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炳章

《辨舌指南》~ 卷四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2)

1. 黃苔總論二

《舌鑑》:黃苔者,里證也。傷寒初病無此舌,邪傳少陽亦無此舌。直至陽明腑實,胃中火盛,或邪遏胃虛,土氣洋溢,均能見此。初起微黃不滑,次則深黃苔尚滑,甚則干黃、焦黃也。種種不同,當分輕重治之。夫微黃不滑者,火初入胃,宜清解,梔子豉湯主之。深黃苔尚滑者,乃邪郁胃虛,熱迫於胃而土氣洋溢也,宜汗解,葛根解肌湯。

干黃,邪雖外解,火實內熾,宜白虎湯。焦黃,土燥火炎,陰液告竭,宜急下謂胃承氣湯。若濕熱發黃,則目黃如金,身黃如橘,茵陳蒿湯分利之。至蓄血發黃,在上焦,犀角地黃湯;中焦,桃仁承氣湯;下焦,代抵當湯。然必大熱不解、大渴飲水或漱水不欲咽,及便秘譫語,痞結自利或小腹滿硬,小便不利,大便反黑,臍下作痛,此血瘀證也。見血必愈,不可與飲冷水,飲之必死。

白話文:

舌頭上出現黃色的苔,代表著內臟的病症。傷寒初期和少陽經病變不會出現黃苔,只有到陽明經實證,胃火旺盛,或者外邪阻滯胃氣虛弱,導致脾土之氣外溢,才會出現黃苔。黃苔的顏色深淺、質地滑膩程度都不同,需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治療。顏色微黃且不滑,表示火氣剛開始侵入胃部,應該清熱解毒,用梔子豉湯治療。深黃色且滑潤的苔,表示外邪鬱結導致胃虛,熱氣逼迫胃部,脾土之氣外溢,應該用葛根解肌湯來發汗解表。如果苔質乾燥且顏色呈深黃或焦黃,表示邪氣已經解表,但內火依然旺盛,可以用白虎湯治療。焦黃的舌苔則表示脾土乾燥,火熱熾盛,陰液耗竭,需要緊急瀉下胃火,用承氣湯治療。如果出現濕熱發黃,則眼睛會像金子一樣黃,身體會像橘子一樣黃,可以用茵陳蒿湯利濕。如果出現蓄血發黃,則根據病變部位,分別用犀角地黃湯、桃仁承氣湯、代抵當湯治療。但如果出現持續高燒不退、口渴難耐,即使喝水也只漱口不吞咽,以及便秘神志不清、腹脹腹硬、小便不利、大便呈黑色、臍下疼痛等症狀,則說明這是血瘀的表現。遇到這種情況,必須要治療血瘀,切不可讓病人喝冷水,喝冷水會導致死亡。

方可議清議下。若胃虛黃色外溢,又當補中,而佐以和解。大抵舌黃證雖重劇,脈長,是中氣有權,為可治。如黃中見黑,脈急弦細,為水土無氣,必不可治矣。

《辨正》:黃色舌苔,表裡實熱證有之,表裡虛寒證則無。刮之明淨,即為無病,(必須清潔光明,見淡紅潤澤之底。凡言淨者,皆仿此。刮之不淨,均是熱證刮後仍留粗澀垢膩,如薄漿腐一層者,或競刮不脫者。)淺黃膩薄者,微熱也。乾澀深黃膩厚者,大熱也。芒刺焦裂,老黃或夾灰黑色者,極熱也。

黃苔見於全舌,為臟腑俱熱。見於某部,即是某經之熱。表裡證均如此辨,乃不易之理也。表證風火暑燥皆有黃舌。惟傷寒邪在太陽、少陽時,均無黃苔。待邪傳陽明府,其舌必黃,初淺久深,甚則老黃或夾變灰黑,(其症多大熱大渴,或無汗,或自汗,譫語痞結,咽乾目暗,大小便閉,衄血吐血,蓄血如狂,自利清水不等。以舌脈相較,審證無誤。

白話文:

可以考慮清熱和解的方法。如果胃虛弱導致黃色分泌物外溢,則應補中,並輔以和解的藥物。大致上,舌頭呈現黃色的情況雖然嚴重,但脈搏長,表明中氣有權,這是可以治療的。然而,如果舌頭中央出現黑色,脈搏緊張、弦硬、細弱,這表示水土不足,無法進行治療。

《辨正》:舌頭上出現黃色苔蘚,可能是表裏都有實熱的症狀,但表裏有虛寒的症狀則不會出現。如果颳去苔蘚後呈現明淨,那麼就是沒有病的表現。(這裡指的是必須保持清潔明亮,並且看到淡紅潤澤的底色。對於「淨」這個詞的解釋,都是按照這樣的方式來理解的。如果刮除後不乾淨,那都是熱性的病症。刮除後仍然留下粗糙、膩膩的污垢,就像一層薄薄的發酵物,或者刮不掉的污垢。)淺黃膩薄的舌苔表示微熱,乾燥、深黃膩厚的舌苔表示大熱,如果舌苔上出現像芒刺一樣的焦裂,或者是老黃色的舌苔混雜著灰色黑色,則表示極度的熱性。

整個舌頭都出現黃色苔蘚,表示臟腑都處於熱性狀態。舌頭上出現的黃色苔蘚,也可以根據它所在的部位來辨別是哪一經的熱性。表裏的診斷方式都適用這種原理,這是不容易錯的。表證包括風、火、暑、燥等都可能出現黃色舌苔。然而,只有在傷寒病邪進入太陽和少陽時,纔不會出現黃色苔蘚。等到邪氣傳至陽明府,舌頭必然會呈現黃色。初期可能只是淺黃色,但時間久了就會變得更深,甚至出現老黃色,或是混雜著灰色黑色的舌苔。在這些情況下,通常會伴隨著嚴重的熱性症狀,例如大熱、口渴、沒有出汗、自汗、神智混亂、腹脹、咽喉乾燥、眼睛模糊、排尿困難、出血、瘀血如狂躁,自行排出清水等症狀。通過舌苔和脈搏的比較,可以確認診斷無誤。

)皆邪火里逼、實熱里結諸危證,其脈往往伏、代、散亂,奇怪難憑,則當舍脈憑舌,專經急治,斯為盡善。若泥於火乘土位,故有黃苔之說,迂執誤人矣。(凡舌苔淡黃為正色,虛病黃苔必嫩而潤,實病黃苔必粗而燥。黃苔有因病熱漸重,而口涎為病毒變壞,酸素減少,炭氣堆積,致滿口穢濁。

故苔厚而黃,如化學之輕綠然,活則色黃,亦有因膽汁不能出清,肝液困在血里而舌現黃色也。)

白話文:

如果病症是邪火內逼、實熱凝結導致的危急情況,脈象往往虛弱、代脈、散亂,難以判斷,就應該捨棄脈象,依靠舌苔,專注治療,才是最好的方法。不要執著於「火乘土位,故有黃苔」的說法,這樣迂腐的觀點會誤導病人。一般來說,淡黃色的舌苔是正常的,虛症的黃苔通常較嫩且潤,實症的黃苔則較粗且燥。舌苔變黃,可能是因為病熱加重,導致唾液中的病毒變質、酸性物質減少、炭氣堆積,滿口污濁。因此,舌苔又厚又黃,就像化學物質的淺綠色一樣,這說明病情嚴重。舌苔發黃也可能是因為膽汁無法排出,肝液滯留在血液中,導致舌頭出現黃色。

