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辨舌指南》~ 卷三 (5)
卷三 (5)
1. 第十八章 吳坤安察舌辨證歌
苔若純黃無白色,表邪入里胃家干。更驗老黃中斷裂,腹中滿痛下之安。(舌苔純黃無白,邪入胃經,熱而未實,宜白虎等湯,清熱涼潤。若焦黃斷裂,熱入胃腑而燥實,症必腹滿堅痛,故可下之。邵仙根評。)
凡治病先要辨清營衛表裡,上文辨營衛,此論辨表裡。然表證即屬衛分,故此專論里證。傷寒由表入里,故舌苔先白後黃,至純黃無白,邪已離表入里,即仲景所云胃家實也。然舌苔雖黃,而未至焦老裂紋起刺,大便雖閉,而未至痞滿鞕痛,尚屬胃家熱而未實,宜清不宜攻,必再驗其舌形黃厚、焦老、中心裂紋或起刺,腹中鞕滿脹痛,方用承氣,下之則安。舌中心屬胃,幾腸中有燥矢,舌中心必有黃燥、黑燥等苔。
若腹元鞕滿耕痛之狀,亦只須養陰潤燥,不可妄用承氣攻之。(二條論外邪,以舌之黃白分表裡,惟舌燥有津虧邪實之不同,須分別施治。邵仙根評。)
太陰腹滿苔黏膩,蒼樸陳苓濕結開。黃燥還兼胸痞滿,瀉心陷胸二方裁。(濕邪結於太陰,症必胸腹滿悶,濕阻氣機,宜以苦溫開之;若痰熱濕邪結於心下而痞痛者,邪滯中宮,宜瀉心、陷胸,以開痞滌痰。部仙根評。)
陽明實滿,舌苔老黃燥裂;太陰濕滿,舌苔白而黏膩;陽明實滿,滿及臍下少腹;太陰濕滿,滿在心下胃口(此數句辨證確切,當熟記之。邵仙根評。)濕邪結於太陰,則胸腹滿悶,宜苦溫以開之,蒼、樸、二陳、二苓之類。若黃苔而燥,胸中痞滿,此陽邪結於心下。按之痛者,熱痰固結也,小陷胸法。嘔惡溺澀者,濕熱內結也,瀉心法。
微黃黏膩兼無渴,苦泄休投開泄安。熱未傷津黃薄滑,猶堪清熱透肌端。
病有外邪未解而里先結者。如舌苔黏膩微黃,口不渴飲,而胸中滿悶是也。此濕邪結於氣分,宜白蔻、橘紅、杏仁、鬱金、枳殼、桔梗之類開泄氣分,使邪仍從肺衛而出,則解矣。不可用瀉心苦泄之法,逼邪入里。黃苔雖主裡,如苔薄而滑者,是熱邪尚在氣分,津液未亡,不妨用柴、葛、芩、翹、或梔、豉、翹、荷之類,輕清泄熱,以透表邪,亦可外達肌分而解也。
濕留氣分苔黏膩,小溲如淋更快聯;濕結中焦因痞滿,樸陳苦溫泄之安。
此以黏膩舌苔為濕邪之驗,白而黏膩者寒濕,黃而黏膩者濕熱。更驗其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,為濕邪痞滿,乃濕邪結於中焦,宜厚僕、蒼朮、二苓、二陳之類,苦溫以開泄之。若舌黃黏膩,痞滿嘔惡,大小便俱不利,此濕熱結於中焦,宜瀉心法之類,苦辛寒以開泄之。
上焦濕滯身潮熱,氣分宣通病自痊;濕自外來肌表著,秦艽、蘇桂解肌先。
凡看舌苔,或白或微黃,而黏膩不渴者,總屬濕邪。但濕自內出,恆結於中焦而成痞滿;若濕自外來,上焦氣分受之,每見潮熱自汗,醫者表之不解,清之不應,不知熱從濕中來,只要宣通氣分,如淡豆豉、茯苓皮、滑石、半夏、豬苓、米仁、廣皮、白蔻、黃芩之類,氣分濕走,熱自止矣。
白話文:
舌苔如果呈現純黃色,沒有白色,表示外來的邪氣已經進入體內,侵犯到胃,造成胃裡乾燥。如果舌苔呈現老黃色且有斷裂紋路,表示腹部會脹滿疼痛,這時可以考慮用瀉下的藥物治療。(舌苔純黃無白,表示邪氣入胃,是熱但還沒形成實證,適合用白虎湯等藥方,清熱涼潤。如果舌苔焦黃斷裂,表示熱邪深入胃腑,導致燥熱實證,一定會有腹部脹滿堅硬疼痛的症狀,所以可以用瀉藥來治療。)
