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炳章

《辨舌指南》~ 卷四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2)

1. 黃苔總論二

《舌鑑》:黃苔者,里證也。傷寒初病無此舌,邪傳少陽亦無此舌。直至陽明腑實,胃中火盛,或邪遏胃虛,土氣洋溢,均能見此。初起微黃不滑,次則深黃苔尚滑,甚則干黃、焦黃也。種種不同,當分輕重治之。夫微黃不滑者,火初入胃,宜清解,梔子豉湯主之。深黃苔尚滑者,乃邪郁胃虛,熱迫於胃而土氣洋溢也,宜汗解,葛根解肌湯

干黃,邪雖外解,火實內熾,宜白虎湯。焦黃,土燥火炎,陰液告竭,宜急下謂胃承氣湯。若濕熱發黃,則目黃如金,身黃如橘,茵陳蒿湯分利之。至蓄血發黃,在上焦,犀角地黃湯;中焦,桃仁承氣湯;下焦,代抵當湯。然必大熱不解、大渴飲水或漱水不欲咽,及便秘譫語,痞結自利或小腹滿硬,小便不利,大便反黑,臍下作痛,此血瘀證也。見血必愈,不可與飲冷水,飲之必死。

方可議清議下。若胃虛黃色外溢,又當補中,而佐以和解。大抵舌黃證雖重劇,脈長,是中氣有權,為可治。如黃中見黑,脈急弦細,為水土無氣,必不可治矣。

《辨正》:黃色舌苔,表裡實熱證有之,表裡虛寒證則無。刮之明淨,即為無病,(必須清潔光明,見淡紅潤澤之底。凡言淨者,皆仿此。刮之不淨,均是熱證刮後仍留粗澀垢膩,如薄漿腐一層者,或競刮不脫者。)淺黃膩薄者,微熱也。乾澀深黃膩厚者,大熱也。芒刺焦裂,老黃或夾灰黑色者,極熱也。

黃苔見於全舌,為臟腑俱熱。見於某部,即是某經之熱。表裡證均如此辨,乃不易之理也。表證風火暑燥皆有黃舌。惟傷寒邪在太陽、少陽時,均無黃苔。待邪傳陽明府,其舌必黃,初淺久深,甚則老黃或夾變灰黑,(其症多大熱大渴,或無汗,或自汗,譫語痞結,咽乾目暗,大小便閉,衄血吐血,蓄血如狂,自利清水不等。以舌脈相較,審證無誤。

)皆邪火里逼、實熱里結諸危證,其脈往往伏、代、散亂,奇怪難憑,則當舍脈憑舌,專經急治,斯為盡善。若泥於火乘土位,故有黃苔之說,迂執誤人矣。(凡舌苔淡黃為正色,虛病黃苔必嫩而潤,實病黃苔必粗而燥。黃苔有因病熱漸重,而口涎為病毒變壞,酸素減少,炭氣堆積,致滿口穢濁。

故苔厚而黃,如化學之輕綠然,活則色黃,亦有因膽汁不能出清,肝液困在血里而舌現黃色也。)

2. 黃苔證治圖說

初病微黃舌(第三十五)

圖說:舌邊淡紅,中根淡黃而潤滑。

《舌鑑》:初病舌微黃者,此表邪將罷而入里也,雙解散主之。表未罷者,小柴胡湯天水散;表已罷者,大柴胡湯下之。

《辨正》:傷寒初病,大汗,(謂當用表散之時,失誤未表也,表邪入里。見此舌者,每發譫語,宜並用雙解散防風荊芥連翹麻黃薄荷川芎當歸白芍白朮、山梔、黃芩石膏、枯梗、甘草滑石。解表兼解里,調氣復和血,故曰雙解,)解毒湯,汗下兼行。

《舌鑑》之說亦是。若熱邪內傳入深,及雜病里證見此舌,均為實熱,宜白虎、三黃等湯治之。

久病微黃舌(第三十六,無圖)

