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炳章

《辨舌指南》~ 卷二 (1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7)

1. 第四節 薄厚

苔垢薄者,形氣不足;苔垢厚者,病氣有餘。苔薄者,表邪初見;苔厚者,里滯已深。白而苔薄者,寒邪在表或氣鬱不舒。薄白無苔為虛寒,白而苔厚者,為中脘素寒或濕痰不化。薄黃為熱,薄黃而滑,表猶未罷,熱未傷津。苔黃而厚,濕熱內滯。黃苔有根地而濁者,邪已入里,黃濁愈深入里愈深,熱邪愈結。

若望之似有薄苔,一刮即淨,全無苔跡者,血虛也。一片厚苔,或黃或白,如濕粉所塗,兩邊不能漸勻漸薄者,胃絕也。若白厚粉濕滑膩苔,刮稍淨,而又積如麵粉發水形者,裡寒濕滯也。凡舌苔初則粗白漸厚而膩,是寒邪入胃挾濁飲而欲化火也,迨變黑則胃火已甚也,或乾而燥裂則毒火更甚也。若苔厚漸退,而舌底紅色者,火灼水虧也。

平人舌中常有薄苔者,胃中之生氣也。《診家直訣》云:凡舌苔以勻薄有根為吉;白而厚者,濕中熱也;忽厚忽薄者,在輕病為肺氣有權,在困病為腎氣將熄也。劉吉人云:舌苔薄白,如米飲敷舌者,此傷寒中寒之初候也,如無表症,為飲停膈上也。如白而滑潤,如稠白豆漿敷舌者,傷寒、中寒、濕邪、痰飲等候也。

若舌薄白不潤澤,舌質不甚紅者,傷燥表證也。白而厚如豆腐腦鋪舌者,痰熱證也,亦有如白豆腐筋堆舌者,謂白苔厚而有孔,如豆腐煮熟有孔者,曰筋。謂有二三條白者,余則紅色,或圓或長,此胃熱痰滯,腐濁積聚,誤燥當下不下之候,過此不下,則無下證可見矣。若白而疏如米粉鋪紅者,傷寒傷暑初傳之候也。

白如粟米成顆粒者,此熱邪在氣分也。

白話文:

[第四節 薄厚]

苔垢如果薄,表示身體的元氣不足;苔垢厚,則顯示病氣較重。苔垢薄,通常代表外感病初起;苔垢厚,則顯示體內病滯已經嚴重。白色且苔薄,可能是寒邪在體表或是氣機不順。薄白無苔,多為虛寒症狀;若是白色且苔厚,可能是脾胃本來就偏寒或是濕痰無法正常代謝。薄黃色的苔垢代表有熱症,薄黃且滑,表示表症尚未完全消退,熱邪尚未傷及津液。苔黃且厚,代表濕熱在體內滯留。黃苔有根且混濁,表示邪氣已深入體內,黃濁越深,邪氣進入體內越深,熱邪越容易凝結。

如果看來似乎有薄薄一層苔垢,但一刮就乾淨,沒有任何苔垢痕跡,這可能是血虛的徵兆。如果舌頭上有一片厚苔,不管是黃色還是白色,像被濕粉塗抹過一樣,兩側無法漸漸均勻或變薄,這可能表示胃部功能衰竭。若是白色的厚粉濕滑膩苔,刮掉後又像麵粉遇水般再次堆積,這可能是體內寒濕滯留。一般來說,舌苔開始時是粗糙的白色,然後逐漸變厚且膩,這可能是寒邪進入胃部,並挾帶濁飲,正準備轉化為火邪。等到舌苔變黑,則表示胃火已經很旺盛;如果乾燥且裂開,則表示毒火更為嚴重。如果舌苔逐漸消退,但舌底呈現紅色,這可能是火邪燒灼導致水分不足。

健康人的舌頭中央常會有薄薄的一層苔,這是胃部的生氣。根據《診家直訣》所述,舌苔均勻且薄,有根,是好現象;白色且厚,表示體內有濕熱;舌苔忽厚忽薄,在輕微疾病中表示肺氣強健,在嚴重疾病中則可能表示腎氣將盡。劉吉人說,舌苔薄白,像是米湯敷蓋在舌頭上,這是傷寒或體內受寒的初期徵兆;如果沒有其他表症,則可能是飲食停滯在膈膜上方。如果舌苔白色且滑潤,像稠密的白豆漿覆蓋舌頭,可能是傷寒、體內受寒、濕邪、痰飲等症狀。

