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辨舌指南》~
1. 卷四
2. 第四編 辨舌各論
3. 第二十二章 白苔類診斷鑑別法
4. 白苔總論一
《舌鑑》:舌乃心苗。心屬火,其色赤。心居肺內,肺屬金,其色白。故當舌地淡紅,舌苔微白,而紅必紅潤內充,白苔微不厚或略厚有花,然皆乾溼得中,不滑不燥,斯為無病之苔。乃火藏金內之象也。一經傷寒,白苔必滑。傷溫傷熱,紅光必外露矣。是以傷寒苟能盡解其所傷之邪,而不脫其苔本來之白,此善能使邪正分局,元津元氣無傷焉。其溫病熱病之舌,亦必使紅色漸斂漸淡,白苔漸有漸生。
此邪始得分越,而元陰日漸內充也。當知紅乃臟氣所蘊所發,白為津液所布所結耳。夫傷寒邪犯皮毛,舌上先有白沫,繼則白涎白滑,再後則白屑白砂,甚則白泡白疳,有舌中舌尖舌根之不同。見寒邪入里之淺深微甚,即元氣之厚薄、邪熱之輕重從此可測矣。蓋舌固心之苗,其色本當赤,今反見白苔滑甚者,是火不制金,乃水來剋火之象,故稱大病。其寒鬱毛膚,毛竅不得疏通,陽氣不得外發,故惡寒發熱。
在太陽時,頭痛身疼,項背強,腰脊痛。至陽明經,則有白屑滿舌,症雖煩躁,脈如浮緊,猶當汗之。系少陽者,白苔不滑,小柴胡湯和之。胃虛白苔滑甚者,理中湯加桂枝托之。邊白中黃,大柴胡、小承氣,分輕重下之。白苔亦有死症者,即水來剋火之賊邪也。其溫病熱症,實由火爍金傷,元陰告匱,劇症臟氣安危,皆關驗舌。
虛實寒熱之機,一一分別,圖論於下:
《辨正》:白色為寒,表證有之,里證有之,而虛者、實者、寒者、熱者皆有之。(故白色舌苔辨病較難。)凡白色亦可以辨傷寒,其類不一。白浮滑薄,其苔刮去即還者,太陽表證,受寒邪也。白浮滑而帶膩帶漲,刮之有淨有不淨者,邪在少陽,證半表半裡也。全舌白苔,浮漲浮膩漸積漸干,微厚而刮不脫者,(謂刮去浮面,而其底仍有,)寒邪欲化火也。辨傷寒舌,大約如此,(傷寒有黃苔、黑苔,分論於後。
)若雜病之人,舌白嫩滑,刮之明淨者,裡虛寒也,(無苔有津,濕而光滑,其白色與舌為一,刮之不起垢膩,是虛寒也,口唇必潤澤無縫。)白厚粉濕滑膩苔,刮稍淨,而又積如麵粉發水形者,裡寒濕滯也。舌白粗澀,兼有朱點有罅裂紋之苔,(粗澀則不光澤,朱點則顯其臟腑有熱,裂罅紋多,固誤服濕藥之故。
)白乾膠焦燥滿苔,刮不脫,或脫而不淨者,(刮去垢泥後,底子仍留汙質膩澀,不見鮮紅,)皆裡熱結實也。(此舌頻多,其苔在舌,比之面上傅粉,刮之多垢,其白色與舌為二物,是熱證也。又按此與前論之虛寒舌相反。當認明此苔由淺而深,將黃未黃或竟黑變者,不可用溫補之藥也。
)若白苔夾變別色,見於某部,即是某經病重,凡表裡、寒熱、虛實證皆同。(嘉約翰云:凡驗病人之舌,而見其色或白或黃或濕或燥,即可知其病之輕重也。如舌苔有白而濕、濕而厚者,此必身發微熱,而非大熱也。至若舌白唇白,則恐流血過多,或因久病,或因肺有壞所致也。
其他小兒之病,舌上每有白衣。內傷者,身體弱極,其舌亦有白衣。倘以顯微鏡照之,見其形似生草絲樣者,險症也。白為肺色,胃中陽氣被飲食抑遏,胃中正氣不能直達而上,故有暫白之時。凡病初起體溫不高,津液未消耗,舌必淡白而有涎沫。若固消化器有妨礙,又食物過多,停滯不化,而口腔起酸酵腐敗,發生濃厚濁沫,則舌起黏糊濁苔。若固病有內熱,使口腔津液失殺菌之力,而細菌乘機發育,則舌起白屑如鵝口樣。
若因病菌發生毒素,妨礙吸氧放炭之機能,致炭多氧少,而分泌之口涎必腐敗,則舌起白色濁膩苔。若因傳染病之毒素,傳至口白苔如積粉。此參黃國材法也。)(見圖八~十四)