圖說:舌微黃而不甚燥。

《舌鑑》:表邪失汗而初傳於裡也,用大柴胡湯;身目俱黃者,茵陳蒿湯

《辨正》:日久微黃舌。如傷寒表病未罷者,宜小柴胡湯合益元散;若微黃而兼膩者,宜大柴胡湯下之。若身目俱黃者,熱濕也,宜茵陳蒿湯。表裡併除,《舌鑑》是也。如雜病里證見此舌者,均為實熱。如黃色一刮即淨者,為無病,可以勿藥。(張石頑云:黃濕而滑者,為熱未盛,結當未定,不可即攻,攻之初硬後溏也。

冬時宜守此例,俟結定乃攻。不得已,大柴胡湯微利之。若在夏日,一見黃苔,便宜潤下,以夏月伏陰在內多有下證最急。而苔不燥者,不可泥也。若苔黃薄而滑者,是熱邪尚在氣分,津液未亡,宜用柴、葛、芩、翹、梔、豉、薄荷之類,輕清泄熱,以透表邪,從肌分而解。)

微黃不滑舌(第三十七,無圖)

圖說:白中帶黃或微黃而薄,苔不滑,邊尖仍淡紅。

《舌鑑》:少陽證罷,初見陽明裡證,故苔變黃色不燥,兼矢氣者,大柴胡湯倍半夏以下之。若舌見黃苔而澀者,此必初白苔而變黃,正陽陽明也,大承氣湯下之,下後黃不退者死。身有黃者,茵陳大黃湯

《辨正》:白苔變微黃舌,傷寒表邪,失於汗解,初傳陽明。寒邪已化火,其證多大熱大渴,宜竹葉白虎湯,從陽明經發汗清解之自愈。此邪在半表半裡,不可驟下,如《舌鑑》急下之,必致陷胸矣。如全舌皆變黃而苔澀,則宜大承氣湯下之。(吳坤安云:如見舌苔白中帶黃,或微黃而薄,是邪初傳陽明,猶帶表證,微兼惡寒,宜涼散之。

若微黃黏膩,口不渴飲,而胸中滿悶者,此濕邪結於氣分,宜白蔻、橘紅杏仁鬱金枳殼桔梗之屬,開泄氣分,使邪仍從肺衛而出則解矣。不可用瀉心苦泄之法,逼邪入里。凡舌苔黏膩,口不渴,為濕邪之證據。白而黏膩者,寒濕。黃而黏膩者,濕熱。更驗其小便不利。

大便反快,為濕邪。痞滿結於中焦,宜蒼、樸、二苓、二陳之類,苦溫以開泄之;若舌黃黏膩、痞悶嘔惡、大小便俱不利,此濕熱結於中焦,宜瀉心湯之類,苦辛寒以開泄之可也。)

深黃尚滑舌(第三十八)

圖說:苔色深黃而滑,邊尖淡白微紅。

《舌鑑》:邪熱失汗,迫於中宮,故見此舌。急宜涼解以發泄之,不致斑黃狂亂耳。

《辨正》:凡舌見黃滑苔,外證身目俱黃,小便亦黃,宜用茵陳梔子湯,如便閉,加大黃下之。(《舌辨》。)舌見黃苔而滑者,此身已發黃,茵陳梔子湯茵陳五苓散。(《正義》。)黃滑而濕者,為熱未盛,結當未定,不可便攻。(石頑。)黃苔不甚厚而滑者,熱未傷津,猶可清熱透表。

苔雖薄而乾者,邪雖去而津受傷也,苦重之藥當禁,宜甘寒輕劑可也。(葉天士。)

純黃微干舌(第三十九,無圖)

