上出現灰白色苔,是傷寒內在的證狀,熱邪侵入子宮,恐胎兒不穩,應當服用小柴胡湯,加入白朮、苧麻根等藥物,內解邪熱,外固胎元。若面容黑而舌頭呈藍色,表示胎兒在腹中將要死亡,因產婦感染傷寒後未得到調理,導致此狀,恐怕母子雙亡。

梁特嚴說:「我們家訓中重視觀看舌頭,分清經絡,觀察顏色,辨別苔質,從表裡寒熱虛實入手,仔細觀察,明確判斷,就能掌握治療的要領。治療不分男女老少,也不分妊娠傷寒,只需根據病症對症下藥。治療孕婦時,不可使用損害胎兒的藥物,也不能妄用保胎藥物,以免助長火氣,反而擾亂胎兒。若表證有感邪,則需發散邪氣;若內裡虛寒,則需溫補;若內裡有實熱,則需攻瀉,才能避免「有故無殞」,也就是避免因病而亡。」

(有故者,有病也。宜用重藥時,適對其病,則病當之,而無害也。如孕婦或有黃黑舌厚苔膩芒刺,大便閉者,亦可酌用生大黃、元明粉等藥以去大熱,而不傷胎也。)如此,則不必別立妊娠傷寒一門。舊本《舌鑑》,既有圖說,因踵為之辯,不敢人云亦云,將錯就錯。(舊論謂邪入經絡,輕則母傷,重則子傷。

而視母舌,以知子命,色澤則安,色敗則斃,面青舌青者,子死母活;面舌俱青出沫者,母子俱死。亦有面舌皆白,而母子俱死者,蓋色不澤也。)

梁玉瑜云:以上一百四十四舌,傷寒、雜病皆有之,大半為重病不常見者。其輕病常見之舌,分經別色,辨其表裡及某經寒熱虛實,不必拘定圖說。庶能隨機應變,虛則衛母,實則泄子;急則治標,緩則治本;審病用藥,以平為期;補瀉溫涼,無或軒輕。本書後附古案新案諸條,力言用補藥保全黑舌,不可枚舉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人有病,需要使用重藥時,只要藥物適應病症,就能治病而無害處。例如孕婦出現黃黑舌苔厚膩、芒刺,大便不通的情況,也可以適當使用生大黃、元明粉等藥物去除體內熱氣,而不傷及胎兒。因此,不必另外設立「妊娠傷寒」這一門學科。舊版的《舌鑑》已經有圖說,我根據這個基礎進行闡述,不敢人云亦云,隨波逐流,將錯就錯。以前認為邪氣侵入經絡,輕則母親受傷,重則孩子受傷。

而通過觀察母親的舌頭,可以推斷孩子的命運,舌頭顏色正常則孩子安好,舌頭顏色衰敗則孩子會死。面部和舌頭都發青,孩子會死而母親活;面部和舌頭都發青並伴有泡沫,則母子都會死。也有面部和舌頭都發白,母子都死亡的情況,這是因為舌頭沒有光澤。

梁玉瑜說:以上一百四十四種舌象,在傷寒、雜病中都有,但大部分是重病,並不常見。輕病常見的舌象,根據經絡和顏色,可以辨別表裡及某個經絡的寒熱虛實,不必拘泥於圖說。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變,虛則保護母親,實則疏泄孩子;急則治標,緩則治本;根據病情用藥,以恢復平衡為目標;補瀉溫涼,都要適度。本書後附有古今病例,著重說明用補藥來保護黑舌,不勝枚舉。

命意偏重溫補,是但知甘溫為補,而不知當用苦寒之時,雖瀉亦補也。原本又論燕都王生黑舌,既用甘溫大劑,復用冷水一二斗妄治而愈,彼亦不知其故,輒歸功於溫補。以余觀之,安知非熱病而得力於冷水乎。總之,黑舌有實熱有虛寒區別之法,已詳總論。若不將病源認明在先,而以探試幸中之藥味,表彰於後,斷定某藥可治某舌,鮮不傳誤。