白話文:
【白苔總論一】
根據《舌鑑》所述,舌是心的外現,心臟屬火,顏色應為紅色。然而心臟位於肺部內側,肺則屬金,顏色為白色。因此,健康的舌頭應該呈現淡淡的紅色,舌苔微白。其中紅色部分必須紅潤且充滿活力,而白色的舌苔不應過厚或只有零星分佈,同時保持適當的濕度,既不過滑也不過燥,這樣的舌苔代表健康無恙。這象徵著火藏於金內的平衡狀態。一旦遭受風寒,舌苔將變得滑膩。如果感受溫熱,舌頭會呈現紅光閃爍。因此,若風寒侵襲能完全清除病邪,舌苔仍保持原有的白色,這表示能有效區隔邪正兩方,保護元氣不受損傷。對於溫病或熱病的舌象,必須讓紅色逐漸收斂並趨於淡色,同時白苔逐漸增加。
這是病邪開始減退,而體內的元陰逐漸充盈的信號。要知道,紅色是臟腑之氣的顯現,而白色則是由津液凝聚而成。風寒之邪侵犯皮毛,舌頭上會出現白色的泡沫,隨後轉為白色粘液,更進一步會出現白色碎屑,最後可能形成白色的泡泡或爛瘡,這些情況會出現在舌中、舌尖或舌根,反映出寒邪進入體內的程度。這也是判斷元氣厚薄及邪熱輕重的依據。因為舌頭本是心的外現,其色應為紅色,但當出現非常滑膩的白苔,這顯示火不能剋制金,是水來克火的徵兆,因此被視為嚴重的疾病。當寒邪鬱積於皮膚表面,導致毛孔無法正常通暢,陽氣無法向外發散,所以會感到寒冷和發燒。
在太陽經時,會有頭痛、身體疼痛、頸背僵硬以及腰背疼痛等症狀。到陽明經階段,舌頭上會布滿白色碎屑,即使有煩躁不安的情況,脈象仍呈現浮緊,此時應採用汗法治療。若是少陽經,白苔不會過於滑膩,可用小柴胡湯調和。若是胃虛導致白苔過於滑膩,則需使用理中湯加桂枝來支撐。舌邊緣白色,中央呈黃色,可用大柴胡湯或小承氣湯,依病情輕重分別施治。有些白苔的病例可能是致命的,這可能是水來克火的惡劣情況。對於溫病或熱病,通常是因為火氣過盛,傷害了肺部,導致元陰枯竭。對於危急病症,臟腑的健康狀況都與舌象密切相關。
我們必須分別診斷實證、虛證、寒證和熱證,以下詳細討論:
根據《辨正》所述,白色通常與寒有關,無論是表證還是裡證,虛證、實證、寒證、熱證都有可能出現。因此,辨識白色舌苔來診斷疾病相對困難。白色舌苔可以幫助診斷風寒,但其種類繁多。例如,浮滑而薄的舌苔,刮除後立即再生,這表明是太陽表證,受到寒邪影響。若是舌苔帶有膩感且浮脹,刮除後有的部位清潔,有的部位仍然殘留,這表示邪氣在少陽經,處於半表半裡的狀態。若是整片舌頭覆蓋著浮脹且帶有膩感的白苔,逐漸累積並變乾,刮除時不易脫落,這顯示寒邪正欲轉化為火。辨識風寒的舌象大致如此,接下來將分別討論黃苔和黑苔。
對於其他疾病的患者,如果舌頭呈現白色、嫩滑且刮除後乾淨,這表示裡虛寒。這種情況下,舌頭沒有舌苔,表面濕潤且光滑,白色與舌頭融為一體,刮除後不會留下膩垢,這表明虛寒。患者的嘴脣必定濕潤且無裂紋。若是舌頭上覆蓋著厚重、濕滑且膩感的白苔,刮除後稍微清潔,但不久又像麵粉發水般堆積,這表示裡寒濕滯。舌頭白色且粗糙,伴有紅點和裂紋,表明舌苔缺乏光澤,紅點顯示臟腑有熱,裂紋可能是誤服濕藥所導致。
若是舌頭覆蓋著乾燥、粘稠且厚重的白苔,刮除後不易脫落,或即使刮除仍不完全清潔,這顯示裡熱結實。這種舌象非常常見,舌苔與舌頭之間如同臉上塗抹的粉底,刮除後會留下大量污垢,白色與舌頭成為兩個不同的實體,這是熱證的表現。另外,需要注意的是,這種舌象與前面提到的虛寒舌象正好相反。當辨識這種舌苔從淺色轉變為深色,甚至可能轉為黃色或黑色,這時切勿使用溫補藥物。
