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炳章

《辨舌指南》~ 卷一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5)

1. 第八章 辨舌苔察時溫與伏熱

吳坤安云:凡外邪之入,先到衛分,衛分不解,而後入氣分而營分,再不解則深入血分。如風熱無濕者,舌質自潤無苔,或有苔亦薄。熱兼濕者,必有濁苔而多痰,此邪在衛分,可汗解之,如麻、杏、薄荷之類。如舌苔白厚而干,邪在氣分,宜解肌清熱,如荊、葛、翹、荷之類。

白內兼黃仍屬氣分之熱,不可用營分藥。白苔邊紅,此溫邪入肺灼干肺津,不可辛溫過表,清輕涼散為當。若氣分化熱不解,則入營分。此由衛而氣,由氣而營,由營而血,逐層遞進,順傳之徑也。或溫邪由口鼻吸入,上焦心肺先受而後竟入營分,舌苔亦由白而絳,為逆傳也。

邪熱入營,舌質必絳而燥,惟犀、羚、梔、翹、鮮大青為妙品,以能透熱於營中也。邪在營分不解,漸入血分,入血分則舌質深絳,煩躁不寐,時有譫語,宜急清血分之熱,如鮮生地、丹皮、金汁、犀角之類。若舌質紅,苔白根帶黃,此熱雖入營,溫濕之邪尚在氣分流連,可冀戰汗而解。

若舌紅絛中仍帶黃白等色,是邪在營衛之間,當用犀、羚以透營分之熱,荊、薄以解衛分之邪,兩解以和之。此由外而內,自上而下,順逆傳經法也。外感溫病,風寒諸感無不皆然。

若伏氣溫病,自里出表,乃先從血分,而後達於氣分,故溫暑初起,舌即絳者,因內挾伏氣而邪不入氣分,而直竄營分也,宜先清營分之熱,如鮮地、大青,丹皮、山梔、豆豉、白薇之類。大抵寒溫自表傳裡,發病即現白苔,而舌質之色如常無變。溫暑之邪自里達表,初起舌質光紅,雖有浮垢,反而無根。

馬良伯云:凡風寒濕諸熱病,始起則舌滑而薄,溫熱暑風始起則舌即絳色。蓋溫暑病,里先有鬱熱,故宜清泄,甚或用涼,切忌辛溫芳燥。邵仙根云:傷寒邪從肌表而入,以舌之白黃分表裡而汗下之;溫暑從口鼻吸入,以舌之絳白分營衛而清解之,更以舌質之燥潤辨津液之存亡。

炳章按:凡伏氣溫暑,起病之初,往往舌紅潤而無苔垢,診其脈軟或弦或數,口未渴而心煩惡熱,即宜投以清解營陰之藥,迨邪自營從氣分出而化苔,然後再清其氣分熱可也。若伏邪重者,初起即舌絳咽乾,甚則有肢冷脈伏之假象,亟宜大清營分伏邪,而反現厚膩黃濁之苔,此即內伏之邪外達也,既達於氣分,則從氣分治之。

更有邪伏於深沉不能一齊化達者,如前化出之苔已退盡,色亦淡紅,惟口苦或甜黏,其內伏未盡之邪仍留也。逾一二日,舌復干絳,苔復黃燥,當再清之化之,正如抽蕉剝繭,層出不窮。秋月伏暑深沉者,屢多此類之症。

余前治姚姓婦伏暑,因初病時尚食肉品麥面,兼服補品,迨熱重胃閉始停,而後身灼熱,胸痞便閉,小溲短澀。因熱逼血室,經水適來,俄頃未淨即止,以至熱入血室,耳聾目閉,神昏譫語,手足瘛瘲,便閉溲澀。前醫皆遵熱入血室例治,多罔效。至病勢危殆,始邀余診治。

白話文:

吳坤安說:凡是外來的邪氣侵入人體,會先到達身體的衛分,如果衛分沒有解除,才會進入氣分和營分,如果再沒有解除,就會深入到血分。像是風熱這種沒有濕氣的病邪,舌頭會是濕潤的,沒有舌苔,或者有也只是薄薄一層。如果熱邪夾帶濕氣,舌頭一定會有混濁的舌苔,而且痰液很多,這種情況是病邪在衛分,可以用發汗的方式來解決,像是麻黃、杏仁、薄荷之類的藥物。如果舌苔呈現白色、厚而且乾燥,這是病邪在氣分,適合用解肌清熱的方法來治療,像是荊芥、葛根、連翹、薄荷之類的藥物。