2. 黃苔證治圖說

初病微黃舌(第三十五)

圖說:舌邊淡紅,中根淡黃而潤滑。

《舌鑑》:初病舌微黃者,此表邪將罷而入里也,雙解散主之。表未罷者,小柴胡湯合天水散;表已罷者,大柴胡湯下之。

《辨正》:傷寒初病,大汗,(謂當用表散之時,失誤未表也,表邪入里。見此舌者,每發譫語,宜並用雙解散,防風、荊芥、連翹、麻黃、薄荷、川芎、當歸、白芍、白朮、山梔、黃芩、石膏、枯梗、甘草、滑石。解表兼解里,調氣復和血,故曰雙解,)解毒湯,汗下兼行。

白話文:

初病微黃舌(第三十五)

圖說: 舌頭邊緣呈淡紅色,舌頭中間根部呈現淡黃色且光滑。

《舌鑑》: 初期病患舌頭微微發黃,表示外感病邪將要退去而進入身體內部,可以用「雙解散」來治療。如果外感病邪尚未退去,則可以用「小柴胡湯」加上「天水散」;若外感病邪已經退去,則用「大柴胡湯」瀉下。

《辨正》: 傷寒初期,患者大量出汗(說明應該使用解表散寒藥物,但因疏忽而未解表,導致外感病邪進入內部。出現這種舌頭的人,往往會出現神志不清,因此應該同時使用雙解散。其中包含防風、荊芥、連翹、麻黃、薄荷、川芎、當歸、白芍、白朮、山梔、黃芩、石膏、枯梗、甘草、滑石。此方解表兼解裡,調整氣機,恢復血液循環,所以稱為雙解散。)、「解毒湯」,達到同時解表和瀉下的效果。

《舌鑑》之說亦是。若熱邪內傳入深,及雜病里證見此舌,均為實熱,宜白虎、三黃等湯治之。

久病微黃舌(第三十六,無圖)

圖說:舌微黃而不甚燥。

《舌鑑》:表邪失汗而初傳於裡也,用大柴胡湯;身目俱黃者,茵陳蒿湯。

《辨正》:日久微黃舌。如傷寒表病未罷者,宜小柴胡湯合益元散;若微黃而兼膩者,宜大柴胡湯下之。若身目俱黃者,熱濕也,宜茵陳蒿湯。表裡併除,《舌鑑》是也。如雜病里證見此舌者,均為實熱。如黃色一刮即淨者,為無病,可以勿藥。(張石頑云:黃濕而滑者,為熱未盛,結當未定,不可即攻,攻之初硬後溏也。

白話文:

《舌鑑》裡也提到,如果熱邪深入體內,或者各種疾病的內在症狀表現為這種舌頭,都屬於實熱,應該用白虎湯、三黃湯等藥物治療。

這種舌頭是舌頭微黃,但不太乾燥。

《舌鑑》說,這是表邪(外邪)因出汗而傳入裡(內臟),可以用大柴胡湯治療;如果身體和眼睛都發黃,可以用茵陳蒿湯治療。

《辨正》說,如果舌頭長期微黃,像傷寒表病(外感熱病)尚未痊癒的,可以用小柴胡湯加益元散治療;如果微黃且舌苔膩,可以用大柴胡湯治療。如果身體和眼睛都發黃,那是熱濕,可以用茵陳蒿湯治療。表裡兼治,《舌鑑》就是這樣說的。如果各種疾病的內在症狀表現為這種舌頭,都屬於實熱。如果舌頭上的黃色一刮就掉了,說明沒有病,可以不用藥。(張石頑說:舌頭濕潤而滑,說明熱氣還沒盛,病症還沒固定,不能馬上攻邪,攻邪的話會先便秘後腹瀉。)

冬時宜守此例,俟結定乃攻。不得已,大柴胡湯微利之。若在夏日,一見黃苔,便宜潤下,以夏月伏陰在內多有下證最急。而苔不燥者,不可泥也。若苔黃薄而滑者,是熱邪尚在氣分,津液未亡,宜用柴、葛、芩、翹、梔、豉、薄荷之類,輕清泄熱,以透表邪,從肌分而解。)

微黃不滑舌(第三十七,無圖)

圖說:白中帶黃或微黃而薄,苔不滑,邊尖仍淡紅。

《舌鑑》:少陽證罷,初見陽明裡證,故苔變黃色不燥,兼矢氣者,大柴胡湯倍半夏以下之。若舌見黃苔而澀者,此必初白苔而變黃,正陽陽明也,大承氣湯下之,下後黃不退者死。身有黃者,茵陳大黃湯。

白話文:

冬天要依照這個原則,等到病症穩定再治療。不得已時,可用大柴胡湯稍微瀉利。如果是在夏天,只要看到舌苔發黃,就應該立即潤下通便,因為夏天的陰氣內伏,容易出現下瀉的症狀,而且需要緊急處理。但如果舌苔不乾燥,就不應該一味地瀉下。如果舌苔是黃色薄而滑潤,說明熱邪還停留在肌膚表面,津液還沒有耗損,可以用柴胡、葛根、黃芩、羌活、梔子、豉、薄荷等藥物,輕輕地清泄熱邪,讓表邪從肌膚表面排出,從而解除病症。

舌頭微黃不滑

圖示:舌苔顏色偏白,略帶黃色,或微黃色且薄,苔不滑,舌邊尖仍然偏淡紅色。

《舌鑑》:這說明少陽證已經消退,剛開始出現陽明裡證,所以舌苔變黃但不乾燥,並且伴有矢氣,可以用大柴胡湯,並加大劑量半夏。如果舌苔是黃色且澀,說明原本是白色舌苔變黃了,屬於正陽陽明證,應該服用大承氣湯瀉下。如果瀉下之後舌苔依然是黃色,就預示著死亡。如果身體有黃疸,就應該服用茵陳大黃湯。

《辨正》:白苔變微黃舌,傷寒表邪,失於汗解,初傳陽明。寒邪已化火,其證多大熱大渴,宜竹葉白虎湯,從陽明經發汗清解之自愈。此邪在半表半裡,不可驟下,如《舌鑑》急下之,必致陷胸矣。如全舌皆變黃而苔澀,則宜大承氣湯下之。(吳坤安云:如見舌苔白中帶黃,或微黃而薄,是邪初傳陽明,猶帶表證,微兼惡寒,宜涼散之。

若微黃黏膩,口不渴飲,而胸中滿悶者,此濕邪結於氣分,宜白蔻、橘紅、杏仁、鬱金、枳殼、桔梗之屬,開泄氣分,使邪仍從肺衛而出則解矣。不可用瀉心苦泄之法,逼邪入里。凡舌苔黏膩,口不渴,為濕邪之證據。白而黏膩者,寒濕。黃而黏膩者,濕熱。更驗其小便不利。

白話文:

舌苔由白轉為微黃,表示傷寒表邪未能汗解,已傳入陽明經。寒邪化火,患者多出現發熱口渴的症狀,可用竹葉白虎湯清熱解表。此時邪氣尚未完全入裡,不可急於使用峻下之法,否則容易導致病情加重。若舌苔全變黃且粗糙,則需使用大承氣湯瀉下。如果舌苔白中帶黃或微黃而薄,表示邪氣初傳陽明,尚帶有表證,並伴隨惡寒,應以涼散之法治療。若舌苔微黃黏膩,口不渴,胸悶,則表示濕邪阻滯於氣分,可用白蔻、橘紅、杏仁、鬱金、枳殼、桔梗等藥物,開泄氣分,使邪氣從肺衛排出。切忌使用瀉心苦泄之法,以免逼邪入裡。凡舌苔黏膩,口不渴,均為濕邪的表現。白而黏膩者為寒濕,黃而黏膩者為濕熱,同時可觀察小便是否不利以佐證。

