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辨舌指南》~ 卷三 (13)
卷三 (13)
1. 第二十章 舌病證治之鑑別
《千金方》云:舌重十兩,長七寸,廣兩寸半,善用機衡能調五味。《遵經》云:手少陰通舌本,足少陰挾舌本,足厥陰絡舌本,足太陰連舌本散舌下。舌本在下,舌尖在上,舌中為內,舌邊為外。左病應左,右病應右。舌膜由三焦腠理直達胃腸,舌本由經絡直通心脾腎。
故凡舌之偶生疾患,如腫、瘡、疔、癰、重、木、疔、菌、黃、衄,及二強、暗、瘲、痹、麻、齧、短等病,皆由臟腑鳳毒邪熱搏於血氣,隨其虛實發現於舌著而生病。猶當分其舌之體質病與舌之功用病為二種。
如心脾熱壅為腫舌;舌根粗大木悶而硬為木舌;舌根腫脹為重舌;風濕相搏則舌生瘡,或為癰;脾熱則生黃;心火上炎則生疔,或生菌;肝壅則出血,為舌衄;惟舌斷由於外傷,非發自內也,此皆舌之體質病也。余如心之本脈繫於舌根,脾之絡脈繫於舌旁,故主舌強、舌縱;肝脈循陰器,絡舌本,故為舌痹、舌麻、舌短;七情氣鬱,則舌不能言為舌喑;少陰厥氣逆上為齧舌。此皆舌之功用病也。
茲條舉兩類於後。
白話文:
【第二十章 舌病診治的辨識】
根據《千金方》所述,人的舌頭重量約為十兩,長度有七寸,寬度則是兩寸半,舌頭能靈活運作,調節各種味道。《遵經》提到,手少陰經絡通往舌根,足少陰經絡夾住舌根,足厥陰經絡連接舌根,足太陰經絡則連接到舌下。舌頭下方為根部,上方為尖端,中部為內部,邊緣為外部。左側的病變會反映在舌頭左側,右側的病變則會反映在舌頭右側。舌膜可直接從三焦腠理連至胃腸,舌根則通過經絡直接連到心、脾、腎。
因此,舌頭偶爾出現的疾病,如腫脹、潰瘍、疔、膿腫、舌頭變厚、硬化、長出異物、黃色、出血,以及僵硬、暗淡、抽搐、麻痹、咬傷、縮短等,這些都是因為體內臟腑中的毒素和邪熱影響了血液和氣體,並根據身體的虛實狀況,在舌頭上顯現出病症。我們應將這些病症分為兩類:舌頭本身的病變和舌頭功能性的病變。
例如,心和脾的熱氣過盛會導致舌頭腫脹;舌根粗大且硬,感覺像是木頭,這被稱為"木舌";舌根腫脹則被稱為"重舌";風濕互相作用,會在舌頭上產生潰瘍或膿腫;脾臟熱氣會使舌頭呈現黃色;心火上升會導致舌頭長出小腫塊或異物;肝臟阻塞會導致舌頭出血,這叫做"舌衄";只有舌頭斷裂是由外傷引起的,不是由內部因素引起的,這些都屬於舌頭本身的病變。其他如心臟的主要脈絡連接在舌根,脾臟的脈絡連接在舌邊,所以會有舌頭僵硬或鬆弛的情況;肝臟的脈絡沿著生殖器官,連接到舌根,所以會有舌頭麻痹、舌頭縮短的情況;情緒壓力大,會導致舌頭無法說話,這叫做"舌喑";少陰經絡的氣逆流向上,會導致咬舌。這些都屬於舌頭功能性的病變。
以下是對這兩類病症的詳細說明。
2. (甲)舌之體質病
第一節,腫舌
舌腫一症,皆由心火旺盛,逼血挾痰上壅所致。內必煩躁悶亂,甚則不能出聲。有舌卒腫如豬胞者;有腫硬如木石者;有脹寒滿口不能通聲者;有舌下形如螻蛄,形或如臥蠶形者。皆宜急將腫突處砭去其血,仍用釜底煤以鹽醋調厚傅之。《得效方》云:舌卒腫如豬胞者,以針刺舌下兩旁大脈,血出即消,切勿刺中央總脈,誤刺則血不止而死。若誤刺以銅筋火燒烙之,或醋調百草霜塗之,須臾自消。