圖說:全舌純黃,微干少津。

《舌鑑》:舌見黃苔,胃熱迫於內,黃色見於舌,火灼津干,急宜調胃承氣湯下之。勿令變黑致危耳。(《舌辨》)云:舌見純黃苔,胃熱已板,宜急下之,遲恐由黃老變黑色,為惡證,調胃承氣湯下之。張石頑云:苔黃厚而燥者,為熱已盛,下之無疑。厚苔漸退,而底見紅舌如豬肝者,火灼水虧,津液枯竭也。)

《辨正》:純黃微干舌。傷寒傳經至陽明府,寒邪已化火,故舌中猶黃。其症多大熱、大渴、譫語不等,宜白虎湯,不次急投,至黃苔漸退乃愈。如雜病里證見此舌者,是臟腑皆熱極,宜三黃、承氣酌用。(吳坤安曰:舌苔黃而兼燥,外證不惡寒反惡熱,是傷寒外邪初入陽明之裡,或濕熱內邪欲出陽明之表。斯時胃家熱而來實,宜梔豉白虎湯清之可也。

又云:苔雖黃,而未至焦老裂紋起刺,大便雖秘而未至痞滿鞕痛,尚屬胃家熱而來實,宜清不宜攻。必再驗其舌形黃厚焦老、中心裂紋,或起刺,腹中鞕滿脹癰,方用承氣下之則安。)

黃干舌(第四十)

圖說:全舌乾黃。

《舌鑑》:舌見干黃,裡熱已極,急下勿緩。下後脈靜身涼者生,反大熱而喘、脈躁者死。(《正義》云:舌中心黃苔者,此太陽陽明也,必作煩渴嘔吐之症。兼有表者,五苓散合益元散。表證已罷,調胃承氣湯下之。)

《辨正》:黃干舌,全舌乾黃,臟腑均大熱,有病皆屬裡證。不論傷寒、雜證見此舌,即為實熱,宜十全苦寒救補湯,不次急投。雖大熱、喘煩、頻瀉亦不慮。以服至黃退色潤為愈,十無一失。(《舌鑑》云:下後脈靜者生,大熱喘煩者死,是未知舍脈憑舌之法,又不敢連用苦寒,何以望生。)

黃尖舌(第四十一)

圖說:中根淡紅,舌尖苔黃。

《舌鑑》:舌尖苔黃,此熱邪傳入胃腑而元陰素虧也。謂胃承氣湯加入參、生地。脈浮、惡寒,表未盡解,大柴胡加生地、人參。(《正義》云:黃苔在尖者,此太陽合陽明也。表未罷者,雙解散;表證已罷者,調胃承氣湯。其根紅者為太陽;其根白者為少陽;其根黑者,死候也。)

《辨正》:黃尖舌,邪熱初傳胃腑也,宜調胃承氣湯,(大黃、芒硝、甘草。)如脈浮、惡寒,表證未盡,則宜大柴胡湯兩解之,《舌鑑》是。

根中漸黃舌(第四十二)

圖說:根中漸黃,邊尖白滑厚苔。

《舌鑑》:根中漸黃舌,外有白厚苔,熱邪傳膜原也。舌根漸黃至中央,邪初入胃也。如有疫證已傳三陽,宜達原飲。如胸膈滿痛、大渴煩躁者,伏邪內攻也,宜急用三消飲下之。如既下後,大便燥結,又難再攻者,宜清燥養榮湯,(知母、花粉、當歸、白芍、陳皮地黃汁、甘草、燈心。疫為熱病,暴攻之後,餘邪未盡,陰血未復,不可遮補,致生異證。

凡陰桔血澀者,宜用此湯。)或承氣養榮湯,(即小承氣加知母、當歸、白芍、生地。治伏邪未盡,攻補兩難者。)如痰壅不清,胸悶脅脹者,宜蔞貝養榮湯(知母、花粉、貝母、瓜蔞霜、橘紅、白芍、當歸、蘇子生薑,如疚中帶血,加藕節、鮮茅根。)

《辨正》:《舌鑑》治法甚是。

黃尖白根舌(第四十三)