大便反快,為濕邪。痞滿結於中焦,宜蒼、樸、二苓、二陳之類,苦溫以開泄之;若舌黃黏膩、痞悶嘔惡、大小便俱不利,此濕熱結於中焦,宜瀉心湯之類,苦辛寒以開泄之可也。)

深黃尚滑舌(第三十八)

圖說:苔色深黃而滑,邊尖淡白微紅。

《舌鑑》:邪熱失汗,迫於中宮,故見此舌。急宜涼解以發泄之,不致斑黃狂亂耳。

《辨正》:凡舌見黃滑苔,外證身目俱黃,小便亦黃,宜用茵陳梔子湯,如便閉,加大黃下之。(《舌辨》。)舌見黃苔而滑者,此身已發黃,茵陳梔子湯、茵陳五苓散。(《正義》。)黃滑而濕者,為熱未盛,結當未定,不可便攻。(石頑。)黃苔不甚厚而滑者,熱未傷津,猶可清熱透表。

白話文:

如果大便很稀,通常是濕氣太重。如果肚子脹滿,像有東西堵在裡面,可以用蒼朮、白朮、茯苓、半夏等藥材,它們性苦溫,可以幫助排泄濕氣。如果舌頭黃色黏膩、胸口悶悶的想吐、大小便都不順暢,代表濕熱停留在中焦,可以用瀉心湯來治療,苦辛寒的藥性可以幫助排泄。

深黃色舌苔,表面光滑,舌尖淡白色略帶紅色。這種舌苔代表體內有熱邪,迫使中焦機能失衡,需要趕快用清涼解熱的方法排出體內的熱邪,避免出現黃疸或神志不清的情況。

黃色光滑的舌苔,如果同時伴隨身體和眼睛都發黃,小便也發黃,可以使用茵陳梔子湯來治療。如果便秘,可以加點大黃通便。如果舌頭是黃色光滑的,而且身體已經發黃,可以用茵陳梔子湯或茵陳五苓散來治療。如果舌苔是黃色光滑濕潤的,說明熱氣還沒完全積聚,尚未形成病灶,不要急於用藥攻伐。如果黃色舌苔不是很厚,而且光滑,說明熱氣還沒傷到津液,可以用清熱解表的方法治療。

苔雖薄而乾者,邪雖去而津受傷也,苦重之藥當禁,宜甘寒輕劑可也。(葉天士。)

純黃微干舌(第三十九,無圖)

圖說:全舌純黃,微干少津。

《舌鑑》:舌見黃苔,胃熱迫於內,黃色見於舌,火灼津干,急宜調胃承氣湯下之。勿令變黑致危耳。(《舌辨》)云:舌見純黃苔,胃熱已板,宜急下之,遲恐由黃老變黑色,為惡證,調胃承氣湯下之。張石頑云:苔黃厚而燥者,為熱已盛,下之無疑。厚苔漸退,而底見紅舌如豬肝者,火灼水虧,津液枯竭也。)

《辨正》:純黃微干舌。傷寒傳經至陽明府,寒邪已化火,故舌中猶黃。其症多大熱、大渴、譫語不等,宜白虎湯,不次急投,至黃苔漸退乃愈。如雜病里證見此舌者,是臟腑皆熱極,宜三黃、承氣酌用。(吳坤安曰:舌苔黃而兼燥,外證不惡寒反惡熱,是傷寒外邪初入陽明之裡,或濕熱內邪欲出陽明之表。斯時胃家熱而來實,宜梔豉白虎湯清之可也。

白話文:

舌苔薄而乾燥,說明病邪雖然消退,但津液受損。此時應忌用苦寒重藥,宜用甘寒輕劑。純黃微干的舌頭,表示胃火旺盛,津液被灼傷。應及時服用調胃承氣湯瀉火降熱,避免舌苔變黑,病情加重。若舌苔純黃,說明胃火已盛,需要立即瀉下,否則可能轉為黑色,變成危重症狀。舌苔黃厚而乾燥,說明熱邪已盛,必須瀉下。若舌苔逐漸消退,舌底呈現紅色,像豬肝一樣,表示火熱傷津,津液枯竭。若傷寒傳入陽明經,寒邪化熱,則舌苔會呈現黃色。病人常伴有發熱、口渴、神志不清等症狀,應服用白虎湯急救。若其他雜病出現這種舌象,說明臟腑皆熱極,應根據病情選擇三黃湯或承氣湯。舌苔黃而乾燥,若病人不惡寒反惡熱,可能是傷寒外邪初入陽明經,或濕熱內邪欲出陽明經。此時胃部熱盛,宜用梔子豉湯清熱。

又云:苔雖黃,而未至焦老裂紋起刺,大便雖秘而未至痞滿鞕痛,尚屬胃家熱而來實,宜清不宜攻。必再驗其舌形黃厚焦老、中心裂紋,或起刺,腹中鞕滿脹癰,方用承氣下之則安。)

黃干舌(第四十)

圖說:全舌乾黃。

《舌鑑》:舌見干黃,裡熱已極,急下勿緩。下後脈靜身涼者生,反大熱而喘、脈躁者死。(《正義》云:舌中心黃苔者,此太陽陽明也,必作煩渴嘔吐之症。兼有表者,五苓散合益元散。表證已罷,調胃承氣湯下之。)

《辨正》:黃干舌,全舌乾黃,臟腑均大熱,有病皆屬裡證。不論傷寒、雜證見此舌,即為實熱,宜十全苦寒救補湯,不次急投。雖大熱、喘煩、頻瀉亦不慮。以服至黃退色潤為愈,十無一失。(《舌鑑》云:下後脈靜者生,大熱喘煩者死,是未知舍脈憑舌之法,又不敢連用苦寒,何以望生。)

白話文:

如果舌苔雖然是黃色的,但還沒有出現焦黃、老化、裂紋、起刺的情況,而且大便雖然便秘,但還沒有出現腹脹、疼痛等症狀,這就說明只是胃熱引起的實證,應該清熱,不宜攻下。只有當舌頭出現黃厚焦老、中心裂紋或起刺,以及腹部脹滿、疼痛等症狀時,才可以用大承氣湯攻下,這樣才安全。

黃尖舌(第四十一)

圖說:中根淡紅,舌尖苔黃。

《舌鑑》:舌尖苔黃,此熱邪傳入胃腑而元陰素虧也。謂胃承氣湯加入參、生地。脈浮、惡寒,表未盡解,大柴胡加生地、人參。(《正義》云:黃苔在尖者,此太陽合陽明也。表未罷者,雙解散;表證已罷者,調胃承氣湯。其根紅者為太陽;其根白者為少陽;其根黑者,死候也。)

《辨正》:黃尖舌,邪熱初傳胃腑也,宜調胃承氣湯,(大黃、芒硝、甘草。)如脈浮、惡寒,表證未盡,則宜大柴胡湯兩解之,《舌鑑》是。

根中漸黃舌(第四十二)

白話文:

黃尖舌 (第四十一)

