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炳章

《辨舌指南》~ 卷六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3)

1. 舌苔辨寒熱七

傷寒表裡輕重,驗舌色,辨苔垢,亦得大半。今余分立白苔、黑苔、黃苔、燥苔、滑苔,五者以為要。若舌色如常,身雖大熱,是表熱而里未有熱也,但治其表。如見白苔而滑,邪在半表半裡,未入於裡也,但宜和解。若見黃苔者,熱在胃家;苔黃而乾裂者,熱已入里,宜清裡熱。

若有下證者,可以下之。若見黑苔者,有二條分別:黑而焦裂硬刺者,裡熱已極,火極似炭之苔也;黑而有水,軟潤而滑者,裡寒已甚,水來剋火之寒苔也。以上五者,驗舌之大節目也。然仍要看症切脈,以參定之。

如舌上黑苔,燥裂有刺,此裡熱無疑矣。然或身痛,或足冷,或無汗,或脈浮,或脈伏,仍從表證治之,雖不可用辛溫之藥,必宜辛涼散表,然後清裡。若過用清熱,則表汗不出,表邪不解。

白話文:

傷寒的表裡輕重,可以透過觀察舌頭的顏色和苔垢來判斷,這能掌握大部分的情況。我將白苔、黑苔、黃苔、燥苔、滑苔五種苔象列為重要指標。

如果舌頭顏色正常,身體雖然發熱,但只是表面的熱症,內部還沒有發熱,只需要治療表症。如果看到白苔而且滑膩,邪氣停留在半表半裡,還沒有進入內部,就應該採用和解的方法。如果看到黃苔,表示熱症在胃部;如果苔黃而且乾裂,熱症已經深入內部,就應該清裡熱。

如果出現下焦症狀,可以用瀉藥治療。如果看到黑苔,有兩種不同的情況:黑而焦裂硬刺的,表示裡熱已經達到極點,就像炭一樣的苔象;黑而有水,軟潤而滑的,表示裡寒已經很嚴重,水來克制火的寒苔。以上五種苔象,是觀察舌頭的主要指標。但是還要觀察症狀,並且把脈,才能更加確定診斷。

如果舌頭上出現黑苔,乾燥裂開並且有刺,這就毫無疑問是裡熱。但如果同時伴有身體疼痛、腳冷、不出汗、脈浮、脈伏等表症,就應該從表症治療,雖然不能使用辛溫的藥物,但應該用辛涼的藥物散解表症,然後再清裡熱。如果過度使用清熱藥物,就會導致表汗出不來,表邪無法解除。

如舌上生苔,口渴不能消水,脈浮大不數,用清熱之藥;及加譫語神昏,此證多見不治。以舌苔主裡熱,渴宜消水,脈宜沉數,脈症相反故耳。然余以渴不消水,脈滑不數,擬以食滯,用消導治之,亦有生者。自此而知,表邪夾食之證,亦有舌苔生刺者也。大凡察病人之舌,沿邊缺陷如鋸齒狀者,此不治之證也。(以上錄秦皇士《傷寒大白》。)

然有苔黑屬寒者,必舌無芒刺、口有津液也。即小便之赤白,口中之潤燥,舌苔之滑澀,亦皆因乎津液之榮枯,未足憑以遽斷寒熱也,故尤宜以脈之有力無力細辨之。總之,醫家治病,須隨機應變,活潑潑地,不可膠執一方,不可泥滯一藥。不必以藥治病,惟以藥治脈可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舌頭上長了苔,口渴卻喝不下去水,脈搏浮大且不數,就應該用清熱的藥物治療。如果還伴隨神志不清、昏迷的情況,這種病症大多無法治癒。因為舌苔反映體內有熱,口渴應該能喝下水,脈搏應該沉而數,但現在的症狀卻相反,所以才難治。不過,我曾經遇到病人口渴卻喝不下水,脈搏滑而不數,我認為是食物積滯,用消導的藥物治療,結果病人活了下來。從這件事我了解到,表邪夾雜食物積滯的病症,也可能出現舌苔生長的情況。總之,觀察病人舌頭,如果邊緣有缺損,像鋸齒一樣,這都是無法治癒的徵兆。