一般治病首先要分辨清楚營衛、表裡,前面辨別營衛,這裡討論表裡。表證屬於衛分,所以這裡專門討論裡證。傷寒病由表入里,所以舌苔先是白色,然後轉為黃色,直到純黃色沒有白色,表示邪氣已經離開表而進入裡,就像仲景說的「胃家實」了。但是,舌苔雖然是黃色,如果還沒有到焦黃、出現裂紋或起刺的程度,大便雖然不通,但還沒有腹部痞滿堅硬疼痛的症狀,就表示胃有熱但還沒形成實證,應該清熱而不宜用攻下法。必須再觀察舌頭的形狀,如果黃色厚重、焦老、中心有裂紋或出現刺,腹部脹滿疼痛,才可以用承氣湯等藥方,瀉下之後病就會好轉。舌頭中心屬於胃,腸道裡有燥屎,舌頭中心一定會有黃燥、黑燥等苔。
如果腹部堅硬脹滿疼痛,也只需要養陰潤燥,不可以隨意使用承氣湯來攻下。(這兩條討論外來的邪氣,用舌頭的黃色和白色來區分表裡,只有舌頭乾燥有津液虧損和邪氣實證的不同,需要分別治療。)
如果是太陰病腹部脹滿,舌苔黏膩,可以用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茯苓等藥來化解濕氣。如果舌苔黃燥,同時胸部感到痞悶,可以用瀉心湯或陷胸湯來治療。(濕邪結聚在太陰,症狀一定是胸腹滿悶,濕阻礙了氣機的運行,適合用苦溫的藥物來疏通。如果是痰熱濕邪結聚在心下,導致痞悶疼痛,這是邪氣滯留在中焦,適合用瀉心湯或陷胸湯,來消除痞悶、清除痰液。)
陽明病的實證脹滿,舌苔會呈現老黃燥裂;太陰病的濕證脹滿,舌苔會呈現白色黏膩;陽明病的實證脹滿,會從肚臍延伸到下腹部;太陰病的濕證脹滿,會發生在心下胃部。(這幾句話辨證很精確,要熟記。)濕邪結在太陰,就會胸腹滿悶,適合用苦溫的藥物來疏通,如蒼朮、厚朴、二陳湯、二苓湯等。如果舌苔是黃色且乾燥,胸中痞悶,這是陽邪結聚在心下。按壓時會感到疼痛,表示熱痰凝結,可以用小陷胸湯治療。如果出現噁心嘔吐、小便困難,表示濕熱內結,可以用瀉心湯治療。
如果舌苔稍微黃色且黏膩,同時沒有口渴,就應該用苦味的藥物來宣洩,不可用開泄的方法來治療。如果熱邪還沒傷到津液,舌苔呈現黃色薄而滑,仍然可以用清熱的藥物,透達肌膚來治療。
有些病是外邪還沒解除,體內就先出現結聚。例如舌苔黏膩微黃,口不渴,但是胸中滿悶,這就是濕邪結聚在氣分,適合用白豆蔻、橘紅、杏仁、鬱金、枳殼、桔梗等藥物,疏通氣分,使邪氣從肺衛排出,病就好了。不能用瀉心湯等苦味藥物來宣洩,會迫使邪氣深入體內。舌苔黃色雖然主要代表裡證,但如果舌苔薄而滑,表示熱邪還在氣分,津液沒有耗損,不妨用柴胡、葛根、黃芩、連翹,或梔子、豆豉、連翹、荷葉等藥物,輕清泄熱,使邪氣從肌膚透出而解。
濕邪停留在氣分,舌苔會黏膩,小便會像淋雨一樣,排尿次數也會頻繁;濕邪結在中焦,會因為痞悶而導致脹滿,適合用厚朴、陳皮等苦溫的藥物來宣洩。(這裡用黏膩的舌苔來判斷濕邪,白色黏膩表示寒濕,黃色黏膩表示濕熱。如果小便不順暢,大便反而排泄快,表示濕邪導致痞滿,是濕邪結聚在中焦,適合用厚朴、蒼朮、茯苓、陳皮等藥物,用苦溫的方法來開泄。如果舌苔黃色黏膩,痞滿噁心,大小便都不順暢,這是濕熱結聚在中焦,適合用瀉心湯等藥物,用苦味、辛味、寒性的藥物來開泄。)
如果濕邪滯留在上焦,身體會潮熱,只要疏通氣分,病就會自然痊癒。如果濕邪從外面侵入,停留在肌表,可以用秦艽、蘇葉、桂枝等藥物來解肌。(看舌苔,如果呈現白色或微黃色,並且黏膩不渴,都屬於濕邪。但濕邪從內部產生,通常會結聚在中焦而導致痞滿;如果濕邪從外部侵入,上焦氣分會受到影響,常常會出現潮熱自汗,醫生用發汗或清熱的方法都無法治癒,卻不知道熱是從濕邪中來的,只要疏通氣分,如淡豆豉、茯苓皮、滑石、半夏、豬苓、薏仁、廣陳皮、白豆蔻、黃芩等藥物,氣分裡的濕氣消除,熱自然就會停止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