圖說:黃尖中根白厚。

《舌鑑》:舌根白、尖黃者,其色倒見,反乎尋常,必少陽邪熱傳入陽明府也。陽明證多者,大柴胡湯;少陽證多者,小柴胡湯。若譫語、煩躁,調胃承氣湯少和之。

《辨正》:黃尖白根舌,傷寒少陽膽經傳陽明府病也。若陽明證多者,宜大柴胡湯;少陽證多者,宜小柴胡湯;如譫語煩躁內熱者,宜調胃承氣湯。前說是也。

白尖黃根(第四十四)

圖說:舌尖白,舌根黃苔。

《舌鑑》:凡尖白根黃,乃表邪將解而裡熱盛也,天水散、涼膈散合用。如陽明無汗,小便不利,心中懊憹者,必發黃,茵陳蒿湯。

《辨正》:《舌鑑》治法亦是。如大便難、胸中悶、睡時多夢者,里證實熱也,宜調胃承氣湯。又云:如傷寒見尖白根黃,為表證未罷,宜先解表熱,然後攻裡。如大便塞者,宜涼膈散;小便澀者,宜四苓散合益元散加木通是也。若雜病見此舌,屬實熱里證,宜分經審病,用苦寒藥。

(《舌辨》云:黃根白尖,乃合病有之,是太陽表證傳入陽明裡證,循經而傳也。如有表邪一分,必須解表。必待表邪盡,方可攻裡也。《正義》云:根黃尖白,表少里多,宜天水一、涼膈二合服之。脈弦者,防風通聖散。又云:舌上黃苔在根者,此邪傳太陽也。身有黃者,茵陳大黃湯;身無黃者,涼膈散加硝黃。

其尖白者,桂枝大黃湯。小便澀者,五苓散合六一散。加木通、生薑汁,其說亦是。)

黃根白尖短縮舌(第四十五)

圖說:舌根黃,中心紅,尖色白,短縮不能伸出口外。

《舌鑑》:根黃尖白,短縮不能伸出,但多譫妄煩亂。此痰挾宿食佔據中宮,大承氣湯加生薑、半夏治之。

《辨正》:若黃根白尖短縮而硬,不燥不滑,但不能伸出,口不渴,其症多譫語煩亂,乃痰挾宿食,佔據中宮,大承氣湯加薑汁、半夏,前法是也。若黃根白尖中紅赤者,表少里多也,宜涼膈散。

黃大脹滿舌(第四十六)

圖說:舌黃,脹大滿口。

《舌鑑》:舌黃脹大,乃陽明胃經濕熱蘊結不消也。身黃便閉,口渴煩躁,茵陳蒿湯;小便不利,無熱者,四苓散加茵陳、梔子黃連治之。

《辨正》:黃大脹滿舌,乃陽明胃經濕熱上乘心位也。致令人眼黃身黃,身熱便閉,口渴煩躁,茵陳蒿湯(茵陳先煎,梔子、大黃後入。)若小便不利而發黃者,宜四苓散(白朮、茯苓豬苓澤瀉)加茵陳、梔子、黃連、木通,如《舌鑑》是也。如大便自利而發黃者,宜茵陳梔連湯治之。

如無上各症,而發熱煩躁、胸中滿悶、困倦不安者,宜大承氣湯。葉天士云:若神情清爽,舌脹大不能出口者,此脾濕胃熱,鬱極化風釀痰,而毒延口也,用大黃磨入,當用劑內,則舌脹自消矣。)

黃苔黑心舌(第四十七)

圖說:全舌黃苔,中心黑滑或通尖。

《舌鑑》:舌黃而有黑滑心者,陽明裡熱甚也。雖不幹燥,亦當下之。下後身涼脈靜者生,大熱不止,脈躁者死。(若黃苔中心黑膩,是胃熱蒸動脾濕,蘊結中宮,以致痞悶、嘔吐、便閉,用瀉心湯開泄中焦。嗜酒人多此症,此亦《舌鑑》說也。)