圖說: 舌頭中間部分淡紅色,舌尖部位有黃苔。

《舌鑑》: 舌尖出現黃苔,這是熱邪入侵胃部,導致元陰虧虛所致。建議使用胃承氣湯,並加入人參和生地。如果脈象浮緩、畏寒,說明表證未解,應使用大柴胡湯,並加入生地和人參。 (《正義》中說:黃苔在舌尖部位,屬於太陽與陽明經絡的病症。表證未消退的,使用雙解散湯;表證已消退的,使用調胃承氣湯。舌頭根部紅色,代表太陽經絡受影響;舌根部位白色,代表少陽經絡受影響;舌根部位黑色,預示生命垂危。)

《辨正》: 黃尖舌,說明邪熱剛開始侵犯胃部,應使用調胃承氣湯 (大黃、芒硝、甘草)。如果脈象浮緩、畏寒,說明表證未解,應使用大柴胡湯來同時解表和清熱,這與《舌鑑》的說法一致。

根中漸黃舌 (第四十二)

圖說:根中漸黃,邊尖白滑厚苔。

《舌鑑》:根中漸黃舌,外有白厚苔,熱邪傳膜原也。舌根漸黃至中央,邪初入胃也。如有疫證已傳三陽,宜達原飲。如胸膈滿痛、大渴煩躁者,伏邪內攻也,宜急用三消飲下之。如既下後,大便燥結,又難再攻者,宜清燥養榮湯,(知母、花粉、當歸、白芍、陳皮、地黃汁、甘草、燈心。疫為熱病,暴攻之後,餘邪未盡,陰血未復,不可遮補,致生異證。

白話文:

舌頭根部逐漸發黃,舌苔邊緣尖白光滑且厚,說明熱邪已經侵入表層,並開始影響內臟。如果舌根部黃色一直蔓延到舌頭中央,表示邪氣剛開始入侵胃部。若出現疫病症狀,並且已經傳播到三陽經,就應該服用達原飲。如果出現胸悶、疼痛、口渴、煩躁等症狀,說明邪氣已經深入內部,應該及時服用三消飲來清除。如果服用三消飲後,大便乾燥便秘,無法再次服用藥物,就應該服用清燥養榮湯來滋陰潤燥。由於疫病是熱病,發病突然,即使治療後,餘邪未盡,陰血尚未恢復,不能盲目滋補,否則會導致其他病症。

凡陰桔血澀者,宜用此湯。)或承氣養榮湯,(即小承氣加知母、當歸、白芍、生地。治伏邪未盡,攻補兩難者。)如痰壅不清,胸悶脅脹者,宜蔞貝養榮湯(知母、花粉、貝母、瓜蔞霜、橘紅、白芍、當歸、蘇子、生薑,如疚中帶血,加藕節、鮮茅根。)

《辨正》:《舌鑑》治法甚是。

黃尖白根舌(第四十三)

圖說:黃尖中根白厚。

《舌鑑》:舌根白、尖黃者,其色倒見,反乎尋常,必少陽邪熱傳入陽明府也。陽明證多者,大柴胡湯;少陽證多者,小柴胡湯。若譫語、煩躁,調胃承氣湯少和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舌頭呈現黃尖白根,表示少陽的邪熱已經傳入陽明經。陽明症狀較多,則使用大柴胡湯;少陽症狀較多,則使用小柴胡湯。若出現譫語、煩躁等症狀,可以服用少量的調胃承氣湯來調節。

《辨正》:黃尖白根舌,傷寒少陽膽經傳陽明府病也。若陽明證多者,宜大柴胡湯;少陽證多者,宜小柴胡湯;如譫語煩躁內熱者,宜調胃承氣湯。前說是也。

白尖黃根舌(第四十四)

圖說:舌尖白,舌根黃苔。

《舌鑑》:凡尖白根黃,乃表邪將解而裡熱盛也,天水散、涼膈散合用。如陽明無汗,小便不利,心中懊憹者,必發黃,茵陳蒿湯。

《辨正》:《舌鑑》治法亦是。如大便難、胸中悶、睡時多夢者,里證實熱也,宜調胃承氣湯。又云:如傷寒見尖白根黃,為表證未罷,宜先解表熱,然後攻裡。如大便塞者,宜涼膈散;小便澀者,宜四苓散合益元散加木通是也。若雜病見此舌,屬實熱里證,宜分經審病,用苦寒藥。

白話文:

舌頭尖端白、根部黃,代表傷寒少陽膽經傳入陽明府的病症。如果陽明症狀較多,應服用大柴胡湯;如果少陽症狀較多,應服用小柴胡湯;如果有神志不清、煩躁、內熱等症狀,應服用調胃承氣湯。這也是古籍中記載的治療方法。

舌頭尖端白、根部黃,表示表邪將要消失,但內熱仍然很盛,可以用天水散和涼膈散來治療。如果陽明症狀包括無汗、小便不利、心煩意亂等,舌頭一定會發黃,應該服用茵陳蒿湯。

古籍中記載的治療方法也適用於這種情況。如果大便困難、胸悶、睡眠時做惡夢,說明內熱很重,應該服用調胃承氣湯。古籍中還提到,如果傷寒患者出現舌頭尖端白、根部黃的情況,代表表症還沒完全消失,應該先解表熱,然後再攻裡。如果大便不通,應該服用涼膈散;如果小便澀滯,應該服用四苓散合益元散加木通。如果其他疾病患者出現這種舌苔,說明是實熱內證,應該根據經絡辨證,使用苦寒藥物治療。

(《舌辨》云:黃根白尖,乃合病有之,是太陽表證傳入陽明裡證,循經而傳也。如有表邪一分,必須解表。必待表邪盡,方可攻裡也。《正義》云:根黃尖白,表少里多,宜天水一、涼膈二合服之。脈弦者,防風通聖散。又云:舌上黃苔在根者,此邪傳太陽也。身有黃者,茵陳大黃湯;身無黃者,涼膈散加硝黃。

其尖白者,桂枝大黃湯。小便澀者,五苓散合六一散。加木通、生薑汁,其說亦是。)

黃根白尖短縮舌(第四十五)

白話文:

黃根白尖短縮舌(第四十五)

《舌辨》中提到,舌頭根部泛黃、尖端發白,代表著表證已傳入裡證,是陽明經循經傳病的表現。如果還有表證存在,就必須先解表,等到表邪完全去除之後才能攻裡。

《正義》中也說,舌根黃而尖白,代表表證輕微、裡證較重,應該服用天水散和涼膈散的合方,脈象弦緊的可以服用防風通聖散。

如果舌苔發黃且集中在舌根部,則代表邪氣傳入太陽經。身體發黃的,應服用茵陳大黃湯;身體沒有發黃的,可以用涼膈散加硝黃。

舌尖發白,可以用桂枝大黃湯治療。小便澀滯的,可以服用五苓散合六一散,並加入木通和生薑汁。這些都是古籍中記載的治療方法。

黃根白尖短縮舌,是典型的表裡合病,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辨證論治。

圖說:舌根黃,中心紅,尖色白,短縮不能伸出口外。

《舌鑑》:根黃尖白,短縮不能伸出,但多譫妄煩亂。此痰挾宿食佔據中宮,大承氣湯加生薑、半夏治之。

《辨正》:若黃根白尖短縮而硬,不燥不滑,但不能伸出,口不渴,其症多譫語煩亂,乃痰挾宿食,佔據中宮,大承氣湯加薑汁、半夏,前法是也。若黃根白尖中紅赤者,表少里多也,宜涼膈散。

黃大脹滿舌(第四十六)