若白苔夾雜其他顏色,出現在特定部位,表示該部位的經絡疾病加重。無論是表證、裡證、寒證、熱證、虛證或實證,情況皆相同。根據嘉約翰的說法,通過觀察患者的舌頭顏色,無論是白色、黃色、濕潤或乾燥,可以判斷病情的輕重。例如,舌苔白色且濕潤、厚重,這表示患者身體微熱,但不是高燒。若是舌頭和嘴脣均為白色,可能表示血液流失過多,或是長期疾病或肺部問題所導致。
對於兒童的疾病,舌頭上經常出現白色膜層。內傷患者身體極度虛弱,舌頭上也會出現白色膜層。透過顯微鏡觀察,若發現舌苔形狀類似生長的草絲,這是一個危險的徵兆。白色代表肺的顏色,當胃中的陽氣被飲食抑制,胃中正氣無法順利上升,因此會出現短暫的白色舌象。疾病初期,體溫不高且津液未耗盡,舌頭必然呈現淡白色且伴有唾液。若消化系統有障礙,加上過量的食物未能消化,導致口腔產生酸性酵母和腐敗,進而產生濃厚的混濁泡沫,舌頭會出現黏稠且混濁的舌苔。若體內有內熱,使得口腔津液失去殺菌能力,細菌趁機繁殖,舌頭會出現如鵝口般的白色碎屑。若病菌產生毒素,幹擾了氧氣吸收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功能,導致二氧化碳增多、氧氣減少,口腔分泌的唾液會腐敗,舌頭會出現白色且膩感的舌苔。若傳染病的毒素擴散到口腔,舌頭上的白苔會像堆積的粉塵。以上參考黃國材的方法。
5. 白苔證治圖說
微白薄苔舌(第一)
圖說:中根微白,邊尖淡紅,苔光滑有津。
《舌鑑》:此無病之舌,元氣元津不厚,故見此苔。
《辨正》:此脾胃寒而心膽虛也。無病人見此舌可勿藥。裡虛證有此舌,宜投溫補;若初感寒邪在太陽,頭痛身熱,惡寒無汗,脈浮緊,而見此舌,宜溫散表藥。凡感邪尚淺者,多未顯於舌,必執此為傷寒之舌則謬。(凡風寒初入表分,則舌無苔,或生苔亦白潤而薄,雖有發熱惡寒,而口必不渴。此風寒之邪雖重,而津液不虧,宜辛溫汗之可也。)
白苔略厚舌(第二,無圖)
圖說:中根白苔滑厚有花,舌尖紅,舌邊淡紅。
《舌鑑》:此苔不但無病,乃元津元氣充厚,故見此舌。
《辨正》:此脾胃微寒,而心經熱也。無病人有此苔,可勿藥。
薄白滑苔舌(第三,無圖)
圖說:中根苔薄白而滑,尖深紅或淡紅。
《舌鑑》:此太陽里證舌。二三日未得汗,致邪熱深入丹田,急宜汗解。或太陽與少陽合病,宜柴胡桂枝湯汗之。若舌白苔滑有津,尖淡紅,為寒邪初入太陽,頭痛、身熱、惡寒。宜香蘇飲、羌活湯發散之。
《辨正》:此脾胃微寒,而心經熱也。若偏於脾胃寒濕,則舌白滑,濕而多津,宜用辛溫表散之。若偏於心經熱重,則舌深紅少津,宜用清涼藥。若初感熱邪,在太陽則頭痛、身熱、無汗,眩暈,口乾,鼻氣熱者,宜用辛涼散邪,得汗自愈。此係初感邪,未見於舌也。不可拘定白舌為寒,誤用溫散。
《舌鑑》泥二三日傷寒未曾汗,太陽與少陽合病方有是舌則謬甚。(凡白舌苔雖薄而燥,或舌邊舌尖帶紅,此風熱之邪,傷於氣分,病在手太陰肺經。只宜輕清涼解氣分,如前胡、蘇子、杏仁、連翹、黃芩、薄荷、竹葉之類。若白苔邊尖深紅少津,是溫邪入肺,灼干肺津。不可辛溫過表,宜清輕涼散為當。
)
厚白滑苔舌(第四)
圖說:中根白厚滑苔,邊尖淡紅。
《舌鑑》:病三四日,其邪只在太陽,苔純白而厚,卻不幹燥,症發熱頭疼,脈浮緊,不渴。仍須汗解而愈。
《辨正》:此脾胃有寒濕也,表裡證皆有之。傷寒邪在太陽,口不幹,舌不燥,頭痛發熱,無汗惡寒,身痛,脈浮緊者,宜麻黃湯發汗自愈(凡表證,兩臉必熱)。若雜病里證,宜茯苓、白朮、蒼朮、乾薑、附子等味(若舌厚白不滑、無津而燥,是實熱也。斷不可用此溫燥藥)。