《辨正》:黃苔黑滑舌,其黑滑在中者,均陽明胃裡證,宜白虎湯加三黃,不次急投,至舌淨而止。如大便閉,則加大黃。《舌鑑》謂下後身涼脈靜者生,大熱脈躁者死。若舍舌執脈,以判生死,實因閱歷未深,欺己欺人耳(下同)。(《正義》云:舌中心起黑苔者,此陽明病也,以大承氣湯下之。

津滑者生,乾澀者死。未傷飲食可治,脈沉微者難治。若黑色淺淡而有表證,雙解散加解毒湯。吳坤安曰:舌中心屬胃,凡腸中有燥屎,舌心必有黃燥、黑燥等苔。若腹無鞕滿耕痛之狀,亦須養陰潤燥,不可妄用承氣攻之。)

黃苔中黑通尖舌(第四十八)

圖說:全舌黃苔,從中至尖皆黑色。

《舌鑑》:黃苔從中至尖通黑者,乃火土燥而熱毒最深也,兩感傷寒必死,惡寒甚者亦死。如不惡寒、口燥咽乾而下利臭水者,可用調胃承氣湯下之,十中可救四五;口乾、齒燥、形脫者不治。

《辨正》:黃苔中黑通尖舌,乃心、肺、脾、胃、腎、大腸、小腸均熱極也,皆里證,無表證。若兩感傷寒見此舌,則邪已入陰矣。治法與實熱證同。若昏懵,或惡寒,或不惡寒,口乾苦,齒燥咽乾,頭面自汗如珠,出至頸而止,大小便秘,下利臭水,六脈怪奇伏代。各證若見此舌,醫書俱云不治。

然用十全苦寒救補湯,分為三黃白虎湯、大承氣湯、白虎湯,三劑(分三則服,力足)循環連服,不次急投,(約兩點鐘內,三劑各飲一服。如舌中黑漸退,則可略疏,)至黑苔退淨乃愈(此舌多為危病,能對症用藥,十可救七。)《舌鑑》用調胃承氣湯,又不急投,十中恐難救一。

黃尖黑根舌(第四十九)

圖說:舌尖黃,中根皆黑,黃少黑多。

《舌鑑》:尖黃少,根黑多,雖無惡證惡脈,誠恐暴變一時,以胃氣竭絕故耳。(《舌辨》云:根黑多而尖黃少,為心胃無氣。雖無熱候,脈雖有力,恐暴變一時耳。)

《辨正》:黃尖黑根舌,黑處多而尖尚黃,是各經皆極熱而心經尚未甚極也。不論何病,皆屬裡證,即用苦寒救補湯,分單間服,(以大承氣另為一單,)不次急投,以服至黑根退淨為準,病即愈。若畏用苦寒,雖胃氣未竭,亦必轉瞬而絕也。如《舌鑑》之迂,甘心坐視,見死不救矣。

根淡紅尖黃舌(第五十)

圖說:舌根淡紅,中灰黃,尖嫩黃,苔滑膩。

《舌鑑》:舌根紅、尖黃者,乃濕熱乘於心位也。傷寒里證初受,其症身熱燥渴、便秘,大柴胡湯主之。溫熱初病亦有此舌,涼膈散、解毒湯酌治之。

《辨正》:黃尖紅根舌。溫熱初病,多有此舌。宜涼膈散,(連翹、大黃、芒硝、甘草、梔子、黃芩、薄荷、竹葉,)解毒湯,(黃連,黃芩、黃柏、黃梔,)等消息之。《舌鑑》之說是也。

紅心黃滑舌(第五十一)