圖說:舌黃,脹大滿口。

《舌鑑》:舌黃脹大,乃陽明胃經濕熱蘊結不消也。身黃便閉,口渴煩躁,茵陳蒿湯;小便不利,無熱者,四苓散加茵陳、梔子、黃連治之。

白話文:

舌頭根部泛黃,中間紅色,前端白色,舌頭縮短無法伸出嘴巴。這種情況通常伴隨譫妄、煩躁不安。這是因為痰濕和宿食積聚在脾胃,導致中焦氣機阻滯。可以用大承氣湯加上生薑、半夏來治療。如果舌頭根部泛黃,前端白色,且短縮硬實,不乾燥也不滑潤,但無法伸出,口不渴,症狀以譫語煩躁為主,也屬於痰濕和宿食積聚在中焦,可以用大承氣湯加上薑汁、半夏來治療。如果舌頭根部泛黃,前端白色,中間呈現紅赤色,則代表表寒裡熱,可以服用涼膈散。

舌頭泛黃,脹大滿口,這是由於陽明胃經濕熱鬱結不消導致。如果伴隨身體泛黃、便秘、口渴煩躁,可以用茵陳蒿湯治療。如果伴隨小便不利,沒有發熱的症狀,可以用四苓散加上茵陳、梔子、黃連來治療。

《辨正》:黃大脹滿舌,乃陽明胃經濕熱上乘心位也。致令人眼黃身黃,身熱便閉,口渴煩躁,茵陳蒿湯(茵陳先煎,梔子、大黃後入。)若小便不利而發黃者,宜四苓散(白朮、茯苓、豬苓、澤瀉)加茵陳、梔子、黃連、木通,如《舌鑑》是也。如大便自利而發黃者,宜茵陳梔連湯治之。

如無上各症,而發熱煩躁、胸中滿悶、困倦不安者,宜大承氣湯。葉天士云:若神情清爽,舌脹大不能出口者,此脾濕胃熱,鬱極化風釀痰,而毒延口也,用大黃磨入,當用劑內,則舌脹自消矣。)

白話文:

辨正:

黃大脹滿舌,乃是陽明胃經濕熱上乘心位所致。 這會導致人眼黃身黃,身體發熱,大便秘結,口渴煩躁。

治療應以茵陳蒿湯為主(茵陳先煎,梔子、大黃後入)。 如果小便不利且發黃,則可於四苓散(白朮、茯苓、豬苓、澤瀉)中加入茵陳、梔子、黃連、木通,如同《舌鑑》所述。如果大便自利且發黃,則應以茵陳梔連湯治療。

若無上述症狀,但出現發熱煩躁、胸中滿悶、困倦不安者,則宜大承氣湯。 葉天士說:如果患者神志清爽,舌頭腫脹很大,無法伸出口外,這是脾濕胃熱,鬱結極度而化為風,釀成痰,毒氣蔓延至口腔所致。 應將大黃研磨成粉,加入藥方中服用,這樣舌頭腫脹就會自行消退。

黃苔黑心舌(第四十七)

圖說:全舌黃苔,中心黑滑或通尖。

《舌鑑》:舌黃而有黑滑心者,陽明裡熱甚也。雖不幹燥,亦當下之。下後身涼脈靜者生,大熱不止,脈躁者死。(若黃苔中心黑膩,是胃熱蒸動脾濕,蘊結中宮,以致痞悶、嘔吐、便閉,用瀉心湯開泄中焦。嗜酒人多此症,此亦《舌鑑》說也。)

《辨正》:黃苔黑滑舌,其黑滑在中者,均陽明胃裡證,宜白虎湯加三黃,不次急投,至舌淨而止。如大便閉,則加大黃。《舌鑑》謂下後身涼脈靜者生,大熱脈躁者死。若舍舌執脈,以判生死,實因閱歷未深,欺己欺人耳(下同)。(《正義》云:舌中心起黑苔者,此陽明病也,以大承氣湯下之。

白話文:

黃苔黑心舌(第四十七)

圖說: 整個舌頭上都覆蓋著黃色的苔,舌頭中央呈黑色光滑或尖銳。

《舌鑑》: 舌頭發黃,中心有黑色光滑的部分,這是陽明經裡熱很盛的表現。即使舌苔不乾燥,也應該馬上服用藥物治療。服用藥物後,身體涼爽脈搏平靜者可存活;若持續發熱,脈搏跳動頻繁者則會死亡。(如果黃苔中心呈黑色油膩,這是胃熱蒸騰脾胃濕氣,積聚在中焦,導致腹脹、嘔吐、便秘,應服用瀉心湯來疏通中焦。嗜酒之人容易出現此症,這也是《舌鑑》中所說。)

《辨正》: 黃苔黑滑舌,黑色光滑的部分位於舌頭中央,都是陽明胃裡證,應服用白虎湯加三黃,不必遲疑,迅速服用,直到舌苔消失為止。若有便秘,則加大黃的用量。《舌鑑》說服用藥後,身體涼爽脈搏平靜者可存活,持續發熱脈搏跳動頻繁者則會死亡。如果只憑脈象判斷生死,而忽略舌苔的觀察,那是因為經驗不足,欺騙自己也欺騙他人。(《正義》說:舌頭中心出現黑色苔,這是陽明病,應服用大承氣湯來治療。)

津滑者生,乾澀者死。未傷飲食可治,脈沉微者難治。若黑色淺淡而有表證,雙解散加解毒湯。吳坤安曰:舌中心屬胃,凡腸中有燥屎,舌心必有黃燥、黑燥等苔。若腹無鞕滿耕痛之狀,亦須養陰潤燥,不可妄用承氣攻之。)

黃苔中黑通尖舌(第四十八)

圖說:全舌黃苔,從中至尖皆黑色。

《舌鑑》:黃苔從中至尖通黑者,乃火土燥而熱毒最深也,兩感傷寒必死,惡寒甚者亦死。如不惡寒、口燥咽乾而下利臭水者,可用調胃承氣湯下之,十中可救四五;口乾、齒燥、形脫者不治。

《辨正》:黃苔中黑通尖舌,乃心、肺、脾、胃、腎、大腸、小腸均熱極也,皆里證,無表證。若兩感傷寒見此舌,則邪已入陰矣。治法與實熱證同。若昏懵,或惡寒,或不惡寒,口乾苦,齒燥咽乾,頭面自汗如珠,出至頸而止,大小便秘,下利臭水,六脈怪奇伏代。各證若見此舌,醫書俱云不治。

白話文:

人體津液潤滑則生機旺盛,乾燥枯竭則難以存活。若病症未傷及飲食,便可醫治,但若脈象沉細微弱,則難以治癒。若舌苔呈現黑色而淺淡,並伴有表證,可以使用雙解散加解毒湯治療。吳坤安說,舌頭中央屬胃,如果腸道中有乾燥糞便,舌頭中央就會出現黃燥或黑燥等苔。如果腹部沒有脹滿疼痛的症狀,也要滋養陰液潤燥,不可隨意使用承氣湯攻伐。

黃苔中黑通尖舌,代表心、肺、脾、胃、腎、大腸、小腸都極度燥熱,屬於里證,沒有表證。如果感染傷寒出現這種舌苔,則邪氣已經侵入陰分。治療方法與實熱證相同。若出現昏迷、惡寒或不惡寒、口乾苦、齒燥咽乾、頭面自汗如珠、汗出至頸部而止、大小便不通暢、下利臭水、六脈異常等症狀,並伴有這種舌苔,根據醫書記載,預後不佳。