然而,也有舌苔發黑屬於寒症的,這種情況下,舌頭一定沒有芒刺,而且口中有津液。同樣地,小便的顏色、口中的濕潤程度、舌苔的光滑程度,都與津液的盛衰有關,不能單憑這些現象就斷定是寒症還是熱症。因此,更應該仔細觀察脈象是否有力,才能準確判斷病情。總而言之,醫生治療疾病,必須隨機應變,靈活運用,不能拘泥於一種方法,也不要死板地使用一種藥物。不必以藥物治病,只要用藥物調節脈象就可以了。

古今氣運不同,舊方新病,何能符合。只可讀其書,廣其義,考其方,得其理,潛心默究,自得其神。即羅氏譬之拆舊料而改新房,務必工穩耳。(上錄顧練江《瘍醫大全》)。

白話文:

古今的氣運、社會環境和疾病狀況都有所不同,舊有的方藥可能不適合新的病症。因此,只能閱讀古籍,擴大對其中理論的理解,審視和研究古方,理解其原理,潛心深入探討,從中獲得靈感和智慧。就好比羅氏比喻的拆解舊建築材料來改建新房,重要的是確保重建過程穩定無虞。以上摘錄自顧練江的《瘍醫大全》。

2. 舌色辨吉凶八

在表則無苔(按:白苔亦屬表證)。在半表半裡,苔白而滑。在裡則黃苔,熱甚則黑苔芒刺。不熱不渴,黑苔有津為寒舌,乃心茵紅為本色故吉,黑為水色故凶。凡舌硬、舌腫、舌卷、舌短、舌強者,十不救一二。舌縮、神昏、脈脫者,死不治。夏月黑苔可治,冬月黑苔難醫。

黑苔刮不去,易生刺裂者死。凡見舌苔,以井水浸青布擦淨舌苔,以薄荷細末蜜調敷之,吐舌者,摻冰片末即收。(上錄李士材《傷寒括要》)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摘錄自李士材的《傷寒括要》,主要講述了中醫診斷中觀察舌苔和舌頭形態的意義,以及對黑苔的治療方法。

舌苔是觀察疾病程度的重要指標,不同顏色和形態的舌苔代表著不同的病症。比如表證時無苔或白苔,半表半裡時白而滑,裡證時則為黃苔或黑苔。

黑苔通常代表著病情較重,但也要區分季節和症狀。夏月黑苔比較容易治療,冬月黑苔則較難醫治。如果黑苔刮不去,容易生刺裂,則預後不良。

文中也提到了用井水浸青布擦淨舌苔,並用薄荷和冰片治療吐舌的方法。

需要注意的是

3. 溫熱辨舌心法九

心開竅於舌。脾之大絡,繫於舌本,肝腎脈亦通舌本。凡木舌、重舌、舌衄屬心經燥熱。舌菌、舌墊、舌腫大塞口,屬脾經濕熱挾心火上壅。舌本強硬,為熱兼痰。若舌卷短,痿軟枯小,則肝腎陰涸,而舌因無神氣矣。溫病初起,舌苔白而少津者,宜杏仁、桔梗、牛蒡之類,辛潤以解縛束;桑葉、蔞皮之類,輕清以解燥熱,佐梔皮、連翹之微苦微燥。

舌苔白而底絳,濕遏熱伏也,須防變干,宜辛淡輕清泄濕透熱,如三仁湯以蔻皮易蔻仁,稍佐滑石、竹葉、蘆根之類以清化之。初病舌苔白燥而薄,或黃燥而薄,為胃腎陰虧,其神不昏者,宜鮮生地、元參、麥冬等味以救陰。(分兩不宜過重,恐遏伏邪熱,)銀花、知母、蘆根、竹葉等味以化邪,尤須加辛潤以透達。若神即昏者,加以開閉,如普濟丹、清上丸(此二方無考。