圖說:舌根黃滑,中淡紅,尖紅赤。

《舌鑑》:濕熱內盛,陽明胃腑受病,故舌根微黃。頭汗小便難者,茵陳蒿湯加桅子、香豉。

《辨正》:中紅、根微黃滑苔,傷寒邪傳陽明胃腑,宜白虎湯;若頭汗、身涼、小便難者,宜茵陳蒿湯加梔、豉,《舌鑑》之說是也。若無病人見此舌,為臟腑微熱,可以勿藥。倘有病發,勿投溫補。

黃變沉香色舌(第五十二)

圖說:舌苔老黃,而兼灰焦燥之狀,似沉香之色。

《舌鑑》:黃變沉香色,老黃焦燥之狀也。若胸滿熱甚,則全舌將變黑生芒刺,邪毒最深,宜三消飲加重大黃,或以大承氣下之,後酌用養榮諸湯。

《辨正》:吳坤安云:舌苔老黃燥裂,(即沉香色,)為陽明實滿,滿及臍下少腹。若舌苔白而黏膩,為太陰濕滿,滿在心下胃口。大陰濕滿,宜苦溫開之,蒼樸二陳二苓之類;陽明實滿,按之痛者,熱痰固結也,小陷胸湯主之。嘔惡溺澀者,濕熱內積也。宜瀉心法。石芾南云:若舌如沉香色,或黃黑而燥,脈沉實而小甚者,沉微似伏,四肢發厥,或渴喜熱飲,此皆裡氣不通,酌用三承氣湯下之。陰傷者加鮮生地、元參、鮮蘆根之類,速下其邪,即所以存津液也。

必得苔退脈靜身涼,舌之兩旁生白薄新苔,方為邪盡。

黃苔灰尖舌(第五十三)

圖說:舌根黃,中淡紅,尖灰色。

《舌鑑》:舌乃心位,今見根黃尖灰,是胃土來侮心火。不吐不利、心煩而渴者,乃胃中有鬱熱邪火,甚則上乘客位,或渴甚有轉矢氣者,調胃承氣湯加黃連下之乃安。

《辨正》:《舌鑑》治法亦是。因舌尖屬心,灰色在尖,故兼清心。(吳坤安云:黃苔中心絳者,心受胃火蒸灼也,於清胃藥中加清心之品,其勢必孤矣。)

黃苔灰根舌(第五十四)

圖說:舌根灰色,而中尖黃滑。

《舌鑑》:舌根灰色而尖黃,雖比黑根稍輕,再過二三日亦黑根,也難治。無煩躁直視,脈沉有力者,宜大柴胡加減治之。如煩躁直視,宜大承氣湯下之。

《辨正》:《舌鑑》治法甚是,惟只舉一端耳。

黃苔黑點舌(第五十五)

圖說:全舌黃苔,上間生黑點。

《舌鑑》:黃苔黑點舌,乃臟腑俱熱也。宜先投調胃承氣湯,後進雙解散。

《辨正》:黃苔黑點,為臟腑實熱也。如傷寒傳裡化火,或感暑熱邪逼里,及雜病實熱里證,皆有此舌。均宜白虎湯與大承氣湯間服,不次即投。候黑點退淨方愈。《舌鑑》治法,尚非妥當。

黃苔黑斑舌(第五十六)

圖說:全舌黃燥,間生黑斑無津。

《舌鑑》:黃苔中亂生黑斑者,必大渴譫語,身不發斑,大承氣湯下之。如脈澀譫語,循衣摸床,身黃斑黑者,俱不治。下出稀黑糞者死,見黃糞者生。(《正義)云:舌見黃苔而中有斑者,此身有斑也,化斑湯合解毒湯治之。無斑者,大承氣湯下之,次進和解散,十中可救四五)。

《辨正》:黃苔黑斑舌,在雜病為臟腑實熱。在傷寒為邪傳陽明,轉入三陰,其症或大熱大渴,譫語狂亂,口燥咽乾,循衣摸床,身熱黃黑斑不等,醫書多雲不治。如見此舌,即用十全苦寒救補湯倍加生石膏,限定時刻,不次急投。服至黃黑苔漸退,則病立愈。《舌鑑》治法未周到。