然用十全苦寒救補湯,分為三黃白虎湯、大承氣湯、白虎湯,三劑(分三則服,力足)循環連服,不次急投,(約兩點鐘內,三劑各飲一服。如舌中黑漸退,則可略疏,)至黑苔退淨乃愈(此舌多為危病,能對症用藥,十可救七。)《舌鑑》用調胃承氣湯,又不急投,十中恐難救一。

黃尖黑根舌(第四十九)

圖說:舌尖黃,中根皆黑,黃少黑多。

《舌鑑》:尖黃少,根黑多,雖無惡證惡脈,誠恐暴變一時,以胃氣竭絕故耳。(《舌辨》云:根黑多而尖黃少,為心胃無氣。雖無熱候,脈雖有力,恐暴變一時耳。)

白話文:

如果遇到舌頭尖端發黃、舌根發黑的病人,可以用十全大補湯,分為三黃白虎湯、大承氣湯、白虎湯,三劑輪流服用,不要急著一次喝完。大約兩小時內,每劑喝一次,如果舌頭上的黑色逐漸退去,就可以稍微減少藥量,直到黑苔完全消失才算痊癒。這種舌象通常代表病情危重,如果能對症下藥,十個人可以救七個。如果用調胃承氣湯,而且不急著服用,十個人恐怕救不了一个。

這種舌頭表現為尖端發黃,中間和根部都是黑色,黃色少而黑色多。雖然沒有明顯的病症和脈象異常,但很可能突然病情加重,因為胃氣已經耗盡了。

《辨正》:黃尖黑根舌,黑處多而尖尚黃,是各經皆極熱而心經尚未甚極也。不論何病,皆屬裡證,即用苦寒救補湯,分單間服,(以大承氣另為一單,)不次急投,以服至黑根退淨為準,病即愈。若畏用苦寒,雖胃氣未竭,亦必轉瞬而絕也。如《舌鑑》之迂,甘心坐視,見死不救矣。

根淡紅尖黃舌(第五十)

圖說:舌根淡紅,中灰黃,尖嫩黃,苔滑膩。

《舌鑑》:舌根紅、尖黃者,乃濕熱乘於心位也。傷寒里證初受,其症身熱燥渴、便秘,大柴胡湯主之。溫熱初病亦有此舌,涼膈散、解毒湯酌治之。

《辨正》:黃尖紅根舌。溫熱初病,多有此舌。宜涼膈散,(連翹、大黃、芒硝、甘草、梔子、黃芩、薄荷、竹葉,)解毒湯,(黃連,黃芩、黃柏、黃梔,)等消息之。《舌鑑》之說是也。

白話文:

舌頭尖端呈黃色,根部呈黑色,黑色的部分較多,尖端還是偏黃,這是各個經脈都極度熱,但心經還沒有達到最嚴重程度。不論是什麼病,都屬於內證,就應該使用苦寒的藥物來救治,分成單獨的劑量服用,(大承氣湯要單獨服用,)不要急著一次服用很多,服用到黑色的根部完全消失為止,病就好了。如果害怕使用苦寒的藥物,即使胃氣沒有耗盡,也會很快死亡。像《舌鑑》這樣迂腐的做法,甘願坐視病人死亡,真是見死不救啊!

舌頭根部淡紅色,尖端呈黃色。

圖解:舌頭根部淡紅色,中間灰黃色,尖端嫩黃色,舌苔光滑膩滑。

舌頭根部紅色,尖端黃色,這是濕熱侵襲心臟部位造成的。傷寒內證剛開始的時候,症狀是身體發熱、口渴、便秘,可以用大柴胡湯來治療。溫熱病剛開始的時候也會有這種舌頭,可以用涼膈散、解毒湯來治療。

舌頭尖端呈黃色,根部呈紅色。溫熱病剛開始的時候,很多病人都有這種舌頭。應該用涼膈散(連翹、大黃、芒硝、甘草、梔子、黃芩、薄荷、竹葉)、解毒湯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黃梔子)等藥物來治療。《舌鑑》的說法是正確的。

紅心黃滑舌(第五十一)

圖說:舌根黃滑,中淡紅,尖紅赤。

《舌鑑》:濕熱內盛,陽明胃腑受病,故舌根微黃。頭汗小便難者,茵陳蒿湯加桅子、香豉。

《辨正》:中紅、根微黃滑苔,傷寒邪傳陽明胃腑,宜白虎湯;若頭汗、身涼、小便難者,宜茵陳蒿湯加梔、豉,《舌鑑》之說是也。若無病人見此舌,為臟腑微熱,可以勿藥。倘有病發,勿投溫補。

黃變沉香色舌(第五十二)

圖說:舌苔老黃,而兼灰焦燥之狀,似沉香之色。

《舌鑑》:黃變沉香色,老黃焦燥之狀也。若胸滿熱甚,則全舌將變黑生芒刺,邪毒最深,宜三消飲加重大黃,或以大承氣下之,後酌用養榮諸湯。

白話文:

舌頭根部呈現黃色且光滑,舌頭中部淡紅色,舌尖紅赤。

這是濕熱內盛,陽明胃腑生病的表現,所以舌頭根部略帶黃色。如果患者頭部流汗、小便困難,可以用茵陳蒿湯加入梔子、香豉來治療。

舌頭中部紅色、根部略帶黃色且光滑的舌苔,是傷寒邪氣傳入陽明胃腑的表現,應該服用白虎湯治療。如果患者頭部流汗、身體發涼、小便困難,則應該服用茵陳蒿湯加入梔子、香豉,這是《舌鑑》書中所說的方法。如果沒有患者出現這種舌頭,表示臟腑只是輕微發熱,可以不用藥物治療。如果出現病症,就不要使用溫補藥物。

舌苔呈現陳舊的黃色,並且伴隨灰白色乾燥焦灼的狀態,看起來像沉香的顏色。

這表示舌苔呈現陳舊的黃色、乾燥焦灼的狀態。如果患者胸部脹滿、熱度很嚴重,則整個舌頭將會變黑並出現芒刺,這是邪毒最深重的表現,應該服用三消飲加入重劑量的大黃,或者服用大承氣湯瀉下,之後再酌情使用滋養身體的湯藥。

《辨正》:吳坤安云:舌苔老黃燥裂,(即沉香色,)為陽明實滿,滿及臍下少腹。若舌苔白而黏膩,為太陰濕滿,滿在心下胃口。大陰濕滿,宜苦溫開之,蒼樸二陳二苓之類;陽明實滿,按之痛者,熱痰固結也,小陷胸湯主之。嘔惡溺澀者,濕熱內積也。宜瀉心法。石芾南云:若舌如沉香色,或黃黑而燥,脈沉實而小甚者,沉微似伏,四肢發厥,或渴喜熱飲,此皆裡氣不通,酌用三承氣湯下之。陰傷者加鮮生地、元參、鮮蘆根之類,速下其邪,即所以存津液也。

必得苔退脈靜身涼,舌之兩旁生白薄新苔,方為邪盡。

白話文:

吳坤安認為,舌苔呈現老黃乾燥裂開,像是沉香的颜色,代表陽明經實熱滿溢,熱氣充盈到肚臍以下的少腹部位。如果舌苔是白而黏膩的,則代表太陰經濕氣過盛,濕氣積聚在心下胃口的位置。太陰經濕氣過盛,應該用苦溫的藥物來開通,例如蒼朮、二陳湯、二苓湯等。陽明經實熱滿溢,按壓腹部感到疼痛,這是熱痰阻塞引起的,可以用小陷胸湯來治療。如果出現嘔吐、小便排泄不暢,則是濕熱內積的表現,需要用瀉心法來治療。