白話文:

心臟與舌頭相連。脾臟的主要經絡連接到舌根,肝臟和腎臟的經絡也通向舌根。如果舌頭乾燥、厚重、出血,屬於心經燥熱。如果舌頭上有菌斑、舌苔厚重、舌頭腫大導致嘴巴閉合困難,屬於脾經濕熱夾雜心火上衝。舌根僵硬,是熱氣和痰濕共同作用的結果。如果舌頭捲曲、短縮、萎縮、乾燥,就是肝腎陰虛,導致舌頭失去精神。

溫病初期,舌苔白而乾燥,唾液少的人,應該使用杏仁、桔梗、牛蒡等辛潤藥物來解開束縛;使用桑葉、蔞皮等輕清藥物來消除燥熱,佐以梔子皮、連翹等微苦微燥的藥物。

舌苔白而舌底發紅,是濕氣阻遏熱氣潛伏的表現,要預防轉為乾燥,應該使用辛涼輕清的藥物來泄除濕氣、透發熱氣,比如使用三仁湯,將蔻仁換成蔻皮,稍微加一點滑石、竹葉、蘆根等藥物來清化。

初期舌苔白而乾燥且薄,或黃燥而薄,是胃腎陰虛的表現,如果患者神志清醒,應該使用鮮生地、元參、麥冬等藥物來滋補陰氣(份量不要過重,避免抑制潛伏的邪熱)。使用銀花、知母、蘆根、竹葉等藥物來化解邪氣,特別要加入辛潤藥物來促進藥力透達。如果患者神志昏迷,還要加用開竅藥物,比如使用普濟丹、清上丸。

開閉可用紫雪丹、王定牛黃清心丸可也,)遲則內閉、外脫不治。舌苔燥如白砂者,此溫邪過重,宜速下之,佐以甘涼救液。白燥而厚者,調胃承氣湯下之,佐以清潤養陰,如鮮生地、元參、梨汁、蘆根之類。若白膩不燥,自覺悶極,口甜,吐濁涎沫,宜加減正氣散加佩蘭、神麯。

若舌脹大不能出口,屬脾濕胃熱鬱極,前法加大黃汁利之。舌白不燥,或黃白相兼,或灰白不渴,此濕熱鬱而未達或素多痰飲,雖中脘痞痛,亦不可攻,宜用開化,如杏、蔻、枳、桔、陳皮、茯苓、通草之類。舌苔白膩,胸膈悶痛,心煩乾嘔,欲飲水,水入則吐,此熱因飲鬱而生,宜辛涼化飲,如白芥子、細辛、通草、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苡仁、滑石、竹葉、蘆根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症狀是開閉不利,可以用紫雪丹或王定牛黃清心丸來治療,如果拖延時間,就會導致內閉外脫,無藥可救。舌苔乾燥如白砂,表示溫邪過重,需要快速下瀉,並佐以甘涼藥物來滋潤津液。如果舌苔乾燥而厚膩,可以用調胃承氣湯來下瀉,同時佐以清潤養陰的藥物,比如鮮生地、元參、梨汁、蘆根等。如果舌苔白膩不乾燥,患者感覺胸悶極度難受,口甜,吐出濁痰,可以用加減正氣散加佩蘭、神麴來治療。

如果舌頭腫脹無法伸出,屬於脾濕胃熱鬱結,可以在上述治療方法中加入大黃汁來通利。如果舌苔白不乾燥,或者黃白相兼,或者灰白色不口渴,表示濕熱鬱結尚未到達,或者原本就痰飲較多,即使中脘部位感覺痞痛,也不宜攻邪,應該使用開化之藥,例如杏仁、蔻仁、枳實、桔梗、陳皮、茯苓、通草等。如果舌苔白膩,胸膈悶痛,心煩乾嘔,想喝水卻喝不了,一喝就吐,表示熱邪因為飲水而鬱結,應該用辛涼化飲的藥物來治療,例如白芥子、細辛、通草、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薏苡仁、滑石、竹葉、蘆根等。