或用冰片(一分),火硝、硼砂(各三分),青黛、膽礬(各三分),殭蠶五分,共為末,吹之即愈。《三因方》云:凡舌腫,舌下如有噤蟲狀,形如螻蛄臥蠶有頭尾,其頭小白,可燒鐵烙烙頭上,即消,不急治,能殺人。張戴人云:一老人身熱數月,舌根腫起,和舌尖亦腫,腫至滿口,比原舌大三倍,用䤵針磨令鋒極尖,輕輕砭之,日砭八九次,出血約一二盞,痛減腫消,此亦心火旺極之候。
如舌腫滿口,不能出聲,由心脾之火併結於舌,宜蒲黃散(蒲黃、海硝等分為末)摻之,蒲黃性寒,能清瘀涼血即愈。如暴腫如豬肝狀、滿口不能出聲者,亦宜醋調釜底墨塗舌下,脫即更傅。如舌腫,咽生瘜肉而痛者,宜秤錘燒紅,淬醋一盞飲之。
如舌下忽然高腫起核,名舌墊者,宜荊荷湯(荊芥、防風、薄荷、白芍、殭蠶、蟬衣、黃連、鮮生地、香附)煎湯服之;如口唇腫痛,狀若無皮,或發熱作渴,此屬脾胃虛熱,宜清熱補氣湯(太子參、生居朮、浙茯苓、生甘草、生白芍、全當歸、鮮金釵、烏元參,破麥冬、五味子、竹葉)煎服,如不應,加炮姜(三四分);如眼如煙觸,體倦少食,午後益甚,此屬陰血虛寒,宜清熱補血湯(四物湯加元參、知母、黃柏、丹皮、五味子、麥冬、柴胡、懷牛膝。
)如舌腫由於酒客膏粱,積熱內盛上焦痰實者,宜涼膈散清瀉之;如七情所郁,舌脹滿不得息,宜舒郁清上焦,外用生川烏、生南星、乾薑等分為末,醋調手足心;又有痰包,赤如腫舌,乃痰飲乘火流行,凝注舌下結而皰腫,綿軟不硬,有妨言語,甚則塞令滿口,疼痛不安,用䤵針對包上捻之,如鑽,破出稀痰如雞子清,稠黏不斷,拭淨,用冰硼散(梅冰片一分,煅硼砂五錢,辰砂一錢,淡牙硝一錢)末搽之,內服二陳湯加芩連、薄荷、牙皂;若痰包破後復發者,宜清金如呈散(方見《萬病回春》;)若舌上痰核,乃痰氣結於舌上,作痛、強硬者,用細針點破出血水,亦用冰硼散吹之;若飛絲入口,間亦生泡腫,用嫩蘇葉細嚼,白湯送下。
第二節,木舌
凡舌不能轉掉,腫而不柔和者,名曰木舌。先有風寒傷於心脾,熱壅生痰,以致舌腫粗大,漸漸硬塞滿口,氣不得吐,如木之不和軟者。然其外證憎寒壯熱,齒浮腫痛。不急治,即脹塞殺人。內服宜黃連湯(川連、鮮生地、歸尾、焦梔、赤芍、麥冬、犀角、薄荷、生甘草)水煎,食後服。外以針,日砭八九次,令出血二三盞,自然腫消痛減。
白話文:
(甲)舌頭的體質疾病
第一節,舌頭腫脹
舌頭腫脹這種情況,大多是因為心火過旺,導致血液挾帶著痰液向上壅塞所引起的。病人內心必定感到煩躁不安、胸悶,嚴重時甚至會發不出聲音。有的舌頭會突然腫得像豬泡一樣;有的腫脹堅硬如木頭或石頭;有的腫脹到整個嘴巴都塞滿,無法說話;有的舌頭下面會長得像螻蛄,有的形狀像臥蠶。這些情況都應該立即用砭石刺破腫脹處放出瘀血,然後用鍋底的煤灰,用鹽和醋調成濃稠狀敷在患處。《得效方》說:舌頭突然腫得像豬泡一樣,要用針刺舌頭下面兩旁的大血管,血流出來腫脹就會消退,千萬不要刺中間的總血管,刺錯會導致血流不止而死亡。如果錯誤地刺了總血管,可以用燒紅的銅筋烙燙,或者用醋調和百草霜塗在患處,很快就會消腫。