舌鑑治法亦合,僅言表證,未及里證耳(如舌白苔厚而干,是邪已到氣分,宜解肌清熱,如葛根、荊芥、薄荷、連翹之類,不可用辛溫猛汗也)。
乾厚白苔舌(第五,無圖)
圖說:中根乾白,苔厚無砂,邊不紅。
《舌鑑》:病四五日未汗,熱深微渴,過飲生冷,停積在內,營熱胃冷,故發熱煩躁、厥冷、苔白乾厚、滿口白屑。四逆散加生薑、淡豆豉。
《脈理正義》云:舌見白苔而乾厚者,此太陽熱病。過服寒劑,或誤飲冷水,抑遏其熱而致也。先以薑桂撤其寒,而後以香蘇飲汗之。張石頑云:白厚滑苔,為胃虛寒飲結聚膈上之候,每於十三四日過經改變,不可泛視也。
《辨正》:此脾胃熱滯也。里證宜三仙丹,(黃芩、川樸、枳實)加鮮石解、山楂、麥芽等。若傷寒表證見此舌,是邪熱在少陽,其症多口苦、耳聾、發熱煩躁、四肢逆冷、寒熱往來,宜小柴胡湯。《舌鑑》說營熱胃冷未合。(若舌苔白厚而乾燥者,此胃燥氣傷也。而濁結不能化,當先養津,而後降濁。
若苔薄而乾者,肺津傷也,必用輕清之品,方能達肺,如麥冬、蘆根汁之類。若初病舌即干,是津氣素竭也。急當養正,略佐透邪。若初起舌乾,脈滑脘悶,乃痰阻於中,液不上潮,宜宣肺順氣,清熱化痰,未可投補也。)
淡白透明苔舌(第六)
圖說:全舌明淨無苔,淡白濕亮,間或稍有白浮胖,似苔且非苔也。
《舌鑑》:年高胃弱,雖有風寒不能變熱,或誤服湯藥,傷其胃氣,故無苔而舌淡白通明也。補中益氣湯加鹽水炒益智、醋炒升柴。
《辨正》:不論老幼見此舌,即是虛寒,宜補中益氣湯加薑桂附。如風寒傷寒證均無此舌,此舌為虛寒之本色。若感寒邪者,必有薄浮滑苔,故云傷寒無此舌。(《正義》云:舌白無苔而明淡,外證熱,胃虛也。凡言苔者,有垢上浮是也。若無苔垢而色變者,則為虛也。林慎庵云:光亮無苔,俗名鏡面舌,多見於老弱久病之人,是津液枯竭之候。
余嘗用大劑生脈散合六味地黃湯治之,因而得生者多矣。
左邊白苔舌(第七)
圖說:全舌淡紅薄白苔,惟左邊中截至根白苔偏厚。
《舌鑑》:此臟結之證。邪併入臟,最難療治。若屬陽症,口渴腹脹喜冷者,宜承氣湯下之。若陰結口渴,而不喜飲冷,胸中痞滿者,宜濟川煎。(當歸、川芎、蓯蓉、升麻、澤瀉、枳殼。)
《辨正》云:《舌鑑》治法是也。
右邊白苔舌(第八)
圖說:全舌淡紅薄白苔,惟右邊中截至根白苔偏厚。
《舌鑑》:此舌病在肌肉,邪在半表半裡,必往來寒熱,宜小柴胡湯和解之。
《辨正》、《舌鑑》之說是也。(或加茯苓。有咳嗽引脅下痛,而見此舌,宜小青龍湯。夏月自利多汗,宜人參白虎湯。)
白苔黃心舌(第九)
圖說:全舌白苔,中心黃苔仍潤滑者熱輕,老黃兼黑者熱重。
《舌鑑》:太陽初傳,陽明府病,舌微黃仍潤,再宜汗之。苔燥腹痛,葛根湯加大黃下之;發熱、嘔吐、煩躁,大柴胡湯加減下之;亦有下淡黃水沫,無稀糞者,大承氣湯下之。
《辨正》:此舌傷寒傳至陽明也。若微黃而滑潤,仍當汗解,宜葛根湯;若苔焦口渴煩躁,譫語燒熱,宜白虎、三黃等湯;若苔燥大便閉,宜大柴胡湯。(柴胡、大黃、枳殼、半夏、赤芍、黃芩、生薑、大棗。)若雜病里證見此舌,中黃刮不淨者,脾胃實熱也,宜白虎、三黃,大黃酌用;若中間黃苔,一刮即明淨,余苔俱白色不紅,而多津濕潤者,則為寒證。宜分經辨准,用辛溫藥。
《舌鑑》未盡善。(《正義》云:凡舌見白苔中微黃者,此太陽陽明合病也。如太陽未罷,雙解散,太陽已罷,選承氣下之。張石頑云:若舌苔中心黃黑,而邊白滑潤者,表證未盡,風寒尚未化熱也。傷寒,則大柴胡湯解之。溫熱時疫,則涼膈散,或白虎合承氣湯攻下之。)
