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辨舌指南》~ 卷一 (12)
卷一 (12)
1. 第二節,體質
余謂此因初服芳燥,重傷其津,繼用涼潤陰柔,而無助輸運之品,故大便不下,甚至命火亦被熄滅,其腸中宿垢,同藥汁冰伏下焦,以致氣化失蒸騰之職,故仍口燥,舌仍乾黑,而津液不能上升故也,故如此。余用熟地、麥冬、淡蓯蓉以益腎陰,鹽炒黨參以立中氣,炮薑、肉桂以溫脾腎壯命火,大黃、元明粉以消潤導下,服一劑,大便即下盈斗,下後舌苔仍不退,惟口齒已潤。
後改用復脈湯加減五六劑,乾薹脫去,如殼一片,舌質淡紅,而光軟無津,仍用復脈五六劑,則苔漸生,而胃納始動,元氣漸復。此亦為治老年水虧木旺,熱病過涼,立溫潤攻下之例也。
(丁)嬰孩,凡小兒三四歲以下,患溫熱雜病,辨舌與常入略同。惟產生至一二歲,其舌有特種疾患,不可不防之。美醫嘉約翰云:小兒之病,舌上每有白衣,若初生小兒,舌上白膜裹住,或如石榴子,或遍舌根,哭不出聲,若不刮去,其兒必啞或發驚。(先將舌上白膜用指甲刮破,令出血,煅白礬末二分,綠豆粉一分,和敷之。
若出血不止,用發灰摻之即止。若小兒舌根下忽有筋一條絆其舌尖,不能吮乳,或舌下總筋上生白膜,連舌尖絆住,用銀針磨尖,輕輕挑斷之。其法用簪橫刺膜中,直勒至舌尖下,斷其膜,須仔細下簪,匆穿在總筋之內及誤傷舌根及小舌,為禍不小。挑後拭去血涎,用蒲黃、海螵蛸研末摻之,或陳墨亦可。
)若初生兒,舌上忽生黃疱出水,此為心脾之火。(用大螺螄肉三枚焙為末,加上腰黃末三分,燈心灰五分,共為末,摻之愈。)若小兒初生,舌上生白屑如米,劇者口鼻亦有之,此由胞胎中受穀氣盛,所謂鵝口是也。(用冰片一分,煅月石二分,研和,吹捺白粒上。)凡小兒舌大腫硬,不能轉動,此心火挾痰也。
用竹片輕刮拭淨,不可用手按舌根,乃損長成語言不正;若舌腫滿口,或脹出口外,難納藥者,用殭蠶、牙皂等分為末,少許吹鼻中,口自開,頑痰自出,再用筋繞絲綿,蘸甘草湯潤其舌,然後用蒲黃末摻之。此皆小兒所特有也。
白話文:
我認為這是因為一開始服用過於芳香乾燥的藥物,嚴重傷害了體內的津液,之後又使用涼潤滋陰的藥物,卻沒有搭配幫助運化的藥材,導致大便排不出來,甚至連體內的陽氣(命火)都被熄滅了。腸道內累積的污垢,就像藥汁一樣冰冷地沉積在下焦(腹部下方),以致於氣化功能無法正常發揮,所以才會仍然口乾舌燥,舌頭仍然乾黑,津液也無法向上滋潤。因此才會這樣。我使用熟地、麥冬、淡蓯蓉來滋養腎陰,用鹽炒過的黨參來振奮中氣,用炮薑、肉桂來溫暖脾腎、壯大命火,用大黃、元明粉來消積、潤腸、導瀉。服用一劑後,就排出許多大便,排出後舌苔仍然沒有消退,只是口齒變得滋潤了。
之後改用復脈湯加減,服用五六劑後,乾燥的舌苔就像殼一樣脫落,舌頭呈現淡紅色,但光滑沒有津液。繼續服用復脈湯五六劑後,舌苔才逐漸長出來,胃口也開始恢復,元氣也逐漸恢復。這也是治療老年人體內陰液不足、肝火旺盛,或因為熱病而使用過多寒涼藥物,所使用的溫潤攻下的方法。
(丁)嬰兒方面,一般來說,三四歲以下的小孩,患上溫熱類的疾病,看舌頭的狀況和大人大致相同。但從出生到一兩歲,他們的舌頭有一些特殊的狀況,必須加以注意。美國的醫生嘉約翰說:小孩生病時,舌頭上常常會有白色的東西。如果剛出生的嬰兒,舌頭上有一層白膜包住,有的像石榴子,有的遍佈舌根,導致哭不出聲,如果不刮掉,這個小孩很可能會變成啞巴或容易驚嚇。(先用指甲把舌頭上的白膜刮破,讓它出血,然後將煅燒過的白礬末二分,綠豆粉一分,混合敷在傷口上。
如果出血不止,可以用頭髮燒成的灰摻上就能止血。如果嬰兒舌根下忽然出現一條筋,絆住舌尖,導致無法吸吮乳汁,或者舌頭下的筋上長出白膜,連著舌尖絆住,就用磨尖的銀針,輕輕挑斷。方法是用簪子橫著刺入白膜中,直接勒到舌尖下方,斷開白膜,下針的時候必須仔細,不要刺穿裡面的總筋,也不要誤傷舌根和小舌頭,否則後果不堪設想。挑斷後擦去血水,用蒲黃、海螵蛸磨成粉末摻上,或者用陳年墨汁也可以。
)如果剛出生的嬰兒,舌頭上忽然長出黃色水泡,這是心脾有火的表現。(用三個大田螺的肉烘乾磨成粉末,加上腰黃末三分,燈心草灰五分,一起磨成粉末,摻在水泡上就會好。)如果嬰兒剛出生,舌頭上長出像米粒一樣的白色屑屑,嚴重的話連口鼻都會有,這是因為在胎兒時期吸收了過多的穀物之氣,也就是所謂的鵝口瘡。(用冰片一分,煅燒過的月石二分,一起研磨混合,吹在白粒上。)如果小孩的舌頭腫大變硬,無法轉動,這是因為心火夾雜痰液。(用竹片輕輕刮拭乾淨,不可用手按壓舌根,這樣會損傷日後的發音,導致說話不清。如果舌頭腫脹滿口,甚至脹到口外,難以餵藥,就用殭蠶、牙皂等分磨成粉末,稍微吹入鼻中,嘴巴就會張開,頑痰也會流出,再用筋繞著絲綿,沾上甘草湯潤濕舌頭,然後用蒲黃末摻上。這些都是嬰幼兒特有的症狀。