如果舌苔薄白,但不顯得滋潤,舌質不是非常紅,這可能是受燥熱的表症。舌苔白且厚,像豆腐腦鋪滿舌頭,這是痰熱的症狀;也有像白豆腐筋堆在舌頭上的情況,也就是說,舌苔雖厚但有孔洞,就像煮熟的豆腐有孔洞一樣,稱為筋。意思是說,舌頭上有二三條白色區域,其餘部分呈紅色,形狀可能是圓形或長條形,這是胃熱痰滯,腐敗濁物積聚,錯誤的使用燥藥或該用下法而不用的徵兆,錯過這個時機再不用下法,之後就看不到可以使用的下法證據了。如果舌苔白且稀疏,像米粉鋪在紅色舌頭上,這是傷寒、傷暑初期傳染的徵兆。

舌苔白,像粟米形成顆粒狀,這表示熱邪在氣分層面。

2. 第五節 化退

《醫級》云:苔隨食化者,中虛之候,因朝起未食,則舌苔食後則苔退。又如舌苔忽剝蝕而糙干,為陰虛。剝蝕邊仍有膩苔為濕痰。剝換由尖及內,症可漸平。四圍旁退中留,胃敗變至。劉吉人云:苔之真退真化,真退必先由化而後退,假如苔由厚而退薄,由板而生孔,由密而漸疏,由有而漸無,由舌根外達至舌尖,由尖而漸變疏薄,乃里滯減少,是為真退。由退而後生薄白新苔,乃胃氣漸復、穀氣漸進之吉兆。

若驟然退去,不復生新苔,或如駁去,斑斑駁駁存留,如豆腐屑鋪舌上,東一點,西一點,散離而不連續,皆逆象也。皆因誤用攻伐消導之藥,或誤表之故,胃氣胃液均被傷殘,故現此候。若滿舌厚苔忽然退去,舌底仍留汙質膩澀,或見朱點,或有發紋者,是為假退,一二日間即續生厚苔。亦有滿舌厚苔,中間駁落一瓣,或有罅紋,或有凹點,底見紅燥者,須防液脫中竭。

若厚苔忽然退去,舌光而燥者,此胃氣漸絕也,病多凶危。例如鳳溫之邪,首傷肺經氣分,故舌多無苔,即有黃白苔,亦薄而滑;漸次傳裡,與胃腑糟粕相為搏結,苔方由薄而厚,由白而黃而黑而燥,其象皆板滯不宣。迨下後苔始腐,腐者宣松而不板實之象;由腐而退,漸生浮薄新苔一層,乃為病邪解盡。

白話文:

【第五節 化退】

根據《醫級》的說法,舌苔隨著飲食消化而變化,這顯示了中氣虛弱的情況。早晨起牀尚未進食時,舌苔會較為顯著,但飯後舌苔就會減退。如果舌苔突然剝落變得粗糙乾燥,這可能是陰虛的徵兆。若剝落的周邊仍有膩苔,這可能是濕痰的表現。當舌苔從舌尖開始逐漸剝落至舌根,病情可能正在緩和。四周邊緣的舌苔褪去,但舌中央仍保留,這可能是胃氣衰弱的信號。

劉吉人表示,真正的舌苔消退或轉化,通常會先經歷一個變化的過程,然後才完全褪去。例如,舌苔由厚變薄,由整齊變得有孔隙,由密緻逐漸變得稀疏,由存在逐漸消失,由舌根蔓延到舌尖,由舌尖逐漸變得稀薄,這些都是體內積滯在減少的跡象,屬於真正意義上的退化。當舌苔褪去後,舌面生出薄白的新苔,這是胃氣恢復,飲食氣息增強的正面訊號。

然而,如果舌苔突然全部褪去,不再長出新苔,或者像被剝落一樣,舌面上留下斑駁的痕跡,像豆腐渣般零星散佈,彼此不連貫,這些都是不良的徵兆。這些情況通常是因為誤用了攻伐或消導的藥物,或是錯誤地使用了表癥治療方法,導致胃氣和胃液受到損傷,因而出現這種狀況。如果原本厚重的舌苔突然消失,但舌底仍殘留污濁的膩質,或出現紅色斑點,或有裂紋,這就是偽裝的退化,一兩天內舌苔就會再次加厚。有的時候,舌苔中心會突然剝落,或有裂紋,或有凹陷,露出紅燥的底層,這可能預示著體液瀕臨耗竭。

如果厚重的舌苔突然褪去,舌頭變得光滑且乾燥,這可能是胃氣正在逐漸消失的信號,病情多半會趨向危險。例如,鳳溫之邪首先傷害肺部的氣分,所以舌苔往往很少,即使有黃白苔,也是薄而滑。當疾病進一步發展,侵入內臟,與胃腑中的糟粕相互纏結,舌苔才會由薄變厚,由白轉黃,甚至轉黑,變得乾燥,呈現出一種固結不散的狀態。等到經過治療,舌苔開始腐爛,腐爛的部分變得鬆散,不再是堅硬的狀態,這就是病邪開始消散的徵兆。當舌苔腐爛後開始退去,舌面逐漸生出一層新的薄苔,這表示病邪已經完全清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