石芾南認為,如果舌頭呈現沉香色,或者黃黑色且乾燥,脈象沉實而細微,好像隱藏在裡面,四肢發冷,並且感到口渴喜歡喝熱水,這些都是內裡氣機不通暢的表現,可以考慮用三承氣湯來瀉下。如果患者是陰虛體質,可以加入鮮生地、元參、鮮蘆根等藥物,迅速瀉下邪氣,以保存津液。

只有當舌苔退去、脈象平和、身體涼爽,舌頭兩側長出薄薄的新白苔,才算邪氣完全消除。

黃苔灰尖舌(第五十三)

圖說:舌根黃,中淡紅,尖灰色。

《舌鑑》:舌乃心位,今見根黃尖灰,是胃土來侮心火。不吐不利、心煩而渴者,乃胃中有鬱熱邪火,甚則上乘客位,或渴甚有轉矢氣者,調胃承氣湯加黃連下之乃安。

《辨正》:《舌鑑》治法亦是。因舌尖屬心,灰色在尖,故兼清心。(吳坤安云:黃苔中心絳者,心受胃火蒸灼也,於清胃藥中加清心之品,其勢必孤矣。)

黃苔灰根舌(第五十四)

圖說:舌根灰色,而中尖黃滑。

《舌鑑》:舌根灰色而尖黃,雖比黑根稍輕,再過二三日亦黑根,也難治。無煩躁直視,脈沉有力者,宜大柴胡加減治之。如煩躁直視,宜大承氣湯下之。

白話文:

黃苔灰尖舌(第五十三)

圖說: 舌根黃色,舌中淡紅色,舌尖呈灰色。

《舌鑑》: 舌頭是心臟的部位,現在看到舌根黃色、舌尖灰色的情況,是胃部的土氣來侵犯心臟的火氣。如果患者沒有嘔吐、排便不暢、心煩口渴,這是因為胃裡有鬱結的熱邪之火,嚴重的話就會上犯心臟部位,甚至口渴得厲害、轉為矢氣(放屁),可以用調胃承氣湯加黃連來治療。

《辨正》: 《舌鑑》的治療方法也是正確的。因為舌尖屬於心臟,灰色在舌尖,所以也要兼顧清心。 (吳坤安說:黃苔中心發紅,是心臟受到胃火蒸灼,如果在清胃藥中加清心藥,就會顯得藥物力量不足。)

黃苔灰根舌(第五十四)

圖說: 舌根灰色,舌中和舌尖黃色光滑。

《舌鑑》: 舌根灰色而舌尖黃色,雖然比黑根舌頭的情況稍微輕一點,但是再過兩三天就會變成黑根舌,也很難治。如果患者沒有煩躁、直視前方,脈象沉實有力,可以用大柴胡湯加減治療。如果患者煩躁不安,眼睛直視前方,可以用大承氣湯來瀉下治療。

《辨正》:《舌鑑》治法甚是,惟只舉一端耳。

黃苔黑點舌(第五十五)

圖說:全舌黃苔,上間生黑點。

《舌鑑》:黃苔黑點舌,乃臟腑俱熱也。宜先投調胃承氣湯,後進雙解散。

《辨正》:黃苔黑點,為臟腑實熱也。如傷寒傳裡化火,或感暑熱邪逼里,及雜病實熱里證,皆有此舌。均宜白虎湯與大承氣湯間服,不次即投。候黑點退淨方愈。《舌鑑》治法,尚非妥當。

黃苔黑斑舌(第五十六)

圖說:全舌黃燥,間生黑斑無津。

《舌鑑》:黃苔中亂生黑斑者,必大渴譫語,身不發斑,大承氣湯下之。如脈澀譫語,循衣摸床,身黃斑黑者,俱不治。下出稀黑糞者死,見黃糞者生。(《正義)云:舌見黃苔而中有斑者,此身有斑也,化斑湯合解毒湯治之。無斑者,大承氣湯下之,次進和解散,十中可救四五)。

白話文:

辨正與舌鑑:黃苔黑點舌、黃苔黑斑舌

《辨正》:「《舌鑑》對於舌苔的診治方法十分精妙,但僅僅舉了一個例子而已。」

黃苔黑點舌(第五十五)

圖說:舌頭整體覆蓋黃苔,其中間出現黑色斑點。

《舌鑑》:「黃苔黑點舌,是臟腑都積熱的表現。應該先服用調胃承氣湯,之後再服用雙解散。」

《辨正》:「黃苔黑點,是臟腑實熱的表現。例如傷寒病發展到裡證化火,或是感受暑熱邪氣入侵內裡,以及其他疾病導致的實熱裡證,都會出現這種舌苔。這些情況都應該服用白虎湯和大承氣湯交替服用,不要延誤時間,立即服用。等黑色斑點消失後才算痊癒。《舌鑑》的治療方法,並非十分妥當。」

黃苔黑斑舌(第五十六)

圖說:舌頭整體覆蓋黃燥苔,其中出現黑色斑點,沒有津液。

《舌鑑》:「黃苔中雜亂出現黑色斑點,必定會出現大渴神志不清、身體沒有發斑的情況,應該服用大承氣湯瀉下。如果脈搏沉澀、神志不清、摸衣摸床、身體出現黃斑黑斑,就沒有治癒的可能。如果瀉下稀黑糞便,就會死亡;如果看到黃色糞便,則可以活命。(《正義》說:舌頭出現黃苔並且出現斑點,就代表身體上有斑點,應該服用化斑湯配合解毒湯治療。如果沒有斑點,就服用大承氣湯瀉下,之後再服用和解散,十個人之中可以救活四五個)。」

《辨正》:黃苔黑斑舌,在雜病為臟腑實熱。在傷寒為邪傳陽明,轉入三陰,其症或大熱大渴,譫語狂亂,口燥咽乾,循衣摸床,身熱黃黑斑不等,醫書多雲不治。如見此舌,即用十全苦寒救補湯倍加生石膏,限定時刻,不次急投。服至黃黑苔漸退,則病立愈。《舌鑑》治法未周到。

黃苔膈瓣舌(第五十七)

圖說:舌黃乾澀,中隔有花瓣形。

《舌鑑》:舌黃乾澀而有隔瓣者,乃邪熱入胃。毒結已深,煩躁而渴者,大承氣湯。發黃者,茵陳蒿湯。(《舌辨》加大黃下之。)少腹痛、小便利者,有瘀血也,抵當湯;結胸頭汗,大陷胸湯;水在兩脅作痛,十棗湯。

白話文:

《辨正》:黃苔黑斑舌,在雜病中代表內臟有熱邪。在傷寒病中,則是邪氣傳至陽明經後,轉入三陰經,病症可能包括高熱、口渴、神智混亂、口乾喉嚨痛,身體會出現黃色或黑色斑點,但許多醫學著作都認為這種情況難以治療。如果發現這種舌象,應立即使用十全苦寒救補湯,並增加生石膏的用量,並在限定的時間內迅速投藥。服用至黃黑苔漸漸消退,病症就會立刻痊癒。《舌鑑》的治療方法還需進一步完善。

黃苔膈瓣舌(第五十七)