[附錄」王文選《傷寒舌鑑》跋云:以手拭舌,滑而軟者病屬陰;粗而燥者病屬陽。胸喜熱物者病屬陰;胸喜冷飲者病屬陽。病在陰者,宜溫,宜散;在陽者,宜解,宜下。數語尚是。然閱者若固執鮮通,必多貽誤,何也?虛寒者,舌固滑而軟,邪初傳裡者,真熱假寒者,亦間有軟滑之舌。實熱者與邪入陰者,舌固粗而燥,陰虛水涸者,真寒假熱者,亦或有粗燥之舌。

白話文:

許多人過於強調溫補,只知道甘溫的藥性可以補益身體,卻不知道在某些情況下,需要使用苦寒的藥物,即使是瀉下去,也能起到補益的效果。我曾經讀到一篇記載,說燕都的王某人患了黑舌症,醫生先用甘溫的大劑量藥物治療,後來又用冷水一兩斗亂治,竟然治好了。醫生自己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,便把功勞歸於溫補藥物。依我看,誰又能肯定這不是熱病而得益於冷水呢?總之,黑舌有實熱和虛寒兩種不同的病因,我在總論中已經詳細說明了。如果沒有先確認病源,就盲目地用藥,然後以成功案例來證明某種藥物可以治療某種舌症,很容易就會造成錯誤的傳播。

用手擦拭舌頭,舌頭光滑柔軟的,屬於陰性病症;舌頭粗糙乾燥的,屬於陽性病症。胸部喜歡熱物的,屬於陰性病症;胸部喜歡冷飲的,屬於陽性病症。陰性病症,宜用溫散的藥物治療;陽性病症,宜用解表瀉下的藥物治療。這幾句話還算有道理。但是讀者如果一味固執,不加理解,就容易造成誤診。這是因為,虛寒的人,舌頭確實會光滑柔軟,而邪氣剛開始入侵體內,或者真熱假寒的人,也可能會出現舌頭光滑柔軟的情況。實熱的人,或者邪氣入侵陰經的人,舌頭確實會粗糙乾燥,但陰虛津液不足的人,或者真寒假熱的人,也可能會出現舌頭粗糙乾燥的情況。

其別異處,虛寒證必全舌色淡白滑嫩,無點,無罅縫,無餘苔。邪初傳裡證,全舌白滑而有浮膩苔。寒滯積中者,舌亦相類,惟問所因以辨證耳。真熱假寒證,必全舌色白,而有點、花、罅裂、積沙各實苔不等,(面苔刮不淨,底色卻隱紅,多刮欲嘔或乾嘔。重刮沙點旁,或出血少許,假證最惑人,宜慎辨之。

以上為滑軟舌之別。)真寒假熱證,全舌亦或有黑色乾焦罅裂、芒刺、厚苔,惟用老生薑切片,輕擦即脫淨,舌底必淡白而不紅,或口呼渴而不多飲水者也。(若用姜擦之而苔堅不退,或口極渴而飲水常多者,是實熱甚也,寒熱之判,關乎生死。)實熱者與邪火入陰之證,全舌必有或黃或黑積滯,乾焦、罅裂、芒刺等苔。

白話文:

其別異處,虛寒證必全舌色淡白滑嫩,無點,無罅縫,無餘苔。

舌頭的區別在於,虛寒證的舌頭必定是整體顏色淡白,光滑柔軟,沒有斑點,沒有裂縫,也沒有舌苔殘留。

邪初傳裡證,全舌白滑而有浮膩苔。

邪氣剛進入身體的證狀,舌頭整體呈現白滑,且有浮在表面的膩苔。

寒滯積中者,舌亦相類,惟問所因以辨證耳。

寒氣滯留在體內的人,舌頭表現也類似,但需要詢問病因來判斷病情。

真熱假寒證,必全舌色白,而有點、花、罅裂、積沙各實苔不等,(面苔刮不淨,底色卻隱紅,多刮欲嘔或乾嘔。重刮沙點旁,或出血少許,假證最惑人,宜慎辨之。

真熱假寒證,舌頭必定是整體顏色白,但會有斑點、花紋、裂縫,以及沙粒狀的實苔,且程度不一。(表面的苔刮不掉,舌頭底部的顏色卻隱隱泛紅,刮多了就想吐或乾嘔。用力刮沙點周圍,可能還會出血一點點,假證最容易讓人迷惑,需要謹慎辨別。)