白苔黃邊舌(第十)
圖說:中根白滑,邊黃薄滑苔。
《舌鑑》:舌中白邊黃,此裡寒外熱。兼惡寒者必泄瀉,五苓散加姜豉;惡熱者,敗毒散加葛根、木香。
《辨正》:白苔黃邊舌,如刮之淨者,無病人也。(所謂淨者,必須清潔光明,見淡紅潤澤之底。若底留粗澀垢膩,如腐漿一層者,為不淨,即是內熱。)刮不脫或不淨者,是脾胃真熱假寒(黃色是真熱,白色是假寒。)心、肺、膀胱、肝,為陽火逼迫(邪熱實火,均為陽火)而移熱於大腸也。
其為病多咳痛,心胸熱,小便澀,大便或結或泄,或瀉紅白痢(熱極則脾縮不靈,故亦瀉)不等,宜生石膏、知母、三黃、花粉、竹茹等藥。小便澀者,宜木通、車前、三黃等藥。大便結或泄者,宜調胃承氣湯下之。紅白痢者,宜芩連治痢湯。《舌鑑》拘於白為寒誤也。
白苔雙黃舌(第十一)
圖說:白苔中夾兩條黃色苔,然必不如圖之整齊。
《舌鑑》:此陽明裡證夾溫舌也。邪熱上熏,土色上溢,故令雙黃。脈長、煩躁、惡寒轉矢氣者,大柴胡湯下之,或用調胃承氣湯。
《辨正》:治傷寒以前說是也。若別證見此舌,是脾胃熱而諸經無病,宜用生大黃、三黃、枳殼、厚朴等藥治之。
半白滑半黑黃舌(第十二)
圖說:半邊白苔,半邊或黑或老黃苔,不拘或左或右。
《舌鑑》:此舌皆寒邪結熱在臟也,黃連湯加附子、淡豉。結在咽者,不能語言,宜生脈散去五味,加蔥白合四逆湯。十中可救一二。
《辨正》:家訓云,歷見此舌,依此等治法,十無一生。白滑無苔舌,虛寒體也。感寒邪者,色亦如此。若半邊有黃黑苔,則寒邪已傳裡,鬱結在臟,久而化火矣。當舍其白滑,急治其標。看某邊色見老黃或黑者,即從黃黑邊治。左黃黑者,邪火逼肝也,宜用胡黃連、羚羊角、犀角、青蒿、山梔、石膏、知母等藥。
右黃黑者,邪火逼膽也,宜龍膽草、青蒿、柴胡、石膏、知母、三黃等品。黃黑苔不論結左右,喉痛不能言語者,宜山豆根、石膏、知母、三黃、大黃、桔梗、甘草等藥,對病施治,瞑眩乃瘳。見此舌能知治法,可保萬全。(《脈理正義》云:舌上白苔,或左或右,而余見黃黑,外證下利,痛引少腹者,熱結也。
熱甚者,桂枝大黃湯下之;無熱者,用真武湯。十中可救一二也。)
白舌黑根苔(第十三)
圖說:舌苔白漸黑至根者,非如圖式。中根之黑白如截也。
《舌鑑》:舌黑根中尖苔白者,為火被水克之象,雖下亦難見功。
《辨正》:若黑根無積膩,白苔薄滑,刮之即淨,舌上多津,口不渴,或渴而不消水者,真寒假熱也,宜十全辛溫救補湯加減,不次急投,黑根自退,病即愈。若黑根積膩粗澀,白苔乾厚,刮之不淨,無津燥苔,口渴消水者,真熱假寒也,宜十全苦寒救補湯加減,不次急投,黑根漸退,疾乃廖。《舌鑑》泥於火被水克之象,固甚謬甚。
白苔雙黑舌(第十四)
圖說:黑苔兩輪布於白苔中。
《舌鑑》:乃太陽少陽之邪併入胃府,中氣衰竭,水反上侮,故手足厥冷,胸中結痛,理中湯、瀉心湯合用。如邪結在舌根,不能言者不治。
《辨正》:此舌乃寒邪入里化火、熱逼脾胃也。實熱雜證皆有之,宜白虎湯去粳米、甘草,加大黃治之。《舌鑑》用理中湯,醫家多如此,誤人不少,宜慎之。
白苔黑點舌(第十五)
圖說:全舌白苔,中見黑點是也。
《舌鑑》:此少陽陽明也。有表者涼膈散合小柴胡湯;里證已具,調胃承氣湯;身有斑者,從斑治,用化斑湯。
《辨正》:凡傷寒白苔中黑小點亂生,尚有表證者,其病來之雖惡,宜用涼膈微表之,(連翹,焦梔、桃仁、大黃、甘草、朴硝、條芩、竹葉、薄荷、白蜜。)表退即當下,用調胃承氣湯,《舌鑑》說是也。