如飲熱並重,舌苔黃膩,宜辛苦通降,佐以淡滲,如小陷胸湯、半夏瀉心湯去參、甘、大棗,以薑汁炒黃連代乾薑,加通草、茯苓、蔞皮、薤白等味。黃芩滑石湯、黃連溫膽湯均可選用。

邪傳心包,神昏譫煩,如舌苔黃膩,仍屬氣分濕熱內蒙包絡,宜半夏瀉心湯、小陷胸等湯,或用杏仁、白芥子、薑汁炒川連、鹽水炒木通,連翹、滑石、淡竹葉、蘆根、蔞皮之類,辛潤以通之,鹹苦以降之,清淡以泄之。涼膈散亦可間用。寧上丸、普濟丹亦效。若舌赤無苔,此證與前證同一神昏,而虛實相反。

白話文:

如果患者感到口渴並且身體沉重,舌苔呈現黃膩色,說明體內有濕熱阻滯,需要用辛辣苦寒的藥物來疏通泄降,並配合清淡利水的藥物,例如小陷胸湯、半夏瀉心湯去掉人參、甘草、大棗,用薑汁炒黃連代替乾薑,再加入通草、茯苓、蔞皮、薤白等藥材。黃芩滑石湯、黃連溫膽湯也可以選擇使用。

如果邪氣入侵心包,患者神志昏迷,出現譫語煩躁,舌苔黃膩,仍然屬於氣分濕熱內蒙包絡,可以服用半夏瀉心湯、小陷胸湯等湯劑,或者使用杏仁、白芥子、薑汁炒黃連、鹽水炒木通、連翹、滑石、淡竹葉、蘆根、蔞皮等藥材,用辛潤的藥物疏通,用鹹苦的藥物降濁,用清淡的藥物泄熱。涼膈散也可以間隔使用。寧上丸、普濟丹也有療效。如果舌頭紅赤無苔,雖然與上述情況一樣都是神志昏迷,但虛實相反。

前系濕熱明證,此係傷陰確據,神昏為內閉之象,閉則宜開,心宮用虛靈之所,虛則忌實,宜犀角、鮮生地、連翹、銀花、鬱金、鮮石菖蒲、鮮蘆根、梨汁、竹瀝,少和薑汁,緩煎熱服。再用寧上丸、普濟丹開閉養陰,地黃用鮮者,取其滑利,少和薑汁,涼藥熱飲,取其流連,此即陰陽開闔之理。蘆根尤宜多用,輕清甘涼,兩飲金水又能泄熱化濕,從膀胱而解。

如此治法,斷無不效之理。最忌一派苦寒永伏、陰柔濁膩。今時習俗,尤誤於溫病傷陰之說,不知氣分熱鬱爍津之理,每見舌絳,便用大劑陰柔。是濁熱已遏上焦氣分,又用濁藥,兩濁相合,逼令邪氣深入膏育,深入骨髓,遂成固結不解之勢。又或舌苔黃膩,明系氣分濕熱熏蒸,法宜辛苦開化,乃不用開化,而用大劑涼藥,亦足逼令邪氣深伏。邪伏則胃氣不得上升,舌苔因之亦伏,轉成舌絳無苔矣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個濕熱症狀明顯,但同時也傷陰的病症。病人神志昏迷,這是內閉的表現,內閉就需要開通。心臟是虛靈之所在,虛則忌實,所以應該使用犀角、鮮生地、連翹、銀花、鬱金、鮮石菖蒲、鮮蘆根、梨汁、竹瀝,少加薑汁,緩慢煎煮後熱服。