舌苔呈現白色,但是內部帶有黃色,仍然是屬於氣分有熱,不能使用治療營分的藥物。舌苔白色邊緣呈現紅色,這是溫邪侵入肺部,灼傷肺部的津液,不能使用辛溫發散的藥物,應該用清涼疏散的藥物來治療。如果氣分化熱沒有解除,就會進入營分。這就像是由衛分到氣分,由氣分到營分,由營分到血分,一層一層遞進,是順著經絡傳遞的路徑。也可能溫邪是從口鼻吸入,上焦的心肺先受到影響,然後才進入營分,舌苔也會由白色轉為紫紅色,這是逆著經絡傳遞的路徑。

病邪的熱進入營分,舌頭一定會呈現紫紅色而且乾燥,這時候用犀角、羚羊角、梔子、連翹、新鮮大青葉等藥物是最好的,因為它們可以將熱邪從營分透發出來。如果病邪在營分沒有解除,就會漸漸進入血分,進入血分後,舌頭會呈現深紫紅色,會感到煩躁、無法入睡,有時候還會說胡話,應該趕快清除血分的熱邪,像是用新鮮生地、丹皮、金汁、犀角之類的藥物。如果舌頭呈現紅色,舌苔白色,但是根部帶有黃色,這表示熱邪雖然進入營分,但溫濕的邪氣還停留在氣分,可以試著用發汗的方式來解決。

如果舌頭紅色,中間還帶有黃白色等顏色,這是病邪在營分和衛分之間,應該用犀角、羚羊角來透發營分的熱邪,用荊芥、薄荷來解除衛分的邪氣,兩者同時兼顧,達到平衡。這就是由外而內,自上而下,順著和逆著經絡傳遞的方法。外感溫病、風寒等各種感冒都是這樣。

如果是伏氣溫病,從身體內部往外發作,是先從血分開始,然後才到達氣分,所以溫暑病剛開始時,舌頭就呈現紫紅色,是因為體內潛藏有伏氣,病邪沒有進入氣分,而是直接竄入營分,應該先清除營分的熱邪,像是用新鮮生地、大青葉、丹皮、山梔、豆豉、白薇等藥物。大致來說,寒溫病從體表傳入體內,發病時會出現白色舌苔,而舌頭的顏色跟平常一樣沒有變化。溫暑病從體內到達體表,剛開始時舌頭呈現光亮的紅色,即使有浮在表面的污垢,也沒有根。

馬良伯說:凡是風寒濕等各種熱病,剛開始的時候舌頭會是滑潤而且薄的;溫熱暑風等熱病剛開始時舌頭就會呈現紫紅色。這是因為溫暑病體內先有鬱積的熱,所以應該用清泄的方法來治療,甚至可以用寒涼的藥物,千萬不能用辛溫發散的藥物。邵仙根說:傷寒的病邪是從肌膚表面進入體內,可以用舌苔的白黃顏色來區分表裡,然後用發汗或攻下的方法來治療;溫暑的病邪是從口鼻吸入體內,可以用舌頭的紫紅和白色來區分營分和衛分,然後用清熱解毒的方法來治療,更要用舌頭的乾燥或濕潤來判斷津液的存亡。

炳章按:凡是伏氣溫暑的疾病,剛發病的時候,往往舌頭呈現紅潤而且沒有舌苔污垢,診斷時發現脈象是軟的、或是弦的、或是快的,雖然不口渴但是會感到心煩燥熱,應該馬上使用清解營陰的藥物,等到病邪從營分轉移到氣分而出現舌苔時,然後再清除氣分的熱邪就可以了。如果伏藏的病邪很嚴重,剛發病時舌頭就呈現紫紅色、咽喉乾燥,甚至會出現四肢冰冷、脈搏微弱的假象,應該馬上用藥物來大力清除營分的伏邪,這樣反而會出現厚膩黃濁的舌苔,這就是體內潛伏的病邪往外發散的現象,既然已經到達氣分,就應該從氣分來治療。

還有一些病邪潛藏在深處,不能一次全部發散出來的,像是之前發出來的舌苔已經退盡,舌頭顏色也變成淡紅色,只是會覺得口苦或是口甜黏,這是體內潛藏沒有發散完的病邪仍然存在。過一兩天,舌頭又會變乾燥紫紅,舌苔又會變黃燥,應該再用清熱解毒的方法來治療,就像是剝香蕉一樣,一層一層不斷地出現。秋天的時候,伏暑病深入潛藏的,常常會出現這類型的症狀。

我之前治療一位姓姚的婦人,得了伏暑病,因為剛生病時仍然吃肉類和麵食,又吃了補品,等到熱勢加重、腸胃閉塞才停止,之後全身發熱、胸悶、便秘、小便短少。因為熱邪逼迫到血室,月經剛來又馬上停止,導致熱邪進入血室,出現耳聾、眼睛看不見、神智不清、說胡話、手腳抽搐、便秘、小便澀痛等症狀。之前的醫生都按照熱入血室的例子來治療,大多沒有效果。等到病情危急的時候,才請我來診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