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辨舌指南》~ 卷二 (14)
卷二 (14)
1. 第四節 糙黏
糙者穢濁也;黏者痰涎也。苔白如糙石糙手者,此燥傷胃汁,不能潤舌,腎氣不能上達之候。亦有清氣被抑,不能生津者,如舌苔黃黑相間,如鍋焦黃色,摸之刺手,看之不澤,如胃中津液焦灼,舌乾口燥之候。然亦有陽氣為陰邪所阻,不能上蒸而化為津液者,當以脈證分別斷之。
凡黃苔有質地而起濁腐而動者,邪已結里,黃濁愈甚,則入里愈深,熱邪愈結,焦黃則熱甚,宜下之。平人舌上有黏黑苔垢,拭之不淨,經久不退,且口甜氣穢,便是胃脘發癰之候,宜涼膈散下之。若津液如常,口不燥渴,身發熱而苔自滑,迨寒化熱,則舌苔不滑而枯,以熱耗津液,糙者津液已燥也,若舌燥苔漸厚,是邪熱入胃挾濁飲而化火也,此時已不辨滋味矣。迨厚苔而轉黃黏,邪熱化火已入陽明胃府。
若熱甚失治,津液漸枯,則舌苔黑色,胃火已甚也。若擦去厚苔,而舌底紅色者,火灼津虧也,此皆表邪傳裡,由津液多少之變也。
白話文:
[第四節 粗糙與黏膩]
粗糙是指混濁不清的狀態;黏膩則是指痰涎。如果舌苔白且像粗糙的石頭或手一樣,這表示身體受到乾燥影響,導致胃部分泌物無法滋潤舌頭,可能是腎氣無法順利上行的徵兆。另外,也有清氣被抑制,無法生成口水的情況,例如舌苔呈現黃黑交錯,類似鍋底燒焦的黃色,觸摸時感到刺手,視覺上看來無光澤,這可能是胃中的津液已被消耗殆盡,舌頭乾燥、口渴的徵象。然而,也有情況是因為陽氣被陰邪阻擋,無法上升轉化為津液,這需要根據脈象和症狀來區別判斷。
凡是舌苔呈現黃色,有實質感且起混濁腐敗現象的,代表邪氣已在內臟結聚,黃色越深,表示邪氣進入體內越深,熱邪越嚴重,呈現焦黃色則表示熱度非常高,應該使用通便的方式治療。正常人舌頭上如果有黏膩的黑苔,擦拭後仍無法清除,長時間不會消退,並且口中有甜味,氣息混濁,這可能是胃部發生潰瘍的徵兆,應該用涼膈散進行通便。如果津液正常,口不乾渴,身體發熱但舌苔卻光滑,等到寒氣轉化為熱氣,舌苔就不會光滑反而變得乾枯,因為熱氣消耗了津液,舌苔粗糙表示津液已經乾燥。如果舌頭乾燥且舌苔逐漸加厚,表示邪熱進入胃部並與混濁的飲食結合轉化為火氣,此時已經無法分辨食物的味道。等到舌苔加厚且轉為黃色黏膩,表示邪熱轉化為火氣已進入陽明胃腑。
如果熱度過高未得到適時治療,津液逐漸枯竭,舌苔會變成黑色,表示胃火非常旺盛。如果刮除厚重的舌苔,看到舌頭底部呈紅色,這是火氣灼燒導致津液不足的表現,這些都是表面的邪氣傳入體內,由於津液多寡的變化所致。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