白苔黑斑舌(第十六)
圖說:白苔中黑斑滿布。
《舌鑑》:此苔為火伏水乘,即是水來剋火,涼膈散加炮薑、附子炭下之,十中可救一二。
《辨正》:白苔黑斑舌如刮之即淨者,微濕熱也,宜瀉濕清熱。若刮不淨者,(底子膩澀,粗燥乾枯,十二經皆實熱,陽火燒,陰將竭也。皆里證無表證。不論傷寒傳裡及諸病證見此舌者,宜十全苦寒救補湯加減,不次急服。至黑斑退盡方愈。《舌鑑》指白中斑點,謂水剋火,僅能十救一二,謬甚。
白苔黑刺舌(第十七)
圖說:白苔上滿生黑芒刺。
《舌鑑》:白苔中生滿乾黑芒刺。乃少陽不解,熱鬱陽明府也。其症不惡寒反惡熱,脈實者有宿食,大柴胡湯加芒硝急下。然亦多危證也。
《辨正》:白苔滿黑干刺舌,如刮之黑刺即淨,光潤不幹,口渴而消水不多,身灼熱,欲剝衣滾地者,在雜病為真寒假熱之裡證,甘溫除大熱法加減,甘溫救補湯治之愈。若刮之不淨,乾燥粗澀,乃十二經皆熱極,不獨傷寒傳陽明裡證,始有此舌也。《舌鑑》謂其證不惡寒而惡熱者,大柴胡湯加芒硝急下之。
遵《傷寒舌鑑》不錯。今人感於時書,偏說謂芒硝等藥不可輕服,見有此舌,不敢急投,或限以一日一劑,誤人多矣。能辨舌利害者,凡各病里證見此舌,即以十全苦寒救補湯,(生石膏、知母、黃芩、黃連、黃柏、大黃、芒硝、川樸、枳實、犀角,)不次急救,服至黑刺退淨為止。履險不必如夷。
白苔尖灰刺舌(第十八)
圖說:白滑苔尖微黃,而有灰刺(圖上白苔下多一黃字)。
《舌鑑》:夾食傷寒,胃冷膈熱。脈長者,小承氣加黃芩、淡豉。脈弦者死。
《辨正》:如濕潤,刮之即淨者,真寒假熱也。表裡證均有,宜辛溫燥濕。若干厚刮不淨者,是脾胃為濕熱所困,心肺熱極,里證也,宜苦寒藥。若傷寒見此舌而乾厚者,亦邪熱入里,熱逼心肺矣。不必論脈之長短,即用大承氣湯,不次即下,以灰刺退淨為止,十不失一。若服藥限於一日一劑,則非救急之法。
《舌鑑》指為陽明兼少陽舌,脈弦數者死。拘定舊法,不能急瀉裡熱,宜其死也。(《脈理正義》云:舌見白苔,尖微有刺者,此少陽陽明也。表未罷者,柴葛湯;表已罷者,承氣下之。津潤者生,乾枯者死。)
白苔尖中灰根黃舌(第十九)
圖說:全舌苔白,尖中兼灰,根黃色。
《舌鑑》:此太陽經濕熱並於陽明也。舌根黃潤,面黃、目黃、小便黃,宜茵陳蒿湯加淡豆豉、紫背浮萍。
《辨正》:此舌太陽經濕熱並於陽明也。如根黃色間白,目黃、小便黃者,宜茵陳蒿湯加減。如《舌鑑》之說是也。
白苔雙灰舌(第二十)
圖說:全舌白苔,雙路灰色。
《舌鑑》:此傷寒夾冷食舌,七八日後見此舌,而有津者可治。枳實理中湯,(一本理中、四逆選用,)加淡豉、蔥白。無津者不治。如干厚見里證者下之,得瀉後次日灰色去者生。
《辨正》:白苔雙灰舌,如潤滑一刮即亮淨者,中寒鬱滯也,宜薑、桂、附、厚朴、春砂、香附等藥。如干厚無津、刮不淨者,乃傷寒化火、鬱熱攻裡也,宜大承氣急下,灰色退淨乃愈。《舌鑑》云「無津者不治」,非也。
白苔尖紅舌(第二十一)
圖說:滿舌白苔,而尖色鮮紅。
《舌鑑》:此乃熱邪內盛而復感客寒入少陽經也。小柴胡湯加淡豆豉。
《辨正》:若舌根白,舌尖紅,濕漸化熱,余濕猶滯,宜辛泄佐清熱,如蔻仁、半夏、豆卷、連翹、菖蒲、焦梔子、綠豆衣、六一散。若舌邊尖紅、中心燥白,乃上焦氣分無形之熱,其邪不在血分。切勿妄投滋膩血分之藥,宜輕清涼解為治。
白苔中紅舌(第二十二)
圖說:白苔舌中輪紅,尖亦兼白。
《舌鑑》:此太陽經初傷寒邪之舌。乃元津內虧,亦有少陽受寒、經血素虛而鬱熱俱不能解者,均宜小柴胡湯去半夏加淡豆豉。(又云:有汗者解肌,無汗者發汗。)