接著再用寧上丸、普濟丹來開通閉塞、滋養陰氣,地黃要使用鮮品,取其滑利之性,少加薑汁,涼藥要熱服,讓藥效流轉,這就是陰陽開合的道理。蘆根尤其應該多用,它性輕清甘涼,既能清熱化濕,又能滋陰利水,從膀胱排出體外。

這種治療方法,一定會有效。最忌諱使用一味苦寒的藥物,讓寒氣長期停留在體內,造成陰寒濁膩。現在的風俗,尤其誤解了溫病傷陰的道理,不知道熱邪鬱結在氣分,灼傷津液的原理,一看到舌頭發紅,就使用大量陰寒的藥物。這是因為濁熱已經阻遏了上焦氣分,又用濁藥,兩者相合,反而逼使邪氣深入膏肓,深入骨髓,形成固結不解的局面。

還有一些病人舌苔黃膩,明顯是氣分濕熱熏蒸的表現,應該使用辛辛苦燥的藥物來開化,卻不用開化藥物,反而使用大量涼藥,這也足以逼使邪氣深伏。邪氣深伏,胃氣就無法上升,舌苔也會跟著伏住,最終就會變成舌頭發紅,沒有舌苔了。

若舌色紫暗,捫之濕潤,乃其人胸膈中素有虛瘀,與熱相搏,宜鮮生地、犀角、丹皮、丹參、赤芍、鬱金、花粉、桃仁、藕汁等味,涼血化瘀。舌紫腫大或生大紅點者,乃熱毒乘心,用導赤、犀角加黃連、金汁治之,或稍加大黃汁利之。舌絳欲伸而抵齒難伸者,此痰阻舌竅,肝風內動,宜於清化劑中加竹瀝、薑汁、膽星、川貝等味以化熱痰,切勿滋膩遏伏火邪。

其有因寒涼陰柔遏伏者,往往愈清愈燥,愈滋愈干,又宜甘平甘潤,佐以辛潤透邪,其津乃回。若舌與滿口生白衣,為黴苔,或生糜點,謂之口糜。因其人胃腎陰虛,中無砥柱,濕熱用事,混合熏蒸,證屬難治,酌用導赤、犀角、地黃之類服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舌頭顏色紫暗,摸起來濕潤,表示此人胸腔和隔膜處長期有虛寒瘀血,與熱氣相互搏鬥,可以用鮮生地、犀角、丹皮、丹參、赤芍、鬱金、花粉、桃仁、藕汁等藥材,涼血化瘀。如果舌頭紫色腫大,或長出紅色斑點,表示熱毒侵犯心臟,可以用導赤、犀角,再加黃連、金汁治療,或者稍微增加大黃汁來幫助排毒。如果舌頭發紅想要伸出來,卻碰到牙齒就伸不出來,表示痰液阻塞舌頭的通道,肝風內動,應該在清熱化痰的藥方中加入竹瀝、薑汁、膽星、川貝等藥材來化解熱痰,絕對不能使用滋膩的藥物,以免遏制火邪。

如果舌頭因為寒涼陰柔的因素被遏制,往往越清熱越乾燥,越滋潤越干,這時應該使用甘平甘潤的藥物,佐以辛潤的藥物透邪,這樣唾液才能恢復正常。如果舌頭和口腔內出現白色苔狀物,稱為黴苔,或長出糜爛的斑點,稱為口糜。這是因為此人胃腎陰虛,身體缺乏中氣,濕熱在體內肆虐,混合熏蒸,屬於難治的病症,可以酌情服用導赤、犀角、地黃等藥物。

舌心絳干,乃胃熱上爍心營,宜清心胃;舌尖絳干,乃心火上炎,宜導赤以瀉其府;舌絳而光亮,絳而不鮮,甚至干晦痿枯者,或淡而無色,如豬腰樣者,此胃、肝、腎陰枯極而舌無神氣者也,急宜加減炙甘草湯加沙參、玉竹、雞子黃、生龜板等類,甘平濡潤以救之。