以上為滑軟舌之別。

以上這些是關於滑軟舌頭的區別。

真寒假熱證,全舌亦或有黑色乾焦罅裂、芒刺、厚苔,惟用老生薑切片,輕擦即脫淨,舌底必淡白而不紅,或口呼渴而不多飲水者也。(若用姜擦之而苔堅不退,或口極渴而飲水常多者,是實熱甚也,寒熱之判,關乎生死。)

真寒假熱證,舌頭也可能出現黑色乾燥、裂縫、芒刺、厚苔,但用老薑切片輕輕擦拭,苔就會立刻脫落乾淨,舌頭底部一定是淡白而不是紅,或者口渴但喝水不多。(如果用薑擦拭苔卻無法去除,或者口渴卻大量喝水,就代表是實熱嚴重,寒熱的判斷關係到生死。)

實熱者與邪火入陰之證,全舌必有或黃或黑積滯,乾焦、罅裂、芒刺等苔。

實熱證和邪火進入陰分體質的證狀,舌頭必定有黃色或黑色的積滯苔,同時伴隨乾燥、裂縫、芒刺等。

陰虛水涸者,全色必絳色無苔,或有橫直罅紋,而舌短小不等,(以上為粗燥舌之別。)至若胸喜熱物者,不必定屬虛寒,胸喜冷飲者,不必定屬實熱,(真寒假熱者,胸亦喜冷飲。)又當別之舌色舌苔,參之望聞問切,以窮其變。

辨證諸條,輒言用苦寒重劑,不次急投。蓋察舌色苔狀與病證,毫無疑義確知急病不可緩治,必神速方能奏功。苟逡巡退縮,拘於一劑一日,勢必貽誤。古所謂藥到病除者,謂用藥已到勝病之分量,病方能痊。到者,藥力之到也,或數劑而到,或數十百劑方到,非入口即愈也。

此中消息,惟閱歷深者知之。若心氣粗浮,察舌不準,審證未確,遽執余說,妄投重劑,又將致禍。所謂辨舌者,小心謹慎於表裡寒熱虛實六字,鑑別至當,庶幾經權正變,悉閤中庸。余恪遵家訓,用自攝養,非欲與世爭長,過承垂詢,不敢人云亦云,罄布愚忱,遑問知我罪我。

白話文:

陰虛體質的人,舌頭顏色一定呈現紅色,沒有舌苔,或者有橫直的裂紋,而且舌頭又短又小,形狀不一。(以上是乾燥舌頭的辨別特徵。)至於胸部喜歡熱的東西,並不一定就是虛寒體質,胸部喜歡喝冷飲,也不一定就是實熱體質。(真正的寒症但表現出熱症的人,胸部也會喜歡喝冷飲。)還要仔細觀察舌頭的顏色和舌苔,並結合望、聞、問、切四診,才能徹底了解病情變化。

辨別病症時,常常提到要用苦寒的重劑,不必猶豫就馬上使用。這是因為觀察舌頭顏色和舌苔的狀態,以及病症本身,沒有任何疑義,確定是急病,就不能拖延治療,一定要快速治療才能奏效。如果猶豫不決,拘泥於一劑藥一天的時間,勢必會延誤病情。古人所說的藥到病除,指的是藥物已經達到足以克服病症的劑量,病症才能痊癒。到,指的是藥力的到達,可能幾劑藥就到達,也可能需要幾十劑或幾百劑才能到達,並不是一入口就能治癒。

這些道理,只有經驗豐富的人才能明白。如果心氣浮躁,觀察舌頭不準確,判斷病情也不明確,就貿然採用我的說法,胡亂服用重劑,反而會造成禍患。所謂辨舌,就是要小心謹慎地考慮表裡、寒熱、虛實六個字,判斷準確,才能根據病情變化靈活調整用藥,符合中庸之道。我遵循家訓,用藥以調理自身,並非想要與世人爭高低。承蒙大家詢問,不敢隨便附和,只能將自己的愚見坦誠地說出來,至於是否能理解我,是否會責怪我,就無需再過問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