說明:舌頭表面呈黃色乾燥,中央有一塊花瓣狀的分隔。

《舌鑑》:舌頭呈現黃色乾燥且有分隔,表示邪熱已進入胃部,毒素積聚深厚,患者會感到焦躁和口渴,應使用大承氣湯進行治療。若出現黃疸,則可使用茵陳蒿湯。若有少腹疼痛、尿量正常的情況,可能是由於有瘀血存在,可以使用抵當湯進行治療;若頭部出汗,則可使用大陷胸湯;若兩側肋骨處有疼痛,可能是由於體內有水積聚,可以使用十棗湯進行治療。

《辨正》:黃苔生瓣舌,苔黃而澀,中有花瓣形者,熱入胃府,邪毒深矣。心火煩渴,宜大承氣湯急下之。身黃如橘,目黃如金者,宜茵陳蒿湯。如下焦蓄血者,宜桃仁抵當湯;熱在下焦,少腹鞕,瘀血在裡,小便自利,屎硬,如狂善忘諸症,宜通瘀湯。(大黃、生地、歸尾、桃仁、穿山甲、元明粉、猺桂心。

)蓄血在脅內腫脹者,宜十棗湯,(莞花醋炒,甘遂麵煨,大戟蒸曬,大棗先煮。)結胸甚者,宜大陷胸湯。(傷寒當表,而誤下之,脅痛煩躁,心下鞕癰者,為結胸。方用大黃、芒硝、甘遂、先煮大黃。有瘀血者,宜大黃瀉心湯。《舌鑑》盡善。凡用諸方,皆須重劑,勿妄用。

白話文:

舌苔發黃且粗糙,中間有花瓣狀,說明熱氣入侵胃部,邪毒很深。如果出現心火旺盛、口渴的症狀,應該服用大承氣湯急劇瀉下。如果全身皮膚發黃如橘子,眼白發黃如金子,則應該服用茵陳蒿湯。如果下焦積聚瘀血,應該服用桃仁抵當湯;如果熱氣在下焦,小腹脹痛,瘀血在內,小便通暢,大便乾燥,並且出現神志恍惚、健忘等症狀,應該服用通瘀湯,其中包含大黃、生地、歸尾、桃仁、穿山甲、元明粉、猺桂心。如果瘀血積聚在脅肋部位導致腫脹,應該服用十棗湯,其中莞花醋炒甘遂,麵煨大戟,大棗先煮。如果胸部結塊嚴重,應該服用大陷胸湯。傷寒應該先治表,如果錯誤地使用了瀉下藥物,導致脅肋疼痛、煩躁不安,心窩部腫痛,這就是結胸。治療結胸的方子是大黃芒硝甘遂湯,先煮大黃。如果有瘀血,應該服用大黃瀉心湯。舌鑑的論述非常完善。使用這些方劑時,都要用重劑,不可隨便使用。

須熟於傷寒,隨症詳審。)

黃苔黑刺舌(第五十八)

圖說:全舌老黃苔,中有黑刺。

《舌鑑》:舌苔老黃極,中有黑刺者,由失汗邪陷,毒結已深,急用調胃承氣下之,十中可保一二。

《辨正》:黃苔黑刺舌,乃臟腑熱極也。在雜病為實熱里結,在傷寒為邪己傳裡。不論何病,均宜白虎湯及大承氣湯,循環間服,至苔刺退淨乃愈。《舌鑑》用調胃承氣僅微下之,不敢連投苦寒,臟腑必壞。逡巡亦是誤人。(吳坤安曰:如厚黃燥刺,或邊黃中心焦黑起刺,臍腹脹滿硬痛,乃陽明裡證也,承氣湯下之。葉天士曰:舌上生芒刺者,皆上焦熱極也。

白話文:

舌苔呈現老黃色,表面佈滿黑色的小刺,代表著身體內熱極了,毒素深陷,需要用清熱解毒的藥物來治療,才能避免病情惡化。

章虛谷云:凡舌生芒刺者,苔必焦黃。或黑無苔者,舌必深絳。其苔白或淡黃者,胃無大熱,必無芒刺。或舌尖或兩邊有赤小瘰,是營熱鬱結,當開泄氣分,以通營清熱也。上焦熱極者,宜涼膈散主之。秦皇士云:凡渴不消水,脈滑不數,亦有舌苔生刺者,多是表邪夾食,用保和湯加竹瀝、萊菔汁,或梔豉湯加枳實並效。若以寒涼抑鬱,則譫語、發狂愈甚,甚則口噤不語矣,亦不可不知也。

白話文:

章虛谷說:凡是舌頭上長出芒刺的人,舌苔必然是焦黃色的。或者舌頭上沒有舌苔,舌頭必然是深紅色的。如果舌苔是白色或淡黃色的,胃中沒有大熱,必然不會長出芒刺。或者舌尖或兩邊有紅色的小疙瘩,這是營氣熱氣鬱結,應當開泄氣分,以通暢營氣,清熱解毒。上焦熱極者,宜用涼膈散來治療。

秦皇士說:凡是口渴卻喝水不解渴,脈象滑利但不數,也可能有舌苔生出芒刺的,多半是表邪夾雜飲食不當所致,可以用保和湯加上竹瀝、萊菔汁,或者梔豉湯加上枳實,都有效。如果用寒涼藥物來抑制病情,反而會導致譫語、發狂加重,甚至口噤不語,這點也要注意。

孕婦黃苔舌(第五十九,無圖)

圖說:孕婦黃苔,燥潤老嫩,同前看法,然必須參合面色。

《舌鑑》:孕婦傷寒,發熱,不惡寒,舌苔黃,此邪入陽明,表裡俱熱。當清解以泄其熱,熱解而胎自安矣。孕婦面赤舌黃,一二月是表證,當汗之,芎蘇等藥,輕表出汗則安。如五六月見里證時,無凶證,當微利之,庶免熱邪傷胎之患。若面色俱黃,此失於發汗,濕熱入里所致,當用清熱利水藥。

《辨正》:孕婦傷寒黃苔舌,邪已化火,宜白虎湯,急服則愈,若稍遲疑,恐即傳三陰。傷寒治法,男女無殊。若非傷寒,即為裡熱,宜白虎三黃,審證酌用。

白話文:

孕婦黃苔舌

(第五十九,無圖)

圖說: 孕婦的舌苔呈黃色,無論是乾燥濕潤、老嫩,都應依照之前的觀點判斷,但必須同時參考孕婦的面色。

《舌鑑》: 孕婦患傷寒,發燒,不畏寒,舌苔發黃,這表示邪氣入侵陽明經,表裡都處於熱證。應當使用清熱解表藥物來泄去熱邪,熱邪去除後,胎兒自然安穩。

孕婦面色發紅、舌苔發黃,若是在懷孕一至二月出現,屬於表證,應當使用芎藭、蘇葉等藥物輕輕發汗,讓汗液將邪氣排出即可安穩。若是在懷孕五至六月出現,屬於裡證,並無凶險徵兆,應當使用輕微利水藥物,以避免熱邪傷害胎兒。

若面色也呈黃色,則說明汗發不當,濕熱之邪入侵內裡所致,應當使用清熱利水藥物。

《辨正》: 孕婦傷寒出現黃苔舌,說明邪氣已經化為熱邪,宜使用白虎湯,迅速服用即可痊癒。若稍微猶豫,恐怕熱邪會傳入三陰經。傷寒的治療方法,男女無差異。若不是傷寒,而是裡熱,宜使用白虎三黃湯,應當仔細辨證後再選用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