也可以用冰片(一分)、火硝、硼砂(各三分)、青黛、膽礬(各三分)、殭蠶(五分),一起磨成粉末,吹在患處就會好。《三因方》說:凡是舌頭腫脹,舌頭下面如果有像噤蟲一樣的形狀,像螻蛄或臥蠶有頭尾,頭部是白色的,可以用燒紅的鐵烙燙頭部,就會消腫,不趕快治療會致命。張戴人說:一位老人發熱好幾個月,舌根腫脹,舌尖也腫脹,腫脹到整個嘴巴都滿了,比原來的舌頭大三倍,用很尖的鈹針輕輕地刺,一天刺八九次,流出的血大概有一兩杯,疼痛減輕,腫脹也消退了,這也是心火過旺的表現。
如果舌頭腫脹到整個嘴巴都滿了,不能發出聲音,這是因為心脾之火一起結在舌頭上,應該用蒲黃散(蒲黃、海硝等分為末)撒在患處,蒲黃性寒,能清熱涼血,很快就會好。如果突然腫得像豬肝一樣,滿口不能出聲,也應該用醋調和鍋底的墨塗在舌頭下面,脫落了就再塗。如果舌頭腫脹,咽喉長出息肉而且疼痛,應該把秤錘燒紅,淬入一碗醋中飲用。
如果舌頭下面突然高高腫起,像一個核,叫做「舌墊」,應該用荊荷湯(荊芥、防風、薄荷、白芍、殭蠶、蟬衣、黃連、鮮生地、香附)煎湯服用;如果嘴唇腫痛,看起來像沒有皮一樣,或者發熱口渴,這是屬於脾胃虛熱,應該用清熱補氣湯(太子參、生白朮、浙茯苓、生甘草、生白芍、全當歸、鮮金釵、烏元參、破麥冬、五味子、竹葉)煎服,如果沒有效果,可以加炮姜(三四分);如果眼睛像被煙燻過一樣,身體疲倦、食慾不振,午後更加嚴重,這是屬於陰血虛寒,應該用清熱補血湯(四物湯加元參、知母、黃柏、丹皮、五味子、麥冬、柴胡、懷牛膝)。
如果舌頭腫脹是因為愛喝酒吃肥膩食物的人,體內積熱,上焦痰多,應該用涼膈散來清瀉;如果因為情緒鬱悶,導致舌頭脹滿無法呼吸,應該舒緩鬱悶,清除上焦的熱,外用生川烏、生南星、乾薑等分為末,用醋調和敷在手心腳心;還有一種情況,舌頭腫脹像包一樣,紅腫像腫脹的舌頭,這是因為痰飲乘著火勢流動,凝結在舌頭下面形成水泡,柔軟不硬,會妨礙說話,嚴重時會塞滿整個嘴巴,疼痛難忍,用鈹針在水泡上捻動,就像鑽孔一樣,破開後會流出像雞蛋清一樣稀薄的痰液,稠黏不斷,擦拭乾淨後,用冰硼散(梅冰片一分,煅硼砂五錢,辰砂一錢,淡牙硝一錢)末塗抹,內服二陳湯加黃芩、黃連、薄荷、牙皂;如果水泡破了又復發,應該用清金如呈散(藥方見《萬病回春》);如果舌頭上的痰核,是痰氣結在舌頭上,疼痛、堅硬,用細針點破放出血液,也用冰硼散吹在患處;如果飛蟲進入嘴裡,有時也會產生水泡腫脹,用嫩蘇葉細嚼,用白開水送服。
第二節,舌頭僵硬
凡是舌頭不能靈活轉動,腫脹而不柔軟的,叫做「木舌」。最初是有風寒侵犯心脾,熱氣壅塞產生痰液,導致舌頭腫脹粗大,漸漸變得堅硬,塞滿整個嘴巴,氣體無法吐出,就像木頭一樣不柔軟。這種情況的外在症狀是怕冷發熱,牙齒浮腫疼痛。不趕快治療,就會脹塞而死。內服應該用黃連湯(黃連、鮮生地、當歸尾、焦梔子、赤芍、麥冬、犀角、薄荷、生甘草)水煎,飯後服用。外用針,一天刺八九次,讓流出二三杯血,自然腫脹消退,疼痛減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