《辨正》:白苔中紅舌,太陽經初傳也。無汗發汗,有汗解肌。亦有在少陽者,小柴胡湯加減治之。《舌鑑》之說是也。
白苔尖紅根舌(第二十三)
圖說:舌尖苔白,根里紅潤。
《舌鑑》:此邪居半表半裡。經血內虧,而鬱熱不解,小柴胡湯去半夏加淡豆豉。
《辨正》:白尖紅根舌,邪在半表半裡也。其症寒熱往來,耳聾口苦,腳痛,脈浮弦,小柴胡湯和解之。《舌鑑》之說是也。
根白苔尖紅舌(第二十四)
圖說:舌尖紅,根苔白厚,與二十一舌不同。
《舌鑑》:此表邪不解而遏熱不化,故惡寒、身熱、頭疼者汗之。不惡寒,身熱煩渴者,此邪在太陽之裡,五苓散主之。
《辨正》:舌紅尖是本色,白苔為表邪(白浮薄滑者)。如惡寒、頭痛、身熱,宜汗之;不惡寒,身熱、頭痛、煩躁者,太陽表證也,宜五苓散兩解之。《舌鑑》尚是。若表證初起,往往不顯於舌;若白苔厚膩,則又為裡熱證也。(薛生白雲:舌根白,舌尖紅,為濕漸化熱之兆。)
白尖中紅根黑舌(第二十五)
圖說:舌尖中心紅,舌根灰黑。
《舌鑑》:為少陽邪熱傳府,熱極而傷冷飲也。如水停、津液固結而渴者,五苓散;自汗而渴者,白虎湯;下痢而渴者,解毒湯;如黑根多,白尖少、中不,甚紅者難治。
《辨正》:白尖中紅黑根舌,如舌尖白,而根灰黑少者,乃少陽邪熱傳腑,熱極而傷冷飲也。照《舌鑑》治法甚是。若黑根多,白尖少中鮮紅或不甚紅而乾澀者,宜大承氣湯。不次急投,黑根退淨乃愈。
白苔弦淡紅舌(第二十六,無圖)
圖說:全舌白苔,邊沿淡紅。
《舌鑑》:白苔薄白沿紅,在表證為邪初入里,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,乃少陽半表半裡證。宜小柴胡湯、梔子豉湯。
《辨正》:《舌鑑》治法甚善。凡邪在半表半裡者,多宜散表防里。若里證見此舌,(白苔一刮即光淨者,)乃寒結脾胃也,宜理中湯。
白苔紅點舌(第二十七)
圖說:白苔滿布不滑,中有硃砂紅點。
《舌鑑》:此暑疫失解,抑鬱心陽,故見此舌,宜青蒿石斛飲汗之。痧疫舌亦如之,脈芤澀有別,宜清涼至實飲。
《辨正》:此舌暑熱入營、表邪未解,宜清營熱、泄暑邪。
純熟白苔舌(第二十八,無圖)
圖說:白苔老極,如煮熟相似,到底不變,厚如物裹舌者。
《舌鑑》:此舌多心氣絕,而肺之真臟色見也。因食瓜果冰水冷物,胃氣先傷,陽氣不得發越所致,為必死之候。急用枳實理中,間有生者。
《辨正》:純熟白舌,乃氣血兩虛,臟腑皆寒極也。宜十全甘溫救補湯加薑、附、桂,不次急投,至白色生活(轉為淡紅)乃愈。若用藥遲疑,虛寒過度急難治。傷寒證無此舌。如《舌鑑》謂冷食停滯,用枳實理中湯,必致十無一生,所見多矣。
遍白舌(第二十九,無圖)
圖說:全舌光白無苔。
《舌鑑》:全舌光白為虛寒也,如淡白兼微紅無苔,則無病人也。若瘟疫見此舌,則舌上必有煙霧白色蓋滿,而有惡寒發熱、胸脘不清或嘔吐,頭痛身痛,日晡煩熱,口臭難聞等症。宜以十全苦寒救補湯急救之,非表證也。《舌鑑》云:疫邪在表,用達原飲,(檳榔、川樸、草果仁、知母、白芍、黃芩各一錢,生甘草八分,)二劑安者。或是白滑苔舌則可,否則謬。
蓋辨色未明,懵然施治,而偶中者也。
白苔積粉舌(第三十)
圖說:白苔厚膩如積粉,邊沿紅者。
《舌鑑》:此瘟疫初犯膜原舌,宜達原飲。見三陽表證。隨經加柴胡、葛根、羌活,見里證加大黃。