黑為腎色,苔黑燥而厚,此胃腸邪結,傷及腎陰,宜大承氣湯鹹苦下之;黑燥而不甚厚,調胃承氣湯微利之,或增液承氣湯潤下之;若舌淡黑而津不滿者,此腎虛無根之火上炎,用復脈、生脈輩救之。

白話文:

舌頭中心紅乾燥,是因為胃火上炎灼傷心血,應該清熱心胃;舌尖紅乾燥,是心火上炎,應該用清熱瀉火藥物來降火;舌頭紅色且光亮,或紅色但不鮮豔,甚至乾燥晦暗萎縮枯燥,或者淡白無色,像豬腰一樣,這是胃、肝、腎陰氣枯竭,舌頭失去生機的表現,必須緊急用炙甘草湯加減沙參、玉竹、雞子黃、生龜板等滋陰潤燥藥物來救治。

黑色是腎臟的顏色,舌苔黑燥而厚,表示胃腸積聚邪氣,傷及腎陰,應該用大承氣湯用苦寒藥物瀉下;如果黑燥但不太厚,可以用調胃承氣湯微利通便,或用增液承氣湯潤腸通便;如果舌頭淡黑而津液不足,這是腎虛無根之火上炎,要用復脈、生脈等藥物來滋陰補腎。

舌苔黃厚,脈息沉數,中脘按之微痛,大便不解,或雖解無多,或雖多而仍覺不爽,宜於辛苦劑中,兼用酒製大黃為丸,緩化而行,往往服一二次,大解一次,再服再解,如此五七次,而邪始盡也。若舌如沉香色或黃黑而燥,脈沉實而小,甚者沉微似伏,四肢發厥,或渴喜熱飲,此皆裡氣不通之象,酌用三承氣湯下之。陰傷者,加鮮生地、元參、知母、蘆根之類足矣。

蓋速下其邪,即所以存津液也。必得苔退脈靜身涼,舌之兩旁生出白薄苔,方為邪盡。一切外邪、伏邪均系如此。

按此篇診舌之法,頗為精細。錄於石芾南《醫原》中。至於舌苔白燥、黃燥、黑燥,始用承氣湯下之,亦未盡善。余曾治溫病數人,往往數日不大便,燥糞已結,而舌苔始終滑潤,無舌苔可據者。要之餘所遇者其變,石氏所論者其常也。知常知變,而後可與言醫。

白話文:

舌頭上覆蓋著厚厚的黃色苔蘚,脈搏沉而快,胃部按壓時略微疼痛,大便不通,即使排泄了也量很少,或者排泄量很多卻仍然感到不舒服,應該使用辛、苦味藥物,並加入酒製大黃製成丸劑,緩慢地化解並排出毒素。通常服用一到兩次,就能排出一次大便,再次服用,再次排出,如此反覆五到七次,病邪就會完全消除。

如果舌頭顏色像沉香木一樣,或者呈黃黑色且乾燥,脈搏沉而實,並且微弱得幾乎感覺不到,四肢發冷,或者口渴想要喝熱水,這些都是內氣不通的症狀,應該考慮使用三承氣湯來排出毒素。如果身體出現陰虛,可以加入鮮生地、元參、知母、蘆根等藥物。

之所以要快速地排出病邪,目的是為了保存津液。只有當舌苔退去、脈搏平穩、身體涼爽,舌頭兩側出現薄薄的白苔,才代表病邪完全消失。一切外邪和潛伏的病邪都遵循這個原則。

這篇文章診斷舌苔的方法非常精細,收錄在石芾南的《醫原》中。但是,對於舌苔白燥、黃燥、黑燥的情況,一開始就使用承氣湯來排出毒素,並不完全完善。我曾經治療過幾個溫病患者,他們連續幾天沒有排便,糞便已經乾燥結塊,而舌苔始終保持光滑潤澤,沒有可以參考的舌苔。總之,我所遇到的只是病情變化,而石氏所論述的只是常見的情況。了解常規,同時又要掌握變化,才能稱得上懂醫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