黃苔膈瓣舌(第五十七)

圖說:舌黃乾澀,中隔有花瓣形。

《舌鑑》:舌黃乾澀而有隔瓣者,乃邪熱入胃。毒結已深,煩躁而渴者,大承氣湯。發黃者,茵陳蒿湯。(《舌辨》加大黃下之。)少腹痛、小便利者,有瘀血也,抵當湯;結胸頭汗,大陷胸湯;水在兩脅作痛,十棗湯

《辨正》:黃苔生瓣舌,苔黃而澀,中有花瓣形者,熱入胃府,邪毒深矣。心火煩渴,宜大承氣湯急下之。身黃如橘,目黃如金者,宜茵陳蒿湯。如下焦蓄血者,宜桃仁抵當湯;熱在下焦,少腹鞕,瘀血在裡,小便自利,屎硬,如狂善忘諸症,宜通瘀湯。(大黃、生地、歸尾、桃仁、穿山甲、元明粉、猺桂心。

)蓄血在脅內腫脹者,宜十棗湯,(莞花醋炒,甘遂麵煨,大戟蒸曬,大棗先煮。)結胸甚者,宜大陷胸湯。(傷寒當表,而誤下之,脅痛煩躁,心下鞕癰者,為結胸。方用大黃、芒硝、甘遂、先煮大黃。有瘀血者,宜大黃瀉心湯。《舌鑑》盡善。凡用諸方,皆須重劑,勿妄用。

須熟於傷寒,隨症詳審。)

黃苔黑刺舌(第五十八)

圖說:全舌老黃苔,中有黑刺。

《舌鑑》:舌苔老黃極,中有黑刺者,由失汗邪陷,毒結已深,急用調胃承氣下之,十中可保一二。

《辨正》:黃苔黑刺舌,乃臟腑熱極也。在雜病為實熱里結,在傷寒為邪己傳裡。不論何病,均宜白虎湯及大承氣湯,循環間服,至苔刺退淨乃愈。《舌鑑》用調胃承氣僅微下之,不敢連投苦寒,臟腑必壞。逡巡亦是誤人。(吳坤安曰:如厚黃燥刺,或邊黃中心焦黑起刺,臍腹脹滿硬痛,乃陽明裡證也,承氣湯下之。葉天士曰:舌上生芒刺者,皆上焦熱極也。

章虛谷云:凡舌生芒刺者,苔必焦黃。或黑無苔者,舌必深絳。其苔白或淡黃者,胃無大熱,必無芒刺。或舌尖或兩邊有赤小瘰,是營熱鬱結,當開泄氣分,以通營清熱也。上焦熱極者,宜涼膈散主之。秦皇士云:凡渴不消水,脈滑不數,亦有舌苔生刺者,多是表邪夾食,用保和湯竹瀝萊菔汁,或梔豉湯枳實並效。若以寒涼抑鬱,則譫語、發狂愈甚,甚則口噤不語矣,亦不可不知也。

孕婦黃苔舌(第五十九,無圖)

圖說:孕婦黃苔,燥潤老嫩,同前看法,然必須參合面色。

《舌鑑》:孕婦傷寒,發熱,不惡寒,舌苔黃,此邪入陽明,表裡俱熱。當清解以泄其熱,熱解而胎自安矣。孕婦面赤舌黃,一二月是表證,當汗之,芎蘇等藥,輕表出汗則安。如五六月見里證時,無凶證,當微利之,庶免熱邪傷胎之患。若面色俱黃,此失於發汗,濕熱入里所致,當用清熱利水藥。

《辨正》:孕婦傷寒黃苔舌,邪已化火,宜白虎湯,急服則愈,若稍遲疑,恐即傳三陰。傷寒治法,男女無殊。若非傷寒,即為裡熱,宜白虎三黃,審證酌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