《辨正》:吳坤安云:凡時疫初起,苔形粉白而厚,四邊紅絳者,此疫症初入膜原未歸胃腑,其勢最雄,頃刻傳變。吳又可用達原飲加引經表藥,透之達之。如兼太陽加羌活,陽明加葛根,少陽加柴胡。章虛谷云:瘟疫白苔如積粉之厚,其穢濁重也。若舌本紅絳,則邪熱為濁所閉,故當急急透解。
此五疫中之濕疫,又可主以達原飲。梁特岩云:倘舌白如積粉遍布,滑而不黃者,乃寒滯也,宜溫中行滯,表證無此舌。《舌鑑》云:邪在胃家,又三陽表證,用柴葛羌活湯,里證加大黃,俱謬。余師愚云:疫證苔如膩粉,此火極水化,誤認為寒,妄投溫燥,病反增劇,其苔愈厚,津液愈耗,水不上升,二火煎熬,變白為黑,其堅如鐵,其厚如甲,言語不清,非舌短也。宜甘露消毒飲增石膏、元參、犀、連、知、翹,加花粉等味。
白苔燥裂舌(第三十一)
圖說:舌苔白厚,甚燥而裂。
《舌鑑》:傷寒胸中有寒,丹田有熱,所以心煩。舌白因過汗傷營,血不能上榮於舌,故滿舌無津燥裂。胃無實結上熏,故舌不黃黑也。宜小柴胡湯加芒硝微利之。脈不沉數,急宜清熱養津。
《辨正》:白苔燥裂舌。《舌鑑》用小柴胡加芒硝微利之,此說似是而非,此方罕效。白苔燥裂,多因誤服溫補,灼傷真陰所致,非傷寒過汗所致也。無黃黑色者,真陰將枯竭。舌上無津,苔已乾燥,故不能變顯他色。臟腑有逼壞處,故舌形罅裂也,治宜大承氣湯合增液湯,急下以救其陰,歷試良效。
白苔乾硬舌(第三十二)
圖說:白苔乾硬舌,有似砂皮,或燥如白砂。
《舌鑑》:白苔乾硬舌,一名水晶苔。凡厚白苔本能變黃色,若此苔當其白時,津液已干,燥邪雖入胃,不能變黃,宜即下之。然白苔潤澤者,邪在膜原也。邪微苔亦微。邪毒既盛,苔如積粉滿布,此時未敢遽下。而苔色不變、口渴喜飲冷者,宜服三消飲,(即達原飲加大黃、羌活、柴、葛、薑、大棗。)次早即顯黃色苔。梁氏《辨正》亦云如是。
《辨正》:石芾南云:其有初起白苔即燥如白砂者,亦名白砂苔。此溫燥之邪過重,宜速下之,佐以甘涼救液。亦有苔至黑而不燥者,或黃黑苔中,有一二條白者。或舌前雖燥,舌根苔白厚者。皆夾濕、夾痰飲之故。亦有苔雖黃色,澆薄無地質者,胃陰虛故也。
珍珠白泡舌(第三十三)
圖說:舌質紅或紫。起粉白薄苔,間雜白泡如珍珠。
《舌鑑》:舌上白泡如珍珠,乃火極水化之象,較之紫赤黃黑,古人謂之芒刺者更重。宜甘露消毒飲增石膏、犀、連、元參、連翹,加花粉、銀花、金汁水之類。亦有舌見白苔,組成欄圈子者,曾見冬月傷寒嘔惡誤服白虎湯,脈伏、舌苔成圈如白豹紋,用正氣散加肉桂、丁香、炮姜,數服愈。
孕婦白苔舌(第三十四,無圖)
圖說:孕婦白苔,與前各條鑑別無異。然必須兼察面色。
《舌鑑》:孕婦初傷於寒,即見面赤、舌苔白滑、發熱惡寒,當微汗以解其表。如誤與涼劑,則腠理密秘,而邪氣漫無解期,甚則入里,必厥逆吐利而死。
《辨正》:孕婦傷寒白舌。初傷於寒,身熱、頭痛、無汗,兩臉鼻氣俱熱,脈浮,舌上白浮滑者,宜溫散。太陽表藥,得汗則愈。若無表邪,而有白浮滑苔,或白嫩無苔濕潤者,則裡虛寒也,宜溫中之藥。(《舌辨》云:舌白麵赤,言孕婦初傷於寒,微汗之,表解邪退則安,不然恐邪傳經。
如八九月胎受邪熱,致令不安,恐有墮墜之驚,湯內可加黃芩、白朮,保固其胎。又云:孕婦面白舌亦白,皆因傷寒四五日發熱,多食冷水瓜果冷物,致令陽極變陰,雖有煩躁,而手足厥逆,當先治厥逆為重,以溫中之藥加減治之則安;若見煩躁,用清涼則危殆矣。又一孕婦傷寒證愈,次病頭面腫大,而癰甚難禁。
余用三黃俱酒浸煮,鼠黏子、薄荷、白芷、石膏,四劑全安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